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蒙古的宗教文化
   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毗部时,萨满教仍为主要宗教。据史书记载,蒙古帝国成立之初,在上都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都是由萨满(即巫师)主持的。吐鲁(西藏)归顺元朝以后,藏传佛教(喇嘛教)萨斯迦教派法王八思1253年谒见大汗忽必烈,忽必烈即帝位后封其为国师。此后,元朝历代皇帝均继续聘封八思巴的转世人为国师,喇嘛教遂在宫廷逐渐盛行起来。但是,广大蒙古族人民仍信奉萨满教。一直到16世纪,格鲁派喇嘛教传入蒙古,蒙古各部首领先后皈依喇嘛教。他们秉承清王朝的旨意,在政治上、经济上大力扶植喇嘛教,并大量兴建寺庙。这样,蒙古从统治阶层到普通百姓,由信仰萨满教纷纷改信喇嘛教。以后的数百年内,喇嘛上层拥有与世俗封建主同等的经济地位和政治统治势力。喇嘛教成为渗入蒙古社会每一角落,支配全蒙古族人民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的唯一宗教。1921年前后,蒙古有寺庙1118座,喇嘛逾10万人,占总人口的1/6(男性的1/3)。蒙古人民革命后,信教的人逐渐减少,乘余的寺庙也不多了。不过,喇嘛教仍在蒙古老百姓的信仰中占有主要位置,牧民凡移营、婚嫁、生老病死,有时还要请喇嘛卜凶问吉。乌兰巴托的甘登庙,仍有喇嘛百名,定时诵经。朝拜者络绎不绝,但多为牧区来的信徒。除喇嘛教以外,蒙古有极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传统歌舞蒙古族是有着优良传统的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古时,蒙古族就在辽阔的草原上,经常燃起篝火畅饮,高歌欢舞,其舞蹈音乐种类众多,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并存,也有随歌伴舞,舞姿各有特色,豪放大方,处处体现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点。伴奏简单,适合在蒙古包内以及众人围坐的情况下表演,如摇肩舞、顶碗舞等。近几年来也编排了一些大型集体舞蹈。自由开放的国度为蒙古国的现代歌舞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蒙古草原造就了能歌善舞的民族,近几十年来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蒙古除保留传统歌舞的同时极多地融入了现代歌舞的精髓。呼麦是一种由喉咙发音的常规口技音乐,蒙古民族独特的民歌演唱方法,世界独有,不过由人鼓着一口气,但却能营造出有着流水、风声、马蹄等各种音效,那音声似远似近,十分迷人,更带出一种草原般宽广的气势。蒙古民歌蒙古民歌是天籁之音,蒙古民族是音乐的民族,千里草原是民歌的海洋,每一个蒙古包里,每一位蒙古人的口耳之间,永远飘动着不绝如缕的上辈人传给他们的歌,蒙古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烟海,其品味之高,数量之巨,令世人叹为观止,这是一个无法估量的音乐宝库,在歌声里,你闻到马奶酒的浓香,你看到蒙古包的钻石光彩,在深蓝天空映衬下,草原的月光越发显得皎洁,你会看到羊群如同碧海中流动的云彩,马群好似绿浪中奔腾的浪花,乳白色的蒙古包群像是撒落在绿色悲翠盘里的珍珠。那回荡在辽阔的草原的歌声,它把每一位聆听者引入独有的旷美意境,天地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异常瑰丽的画卷。。除和我国的内蒙民歌同样饱含深情的故乡情结外,蒙古民歌更多地包含了对生活、爱情、亲情的赞美。蒙古长调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调牧歌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和蒙古族音乐的结晶,对于“长调”艺术中文化意蕴的认识,我们永远也不能穷尽,它的价值和魅力是永恒的。服饰蒙古袍是蒙古民族传统服饰,男女均穿。有皮袍、棉袍、布(绸、缎)袍。女式袍子因地域和部族的不同而异,一般均以缎料为主,袍子上扎的腰带以整幅绸子为之;男子腰带喜用金黄色和橙黄色,女子爱扎紫和绿等颜色的带子。男子袍多用棉布料,也有用缎料。男子戴的帽子分冬夏两种,冬季戴皮帽、风雪帽,夏帽为尖顶圆帽和毡帽,妇女戴凉圈帽。帽子一般以兽皮作里,绸、缎、布料做外套。蒙古靴子为高统靴,有革制、毡制和布制的,上有传统花纹。男子通常腰佩蒙古刀、火镰和鼻烟壶,妇女则喜用头饰。在现代,蒙古牧区人仍多着蒙古袍,而城市居民则多穿现代服装,在庆典和重要节日时才着蒙古袍。蒙古包蒙古牧民至今仍保持着游牧生活方式,无定居房屋,靠蒙古包栖身。蒙古包主要有三大构件:可折叠的网状围壁条木、搭起伞状圆顶的椽木、覆盖圆壁和顶棚的白色厚毡。蒙古包顶有圆形天窗,可以用来通风、采光、排烟。毡包有大有小,其共同点是适合草原上的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进入蒙古包后,主人会请客人坐至蒙古包中最尊贵的位置(后半部的座位),男宾应从左手方绕过摆放在蒙古包正中央炉子走向座位。主人用茶、点心、奶制品等款待客人。当主人敬酒时,如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认为是对自己的尊敬和诚意。哈达蒙古哈达为丝制,长度不一,有蓝、白、黄、绿、红等五种颜色,其中以蓝色为尊。敬献哈达时,哈达的叠口应对着接受者。晚辈向长辈敬献哈达时,应双手献上哈达,同时致祝词,接受者双手接过哈达,并自行将其搭在颈上;长辈向晚辈赠送哈达时,可直接将哈达搭在晚辈颈上。有时向贵宾敬酒时,将酒碗置于哈达上,用右手献给客人,客人只取杯饮酒而不必接哈达。敖包蒙语“敖包”意即石堆,通常在行人经过较多的大路旁,是蒙古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祈祷、祭祀的场所,祭敖包是蒙古民间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人们常常到敖包祈祷、还愿,病愈的人则在敖包上留一件病时旧物,表明是神压服了病魔。有的敖包兼有路标或界标的作用。路过敖包的人一般均下马下车,按顺时针方向绕着敖包走三圈,并在上面添加石块,同时祈祷许愿。日积月累,有的敖包可高达数米,底基周围可达十余米。专门的大型祭祀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十三。我国的蒙族同胞也有相同的祭敖包习惯。生活方面蒙古人喜欢马,故不喜欢吃马肉;送礼物时忌送帽子,因为帽子的口朝下,送人会损坏别人运气;穿蒙古袍时,忌捋袖子,因为这样会使人理解为要打架;在进入蒙古包时不能踩门槛;在接递物品时,以双手接递为敬,也可用右手,但不能只用左手接递。此外,关于自然现象、人的行为道德等方面也有许多禁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禁忌已渐渐消失。禁忌自然方便:蒙古人忌往火里扔脏东西,不能从火上跨越,不能在火旁放刀斧等锐器;由于自古以来随水草而居,蒙古人特别崇敬水,认为在河里不能洗澡、洗脏东西,更不能倒垃圾、大小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古族游牧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
内蒙古,一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王茵芬作品 | 塞北四子王旗纪行
盘点蒙古风俗习惯
中国蒙古族的兴起和文化
八月草原游记(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