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阳故宫的精美手炉与唾器

一、手炉

喜欢看清剧的小伙伴们一定对上面这件东西不陌生,皇宫里的女眷们到了冬天几乎人手一个,甚至是皇上的手中也离不开它——手炉。手炉,也称“袖炉”、“捧炉”或“火笼”,其由火盆发展而来,是旧时中国皇宫和民间普遍使用的取暖工具。

手炉通常由炉盖(炉罩)、炉身、提梁(提柄)三部分组成,炉身结构分为内胆和外壳两部分;外壳多以漆器、铜器、珐琅等工艺进行制作和装饰,内胆为铜制;形状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使用时将燃碳放入内胆,通过内外两层的空气传导,使人手捧时暖而不烫,起到暖手活血的作用。

据记载,清宫手炉取暖所用之碳取自易州所产硬木烧制而成,称为“红箩碳”。其坚硬耐烧,灰白不爆,使用起来极为方便,是手炉燃料的上乘之物。

最早的手炉出现于明晚期,是当时文人雅士几案上冬季常备的物件,它一来可用于暖手,二来也可作为书房文案的一种装饰,显得风雅逸致,别有一番斯文味道。到了清代,手炉传入宫中,作为皇家御用品,其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提升,并集多种工艺于一身,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画珐琅瓜瓣花卉唾盂,清中期)

二、唾盂

唾盂,是文明用语,也称“唾壶”、“唾器”,翻成大白话就是:痰盂。但在皇宫这种高大上的地方直接说“痰盂”,确实很不适宜,皇宫就不是个接地气的地方。

话说回来,皇宫里不能说痰盂(多恶心啊),咱写文章也不能用这种让人不舒适的大白话,所以本文也必须使用文明用语:唾盂。OK!

唾盂,最早是古代贵族宴饮时用来盛放兽骨和鱼骨的容器,称为“渣斗”。想必当时的古人根本不需要唾盂这种费事儿的东西,有货直接随地唾即可。唾盂这种东西一定是文明到了一定程度后的产物。之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渣斗逐渐演变为唾器(渣斗仍保留,唾器为其衍生物)。

唾盂,直到上世纪还一直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其出现场合大到领导人会见外宾时两沙发之间的小桌前,小到普通家庭的桌椅旁,都有它不卑不亢的身影。

清宫中的唾盂通常由上盖和下盂两部分组成。此件画珐琅瓜瓣花卉唾盂整体呈淡黄色地,以工笔重彩描绘多种花卉、瓜果与蝴蝶等,因蝶与“瓞”谐音,故该图案有“绵绵瓜瓞”之意,寓意子孙昌盛。(绵绵瓜瓞:一根绵绵不绝的藤上结满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瓜,出自《诗经》)

唾器自发明以来一直就是一件文明用器,但在使用“唾器”上却有些人极为变态、恶心、令人作呕。

据记载,清重臣李鸿章在英国参加某贵族宴会时,席间就将一口浓重的肺物吐在了香槟酒杯里,令举座失色……还有更过分的,明朝的严世蕃(严嵩之子)每次咳嗽之后要将肺物吐在美艳的侍女嘴中,他一咳嗽侍女就张开嘴准备接应,之后再由侍女转吐他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冬至到了,皇宫和民间的火炉有何区别?
香文化(989)故宫藏品清代香炉2
珐琅手炉
景泰蓝珐琅手炉【13P】
手炉丨走寻
马未都:令我精神失常的痰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