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筑历史总结2

第四节  雅典卫城

n卫城的概念:原义指奴隶主统治者的驻地。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时期,雅典卫城成为国家的宗教活动中心,自从雅典率领各城邦战胜波斯的入侵后,更被视为国家的象征。每逢宗教节日或国家庆典,公民列队上山进行庆祝活动。

n公元前5世纪,雅典成就居于全希腊首位。雅典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

n卫城在雅典城中央一个孤立的山冈上,高于平地70-80m。东西长约280m,南北最宽约130m。卫城发展了民间自然神圣地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雅典卫城集中体现了希腊艺术的精神,高贵的纯朴和壮穆的宏伟。

n杰出的建筑群体布局艺术:

n建筑物和雕刻交替成为画面的中心,画面不对称,但是主次分明,条理井然,很完整。为了构成这些画面,建筑物的朝向不死板,而显示最好的角度。同时,建筑群因为突出了帕提农而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它位置最高,体积最大,型制最庄严,装饰最华丽,风格最雄伟。其他的建筑物,装饰性强于纪念性,起着烘托陪衬的作用,建筑群的布局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构图原则。

卫城由大量重要的建筑物组成,包括:帕提农神庙,巴特农神庙是多立克式建筑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有“希腊国宝”之称。它建于公元前447—432年。设计人为伊克谛诺斯和卡里克拉特。整个建筑工程是在大雕刻家菲狄亚斯的指导和监督下完成的,神庙的雕刻都为菲狄亚斯和他的弟子所创作。

n(一)帕提农神庙

n 卫城上的主题建筑,是城邦保护神的庙宇,是战胜波斯的纪念碑,是雅典作为全希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标志。

  神庙外部呈长方形,长228英尺,宽101英尺,有46根多立克式环列圆柱构成柱廊。其额枋、檐口、屋檐多处饰有镀金青铜盾牌、各种文饰和珍禽异卉等装饰性雕塑;由92块白色大理石饰板装饰而成的中楣饰带,有描述希腊神话内容的连环浮雕;东西庙顶的人字墙上,有雕刻着乘4马金车在天空奔驰的太阳神赫利俄斯、侧身躺卧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和驾银车遨游太空的月神塞勒涅的浮雕以及描写万神之王宙斯请火神赫淮斯托斯劈开他的脑袋,雅典娜全身披甲从中跃出的一组浮雕。神庙主体建筑为两个大厅,两旁各倚一座有6根多立克圆柱的门厅,东边门厅通向内殿,殿内供奉着巨大的雅典娜女神,神像设计灵巧,可搬动转移隐蔽。

  巴特农神庙坐落在卫城的最高处,从雅典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它那宏伟庄严的形象。它采用典型的长方形的列柱回廊式形制。列柱采用多利克柱式,东西两面各为八根列柱,两侧各为17根列柱。每根柱高10.43米,由11块鼓形大理石垒成。神庙的柱头、瓦当,整个檐部和雕刻,都施以红蓝为主的浓重色彩,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充满灿烂夺目的光彩。

巴特农神庙的建筑平面与正立面的长、宽之比,都是接近黄金比的。

n伊瑞克先神庙

伊瑞克提翁神庙

第五节  开拓新领域

n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帝国统一了希腊,开始了所谓的“希腊化时期”。

n在这个时期,建造了许多新的建筑型制,如会堂,剧场,市场,浴室,旅馆,俱乐部,图书馆,灯塔,码头,风塔等。

n剧场:埃皮道罗斯剧场。设计者:小波里克里托斯拉特

作 品 介绍:这个巨大露天剧场是希腊古典后期建筑艺术的最大成就之一。埃皮道罗斯是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沿海的一个城邦。公元前4世纪中期兴建了以最崇敬的医神阿斯枯拉庇乌斯神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是这个露天大剧场。它的设计者是著名雕刻家波里克里托斯的儿子小波里克里托斯。
    古希腊剧场起源很早,基本造型是利用山坡地势,观众席逐排升高,呈半圆形,并有放射形的通道。表演区是位于剧场中心一块圆形平地,后面有化妆及存放道具用的建筑物。剧场不仅是娱乐场所,也是自由民集会的地方,因此规模巨大。

n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列雪格拉德奖杯亭

n构图手法:P57

   亭子基部是29米见方,高477米基座;基座上立着高65米的实心圆形亭子;亭子四周有6根科林斯式倚柱。顶部是由一块完整大理石雕成的圆穹顶,安放奖品;檐壁有浮雕,刻着酒神狄奥尼索斯(巴库斯)海上遇盗,把海盗变成海豚的故事。亭子的构图特色体现了一个法则,即基座和亭子各有完整的台和檐部,各部分形成对比:基座的简洁厚重与亭子的华丽轻巧形成的对比产生稳定与优美感。它是希腊建筑中较早使用科林斯柱式建筑物。

奖杯亭

n叠柱式:下层用比较粗壮质朴的多立克,上层用比较修长华丽的爱奥尼,上层柱子的底径等于或略小于下层柱子的上径。上下层的柱子都具备完整的三部分,不因叠置而省略。

n 敞廊: 丰富的光影变化 ,广场的统一性要素

·古希腊建筑三种古典柱式以及各自的特征;

l圣地建筑群的特征以及代表—— 雅典卫城; 单体建筑的代表—— 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 希腊化时期的建筑代表——奖杯亭,剧场,敞廊; 叠柱式构图。

5.古罗马的建筑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罗马原为意大利半岛南部一个小的城邦国家,公元前509年跨出迈向强盛的第一步——驱除残暴的伊特拉士坎王室,宣布成立共和。以后又不断的进行对外扩张的战争,在公元前30年奥古斯都大帝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

·地理范围:古代罗马包括今意大利,西西里岛,希腊半岛,小亚细亚,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地区;

·古罗马的建筑按照其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l 伊特鲁里亚时期 (公元前8 世纪—— 公元前2世纪):伊特鲁里亚曾经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强国。其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和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的成就。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l 罗马共和国盛期(公元前2 世纪—— 公元前30年):罗马在统一半岛与对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财富与自然资源,有可能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公元前146年对希腊的征服,又使它承袭了大量希腊与小亚细亚文化和生活方式。于是除了神庙之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也十分活跃,并发展了罗马角斗场。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烈的影响了古罗马的建筑;

l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后476年):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的执政官奥古斯都称帝。从帝国成立到公元后180年左右是帝国的兴盛时期。这时,歌颂权利,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主要任务,建造了不少的凯旋门,记功柱和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等等。此外,剧场,圆形剧场和浴场等也趋向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3世纪起帝国经济衰落,又遭受到外族的入侵,建筑活动也开始漫长的没落期。以后随着帝国的首都东迁到拜占庭(330年)和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395年),西罗马的建筑活动长期不振,直到中世纪罗马风建筑兴起。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尔曼人灭亡。

第二节  光辉的券拱技术

·一、物质基础——混凝土

l 意义:拱券技术的物质基础

l 成分:活性火山灰、石灰、骨料;

l 优点: (1 ) 原料的开采和运输都比石材廉价、方便;(2 )不同的骨料可以制成强度和容重不同的混凝土,用于不同的位置。(3)混凝土随模板成型,施工远比砍凿方方正正的石头简单,可以使用大量没有技术经验的工匠;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加快了施工的速度。

l 混凝土墙体的施工

l浇注混凝土需要模板,拱顶和穹顶用木材充当模板,而墙体就用红砖充当模板。

·红砖墙体表面的装饰(红砖表面比较粗糙)

l (1 )磨光大理石板

l (2 )马赛克(小块的大理石)

l (3 )人造大理石板(火山灰水泥做水磨石)

l (4 )抹灰做壁画

· 意义:平面化,在后来的拜占廷建筑中有很大的发展,后来一直是欧洲建筑重要的装饰方法,它们都起源于古罗马的混凝土工艺。

·框摸施工法:

l 原始的拱券结构(未使用混凝土之前)在施工上存在着困难

l(1)每块石料都大致呈楔形,而且必须有一个或两个曲面,加工麻烦;

l(2)要有整体的胎模以支撑拱券合龙之前的所有石块。

l 由于罗马人使用了混凝土,所有的问题得以解决:

l(1)充分利用混凝土凝固前的可塑性,各种复杂形状的拱券都可以轻松得到,从而节省了大量需要高技术的工作;

l(2)虽然混凝土的浇注也需要胎模,但是混凝土可以分段浇注,大大减少了模板的数量;

l(3)制造筒形拱:先间隔一定的距离砌一道砖券,如此将筒形拱分划成几个相等的段落。只要有一个与这段落一样长的模板,就可以先后逐段浇注整个拱顶的混凝土了。为了防止混凝土在浇注的过程中向两侧下方滑落,在模板上先插一些薄砖,混凝土凝固之后,薄砖就留在混凝土里面。这就是框模施工。

·二、先天的优势——券拱对梁柱

l 将人的活动引入到室内,从而改变了建筑的形制;

l 建筑内部空间艺术获得大发展,至少与外部形式艺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l 穹顶技术获得良好的有纪念性的集中式构图;

l 穹顶与拱顶的组合可以构成复杂的空间组合,既可集中又可连续扩展。

帕提农神庙,古罗马万神庙

·三、摆脱承重墙

l 基本矛盾:功能的多样化、复杂性与单一封闭空间的矛盾;

l 解决方法—— 十字拱 (1 )摆脱了承重墙,拱顶的重量由四角的柱子承担;(2 )可以开侧高窗,改善了室内的采光状况。

十字拱简图

·三、拱顶体系

l 十字拱 带来在两个方向都要抵抗侧推力的问题,其解决方式形成了古罗马建筑的一大特色——拱顶的平衡体系,从而带来了有轴线的、流转贯通的室内空间序列。

· 四、肋架拱

l 将屋顶区分为承重部分和围护部分,减轻了拱顶的自重,具有更加明晰的结构逻辑。这可以视为是欧洲中世纪哥特教堂结构的先声。

十字拱的平衡体系,罗马市中心的玛克辛提乌斯巴西利卡

早期拱形结构发展简述

·由梁到三角券,是拱形结构发展迈出的第一步。由楔形石块砌成的放射券,是拱形结构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结构体系的标志。交叉拱是在筒形拱的基础上寻求开敞空间的结果。由交叉拱发展成为尖形的拱肋结构,使结构更轻巧。仅适合于圆形平面的半球形穹窿

·允许沿半球四周切去某些部分,使球面上的荷重先传递给四周弓形的拱上,然后再通过角部的柱墩把重力传递至地面。公元六世纪,窟窿结构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产生了一种以窟窿结构覆盖方形平面的空间、而用帆拱作为过渡的形式。帆拱的运用,彻底解决了在方形平面上使用穹顶的结构和建筑形式的问题(也适合于正多边形平面),使得集中形制的建筑能够大大发展。帆拱使得由穹顶向方形平面的过渡在形式上简洁自然,而且完全不需要连续的承重墙,使得穹顶之下的空间大大自由了。

第三节  柱式的发展和定型,维特鲁威

·一、古罗马是伟大的建设者。他们汲取了希腊人的建筑经验,又大大加以发展。他们继承了希腊柱式作为重要的建筑艺术手段,也同样加以创造性的发展:

·(1)柱式更加华丽,更细密,更复杂了;

l 希腊多立克柱式被淘汰,代之以罗马多立克柱式;

l 富有装饰性的科林斯柱式得到重用;

l 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柱式—— 复合柱式;

古罗马五柱式

古罗马复合柱式

·(2)柱式与拱券相结合

·(3)为柱式的叠层使用制订了规范。(回想一下古希腊的叠柱式是怎样做的?)

l 把比较粗壮、比较简洁的柱式放在底层,越往上越轻快华丽,符合力学的原理。

l 通常是底层为塔斯干,二层为爱奥尼,顶层为科林斯,如果有第四层,就用科林斯的方壁柱。

l 上层柱子的轴线比下层柱子略向后退,显得稳定。

 二、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公元前1世纪)

l (1 )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l (2 )系统总结了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l (3 )相当全面的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

l (4 )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第四节 巴西利卡(Basilica)

·用途:法院,裁判所,交易所,会场

·形制:平面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的龛。大厅经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成三或五部分。当中部分宽而且高,称为中厅(NAVE),两侧部分窄且低,称为侧廊(AISLE),侧廊上经常有夹层。

第五节 广场的演变——皇权的逐步加强

·一、共和时期的广场。罗曼努姆广场:

·二、共和末期的广场。恺撒广场 :  (BC54——46 )

·三、帝国初期的广场。奥古斯都广场 :  (BC42——2 )

·四、帝国广场的发展。图拉真广场: (AD109——113)

第五节  剧场和斗兽场

·一、剧场

l 理解古罗马剧场和古希腊剧场最大的不同之处。

l希腊:注重建筑物外部的原则,在剧场这种建筑中却反转过来,以山丘底下天然凹陷的地形而建,不算有外部结构,通常坐落在主要城市的外围。倾斜的座位就嵌在山坡上,而大自然所提供的山丘和海洋也成为舞台上演出时的最佳背景。

l 罗马:座落在城市的中心,利用拱券结构平地而起,演出时甚至要动用人工的背景。

希腊剧场。马采鲁斯剧场。奥郎治剧场

·二、大斗兽场

第六节  万神庙

外墙面为砖,内墙面为大理石。

第七节  公共浴场

·公共浴场这种建筑的用途决不仅仅是用来沐浴,而是多功能综合性建筑。

·“白天睡觉,夜晚以办事、寻欢作乐消磨。怠惰是他的爱好,他借此成名。别人要以勤奋劳作才能达到的一切,他却以骄奢淫逸的欢乐来完成。”公共浴场就是过这种日子的场所。

·希腊化时期的公共浴场内部的功能比帝国时期的少;

·希腊化时期和罗马共和时期的公共浴场的规模比较小,平面布局比较随机;古罗马的公共浴场规模大,平面布局整齐,对称;

·公共浴场的保温性能

·卡拉卡拉浴场的建筑成就:

(1)结构非常的出色;

l其核心,温水浴大厅,是横向三间十字拱,面积55.8*24.1 米,十字拱的重量集中在8个墩子上,墩子外侧有一道横墙抵御侧推力,横墙之上跨着筒形拱 ,既增强了整体性,又扩大了大厅。温水浴后面是热水浴大厅,采用穹顶,直径35 米;

公共浴场

(2)功能完善;

l由于结构体系完善,所有的活动都可以在室内进行,各个空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所有重要的大厅都有天然采光。浴场有集中供暖。

l(3)内部空间多样统一,创造出空间序列的艺术手法。

l冷水浴,温水浴,热水浴三个大厅排列在纵向轴线上,以热水浴大厅的集中式穹顶结束。两侧的更衣室等辅助房间构成次要的横向轴线。两个轴线相交在中间的温水浴大厅,使它成为最开敞的空间。轴线上,空间的大小,纵横,高矮,开阖交替变化,不同的穹顶和拱顶创造出不同形状的空间变化。浴场内部流转贯通、丰富多变。

 第八节 凯旋门

·券柱式构图的经典代表:塞维鲁斯凯旋门,君士坦丁凯旋门,提度斯凯旋,拜占廷建筑

第一节  背景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的西部已经逐渐衰落,建立在奴隶制度上的农业发生了危机,一些文明程度很低的民族又不断入侵。于是,君士坦丁皇帝于330年把帝国的首都迁到东方,黑海的口上,博斯普鲁斯海峡岸边的君士坦丁堡。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大体是意大利和它以西的部分为西罗马,首都在罗马城;以东的地方为东罗马,首都为君士坦丁堡。

·西罗马以拉丁语系为主,多务农;东罗马以希腊语系为主,手工业、商业发达。

·公元479年,西罗马被哥特人所灭亡。随后,基督教也发生了分裂,西罗马地区的称天主教,东罗马地区的称正教。

·东罗马在11世纪后逐渐凋敝,1453年被土耳其人灭亡。以后的史学家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廷帝国。

·公元4世纪——11世纪是拜占廷帝国最繁荣的时期。在与小亚细亚,叙利亚,黑海沿岸和埃及的商业、手工业经济以及东方,如波斯、阿尔美尼亚直至印度、中国的交往中,这些地区的古老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辉煌。

·在西罗马残破败落时,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后来又汲取了阿拉伯文化,拜占廷的建筑和艺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步前进,硕果累累。

·穹顶和集中式形制,绚丽的室内装饰艺术,古罗马的传统,东方传统,帆拱结构

第二节  穹顶和集中式形制

·穹顶技术在古罗马已经很成熟,但是包括直径很大的万神庙在内,半球形的穹顶周圈都由墙垣支撑,只能架在圆形平面上。它们的内部空间单一,集中,具有端重肃穆的纪念性,可是封闭的圆形的平面很难适合宗教仪式的需要。

·罗马人又用十字拱、筒形拱组合的拱顶平衡体系,摆脱了封闭的圆形承重墙,获得了如公共浴场那样开放性的,多层次的内部空间,但是它们没有足够强大有力的中心,因此和巴西立卡一样,缺乏纪念性。

·这时,在小亚细亚,阿尔美尼亚和波斯都有一些小型建筑物,方形的或者多边形的,上面覆盖穹顶。这种技术的难点是如何在半球形的穹顶和方形墙垣四角之间假设一个过渡部分,如使用抹角拱。

·拜占廷建筑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的解决方式:

·使用帆拱的好处:

l (1)由于四个大发券的作用,穹顶实际支撑在四个大的柱墩上,穹顶下的空间就不再是封闭的了,因此可以扩展,适应各种不同的用途;

l (2 )比起以前采用的种种方法,可以把穹顶造的很大;

l (3 )穹顶和方形平面之间的过渡可以很顺溜,浑成一体;

l (4 )可以用于八角形等多边形平面的建筑物,适应性很强。

·具体实例——.索非亚大教堂(532~537)

l索非亚大教堂采用了帆拱。在大穹顶的前后各用一个四分之一球形穹顶平衡它的侧推力,它们的侧推力又各用两个四分之一球形穹顶去平衡。而大穹顶的左右则各用四片厚墙和一个由两个十字拱组成的筒形拱去平衡侧推力。

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成就A结构体系B内部空间C灿烂的色彩

·这个穹顶,半穹顶,筒形拱顶层次井然的组成力的平衡体系十分精巧。因为所有的重量最后都集中到柱墩上,不需要连续的承重墙,因此大大小小穹顶和拱顶下的空间都是开放的,它们流转贯通,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主次分明,由大穹顶统率全体。

·索非亚大教堂在建筑历史中的意义在于它创造了帆拱上的以穹顶为中心的复杂的拱券平衡体系,以及在这个体系支持下的集中式开放型空间。这个形制对于以后欧洲建筑甚至东方建筑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它滋生出来的大穹顶在许多城市中都构成了天际线的中心。

·索非亚教堂的建筑成就很高,但它并不是拜占廷式正教教堂的典型。典型的拜占廷式教堂是等臂十字的,臂不长,伸出大致等于宽度或略小于宽度,正中覆盖穹隆,四臂或者是筒型供,或者各有一个穹顶。有时候,四角补齐外廓,成为九宫格的形式,常是中央和四角覆盖穹顶而十字臂只覆盖筒型拱。——希腊十字

拜占庭建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筑史笔记 | 第13期 外建史:古典时期
图解西方建筑-古代罗马建筑-3
古罗马建筑
【世界古建】外国建筑史丨古罗马建筑
【室内设计史】古罗马(上)
世界古建筑-建筑起源(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