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方的军镇体系的规划:从无到有的“九边”重镇

文|原廓杨继正

宣府,为明九边重镇之一,地势险要,崇山峻岭连绵不断,自古就号称险塞。但宣府以南却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若宣府地区被北方游牧骑兵突破,则南方地区基本无险可守。因此这里历来是阻止北方民族进军中原的战略要冲,历朝历代也非常重视宣府的战略作用。

朱元璋在洪武二年(1369)派遣傅有德、刘真等将领审视宣府要害,划定疆域,为日后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打下了“草稿”。但在明中期以前,其实并没有“九边”这一说法。最早“九边”出现在《明史》正德元年(1506)孙磐的奏疏中。但是根据《明实录》的对照,孙磐的奏疏中“九边”当为“各边”。不过这也说明此时明人已对北方的军镇体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规划及概括。到了正德十六年五月,也就是明嘉靖帝朱厚熜即位之初,“九边”一词才正式出现在官方记载当中。具体说来,明帝国的“九边”,是为防御北方蒙古铁骑而修建的庞大军事工事。其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延上万里,九边各镇分地防守。明代开国之初,只有四镇,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后来又相继设立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关,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为二镇,是为九边。从嘉靖之后,“九边”逐渐变为北方长城及周边防御体系的总称。

彩绘《宣府分守口北道辖上西路总图》,出自明杨时宁编撰的《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三卷)

其中,宣府镇虽然距离京师仅四百余里,位置重要。但在明初,其防御体系的发展也是非常缓慢和曲折的。这是因为宣府并未处于明蒙军事冲突的中心。洪武初年,陕西全境仍在元军手中掌握,辽东地区也是元军的天下。明军的军事重心是山西地区和燕京地区。宣府在当时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军事冲突,没有设置卫所的必要,城内守军便可以基本满足军事需要。另外,宣府并非当时北方要塞防御区。按照洪武三年淮安侯华云龙的奏疏来看,洪武初期北方最初的防御线是大同——紫荆——居庸——燕山。而紫荆口距离宣府尚有上百里的距离。当时的宣府地区,基本是无城池无烽燧无守军的“不设防状态”。

不过就如前文提到的那样,明代以前,宣府一直是北方重镇。所以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初“斥堠未立,保聚为难故”的情况下,不得不内徙居民,被迫收缩防线,将北方防御线划至靠近内陆的紫荆口地区,但是明朝并没有放弃北方地区。在内徙宣府居民以后,明朝便开始腾出手来对北方防御体系进行完善。

洪武二十五年(1392)春,安庆侯仇政、西凉侯濮璵前往宣府整理武备。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明太祖为了加强大同地区的防御,先后设立了大同后卫及东胜左右卫、阳和、天城、怀安卫、万全左右卫、宣府左右十卫于大同之东。宣府作为大同防御体系的附属品,就此建立了最初的防御,标志着宣府作为未来北方重要防御链一环的开始。

经过了前期有计划的准备,宣府地区的军事设施和人员安排已基本完备。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末,明太祖正式册封其第十九子谷王朱橞于宣府,筑王府。当时宣府尚为土城,且过于狭小,甚至连谷王府都无法容纳。针对这种情况,谷王朱橞上疏奏请拓城,宣府本城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修筑。修筑完成后,宣府规模颇为可观,宣府镇城周长超过二十四里(明代一里约为536米,宣府镇城墙周长超过12864米),城墙高度达到二丈四尺(高约7米余)。城开设七门,并建城楼、角楼各四座。宣府通过藩王戍守,也从此脱离大同,作为一个独立的防御体系被确立下来,宣府镇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同时,明朝的最北防线也由蔚州前推至百里外的宣府。不过此时的宣府也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军事城镇,并不管辖周边地区的防御,发挥的作用依然非常有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九边重镇: 古代最强防御体系
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分布图说
九边重镇
九边重镇 国家博物馆藏明代《九边图》
明朝九边是怎样一个防御体系?九边重镇共有多少兵力??
长城博览在山西|穿越古代,了解明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