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丨第四节:从汉字演变看思维方式

一 从陶器画符到甲骨文

甲骨文之前,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文字还是画符图画,是有意识的书写还是偶然的刻画,不能确认,也无法识别出这些符号的意义。

但是,殷商的甲骨文,商周的钟鼎铭文,是极为成熟的文字,可以断定,文字的起源要比商周早的多。

语言文字构建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在语言文字中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在古汉字的结构和句法中,我们应该能够看到古代人的思想,思维方式。

我们往下看。

二 揭秘 方块字和人的思想互相影响

首先看汉字的象形和古代中国人感知具体事物的传统形成。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这种象形是从图画中抽象,规范,滋生出来的。

那个时候,人们不可能一下子就产生高度概括的“类”的概念,只能从非常具体的开始,比如,犬、鱼、人、日、月都是具体的。

一个叫布留尔的人说,社会集体思维越接近原逻辑的形式,心象-概念,在它里面的统治地位越强,这里的原逻辑就是指人类早期那种门类,因果关系并不是很清晰,常常由联想和比喻来表述现象和事物的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同意的是,越是早期的思维,越具体而细致。一方面是因为还没有出现符合一般概念的署名,一方面是表示人或物的专门用语非常丰富。

文字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号也是如此。

早期文字符号表明,古代中国人不习惯抽象习惯具体,中国延绵几千年,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更是强化和巩固了这种思维特征。

如果按照唐兰的说法,大汶口陶器上的刻符是文字,丁公村的陶文,周策纵和饶宗颐也认为排列成行,显然表达了一定的意思,这些字很具体,很形象,反映了古代中国习惯具体感知和具象表达。

阅读理解:听樊登读书时,里面有一本书是关于怎么培养小孩的,说到表达抽象概念的词汇,比如说毅力,坚持等等,西方人写的有些书,步骤清晰。

不妨接着以甲骨文来讨论。

比如牛🐮,始终突出显现牛的正面头部和牛角,比如食物,有米、有稻、有禾、有黍、有麦,但没有一个总的类别,如庄稼、粮食。

问题不仅在于象形性,应该注意到这种象形性延绵不绝,对于中国古代思想世界的影响。

老子说”始制有名,语言文字是把前面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看的一套话语系统,每一种语言和文字都是以一种既定的方式来描述和划分宇宙,使其中的人在学会语言文字时就自然接受了这种文字呈现的世界。

与其它文字比起来,汉字的书写是唯一没有发生过质变,思想是以文字和语言进行的,相当重要的文明是依靠语言和文字传递,因而,

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系统。

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长期延续使用,标志着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推理,判断,运算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这里应该是指蟹行文,应该是英语),中国文明的延续恰好在这里。

中国人对文字好像比较崇敬,从文字象形中进行训诂(解释古代汉语的意思),到文字象形进行联想,以及联想后的意义解释,借助文字象形构造神秘图符,到由文字的形状构造预测吉凶,文字对思想的影响处处可见。

三 汉字的衍生分类:由具体到抽象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就是词,词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知识的感知方式。

汉字的衍生似乎是一个树形滋生过程,在古代中国,“文”是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也就是章太炎说的“初文”,初文的根上通过会意、指事、形声几种方法,滋生出“字”,字的本来意义就是“生”,

从每一个初文中产生的,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当作部首,这些部首,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别。

形声字,在后来占比越来越大,举例说明。

衣,金文中有十二个,说文中116个,

食,甲骨文中就这一个,金文中十个,说文中62个,

形声的方法脱颖而出,秦汉时候已经成为中国字的主体。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思想中的世界图像是被人的感觉慢慢整体化的。

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的分类观念和西方的近代的分类观念有些不同,

他们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并以这个现象和表象作为分类的依据。

下面举例来说明中国人的这种感性思维,也就是由感知到描摹到形象,通过感觉和联想,以隐喻的方式进行联系。

例如“木”,

本来是植物的抽象名称,如梅、李、桃,但实际上在汉字种,木的类别远远超过树木,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以树木为部件的原料和工具,如柱、楹、杠、栅;还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和特征,

如:

柔(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叫做柔),

朵(树木枝叶花果实下垂的样子),

枉(树木弯曲的样子),

枖(草木刚开始长,土壤的营养还没跟上那种样子,类似冬小麦刚出苗那种情况),

枯(上了年纪的树);

还可以是与树木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从树木引申出来的其它现象,例如:

杲(日头出来了,到了树梢,表示天亮了),

杳(太阳落在树木下面了,天色已经昏暗了),

特别是东,本来是日在木中,象征太阳初起的方向,木是一种背景,也是一种联想,而归入了木的一类,

也许因为如此,在后来的五行思想中,人们把木和东方连在一起。

同样的例子还有火,这里就省略了。

这种类别观念的形成和定型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漫长了一千年左右,甚至更长。

这种书面文字的分类和思维世界的分类有相当的关系,会影响使用这种文字的人的思想。

然后形成一种思维路径,这种路径和人对外部世界的思路一致。

例如:

父,甲骨文是手中持杖,象征一家一族之长应有的权威,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尹,君;

还有行、徒、御。

汉字的理路和分类被人们当成既成事实接受,并习惯时,汉字的分类也影响人们对事实世界的理解,

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符号被人们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人对世界的认识。

阅读理解:这一段可以看出,象形字的脱颖而出,可以判断,古人的思维方式,还是感性居多,并且比较牢固。这可能也为后面唐宋诗词埋下了伏笔。

四 思维中的隐喻系统

纷纭复杂的自然世界,如果在思想上进行一个分类,古人怎么做的呢?

首先通过联想,借助隐喻,然后由表示同类意义的符号连在一起,连起一批汉字,也常常由一个汉字的内涵延伸贯穿起一连串的意义,让这些汉字之间似乎有了某种联系。

举例说明。

有人指出,甲骨文中的又,表示有,这是引申义,本义是右手,从右手到佑助,再到有,这是文字意义的延伸,

但是,

甲骨文中的又,是暂时的领有,最多是神明的护佑,在西周金文中滋生出了有,接近又,接近肉,表达了对实际的领有(拥有)。

从右、又,到有,文字衍生,意义也在延伸,在字根上有一种类的关系。

再举一个例子。

从玉中得义,跟玉有关,

战国策说,“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但在实用中,引申为把土地分成小块,诗经中说,“我疆我理”,接着,“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于无憾而后即安,是之谓天理,是之谓善治,此引申之意也”,

从天理再联想下去,万事万物都有理,肌理、文理、条理,贯通了很多领域,成了一个共同概念,

当人们理解现象和事物的时候,很容易把玉的纹路,土地的沟沟,文章的气脉,牛羊的肉骨头联想在一起,变成一套互相贯通的隐喻系统。

五 汉语的句式

汉语的句式显示了古代中国人的惯常思路。

甲骨文刻写非常不容易,句法肯定得到了简化,但也可以看出古人思索的理路,

通常,理性的,完整的,表述充分的句法规范完整,但是甲骨文中有很多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例如:

主谓颠倒

名词动用,使动和意动两种

可割裂性

这个在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有所感觉。

在后来的汉语和书面文字中,比如说现在,语法关系也不是那么严格细密,表达者常常省略和颠倒,而阅读者总能揣摩其中的意思,

这是否反映了古代中国思维世界的感觉主义倾向?

阅读理解:我觉得是,不仅是,而且有放大的倾向,这就是言外之意,隐含的意思,因为中国人比较谦虚,比较含蓄,不愿意把问题把需求说的很明白,需要揣摩领会,反过来,也容易造成误解。

从这种含蓄的角度讲,中国人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感性,可以往这方面思考。

因为汉字象形性的延续,长期延续,其中的独立承载意义的特性使得在任何场合,无需严密的句法就可以表现意义,因此,句法中的规定性,约束性相对比较松散,

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

语言本身是思维的产物,也是思维运算的符号,如何表达如何理解,本身需要一套共同认可的规则,但是,

文字的图像意味依然比较浓厚,文字独立表意功能依然比较明显,就可以省略一些句法的规定和补充,凭借发音和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我们在汉字的起源,繁衍和使用中,简略的推测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思路和方法,也就是说,从汉字本身我们可以大体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

六 从汉字演变看制度演化

我们还可以从汉字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在文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在文字的分类中了解古代中国生活的重心和兴趣。

举个例子。

古代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与祭祀最密切的字是“示”,这个字,据考证,与宗、主这两个字实际上是由一个字分化来的,

陈梦家进一步指出,卜辞的“示”,应该是石主的象征(石主,估计就是我们在旅游景点看到的那些石头人,石头制作的神),那么我们就知道,当时曾经有过祭祀时候在宗庙祭坛上设石主作为象征的习俗,

而这与天象中的“电”组合为“神”,

与筑土为坛的“土”组合为“社”,

与手持肉的“祭”这个字的上半块,组合为“祭”,

与神主牌位的“且”组合为“祖”,

与奉酒尊致福的“畐”组合为“福”,

与奉玉于器中的“乙”组合为“礼”,

从这些字的衍生滋生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祭祀的意义和内容,这么多从示中延伸出来的字,也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对未知世界,神秘感受,以及对神祇的崇敬。

这些汉字,算是明证。

显然,文字和文字组成的语言中,常常会隐藏着很深的意义和背景,正如加藤常贤说的,文字中的考古发掘,可以解释出比经典更原始的,或经典未表现出的意义。

所以,我们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的视野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六 阅读理解

汉字细究起来,很有意思,可以发现很多东西。

我是赵卫平,创业心理学创始人,如果你在职场和创业过程中遇到困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字大讲堂】指事,图画中抽象出的世界(一)
循规课堂|汉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再创造,同时又是思维的再创造
汉字起源三论(三)原始汉字经历了三个发展演变阶段
假如当时中国造的不是汉字,而是类似于英文的文字,中国文明还能传承下来吗?
字体设计创新性研究(王平)
六书 象形 甲骨文基本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