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脾裹血与脾统血之辩
userphoto

2016.03.07

关注

脾裹血与脾统血之辩

(2012-05-19 19:13:38)
标签:

健康

   “脾裹血”之说,首见于《难经》。《难经。四十二难》曰:“脾……主裹血,温五脏。”裹,《说文》曰:“缠也”,《玉篇》曰:“包也”。《诗。大雅》云:“乃裹糇粮。”裹即包裹,裹撷不散之义。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亦指出:“脾裹血”,即指脾具有包裹血液,使之不散的作用。

  “脾统血”一词,首见于明代《薛氏医案》“心主血,肝藏血,亦能统摄于脾。”统,《说文》“纪也”,即丝绪之总束。《书。周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统,即主管、控制之义。脾统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而不致于溢出脉外的作用。《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指出中焦脾胃是血液化生的基础,因而脾统血含有脾生血之义,故此清代医家武之望在《济阴纲目。论心脾为经血主统》中说:“血生于脾,故曰脾统血”;《类证治裁》亦云:“诸血皆统于脾”。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烛。诸血源流》中全面阐述了血的生化运行与五脏的关系:“血生于脾,统于心,藏于肝,宣布于肺,根于肾,灌溉一身,以入于脉。”指出血液的化生运行与与五脏有关,但以脾化血为基础,脾化血充足,则心有所主,肝有所藏,肺有所宣,肾精得养,五脏安定。

  “脾统血”理论是在“脾裹血”的基础上提出的。由藏象学说的形成可以推知,“脾裹血”主要是在解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解剖可以发现,脾脏内包裹一定的血液,当内外伤导致脾脏损伤时,可见大量血液流出,于是古人便提出了“脾裹血”之说。“脾统血”理论是在“脾裹血”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测,以表知里,由象测藏,而总结抽象出来的。如临床见出血病症,在出血同时多伴有脾气亏虚症状,由病理推论生理,故而推知,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脾能统摄、控制血液运行,不致外溢出血。由此而形成“脾统血”理论。此理论属中医藏象学说范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独特认识。

  脾统血,全赖脾气的固摄作用。清代沈目南在《金匮要略注》中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何梦瑶在《医碥。血》中曰:“脾统血,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说:“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此处的脾阳虚,实指脾气虚。可见,脾气充足,不仅血之生化有源,血液化生充足,而且统摄有力,血液循行脉中不致外溢。若脾气亏虚,不但血液生化乏源,致气血亏虚;而且血失所统,血溢脉外而致各种出血证。脾不统血所致出血以下部出血及皮肤出血为多见,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以及肌衄、齿衄、紫癜等。其出血具有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血色暗淡等特点,并伴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见症。即如尤在泾在《金匮翼》中所说:“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其治疗当以健脾益气摄血,如清代李国粹在《证治汇补。血证》中所说:“凡血证有脾虚者,当先补脾以统其血。”

  临床上对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出血证,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证属脾不统血、气虚不摄者,其治疗当依据脾主统血的理论,采用健脾益气摄血之法,选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方加减,常获良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脾胃与中医血的关系
脾主统血:脾怎么就能让脉道中的血不乱跑呢?
脾不统血证
什么是脾不统血证
(5)用负熵疗法对脾胃学说的解释
辨证论治(八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