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中习俗 | 深入骨髓、融于血液的辈分被代代相传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而关中平原作为周文化的发源地,尤为重视礼仪。这种重视,不是一种形式,而已经是融入到每个关中人的血液中,代代相传。

——题记

1、辈分的梗

"辈分"这个词,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但是不知道是否真正理解这两个词的分量?

在关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便是一个村子,可能都是一个姓,就比如,我的家乡。我们村的80%的人都姓赵,大家出门打招呼都是按辈分称呼,而从祖辈上来算,我们赵家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徙过来的,祖辈们走到这里,大概是太累了吧,于是就定居到了这里,开始勤勤恳恳地耕种。

从此之后,家族在这里发展,中间接受过一两个别姓的家族,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庄。(是不是听着有点像武侠小说中的高手隐居桥段?哈哈,我是不会告诉你,其实我们是故意选择平原沃土的哦😂)

所以每逢大的节日, 比如年三十,都是家家串门子,晚辈主动去长辈家里,这也成了一种风俗。如果碰上婚丧嫁娶,那更是热闹,几乎整个村子全部出动,因为大家从祖辈上都是一家子,所以我们那边将这种叫做"门子"。

正是由于这种辈分的存在,我自小一出门就是爷爷奶奶的叫,明明和我一样大的人,我却还要叫人家姑姑、叔叔的,平生常将此作为一种难掩的尴尬。


2、走亲戚的讲究

大家都知道,除夕过后就是新的一年,所以新年新开端,走亲访友是少不了的,这是中华上下几千年文明所流传下来的礼乐文化。

刚刚说了辈分,这就和走亲戚有着莫大的关系了。走亲戚就和上班安排日程是一样的,得排日程表,那这个轻重缓急的顺序怎么确定?

关中人,就以辈分论先后。大家都知道,中国自古就讲究孝文化,在中国古代的院落格局中,总是将家中父母所居住的房间称之为上房,正所谓"高堂在上"嘛。

因此,父母是排在首位的,所以在过年走亲戚时,首先要安排拜访的就是父母的父母,所以大家都是去舅舅家拜访。这样子,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因为这种所谓的姻亲关系网络,可能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能攀上亲戚的,因此,走亲戚常常会碰到熟人。

有的姻亲网络大的,可能会将日程从大年初二一直排到初九初十的,所以过年大家见面打招呼,总是一句话,"亲戚走完了吗?"

我们家亲戚不多,因为舅舅家属于陕南了,距离太远,所以过年都是以爸爸家的亲戚为主,过了三代关系的,我们就称之为老亲戚,而我们家的老亲戚太多,所以就商量出了一个法子,平时不这么频繁的走动,只有遇到大事的时候来往协商。

记得大前年,我们有很多亲戚已经排到了老亲戚的序列里面,所以从初二到初九之间,空出了很多时间,有人提建议要将拜访他们的日程往前提,结果一屋子人愣是商量了好几个小时,大家一个个吵得是面红耳赤。

默默在旁边听得我,忽然觉得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项目。


3、家族的理念

家族这个概念大家一定不陌生,我们在很多古装剧中都会看到,某个人因为背靠哪个大家族而拥有了光辉的前途,甚至在中国古代的刑罚中,就有"诛九族"这种酷刑。

可见,家族这个网络所独有的意义。家之所以能够让大家所这么迷恋,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相信,不仅仅是在关中,有很多大姓之家,多是有着族谱传承的。我和很多家中有族谱的朋友聊过,他们一致表示,族谱在家中的地位很高,被整个家族所认可。

这种家族的存在,在关中呈现的方式可能与其他地区的不太一样。就拿我们家来说,虽然没有族谱遗传,但是却默契地进行了"门子"的划分,这种划分不是人为的,而是代代流传下来的。

记得祖奶奶寿终正寝的时候,按照家中风俗,是要举办浓重的土葬仪式的。我记得当时有一个环节,便是让所有的侄儿、侄儿媳妇祭拜,长长的送葬队伍,瞬间有三分之二站了出来(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儿孙辈)。

关中的家族文化,并非是通过记录下来的文字被认可,而是以这种祖祖辈辈通过血液的传承而被认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家将有后代么?后代在哪里?
【郁氏文化】客从何处来 —寻根之路 (文/郁光雷)
中国的字辈是根据什么排下来的?
小家庭正在使许多风俗习惯消亡
族谱里,有你的名字吗?
关中葬礼:延续千年的礼乐文明(文/葛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