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建筑风格与流派(欧洲)


1、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称为欧洲建筑的鼻祖,数千年中,希腊人创造总结三种柱式,即“多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式”。


古希腊按其历史文化特征分为:

荷马文化时期(从青铜过度到铁器时代,建筑今已无存,在希腊文化整体发展意义深远,描写远征特洛伊的“英雄”们的故事。

古风文化时期(希腊建筑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形式。到公元前6 世纪左右,创造了典型的柱式。

古典文化时期(古希腊繁荣兴盛时期,创造了许多建筑珍品,“卫城神庙露天剧场柱廊及广场”。除爱奥尼亚和多力克柱式外,形成一种新的建筑柱式,即“科斯林式”。

古希腊时期艺术品(雅典卫城守护神雅典娜,维纳斯女神像,及表现男性强健体格的掷铁饼者。

古希腊简直以围廊为主的平面形式,以石质梁柱结构为主的构造方法和以雅典卫城为

主形成的群体艺术原则,深深影响欧洲两千多年的建筑史。




2、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史学界将其视为古希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继承古希腊建筑的特色,如柱式、围廊式平面等。后世对于古罗马建筑评价是“创造多于继承”,在材料、结构、施工和大空间创造方面,有很大成就。

希腊建筑追求良好视觉形象和工艺加工精益求精的建筑风格,对古罗马建筑很大影响,进而发展古希腊三柱式为五柱式,增加了“塔司干、和混合柱式”。

伊特鲁里亚时期:建筑特色是在石作工艺、陶瓷构件生产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

罗马共和国盛期“塔司干” “混合式”柱式。

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 年— 公元476 年)是罗马帝国最为兴盛时期,表彰功绩,炫耀财富,颂扬权力,城市建设被拉入这一主题。“凯旋门”“记工柱”(图拉真记功柱)。“大角斗场”(公元70—82 年)。

罗马潘提翁神庙,---(公元120—124),是古罗马大空间结构的典型作品,现代结构出现以前(指钢结构和薄壁结构诞生以前)是世界跨度最大的大空间建筑。

凯旋门是罗马帝国炫耀武功的标志性建筑,常位于城市主干道交汇处或城市广场的中央。

古罗马人在创造人流集聚、功能众多的复合空间建筑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具有社交、文娱和健身活动内容的公共浴场,可作法庭、市场或会议之用的巴西里卡,这些多功能、大体量的复合空间古罗马建筑师分别采用穹窿、十字供或木屋架等结构形式妥善解决了。

古代罗马的版图,运比今意大利全长土大,包括今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希腊半岛、小亚西亚、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及西班牙、法国、英国全部或部分地区。

古希腊建筑,一般不仅限于希腊本土,而是包括巴耳干半岛南部、爱琴海上诸岛屿、小亚细亚海岸,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广大地区。(年代上迄公元前11 世纪,下至公元前1 世纪被罗马兼并为止1000 年左右历史。

3、拜占庭建筑


公元395年,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史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其统治延续到15世纪,1453年被土耳其人灭亡。东罗马帝国的版图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包括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和北非、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等,建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以古罗马的贵族生活方式和文化为基础。由于贸易往来,使之融合了东方阿拉伯、伊斯兰的文化色彩,形成独自的拜占庭艺术。

拜占庭式建筑是一种建筑的艺术形式,以基督教为背景。该建筑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其突出特点是屋顶的圆形。

公元330 年,罗马迁都帝国东部拜占庭,将该城命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 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及西罗马帝国(公元476 年被日耳曼人所灭)。拜占庭帝国(公元5—6 世纪是其最强盛时期),版图包括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西亚、巴尔干、埃及、北非、意大利和地中海若干岛屿。

拜占庭帝国是西欧封建制度形成期,史学界也称为中世纪。维护封建制度的意识形态主要靠宗教,及教会。教会仇视希腊和罗马时代宣扬人性的古典文化,有意识的销毁古希腊、罗马时代著作和艺术品。

这时期建筑世俗性较强,不少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被保护继承下来,并吸收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和阿美尼亚等地文化成就,使这时期建筑既含古罗马建筑某些特色(拱和穹隆屋盖),又形成了自身总结东方建筑经验独特体系。

这一时期重要建筑圣所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建筑特色是十分明显的,它以古西亚砖石拱券为基础,吸收古希腊优美典雅柱式,古罗马规模宏大的穹隆和旋柱式组合形式,以及用彩色面砖和琉璃镶嵌等外装修,形成了独特的拜占庭建筑风格。拜占庭时期建筑教堂最多,按其平面组合特征,可分成下面三种格局:以大空间厅堂(平面多为圆形或多边形,用穹隆作屋盖)为中心的集中式;平面呈长条形的巴西里卡式;平面呈十字形的巴西里卡或中间有大穹隆四角有小穹隆的十字式。拜占庭时期在建筑构造方面的突出成就就是创造以穹隆为屋盖、底层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时的过度部分—抹角拱或帆拱。

圣索菲亚教堂的内部装饰富丽堂皇。重点部位都镶嵌彩色玻璃,有的地方还衬以金色。

室内大面积的彩色大理石墙面与外部朴素的砌体形成对比。

4、初期基督教建筑


基督教于公元1—2 世纪开始流传。公元313 年罗马帝国颁布“米兰勒令”后,基督教才取得合法地位。

从时间上讲,初期基督教建筑与拜占庭建筑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初期基督教建筑包括迁都有的帝国西部、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长达三百余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建筑。这段时期建造的建筑主要是基督教教堂,对遍部世界的基督教教堂,在形制和建筑风格上具有开创和导引的作用,故史学界称其为初期基督教建筑。

初期基督教教堂主要是承袭古罗马教堂的建筑形式,教堂平面虽有圆形和多边形,但其典型平面是由诞生于古罗马时期的巴西里卡发展而来的。所谓巴西里卡,是指平面呈长方形的大厅,纵向的几排列柱,把平面划分成三条或五条长条形空间。中间较宽,称中厅;两侧较窄,称侧廊。中厅比侧廊高,高差部位开高侧窗,有利于中厅的采光和通风。大多数巴西里卡都用木屋架支撑屋盖,因屋盖轻、柱间距小,故柱子比较细,且多采用罗马柱式。巴西里卡平面简单,根据需要长向可无限延长,故传统上是群众聚会较多的市场、法庭和议会厅等常采用的形式。由于它容量大、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所以被教会选为基督教堂的典型平面。

根据教会规定,教堂内的圣坛必须设在东端,故教堂大门一般都是朝西。较大型的教堂都在巴西里卡前设一个三面有围廊的前庭,庭院中央设洗礼池。既可作信徒参加祈祷前的休息处,又可给半信半疑的人提供参观空间,对吸引群众信教起了纽带作用。

初期基督教的钟塔都是位于教堂一侧,但是平面和空间组合上与主体建筑形成整体,构成了教堂建筑在环境空间中的特殊风格。

5、罗曼建筑


罗曼建筑(上至公元9 世纪,下至公元12 世纪。)由于历经战乱,经济恢复尚不理想,故建筑规模远不如古罗马时期的宏伟,设计施工也比较粗糙。建筑艺术和技术处理,基本上承袭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兼之建筑材料大多来自罗马时期的建筑废墟,有的甚至将古罗马倾圮建筑之构件组合重用,因而这时期建筑呈现有明显的古罗马风格,在它的后期逐步创造了扶壁、肋骨拱与束柱,慢慢摆脱了古罗马风格的约束,为哥特建筑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罗曼建筑有史以来第一次将钟楼有机地组织于建筑构图之中。有的钟楼至于拉丁十字形平面交点的上部,有时又置于入口左右的一侧或对称处理。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和德国沃尔姆主教堂是罗曼建筑的典型代表。

6、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公元10 世纪以后,西欧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日益活跃,在一些重要的公路关隘、渡口、教堂及城堡附近,逐渐形成了许多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的城市。到公元12 世纪前后,这些城市大多通过赎买或战斗,从当地领主或教会手中取得不同程度的自制权。与此同时,法国的中央王权也逐渐加强,同封建分裂状态做斗争,是当时中央王权执政者的主要任务。由于二者在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有着共同的目的,于是互相支持。经过数十年的斗争,有些城市获得独立,中央王室的领地和权力在不断扩大。王室同意给领地内的城市以一定限度的自治权,给领地周围的城市以比较独立的自治权。城市从封建主的统治下得到解放,中央王室因削弱封建割据而使中央王权得到加强。
这时期的建筑,虽仍以教堂为主,但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各自都建立了规模不等,装饰简繁不一的市政厅、手工业行会、商会、关税局和城市广场,市民住宅也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建筑风格基本上摆脱了古罗马建筑的影响。敦厚的墙壁和粗壮的柱子不见了;门窗洞口多以来自东方的尖券代替了古罗马时期的半圆拱;尖形肋骨拱顶和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以及直冲云霄的钟楼、尖塔,束柱和飞扶壁,精雕细琢色彩斑斓的棂花窗等,是这段时期建
筑的主要特色。

哥特式主教堂从建筑方面分析,具备如下特征:

1 总平面布置。往往在教堂入口前面设置面积较大的广场。

2 教堂形制。其平面基本属拉丁十字式。

法国哥特式教堂最大特点是西面入口两侧对称设钟塔,巴黎圣母院是其典型。

英国教堂的正厅很长,通常有两个横厅,钟楼一般设在纵横厅交点的上空,只设一个。

东端比法国的简单,多为方形。(索尔兹伯里主教堂)。

德国教堂多采用广厅式巴西里卡形制,中厅和侧廊等高,钟塔设于西端,但只有一个。

(乌尔姆主教堂)。

意大利教堂的中厅和侧廊高度差别不大,也被列为广厅式巴西里卡形制。(米兰主教堂)

3 结构。哥特建筑的结构,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也是比较先进的。虽为砌体承重,但它用束柱、骨架券、十字拱与飞扶壁等将主体组成框架式,围护结构均为填充,因而使室内空间得以解脱粗柱厚墙的约束,门窗洞口比过去加大。(德国科隆主教堂的中厅高度竟高达48 米,至今另人惊叹。钟塔高度也可称奇迹,德国乌尔姆市主教堂的钟塔高达161 米)。4 内部空间。哥特教堂的中厅不宽,而纵向很长,层高很高。(巴黎圣母院,中厅宽12.5米,长127 米,高度到拱脚25 米,至拱顶约为32 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厅愈来愈高。柱头渐渐消退,拱肋与柱子连成整体,使屋顶的骨架券犹如从柱子中散射出去的枝干,挺拔有力,加强了内部空间具有强烈升腾的动势,更加渲染了基督教所谓“天国”之说。5 建筑形象。哥特教堂的外表也有向上飞腾的动势。轻巧的垂直线统治全身。墙体、扶壁、钟塔等都是从底到上愈来划分愈细,装饰也愈来愈多,愈玲珑细致,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插云霄的小尖顶。门上的山花、龛上的华盖、门窗洞口的上部、扶壁的脊和所有建筑局部的顶端,无处不以尖行为母体。因此,整坐教堂充满向上飞升的统一风格。

7、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明显特征是扬弃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为表示同“哥特风格”一刀两段,建筑师们在研究古罗马建筑著作和考察古罗马遗迹的基础上,主张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柱式。他们喧称:哥特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是扼杀人性的人间地狱;而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是非基督教的,特别是古典柱式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并与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正符合当时高举的“人文主义”大旗,是对宗教禁锢的有力反抗。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活动面很广,既有神庙也有新兴资产阶级的府邸和别墅;办公市政厅,及各类作坊和行会大厦;城市广场和塔楼层出不穷,郊外花园也相继出现;在那些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里,宫廷建筑也大大发展起来。中世纪那些令人压抑、色彩灰暗的教堂不再建造了,新建筑都以古典柱式为建筑构图的主题。为追求所谓合乎理性的稳定感,半圆形券、厚实墙、圆形穹隆、水平向的厚檐被用来与哥特风格中的尖券、尖塔、垂直向上的束柱、飞扶壁和小尖塔等建筑符号对抗。在建筑的总体轮廓上,文艺复兴批判哥特风格的参差不齐,比较讲究统一与条理性。

15 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西欧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已开始注意建筑群体的完整性。这也是克服中世纪的狭隘,恢复古典优秀传统的重要内容。尤以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定型与完善,使之称为“欧洲最漂亮的客厅”,应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大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文艺复兴运动发端于意大利,但对西欧诸国的建筑风格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在法国,往往把文艺复兴建筑的细部装饰应用在哥特式建筑上,当时主要建造宫殿、府邸和民居等世俗房屋建筑。(尚堡府邸枫丹白露宫和凡尔塞宫)。在英国,16 世纪中叶为过度期,既注重哥特式建筑的都铎传统,又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细部装饰。(英白金汗宫,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帕拉蒂的古典建筑手法,摆脱了中世纪建筑的影响。以及1675 年建筑师雷恩设计建造的伦敦圣堡罗主教堂,虽然两边的钟塔尚有哥特遗风,但主体穹隆和西立面轮廓及细部处理,已明显采用了文艺复兴倡导的古典法式。

在德国,16 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文艺复兴建筑。开初主要是在哥特式建筑上安装一些文艺复兴建筑的构件或增添一些这种风格的装饰品。(典型实例有柏林圣玛利亚教堂、海德
堡宫和海尔布隆市政厅。1560 年,巴伐利亚公爵阿尔伯蒂五世在慕尼黑重建府邸。指定要采用古典风格。该建筑群中的文物陈列厅,被建筑界公认为是德国文艺复兴建筑的精品。在西班牙,15 世纪末开始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影响,主要是在哥特风格的建筑上增加文艺复兴式的装修,同时还带有摩尔人的艺术痕迹。建筑造型变化多端,装饰丰富细腻,几乎可与银楼工艺品媲美,因而有“银匠式”风格之称。(较有代表的萨拉曼卡的贝壳府邸和阿尔拉·埃纳雷斯大学)。

从14 世纪末开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思潮,到16 世纪末接近尾声。1602 年由维尼奥拉与泡达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的建成,标志着另一个新时代—巴洛克建筑的开始。

8、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 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 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 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 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著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十四圣 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 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罗赫尔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 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雕像。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 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9、古典主义建筑与洛可可装饰风格


古典主义建筑与洛可可装饰风格(17 世纪,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同时并进的还有以法国宫廷建筑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建筑)。

“古典主义”,在建筑界有广义与狭义的内涵。广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是指在古希腊、古罗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以及后来相继出现的巴洛克建筑和18 世纪中叶流行的欧美古典复兴建筑。狭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是指运用比较“纯正”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及古典柱式的法国古典建筑。这里所述内容,即为以法国古典主义为中心的狭义古典主义建筑与接着演变的洛可可风格。

法国古典主义的美学基础是推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人体美与尺度。法国古典主义盛期,已不太强调地方风格,主要是谨遵古典法式,柱式必须严格恪守古罗马规范。在总体布局、建筑的平面和立面构图上,都极力强调轴线对称,分清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采用规则的几何形体。立面造型强调统一与稳定,通常都用纵横各三段的象征平稳而安定、主从分明的构图手法。它强调外形的端庄与雄伟,借以显示君权的实力雄厚与至高无上;内部装修和陈设则极尽奢侈与豪华之能事,在空间处理上,吸取了巴洛克的不少特征。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受到欧洲君主制国家的欢迎,因而很快被欧洲诸国所效仿。巴黎卢浮宫和凡尔塞宫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最著名的两项作品。

17 世纪末至18 世纪初,法国专制政体渐露危机。对外作战失利,经济面临破产,宫廷中享受之风,却日趋豪华而近于糜烂。资产阶级借机向国王要权,国王一统天下的局面已成历史。资产阶级不再以挤进凡尔塞宫为荣。由部分贵族和资产阶级知识阶层集合的沙龙,成为一时之风尚。这种新思潮,史学界称为“洛可可”。在文学艺术、绘画雕塑、建筑与庭园诸方面,都有影响。在建筑中,精致的宅邸与修饰华丽的庭园代替宫殿和教堂而成为该时期建筑的主流,路易十五宫廷中的室内装修和陈设也受其影响。这时期建筑上的重大变化是反映在室内装饰和陈设上,因此建筑界不认为它是一种建筑形式的演变,而只承认它是一种具有特色的装饰手法,故称其为“洛可可装饰风格”。

洛可可与巴洛克不同,它没有构图的母体,这是由于贵族们受不了古典主义严肃理性和巴洛克喧嚣放肆的建筑形态而导致的结果。他们追求的是柔媚、温情的性格与琐碎、纤巧的图形。设计者完全是揣摩主人的心情去自由发挥。因此可以说,洛可可没有统一模式的一种风格。从那时期尚存的实例中,我们可以见到它常用的一些手法:

1 室内空间各个面的交接处都用柔软的曲面掩饰棱角。壁柱常用镶板或镜子贴面甚至将它掩盖。巴洛克时期的门头都做成山花形装饰,洛可可时均以圆形线脚和柔软的涡卷予以替代。所有线角和雕饰都是薄薄的,追求与底面融合而不求体量的对比。装修材料大多用木材替代过去常用的大理石,使室内感到温暖和柔情。

2 装饰题材有自然主义倾向,多采用植物图形。千变万化的舒卷草叶,众多植物藤蔓纠缠的带形图案,蔷薇和棕榈等是最常见的装饰纹样。流转变幻,繁冗堆砌,不求对称,不拘一格。

3 喜欢闪烁的光泽和娇艳的色彩。大面积的镜子,闪光绸缎嵌心的护壁,晶体玻璃大吊灯,柔和而富有韵律的金色装饰线等随处可见。特别喜好在镜面周围布置灯光,让人感受烛光摇曳,沉醉迷人的柔情密意。人们说洛可可有浓重的脂粉味,不无道理。在看它的色彩,墙面多用嫩绿、粉红、猩红等颜色,天花常涂天蓝色,有时还画上白云。洛可可风吹的并不长,这是由于它和平民百姓的生活差距太大的必然结果。建筑师勃夫杭设计的巴黎苏必斯府邸中的椭圆形沙龙,是洛可可装饰风格的代表。

10、古代俄罗斯建筑

俄罗斯建筑古代俄罗斯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程。12 世纪以前,受拜占庭建筑的影响,出现过一些带有尖穹顶的教堂。公元13 世纪,蒙古人的征服破坏了俄罗斯农业经济,俄罗斯建筑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发展。16 世纪,俄罗斯人民推翻蒙古统治,匠师们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6 世纪中叶创造了既不同于拜占庭,又有别于西欧古典法式的俄罗斯建筑风格。莫斯科红场的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是其典型。(它由9个墩式厅堂组成,宽阔的大平台把它们连成整体。中央大墩子的顶端,借鉴了俄罗斯乡村木造教堂的“帐篷顶”形式(尼各里斯卡亚教堂的“帐篷顶”,可视为它的原形),总高46 米,形成垂直中轴,秩序井然的统率着周围的8 个小墩。8 个小墩在平面上排列成方形,四角比边上的墩子要大一些高一些。8 个葱头形的穹顶造型都十分饱满,而表面的花纹却又各不相同,但总体韵律极好。

教堂置于宽阔红场的一边,斜对着红场,因而充分展示出它丰富多彩的形体。(该教堂基坐部分(大平台以下)和9 个墩子的鼓形座子均用红砖砌成,用白石嵌了若干装饰线条和图案。穹顶以金色和绿色为主,夹着一些黄色和红色,使本来具有动感的形体,更呈现欢乐气氛。是独具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旷世珍品之一。

17 世纪末至18 世纪初,彼得大帝将俄罗斯建成了专制政体。采取一些措施,提倡向发达的西欧学习。西欧古典建筑也被当作文明的标志移植于俄罗斯。其中1727—1738 年造船厂被拆除,就地新建了海军部大厦,它那高72 米的实质尖塔和具有凯旋门韵味的主入口,被公认为是俄罗斯建筑的典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欧洲建筑风格编年史指南
哥特式罗马式建筑怎么分,读完文章就会了
漫谈欧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下)
哈尔滨往事:第十五章 哈尔滨的欧式建筑风格
欧洲建筑的前世今生:让你带着知识去旅行,感悟历史的魅力
盘点豪华富丽 欧式经典建筑风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