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郝大海:从农民理性看社会学的理性概念

在社会科学诸多学科中,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特别强调理性分析视角的学科,甚至可以说理性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但事实上,理性的定义却不限于经济学的狭隘定义。正如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中指出的,对农民道义经济的研究,始于经济学领域,但必须终止于对农民文化和宗教的研究。

传统农民生产遵循生存伦理而非经济理性

斯科特通过对缅甸、越南农民经济行为的田野研究,为“农户生产是为了满足家庭消费需求”的理论命题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他指出,由于生活在接近生存线的边缘,受制于气候的变幻莫测和他人的盘剥,农民家庭对于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利益最大化,几乎没有进行计算的机会。也就是说,农民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并以此最大化地回避各种生产风险。同时,在亲属、村社和国家各层面,他们利用包括“互惠关系”在内的一切手段,抵御自然的各种可能伤害。综上,在斯科特看来,传统社会中的农民更加缺乏抵御自然伤害的技术手段,他们的经济行为遵循生存伦理而非经济理性,因为生存伦理作为道德原则,是村社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共同体成员的生存保障。

而传统农民经济行为与经济理性相悖的现象,韦伯(Max Weber)早已注意到了。他指出,对于农民而言,挣得多一些并不是那么诱人。这些农民不会问:如果我尽力去做,那么我一天能挣到多少钱呢?他们却这样问:我要做多少活儿,才能挣到以前挣得的数目,来满足传统的需求?韦伯认为,这种表现是一种典型的“传统主义”生活态度,即人并非天生希望更多地挣钱,而只是希望像“习惯的”那样生活,并以此来计算“怎样才能最省事、最省力地挣得已经习惯的工资”。用经济学的术语表达之,就是:不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求代价最小化。在与西方新教徒的行为比较后,韦伯认为,传统农民的这种生活准则缺乏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

以上讨论来自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这本书中,韦伯对西方理性化的历史进行了讨论。这一历史分析,无疑可为我们提供有助于理解社会学视野下的理性概念线索。在韦伯看来,彼时西方社会正经历着一个理性化过程,个人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目的理性而非传统的价值理性的支配。16—17世纪的宗教改革致使传统意义中人与神间的神秘关系被理性化制度取代。在这一过程中,新教加尔文教派的一些信条,如“预选说”和“天职观”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些教条的笼罩下,信徒们相信,个人能否得救,是神选定的。因无法确信是否获救,信徒们陷入“能否得救”的焦虑中,转而苦行僧似的勤勉工作。于是出现一种特殊的处事态度和行为规则:人们更理性地追求经济成功,最终全社会出现一种理性化的趋势。

如卡尔·曼海姆所说的,马克斯·韦伯的全部理论归根结底是要回答这一问题,即哪些社会因素导致了西方文化的合理化?而韦伯建构宗教伦理体系的目的,则是为了论证其他宗教伦理体系无法产生类似新教伦理的理性化因素。

理性被应用于不同实践领域时呈现出不同特征

除了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探讨理性化的起源,韦伯还对理性类型进行了深入探讨。他将社会行动区分为目的理性、价值理性、情感和传统等类型,其中目的理性行动是“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他人客体行为的期待所决定的行动,这种期待被当作达到行动者本人所追求的和经过理性计算的目的的‘条件’或‘手段’”;价值理性行动是“通过有意识地坚信某些特定行为的——伦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自身价值”,其是无关成功、纯由其信仰所决定的行动。在“目的理性”的例子中,韦伯所构想的行动可能朝向多元的目标,没有一个是绝对的。因此,理性一方面意味着考量这些目标在实现上的轻重缓急,另一方面必须顾及行动后果的利弊得失,避免出现得不偿失的情形。

显然,当理性被应用于不同实践领域时,会呈现出各领域自身独特的特征。韦伯在“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导论中简略归纳了理性的四种类型:概念理性、目的理性、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所谓概念理性是指“借助越来越精确而抽象的概念逐步从理论上驾驭现实”;目的理性即目的合乎理性,利用他人期待作为条件或手段,以实现行为者的目标;“经济行动的形式合理性”被用来指称在技术上可能的,并被实际应用的量化计算或者核算程度;实质理性则是指按照某种(过去、现在或潜在的)终极价值观的标准。比较以上韦伯有关理性的定义,会发现在“目的理性”和“形式理性”的定义中,都有“理性计算”的要求,而这也是“目的理性”的核心要素,因此,可以认为,韦伯界定的经济行动的“形式理性”与“目的理性”是等价的。同样,对比“价值理性”和“实质理性”的定义,会发现二者都取决于某种价值偏好,只是由于后者针对的是经济行动,故将行动目的限定于“供给货物”。可以认为,韦伯界定的经济行动的“实质理性”是“价值理性”在经济领域的一种体现。

有学者还将这四类理性对应于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有关系统功能的分析框架,其中,目的理性相当于“自我适应功能”,即通过确定和组织资源,来帮助行动者获得所追求的目标;实质理性相当于“目标达成功能”,即通过坚信某种价值的绝对性,来限定行动者保持其对某一规定目标的一致性而行为不变;形式理性相当于“整合功能”,即通过创造规则来整合不同的倾向和偏好,以维持行动者之间一定的秩序关系;概念理性相当于“模式维持功能”,即通过现实意义的不断条理化,来促进系统去提供“为维持其成员动机、激发能力的各种手段”。

一般说来,理性(reason)普遍的意涵特指“人类所具有的前后连贯的思想与理解能力”。以上有关理性类型的讨论基本是沿着韦伯的线索展开的,但相关讨论并不限于此,在经济学中理性范畴是逐渐完善的,并形成了有关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划分。如斯密(Adam Smith)并没有假设一个行为完全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西蒙(Herbert A. Simon)则对完全理性直接提出质疑:人类在做决策选择时,如何事先就能获得各种选择的可行方法?又如何能预先知道可能的结果?他指出,与人类实际选择行为相一致的理性是有限的。康德关于理性的推理给出的提示也是:理性是有边界的。此外,例如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发现的人类“无意识的”(unconscious)精神过程。由于无法以有意识的驱动来解释临床病人的自毁行为,弗洛伊德意识到变态行为是由处于自觉意识水平之下的心理过程所驱动的。在他的理论中,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而无意识的本我是满足原始生物需求的冲动,同属无意识的超我则体现了外部世界规范约束的抑制,自我起着连接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作用。

正如加缪(Albert Camus)所言,必须认识到“恶”全部的恐怖和非理性,它提供的是人类存在的、终极的非理性证据。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存在,既具有理性也有非理性。不应将经济理性或韦伯意义上的目的理性的世界性转型视为一种必然,它其实是一种偶然性。对于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而言,理性与各种非理性思潮的对抗从未停止过。如果说非理性是一种反理性状态,那么在其强有力的“攻击”下,理性有几分胜算并不确定。rational的反义词是irrational(非理性的),与理性规则相悖的即是非理性的。非理性既可表现为无视历史、经验和自然,也可表现为逻辑上的自相矛盾。重要的是不能将“无理性”与“非理性”混淆,非理性与一般经验和理性本身毫不兼容,而无理性则只是与特定经验或理性有区别。在宗教实践中,信徒处于一种无理性状态,而不是非理性状态。

综上,回应本文开始提出的问题,即有关农民的经济行为,传统农民的经济行为在韦伯看来是一种传统行为,并不是价值理性行为。至少在韦伯的概念框架内,不能将生存理性视为价值理性,但可视为一种实践理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韦伯百年祭】马克斯·韦伯 | 社会学概念和社会行为的“意向”概念
文科无用论:其唯物主义根基及批判
拜金主义对心灵的毒害有多厉害?看完这个你该明白
韦伯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
马克斯·韦伯与人的行动
理性、非理性与合理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