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铜为镜,可以论中华
userphoto

2022.05.31 江苏

关注

说说中国古代铜镜的传奇~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的这首《菩萨蛮》因《甄嬛传》的热播而成为人们对于古代女子梳妆场景最深刻的记忆:发鬓如云、香腮似雪、细弯蛾眉......一丝不苟的妆容在前后两面镜子中都毫无破绽,美人如花般绮丽。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裘装对镜》轴 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铜镜并非只是女子梳妆打扮时的必备工具,而具体铜镜在古人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还得从它的历史讲起。

铜镜起源于何时?据《黄帝内传》载:“帝既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这种上古传说中的圣人制镜是否可信?

其实,据现今考古发掘成果,这一传说还真有点道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三枚铜镜:一枚是重环形纹,一枚是光素无纹的桥形钮小铜镜,一枚带七角星纹。

齐家文化 几何星纹镜

齐家文化指的是以甘肃为中心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4000多年。可见铜镜历史源流之早,其中光素无纹的桥形钮铜镜因年代最早还被称为“中华第一镜”

这枚铜镜的出土把中国的铜镜使用历史从殷商时期提前到了新石器晚期,同时,它的时间远早于斯基泰文化(公元前7世纪—前3世纪),有力地反驳了“中国铜镜技术来自于斯基泰文化”这一假说。

“中华第一镜” 齐家坪遗址M41号墓葬出土

同时,现今的考古发掘成果还揭示了另一个现象——铜镜更可能起源于甘青地区而非中原地区。

以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为例,仅11座墓葬就出土了30多面铜镜,与之相对应的,中原地区的殷商墓葬发掘中,铜镜数量却屈指可数。

平行线纹镜 河南安阳侯家庄1005号商代墓出土

另一方面,中原地区出土的铜镜样式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因素,技术上也不同于此时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

到了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铜镜才迎来了第一个飞速发展的高峰,到战国晚期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铜镜制造体系,也拥有了十分明确的本土风格。

不同于早期铜镜多用几何纹或光素无纹,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上有着明显的中原地区青铜器甚至纺织品的特色,动物、花叶、连弧纹等都成为了铜镜上的常客。

战国 十六联弧三兽纹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战国 羽状纹四叶铜镜 湖南省博物馆藏

工艺上也大有进步——复合镜、错金银镜、镶嵌镜、彩绘镜等技艺精湛的特种工艺镜屡见不鲜。

甚至各地域还因偏爱的纹饰和工艺不同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如晋地多用动物纹;楚地多用山字纹、制作尤其精美;关中则偏爱厚重感......

战国 六山字纹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铜镜制作的第二个高峰发生在汉代,西汉早期的铜镜继承了楚地特色,多用蟠螭纹样,还常刻有铭文,如刻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日光镜、“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乎日月”的昭明镜等。

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的铜镜名为规矩镜,因为它带有的纹饰常是规矩的T、L、V样,也被外国学者称为TLV镜。这种镜子上往往可以添加四神兽、十二生肖铭文等进一步装饰,是汉镜中流行时间最长的。

汉 四神规矩纹铜镜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一时期的铜镜还往往承载了人们对于宇宙时空的理解和看法,如有名的星云纹镜,其上各种凸起和曲线共同组成了天文星座的模样,印证了此时天文学的进步。

汉 星云镜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其实,两汉时期铸镜业的发达仰赖于官营与私营的共同进步,以会稽郡、江夏郡、蜀郡等地为代表的经济较发达地区产出了许多技术精湛、装饰精巧的神兽镜、画像镜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还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铜镜——透光镜,它外形与普通铜镜无差,但当光线映照其上时,与之相对的墙面上会反映出镜子背面花纹的影像,故而还有“幻镜”之名。

这种镜子的制作方法早已失传,上世纪经周总理指示,一大批科学工作者终于揭开了它的原理,只可惜现存的透光镜数量本就不多,经锈蚀也大损其功能,能透光者更是屈指可数。

西汉 “见日之光”镜(透光镜) 上海博物馆藏

铜镜的下一个繁荣时期发生于唐代。唐代铜镜的突破是多方面的:在造型上,涌现出了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八棱形等;工艺上,螺钿、镶嵌、鎏金、金银平脱等工艺也得到了普遍应用;装饰上,得益于此时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异域元素也被应用进了铜镜制作中。

唐 月宫镜 故宫博物院藏

唐 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时最为典型的一种铜镜便是海兽葡萄镜,即结合了葡萄、海兽甚至雀鸟、蜂蝶、花草纹样的一种铜镜,其装饰华丽繁缛,颇具神秘色彩,还有着“多谜之镜”的称号。

唐 海兽葡萄纹镜 故宫博物院藏

而宋辽金时期的铜镜虽然在装饰的艺术性上进一步拔高,但也更呈现出浓厚的地域分异特色,还带有一定的宗教属性,展现出了此时不同地区佛教与道教信仰的深厚,也暗示了游牧民族地区与中华文化的交融。

如许多铜镜的图象都取自道教的降龙伏虎、洞天访道、天师除魔斩蛟等题材,甚至还刻画有明显的道教符号、咒语等。

金 许由巢父故事镜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元明清时期的铜镜继承了前代铜镜的工艺技术与装饰风格,但在装饰的选择上更偏向世俗化,主要流行的是多宝镜、吉语镜,常见各种“长命富贵”、“五子登科”字样。

而到了清代中后期,西方玻璃镜的大量输入使得铜镜市场缩小,生产也随之衰落下来,仅在一些边远地区还可见到较大规模的生产。

明 九世同居镜 故宫博物院藏

清晚期 硬木嵌料石把镜 故宫博物院藏

铜镜制作在历史上的几登高峰也暗示了我们,它如此受欢迎绝不仅仅只因为它是一种照容工具。

其实,从它的装饰尤其是铭文中我们对它的用途就可窥一二。汉代日光镜中有一种铭文“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可见它是用于提醒恋人长相思、勿相忘之意。

在婚恋中,铜镜扮演着定情之物的角色,李白《代美人愁镜二首》其二首句便是“美人赠此盘龙之宝镜,烛我金缕之罗衣”。用于婚嫁恋爱的镜子上往往有着鸾凤和鸣、双雀、对雁等成双成对的纹样。

唐 双鹊衔绶云龙纹月宫镜 青州博物馆藏

李白诗中提到镜子的还有“高堂明镜悲白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等句。

揽镜自照,除了能辅助修饰容貌之外,还能直观地看到自己外貌的变化,难免便因此勾起人生慨叹。镜子是提醒文人雅士自省的一种工具。

当然,自省便不能光关注岁月沧桑,还要关注为人处世是否得体。《贞观政要》中便有名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故而文人备镜佩镜,其实有着比正衣冠更深的含义。

清 《磨镜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当然,照镜子并不止自己给自己照,还能给别人照。

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写秦始皇拥有一面神奇的大铜镜,里面映照的人影都是倒立的,但如果用手按住胸口,就能显现出人的五脏六腑,甚至还能辨忠奸,这一现象被称为“秦镜高悬”,也就是“明镜高悬”的来历。

江苏兴化古县衙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铜镜被赋予宗教元素的现象中看出,铜镜在宗教中有着神异的功能,比如辟伏邪魔、占卜预知等。

《太平广记》记述的一则故事中,隋汾阴侯临终前赐给了王度一枚铜镜,称其“持此则百邪远人”。

铜镜在古人心中有着神圣的意义,甚至自带神力是一种法宝。风水学说和宗教仪式都十分重视铜镜使用,墓葬中也常有发现用于镇墓的铜镜。

东汉 中平四年群神镜 上海博物馆藏

这种想法除了因为铜镜自身拥有其他器物难以取代的功能外,还与它的制作方法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人制镜最早的用途是聚光起火,这种特殊的器物被称为“阳燧”,故而铜镜被视为来自太阳的至阳之物,甚至铸造时间都最好选在至阳之时。

著名的贡品“江心镜”,据《太平广记》说法,便是制作于五月五日午时。传说天宝八年秦中大旱,唐玄宗正是凭借神奇的江心镜成功祈雨,解除旱灾。

“黑石号”出水扬州江心镜

从照容工具到文人美人必备之物,再到宗教民俗中的重要部分,中国古代的铜镜不仅凝结了数千年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承载了文化与历史的变迁。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唐 | 铜镜
无标题
藏界黑马古铜镜,拍出2500万的珍品长啥样?
唐朝扬州铜镜
唐代 · 海兽葡萄纹铜镜(天水市博物馆)
收藏:演绎铜镜收藏的智与睿 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