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河地理 | 太行陉的形成过程

太行陉是人类在利用南太行峡谷的走向和丹河的流向进行长期通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对其进行拓展、铺垫、修整进而形成的,这是一个极其缓慢、漫长的过程。“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要追寻太行陉形成的时间,必须从太行陉一线出现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开始。

远古时期太行陉

1993年,河南省沁阳市文物部门在丹河峡谷神仙洞中考古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和陶钵,证明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丹河谷地活动。2005年,山西省晋城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晋庙铺镇大口村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的50余件细石器标本将先前界定的以阳城、垣曲附近的下川文化遗址扩大到太行山丹河流域等更广阔区域,这些考古成果与晋南和豫西北太行山一带高密度分布的新石器时代以来古遗址的状况相印证,把太行陉及丹河流域存在人类活动遗迹的时间向前推移到了16000年前至23000年前。也就是说,从那时候起,人类的先祖就极有可能攀着山岩、淌着丹水来到几十里外的覃怀平原上狩猎、捕鱼。

在人类历史的初始阶段,畅达的交通决定和影响着文明发展的规模和文明传播的远近。在闻名古今的“三河文明”时期,中条山、王屋山以及太行山的崇山峻岭就成为影响晋南、豫西北三大文明核心区域之间渗透、迁移、交流的最大障碍,起源并流传于这一带的“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不仅仅是打破这种障碍的美妙幻想,更主要是反映出人们“开九州,通九道”(《史记·夏本纪》)的丰功伟迹。

河南省沁阳市常平乡九渡村丹河峡谷神仙洞古人类遗址

夏商早期太行陉

山东大学考古专家陈星灿教授等人曾著文道:“夏商早期将都邑建在洛阳-郑州冲击平原,为获取并保障铜、锡、铅、盐等本地缺乏的战略资源的供给,统治者便将他们的政治军事触角延伸到蕴藏有这些资源的周边地区”。覃怀及南太行山地处夏商间跨地区掠夺的中介地带,不在崇山峻岭之间开辟便捷的通道是难以想像的,这或许能为轵关陉、太行陉早期的形成提供最直接的注解。古史上无论讲“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或是讲“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还是讲“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睾在其北,伊洛出其南。”,都得以说明早期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及豫西北太行山一带繁衍、融合、发展的繁盛景象,“天门”即后来天井关的初称,此时的太行陉与轵关陉一样早已成为连通三大文明核心区域间的太行通道。

太行陉著名关口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天井关

商周时期太行陉

商周时期的太行道。殷商末期,殷纣王封鄂侯于丹河西岸,鄂侯封地做为殷商三大诸侯之一,其影响力与成熟度不亚于当今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与天津。周武王伐鄂,封其子邘叔于鄂,建立邘国,“城当太行南路,道出其中”,北上太行既可扼上党黎国(今山西长治),又可绕道抵达朝歌,是一条秘密便捷的“京邘公路”。周王朝建立后,分封诸侯于各地,按照周王朝的政治体制要求,周王室与各诸侯之间必须有平阔的大道“周行”或“周道”进行联系,“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周王室对道路交通是非常重视的。太行陉南端覃怀一带先为邘国、野王属地,后被晋、魏、韩、秦、卫等国所辖;太行陉北端先是潞子国属地,春秋战国时先后被晋、韩、赵占据,太行陉成为联系晋豫两地诸侯各国间的桥梁纽带。从洛阳渡过黄河,经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可以到达上党郡(今山西省长子县)。《战国策》卷十七《楚策四》载汗明对春申君说:“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马拉盐车上太行,说明沿太行陉进入山西的南北道路是通畅无阻的。历史上著名的晋启南阳、长平之战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利用太行陉便捷畅达的交通条件发生的。

两汉时期太行陉

两汉时期的太行陉。西汉初年,在太行陉设置天井关、壶关等关隘。据《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范晔)载:“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由此可知中原北通上党的战略通道正式形成,并逐渐成为“云中道”(唐时从洛阳至内蒙古云中郡)雏形的组成部分,从洛阳出发经太行陉可达内蒙古的托克托,密切了东汉政府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联系与交往。

南北朝时期太行陉

南北朝时期的太行陉。北魏孝文帝自迁都洛阳后,为巩固洛阳与平城(今山西大同)两京之间的政治与军事联系,方便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朝贡和贸易,高度重视对太行陉的修筑与管理。北魏世宗永平元年组织对丹河通道的32个险要之处进行大规模整修。

河南省博爱县青天河景区古丹道遗址

隋唐时期太行陉

隋朝时期的太行陉。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时,隋炀帝杨广为了有效地控制山西乃至中原的局势及巡视的方便,从河北调遣十几个郡的男劳动力开凿、整修太行陉和轵关陉,开通直达太原的驰道。《资治通鉴》记载:“帝上太行,开直道九十里。”“发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

唐朝时期的太行陉。唐朝更加重视太行陉的军事防御功能,改“天井关”为“太行关”;在泽州南太行山顶构筑防御城堡(如碗子城等);在碗城北邻设置横望隘,后称大口隘;讨伐刘稹叛乱时在太行关以南又大量修筑防御城寨。唐朝中期,太行陉做为当时洛阳“云中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一条国际化通道。据有关资料记载,洛阳是著名“丝绸之路”唐朝时期的东端起点,有七条道路通达世界各地,其中“云中道”是其中的一条。“云中道”就是指由洛阳出发经太行陉、山西高原到达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和中俄边境的一条道,这是中原与山西以及北方少数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河南省沁阳市常平乡北豫晋交界处碗子城遗址

宋元时期太行陉

宋朝时期的太行陉。北宋建隆年间,为尽快完成国家的统一,太祖皇帝在对后周进行北伐的过程中,多次对太行陉进行整修,其中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对碗城附近羊肠阪的大规模整修经过还写成《修太行道记》并摩刻于悬崖。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王彦(山西高平人)组织的“八字军”和梁兴(山西晋城周村人)组织的“太行忠义社”配合岳飞抗金力量,在南太行山以及太行陉一带筑城建寨抵御外侮,留下了诸如“焦赞寨”、“孟良寨”、“九渡寨”等丰富的军防遗址和抗金故事。改“天井关”为“雄定关”。

元朝时期的太行陉。元朝顺帝至正年间,对常平附近羊肠阪道进行整修,并在悬崖摩刻“修太行道记”;由于太行陉属元朝平阳(今临汾市)晋宁路统辖,改“雄定关”为“平阳关”。

河南省沁阳市丹河峡谷古丹道宋代城堡

明清时期太行陉

明清时期的太行道。太行陉成为明清时期的驿道,明朝复“平阳关”为“天井关”,设万善驿(今属河南沁阳山王镇)、星轺驿(今山西泽州县拦车村)、太行驿等驿站,对碗城附近进行修整。明清时期的太行道既是一条沟通豫西北和晋东南的交通要道,又是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线路,源于清代的著名“茶叶之路”是一条纵贯中国南北水陆交替的商业运输线路,南起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北达乌里雅苏台(现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恰克图和中俄边境的恰克图乌兰巴托,全长4600多公里,号称“万里茶路”。

河南省沁阳市山王庄镇北太行古道羊肠坂遗址

现代交通大动脉

民国及新中国的太行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方便汽车的运行,国民政府开山填沟在原太行道上开始修筑新的太行道,岂料刚刚峻工就被日本军队占领,太行道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掠夺中国战略资源的交通运输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原国民政府修筑太行道的基础上拓宽、加固,重新铺轧柏油,建成河南段的郑州)常(平)公路和山西段的太(原)大(口)公路,并沿丹河峡谷修筑太(原)焦(作)铁路线,使古老的太行陉成为一条崭新的繁荣经济、强国富民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豫晋两省交界处太洛公路鸟瞰

图文编辑:丹水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地理:河南省(焦作篇)
丹河·文化篇
太行山八里沟
郭红文 | 沁水悠悠话五龙
美得令人发指!太行山下的这个小城居然有这么多网红打卡地!
青铜时代贯穿夏商周,南北互动共铸大熔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