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宋越窑执壶器型(壶流、壶口、壶身)的变化

执壶作为一种酒器。最早为瓷质的,出现于中唐时,当时称注子。唐代执壶硕腹,喇叭口,短嘴,壶的重心在下部。后壶体渐瘦长,重心向上提,五代至宋时壶体多为瓜棱式,往往与注碗成套使用。从元代开始,执壶的壶体呈玉壶春瓶式,壶流弯曲而细长,景德镇窑与龙泉窑都有烧制。明清时期,形式变化不大,并开始出现玉、珐琅、金银等质地的执壶。  

越窑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句。今人所谓越窑,系对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北宋以前瓷窑的统称。越窑制瓷渊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其制瓷业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和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衰落,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过贡瓷。所产瓷器始终以青瓷为主,汉至南朝还烧造少量黑瓷。唐至北宋时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以外,从唐代开始还大量外销亚、非各国。  


唐代越窑青釉“大中元年”铭文划花执壶

执壶在唐代主要流行于中晚唐时期。既可盛水作为茶瓶或汤瓶用以注汤点茶,亦可盛酒作为酒注使用。这件越窑执壶器形修长秀丽,釉色均匀润泽,肩部设双系,器身浅划花卉纹,线条流畅自如,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最为难得的是,壶身刻有“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记之耳”铭文,明确表明了此壶的制作年代,是唐代越窑执壶的标准器。

上海博物馆馆藏

唐代越窑青釉执壶

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圈足上留有五个支烧痕。颈部一侧置八棱短流,另一侧置曲柄。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细小的纹片。
此青釉壶是陈万里先生于1936年在浙江绍兴得到的,它出土于浙江绍兴唐户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夫人墓,墓志记载该墓的年代为唐元和五年(810年),因此这是一件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是鉴定唐代越窑瓷器的标准器,反映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唐代越窑青釉瓜棱执壶

执壶撇口,束颈,溜肩,长圆腹,圈足。通体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颈、肩之间置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双系。通体内外及圈足内均施青釉。
此执壶造型圆润饱满,釉质润泽,为唐代晚期越窑青瓷的代表作品。
青瓷的烧造至唐代已相当精美,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体现了唐代青瓷生产的时代水平。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唐代越窑秘色瓷执壶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唐代越窑青釉水注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

唐代越窑凤头小执壶

器型小,作明器。口部饰一凤头,长颈溜肩,鼓腹,高底足,颈肩部粘双股合并执。对侧置一刀削短流。通体施青釉,釉泛黄,光泽感强。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

五代越窑青釉执壶

壶撇口,短颈,溜肩,长圆形五瓣瓜棱腹,浅圈足。壶身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连于口、肩之间的曲柄,肩部置对称竖系。壶内外及足内满施青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壶流根部积釉处产生窑变现象。
经对唐、五代墓出土陶瓷执壶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与唐代执壶相比,五代执壶的构造更趋合理,特别是
壶流明显加长,便于实用,这件青釉执壶就是最好的例证。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唐代越窑青釉葫芦形执壶

常熟博物馆馆藏

五代越窑青瓷执壶

直口,瓜棱腹,圈足。曲流和把手之间置对称双系。通体施青灰釉。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

五代越窑青瓷瓜棱执壶

整器较矮胖。口颈呈喇叭状,溜肩,圆球腹,平底,矮圈足。耳形把手,上与口沿齐平,把手宽扁,上刻两道凹弦纹,对称置注嘴,浑圆弧形,口部残损。肩饰弦纹线两道,并置对称双纽,纽面印花牡丹。通体施釉,青中泛灰。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


北宋越窑青釉划花宴乐人物纹注壶

越窑是我国烧瓷最早的青瓷窑之一,目前已发现汉代到南宋时期的窑址多处。越窑唐代形成独特的风格而成为南方著名瓷窑,釉色"类玉类冰"。五代、北宋初越窑瓷器的烧造达到最高峰。注壶一般与温碗、托盏配套使用,组成一套酒器。所饰细线划花是越窑北宋早期常见的装饰手法,此壶腹部划宴乐人物图案,十分少见。

首都博物馆馆藏

宋代越窑青釉瓜棱执壶

执壶撇口,直颈,四瓣瓜棱式椭圆腹,肩部一侧置曲流,另一侧置扁柄,流与柄之间有双条形系,圈足。通体施青绿色釉,外底刻“太平戊寅”四字。“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这是一件带有明确纪年的瓷器,为越窑瓷器的断代提供了标准器。此执壶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窑执壶的特征,如四瓣瓜棱式腹、
壶流较短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辽代越窑青瓷鹦鹉纹银口执壶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总结:执壶在唐宋元明清是非常重要的器型,主要是作为实用器,各大窑口均有烧制,其中较为完整和广为应用的是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口等。

早期(汉、晋、唐)执壶器型相对笨拙、敦实,壶流短而直,壶口多为无盖,奢口,注重实用性而轻于装饰性。从唐代之后,执壶器型逐渐发生变化,首先是器身的变化,慢慢向细长或上腹小、下腹大等方向改变,壶流则从原来短而直向细长弯流变化,部分讲究的皇家贵族1使用执壶开始出现壶盖。整体器型在保持原有实用器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器身、壶口、壶流、壶把的形状,使得执壶有了观赏性,乃至到明清出现其它材质(比如金银锡等贵金属和玉器等材质)的执壶更是把器型造得优美,成了艺术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博物馆馆藏介绍之|苏州东吴博物馆馆藏瓷器——古代陶瓷部分
瓷器的器型名称—— 壶
汝窑现在为什么那么贵?
故宫禁止出境文物(六)北朝至隋青釉凤首龙柄壶
两岸故宫珍藏38件汝窑汇总,让你一次看个够!
汝窑焕发新异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