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晚期建筑: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

晋祠,古称唐叔虞祠,为了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什么时候建造的,没有任何资料有记载,今天能看到最早记载晋祠的资料是《水经注》,《水经注》卷六,晋水注,全文摘录如下:

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县,故唐国也。《春秋左传》称唐叔未生,其母邑姜梦帝谓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及生,名之曰虞。《吕氏春秋》曰:叔虞与成王居,王援桐叶为圭(guī),以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请曰:天子封虞乎?王曰:余戏耳。公曰:天子无戏言。时唐灭,乃封之于唐。县有晋水,后改名为晋。故子夏叙《诗》称此晋也,而谓之唐,俭而用礼,有尧之遗风也。《晋书地道记》及《十三州志》并言晋水出龙山,一名结绌(chù)山,在县西北,非也。《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 sù),后人踵(zhǒng)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yìn),希见曦(xī )景,至有淫朋密友,羁(jī)游宦子,莫不寻梁契(qì)集,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又东过其县南,又东入于汾水。

从该文中可知,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唐叔虞祠就已存在,而且“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可见,在当时晋祠已经有一定的名气了。

今天的晋祠,是山西太原一处风景优美且人文景观密集的景区,这里保存有宋、金、元、明、清五朝古建,而其中的圣母殿更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各朝古建筑如此集中,在全国也寥寥。另外,这里还保存有珍贵的宋、元、明、清彩塑,特别是圣母殿宋代彩塑,数量众多,造型生动,是中国宋代彩塑的精品。

晋祠的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中轴线为东西向。进入晋祠大门,沿着中轴线依次为: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鱼沼飞梁、圣母殿。水镜台、会仙桥、对越坊为明清建筑,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鱼沼飞梁与圣母殿同为宋代所建,但鱼沼飞梁在文革前被拆除,现存建筑为新建(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三联书店2011年版P154),鱼沼飞梁之后是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也是晋祠最重要的一座建筑——圣母殿。

晋祠水镜台

晋祠金人台

晋祠对越坊

晋祠献殿

晋祠鱼沼飞梁及圣母殿

圣母殿建造于北宋,但建造时间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太平兴国四年至九年(979-984年)、天圣年间(1023-1032年),崇年元年(1102年)。

太平兴国之说,源自宋太平兴国九年赵昌言撰《新修晋祠碑铭并序》;天圣年间(1023-1032年)之说,源自金泰和八年(1208年)郝居简《……庙记》碑残块,里面记载天圣中复建沼西主殿,改奉女郎等事迹;崇年元年(1102年)源自大殿脊槫题字:“大宋崇宁元年九月十八日奉敕重修”。到底建于何时,我们看结构。

圣母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椽,因有副阶周匝,看起来是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通面阔26.83米,通进深为21.2米,近方形。

 

大殿阑额普拍枋俱全,阑额在角柱不出头,普拍枋出头,柱升起和侧角明显,整个屋面呈柔和的曲线。

两层屋檐斗拱上层为六铺作,下层为五铺作,前檐斗拱均为柱头铺作加补间铺作,两山仅有一朵补间铺作,后檐无补间铺作,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做法不同。

上层屋檐柱头铺作为双杪单昂六铺作,昂式耍头,第一跳跳头施翼形拱,二跳为单拱计心,第三跳为昂,跳头上昂式耍头与令拱相交托撩风槫,昂为批竹昂,但昂面讹杀至两棱,被称之为“批竹琴面昂”。前后檐里转为三跳,均为华拱,第一跳偷心,第二、三跳为单拱计心造,耍头压跳,昂与耍头后尾承檐栿(前檐为乳栿、后檐为六椽栿)。两山里转同为三跳华拱,但第一、二跳均偷心,第三跳为单拱计心造,㭼头压跳,昂与耍头后尾承丁栿。里转耍头压跳是山西宋代中期建筑常见的做法,而㭼头压跳是山西宋代晚期建筑常见的做法。

补间铺作为单杪双昂六铺作,第一跳为华拱,第二、三跳均为平出的假昂,琴面昂,第一跳跳头施翼形拱,二跳为单拱计心,第三跳跳头上令拱与蚂蚱头耍头与十字相交承撩风槫。里转为三杪,第一二跳偷心,三跳上施翼形拱。假昂与琴面昂常见于宋代晚期及之后的建筑。

副阶斗拱,柱头铺作为双昂五铺作,蚂蚱头式耍头,第一跳单拱计心造,两跳昂均为平出的假昂。里转为两跳华拱,偷心,二跳华拱承檐栿(前檐为四椽栿、两山及后檐为乳栿),耍头为檐栿的伸出。补间铺作为单杪单昂,第一跳为单拱计心造,第二跳与耍头均为“批竹琴面昂”,里转为三杪六铺作,昂后尾承下平槫。

整个大殿的斗拱上下层柱头与补间做法互换但又有不同,既有真昂又有假昂,既有琴面昂又有批竹琴面昂,看起来规整而有变化,华丽而不繁琐。“此用真昂与假昂之两种斗拱,在上下两檐适互调其位置,可谓穷极技巧者矣。”(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再看殿内梁架结构,大殿看似一座六椽栿对乳栿用三柱的厅堂式建筑,外面又加了一圈副阶,是殿阁式建筑的“副阶周匝”,而前槽与副阶又组合成一个广阔的前厅,前厅在本来殿身檐柱的位置采用了减柱造,减掉四根柱子,显得前厅极为广阔,把内柱砌在墙内,让人以为是檐柱,看起来大殿内没有使用一根内柱,是一座极为特别的古建。

前厅殿身柱只有两根角柱落地,其余四根减掉,在四根柱子的位置用四椽栿托童柱承上层檐的枓栱。前檐副阶减柱位置的柱子上用四椽栿,其余副阶柱之上均为乳栿。

殿身梁架为前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乳栿与六椽栿之上通过驼峰大斗承劄牵对五椽栿,五椽栿上驼峰大斗承四椽栿,四椽栿背上驼峰斗拱承平梁,平梁上合㭼、蜀柱、叉手承脊槫。各层梁架两端均有托脚,托脚与上层梁头交接处为“过栿抱槫”的法式做法。托脚“过栿抱槫”与合㭼承蜀柱,也常见于宋代晚期建筑。

关于大殿的用材及举折,副阶为21*15厘米,约为6.6*4.7寸(营造尺按照1尺=32厘米),约合宋代五等材(6.6*4.4寸),殿身为22*16厘米,约为6.9*5寸,约合宋代四等材(7.2*4.8寸),用材比《营造法式》的规定低一个等级。举折为1/3.64,在法式规定的殿阁1/3,厅堂1/4之间。

整个大殿的做法,各个时期的特征均有,既有山西早中期宋代建筑常见的“批竹琴面昂”,也有宋代晚期建筑常见的琴面昂与假昂,既有早期建筑常见的驼峰大斗隔架的做法,也有宋代晚期建筑常见的托脚“过栿抱槫”的做法,特别是托脚“过栿抱槫”的做法,不见于山西宋代早中期建筑而常见于宋代晚期建筑。而学界通过分析构件的比例关系,圣母殿又极为接近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那么该殿从五代到宋代晚间建筑的特点俱全。通过史料及维修时发现的建筑遗址可知,晋祠圣母殿建成之后经过了多次修缮,从现存的结构及梁架题字看,现存建筑应该是崇年元年(1102年)重修之后的遗构,所以把它归到宋代晚期建筑可能更准确一些,但是它保留了诸多早期建筑的作法,导致扑朔迷离,雌雄难辨,它到底是保留了早期的做法,还是早期本来就有此做法,值得再去细细研究,它的谜底揭开的一天,中国建筑史,会更加完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读】晋祠圣母殿
绝美宝藏!山西最不可错过的十大最美古建筑,每个都是国宝
5《土木华章》怎么读?——解读山西博物院的一个专题展厅
木材加工对古建筑构件形制的影响
一榫一卯一斗拱
山西长子西上坊村成汤庙(金·木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