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与辽的那些事

从宋朝的眼光来看,辽国是一个入侵者,但是在辽国看来,我们只是南北朝庭,实现统一是我们的职责,因此后世历史学家更愿意把辽国成为辽朝,辽与宋的澶渊之盟看似不平等条约,但是却保证北宋一百多年的和平,因此换个角度看这段历史会有新的认识。

辽国的建立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定国号为契丹。以民族族称为国号,说明契丹人重视民族传统,并未将自己的政权视作中原王朝。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时期,契丹展现出经营南疆、入主中原的野心。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称帝,建立后晋。作为交换,石敬瑭向契丹献上燕云十六州,使中原地区失去了一道天然屏障。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耶律德光攻入汴京,灭亡后晋,并以中原天子的仪驾接受了后晋官员的朝觐,改国号为辽。后由于契丹兵四处抢掠引起中原人民的反抗,耶律德光被迫向北撤退,但是从此以后,辽朝正式加入了中原地区的政治角逐,开启了国外学者称为"征服王朝"的时代。

辽朝建国早宋四十多年,辽朝的存在和威胁对宋初君臣来说是五代时期遗留下来的既成事实。因此,宋太祖接受赵普、张永德等大臣的建议,采取了"先南后北"的策略,即先统一南方诸国,再攻打北汉,最后夺回后晋割让出去的燕云十六州。为了保证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宋太祖对辽采取了以防御为主的策略,对于被辽朝占有的燕云地区首先考虑用钱赎取,赎取不成再考虑动用军事手段,并为此特设"封桩库"积累钱财。他对左右近臣说:"石敬瑭把幽燕诸州割给了契丹。朕可怜燕云之民久陷敌手,只要积累的钱财超过五百万缗,就遣使去辽朝赎地。辽人如果不同意,朕就散尽这些钱财,招募战士,攻取燕云。"赎金的来源是平定各国后收缴到的财产以及每年国家财政支出的结余。

石敬瑭

此时辽穆宗、辽景宗相继即位,辽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相当激烈。故宋太祖统治早期和中期,宋辽之间呈现出不战不和、时战时和的特殊关系。乾德三年(辽应历十五年,965年)冬,契丹掳掠易州(今河北易县)居民时,宋太祖竟然命令监军李谦昇率兵到契丹境内俘虏来相等的人口,直到契丹放还易州之民后,才放归俘虏。宋辽双方既没有相互遣使交涉,也没有出兵反击,令冲突升级,这正是两方均视彼此为威胁但又无力击败对手的具体体现。直到开宝七年(辽保宁六年,974年),北宋建国已15年,双方才开始遣使"请和"。此后两年,宋辽关系进一步缓和,甚至互相派遣使者庆祝正旦和对方皇帝的生辰。然而,回暖不久的宋辽关系,因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而宣告结束。

北汉是契丹人扶植的傀儡政权,都城晋阳(今山西太原南),称太原府。后唐、后晋、后汉都曾以太原为军事基地,反映出唐五代以来太原地理位置和军事防御的重要性。宋太祖曾三次亲征北汉,但每次只是击退辽朝派出增援北汉的小股部队,并未主动进攻辽军。而太平兴国四年,宋廷北伐前回复辽使:"北汉的逆贼,朝廷理当问罪。如果辽朝不向北汉增派援军,那么宋辽和约如旧,否则就要开战。"态度如此强硬,显然已经准备充分,力图一举灭亡北汉。为阻止北宋完成统一,辽朝派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冀王耶律敌烈为监军率军南下,随后又调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等出兵,宋辽双方发生了大规模战事。

宋灭北汉之战要图

按照战前的计划,宋军主力展开对太原的猛攻。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令崔彦进、李汉琼、刘遇、曹翰分别从四面围攻太原。同时考虑到辽军可能的增援方向,以经验丰富的大将郭进为石岭关都部署。在石岭关南白马岭一战中,宋军对渡河的辽方骑兵发动猛攻,冀王耶律敌烈其子斡格战死。随后耶律斜轸率部增援,耶律沙在牺牲了两个儿子之后,侥幸"仅以身免"。白马岭之战是宋辽战争中宋军第一次大规模胜利,大大振奋了宋军的士气。另一方面,宋军将士此时已经相当疲惫,需要一段时间来休养调整,短期内不宜再次作战。但宋太宗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执意要向被辽朝占据的燕京(今北京)出兵,为后面的军事失败埋下伏笔。

收复燕云十六州

宋初的统治者肩负着"和平"和"统一"的双重任务。一方面,太祖、太宗兄弟为了结束晚唐以来藩镇骄纵、群雄逐鹿的混乱局面,对内抑制节度使权力,收回开国大将手中的兵权,竭力维持中原王朝的稳定与和平;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宋成为五代之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又必须消灭四周的割据政权,收回燕云十六州。宋初,朝廷在"弭兵"和"兴兵"之间摇摆不定,但是长远来看,宋辽之战在所难免。

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宋太宗灭亡北汉政权之后,不顾大臣的反对,决定攻打幽州。起初,辽朝对宋军的意图有过错误估计,以为宋军会满足于灭亡北汉,并没有全面开战的准备。宋军从太原出发,接连攻下易州和涿州(治今河北省涿州市),宋太宗一度以为胜券在握。六月中旬,宋辽在幽州治所燕京城北的沙河交战,宋军初战告捷,大败辽军。幽州本是中原王朝故土,宋军战胜之后,当地军民纷纷前来归顺,一时之间几乎瓦解了辽朝在幽州的统

然而,此时耶律斜轸率部赶来,虽然无法扭转沙河败局,但他改变了作战方案,以溃败部队的旗帜作为诱饵,诱使宋军追击,宋军果然中计战败。辽景宗改命大将耶律休哥代替战败的耶律奚底领军,率主力部队"五院"军南下增援。

七月上旬,辽军耶律沙部与宋军战于燕京城西北的高梁河,耶律沙败逃,宋军乘势追击,却遭到耶律斜轸部与耶律休哥部的两翼夹击。

宋太祖赵匡胤是职业军人出身,军事素养较高,因而即使登基为帝后依然数次亲征。而宋太宗在兄长亲征的时候总是留守后方,缺少实战经验。此次北伐,宋太宗虽然身先士卒,异常勇敢,却犯了战术上的严重错误。先前攻打北汉时,太原四面被围,因此可以全军出击,合力攻城。但是此时燕京周围要塞还在辽军的控制之下,敌方军队可以伺机而动,宋太宗却用攻打太原时的老办法将兵力分散部署,企图围攻燕京城,部队丧失了应对突发情况的机动性。战事紧张时,太宗又把原本用来护卫自己的曹翰部派往燕京城东南迎击辽朝援军,随后果然遭到来自辽军的夹击。太宗在阵中中箭受伤,被耶律休哥追至涿州才保住性命。

高梁河战役后,宋辽之间的势力平衡被打破,宋朝转入守势,而辽朝却经常发动进攻侵扰宋朝边境。另一方面,宋太宗所受箭伤此后屡屡发作,成为困扰他一生的顽疾。

太平兴国七年(辽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去世,年仅12岁的辽圣宗即位,太后萧氏摄政。萧太后是一位女中豪杰,很快稳定了政局。辽朝在她统治下一派君臣协和、政治清明的繁荣景象。但是宋朝方面很少有人了解这一情况,反而认为此时辽朝主少国疑,正是兴兵的好时机。

萧太后

太宗北伐

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命大军兵分三路,向燕京进发。其中,曹彬是东路军主帅,率十万人出雄州(今河北雄县);中路军以田重进为主帅,由定州(今河北定州)出飞狐关;西路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出雁门关。

北伐之初,宋军取得了一些胜利。然而,三路将领各自为政,缺乏相互配合。曹彬和米信所率领的东路军攻下涿州后,因粮草不继而先退回雄州。此时中、西两路却先后有捷报传来。曹彬和米信见状,邀功心切,备好粮草仓促北进,不料遭到萧太后和耶律休哥的合击。东路宋军被打得大败,宋太宗闻讯,只好命其他两路军撤退。田重进指挥的中路军此前已遭到耶律斜轸部的攻击,损失两万余人;西路军撤退时又接到命令,掩护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州东)、朔(今山西朔州)四州百姓内迁,因而行军十分缓慢。辽将耶律斜轸率军紧追而来,宋军无力抵抗。潘美所部败至代州(今山西代县),杨业建议避开辽军锋锐,以偏师出击,保护百姓先退。但监军王侁未采纳杨业的正确意见,反而指责杨业畏敌不战,逼迫杨业从代州出兵。

杨业临行前与潘美、王侁相约率伏兵在陈家谷接应,潘美表示同意。但当杨业在陈家谷被辽军所困时,王侁、潘美惊慌不已,不顾与杨业的约定,领军撤回代州。杨业父子率领残部在陈家谷死战,部下大多战死,杨业身受十几处创伤被俘,却不顾威逼利诱,绝食三日而死。名将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开后,云、应诸州将士纷纷弃城南逃。宋军兵败如山倒,宣告了第二次北伐彻底失败。

雍熙北伐是北宋初年最大的一次军事失败,此后宋太宗彻底断绝了北伐的愿望,奉行以防御为主的政策,不许宋军主动出击。这种态度也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真宗、仁宗两朝。

从先前的战役可以看出,宋军总是在作战初期占有优势,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了最终的失败。雍熙北伐后的宋辽军事冲突中也常出现宋在边境的兵力比辽朝要多,但战争的主动权却掌握在辽军手中的情况。这种功败垂成的挫折感影响了宋朝方面对战争形势的判断,朝廷中甚至出现了认为辽朝不可战胜的想法。而辽朝经过数次南下战争,对河北的防御工事与宋军的作战特点已经了然于胸。于是,萧太后、辽圣宗决定向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先利用西夏党项势力牵制部分宋军,然后重兵突袭河北,最后长驱直入,问鼎中原。

澶渊之盟

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军南下,攻破宋朝数州。辽军在这次战争中一反常态,每次战胜后都无心抢掠,而是一路南下,仅用了两个月就攻到瀆州(今河南濮阳)城下。澶州地理位置特殊,辽军若攻下澶州,很快便能到达汴京(今河南开封)。因此,当辽军到达澶州的消息传到京城,引起朝野上下一片混乱。参知政事王钦若劝宋真宗南逃金陵(今江苏南京),陈堯叟却劝宋真宗避乱成都(今四川成都),宰相寇准在殿前都指挥使高琼等人的支持下,建议真宗亲征,抵抗辽军的进攻。经过朝廷上下激烈的争论,宋真宗最终同意亲征。

寇准雕像

宋真宗一行到达澶州后,守城的将士见到御驾亲临,士气大振,打退了辽军的进攻。而在前一天,辽军先锋大将萧挞览被宋军所杀。宋军的这两次胜利打击了辽军的士气,形势对辽越来越不利。当时,辽军避开了一些重要城市的攻坚战,孤军深入,后续又没有援兵,犯了兵家大忌。如果能够切断辽军的退路和补给线,并派兵直捣燕云,则辽朝必陷入危险的境地。实际上,杨延昭战前就提出这样的建议,可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宋真宗对当时战局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希望抓住机会尽早求和。

和议开始后,宋、辽互派使者。起初,辽的首要条件便是索要后周世宗时所占的关南土地,但宋朝在领土问题上坚决不肯退让。宋真宗坚持认为,可以用钱财来保住土地,但绝对不能把土地割让给对方。他不顾寇准的反对,满足了辽方在财物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尤其在岁币问题上相当懷慨。据说寇准曾私下要求前去和议的宋方使者曹利用,每年所输岁币不能超过三十万,否则就要斩了他。曹利用果然按照岁币三十万的条件将合约谈成了。最后合约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约定两国结为兄弟之邦,辽朝皇帝称宋朝皇帝为兄,宋朝皇帝称呼辽朝萧太后为叔母;第二,宋朝每年给予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但不差大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第三,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辽的誓书大致与宋朝的相同。因为和谈的地点澶州古称澶渊,故这次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从澶渊之盟的签立过程和内容来看,双方都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和妥协。这种妥协的前提是宋辽双方力量相对均衡。除了宋朝每年要给辽朝输送岁币之夕卜,宋辽双方是平等的,盟约的其他规定对双方都是有效的约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和约签立后,双方都认为自己未能占得便宜,这对国豕之间的关系相当不利。宋辽君主互称皇帝,对真宗来说便已经屈辱至极,何况当时辽军兵临澶州,相当于订立了城下之盟,是为人所不耻的。后来真宗痴迷于天书封禅,就是希望在天命上压倒契丹人,以弥补澶渊之盟给他带来的冲击。

宋真宗

实际上,澶渊之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两国保持了近一百二十年的和平,直到金朝崛起。这种局面对于经历了数十年战争的两国百姓来说,都是极为珍贵的。宋辽双方都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发展国内经济,治疗战争留下的创伤,这符合两国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其次,宋在边境开放榷场,两国进行贸易,可以满足游牧民族对农产品和手工制品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上也消弭了辽朝南侵的野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前尘往事:燕云十六州
北汉当时是怎样统一的?
连战连捷的宋军,咋还遭遇高梁河溃逃?祸根在宋太宗回图贩易之禁(答疑解惑)
耶律休哥:契丹一代战神,让宋军吃尽苦头,其威名可“小儿止啼”
宋太宗两次北伐都失败了,原因都有哪些?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最真·Aaron | 宋辽战争实录(上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