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四讲中国哲学的根基

中国哲学的根基

我在第一讲里说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有脉络可循的,只要找到了它的规律,它核心的东西,了解它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这一讲里,我要告诉大家这个规律,这个核心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是我们需要给大家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帮同学们打开国学之门。

我们已经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千百年来,这两种文化和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根基是什么,这两种思想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呢?换句话说,儒家和道家思想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那么中国哲学的根基是什么呢?

其实,全部中国哲学的根基只有四个字——“天人合一”。

已故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他的著作里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这是很有见地的话,这是比较广义的理解,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如果你翻开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典籍,关于“天人合一“的观点比比皆是。

老子在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经》中如是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说:“人取法的是大地,大地取法的是天,天取法的是“道”,而“道”取法的是它本身的状态。”

庄子在《齐物论》中也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个意思很明显,庄子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

道家和儒家思想一个很重要的立场就是,从天地宇宙这个角度来看,人与其他物类一样,是天地宇宙的一部分,无大贵也无大贱,是天地一物。这一物的本质与其他一物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它们都是天地所生,天地所长的,这就是哲学家提出的“人的物性”。它们的身上都带有天地的特征,从它们的身上,你也可以感受到天地的力量,了解天地的真谛。只不过,长期以来,人自己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自己把自己看高了而已。

《周易·乾卦·文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周易》在中国被称为“万经之首”,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把它作为自己学说的根本出发点。这几句话出自孔子对《周易》的心得,后人把孔子对《周易》的注解叫《十翼》。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高度有修养的人,应该是顺应自然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从来不违背自然的任何法则,他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自然的存在。甚至,他如果先于天而存在,天也不会违背他,后于天而存在,他更不会违背天。

《四书》之一的《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大学》是孔子的高徒曾子的作品,是他意会孔子的意思而写成的一篇心得。曾子传道于子思,子思名孔伋,是孔子的孙子,他作了《中庸》。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作《孟子》。到宋代,朱熹把上述三个人的著作和孔子的弟子辑录而成的《论语》合成“四书”。

《中庸》中的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至于人为什么人达到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如何达到,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讨论。

《孟子·尽心上》更是这样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是儒家的另一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他前辈孔子、曾子、子思的学术主张,认为一个人修养的关键是找到至诚至真至仁的本性,从而达到修养的至境。而达到这样的至境的关键是要“尽心”,也就是最大限度的按照人本身的内心需求,按照自己的良心召唤来做人做事。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按照良心的驱使做事,用心去体验人的本质力量,理解人性的尊严,感受生命的魅力,你会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性分,认识到这一点叫做“知天”,天与人在这种境界中合一。而他在后文中进一步指出遵守这一天赋规则叫做“事天”。

由此可以知道,儒家所讲的天人合一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有区别,儒家强调人要通过后天的修养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主张人为,主张努力,主张干预。而道家主张人的表现要向天学习,向天融合,顺其自然,取消人为的干预,从而达到与天的合一。但就天人合一这个基本点,两家是有共识的,只不过途经不一样。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说:“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数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谷川之象也。”

在《春秋繁露·阴阳义》中,他进一步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这是从现象上来说的。他指出人与自然的相通性。这里的“天”,与上述儒道的“天”有区别。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再讨论。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说它写《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其中,“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社会,政治思想。

由此看出,在这位伟大史学家的意识中,天道与人道之间是有关系的,而且,他写这么一部伟大作品的本意就是揭示这种关系,给后人以永恒的启示。

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颐说:“天、地、人,只一道也。”

北宋哲学家,理学家张载更是详尽地这样阐述“天人合一”思想: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吾)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

全句大意是说,人是天地所生,藐然介乎天地之中。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构成了人的身体,天地之间的主导便是人的天性。全人类都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其他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

需要指出的是,“民胞物与”的理念体现的是一种宇宙大爱,这与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中曾经一度盛行的斗争哲学与冷战思维,形成鲜明对照。

他又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这更是对儒家主导思想的继承,是典型的“中庸”理念。

《墨子.法仪》说:“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法治,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

墨家的思想,自儒家一统意识领域以来,所提的不多,但它的确是先秦思想的一大家。以上这段文字可以表明,效法天地也是墨家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终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发扬。在他的人生晚年,他这样总结自己一生的学术立场:“‘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至此,我们可以下结论:尽乎人道,也就是合乎天道,最高的人生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哲学各流派的共识。

古往今来,无数大家都给了我们一种启示,一个立场,一个方法,一个原则,这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是一把钥匙,拿着这把钥匙,然后,我们再去领会儒家思想,比如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八德(孝、悌、忠、信、仁、义、礼、智)、十六字心法(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领会孔子的“仁”,孟子的“义”,领会老子的“道”,庄子的“逍遥”,甚至领会大乘佛法中的“色心一如”,都有一个根基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25届世界哲学大会(9)分组会议:儒家哲学
“天人合一”是古人饱含生态意识的存在之思。
什么是“天人合一”?
01谈天论地——关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关系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琴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