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夏地区彩陶文化之唐汪式陶器赏析
userphoto

2023.01.10 江苏

关注

临夏唐汪类型文化是一种很有地域性的彩陶文化类型。唐汪式陶器质地较粗,表面磨光,常见施深红色陶衣,彩绘用黑色。文章选取了部分临夏地区唐汪式陶器,以飨读者。

临夏地区的彩陶文化,大体上经历了诞生、发展、繁荣、流变到衰落的漫长过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临夏彩陶的发达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夏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河流纵横,黄河西来,洮河北上,大夏河纵往。河流两岸的台地和滩地上覆盖着较厚的黄土层,这样的地貌不仅适宜人类居住,还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同时造就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临夏彩陶文化。从考古发现来看,彩陶文化多易滋生于黄土地带。

唐汪

唐汪类型文化是个非常特殊的文化群体,是一种很有地域性的彩陶文化类型。唐汪式陶器最初发现于东乡族自治县唐汪乡胡浪村以西的洮河西岸第三台地上。1956年春,胡浪村社员在植树时挖掘出土了19件陶器,后发现地坎断面出土的陶片多为加砂粗陶陶器残片。同年,唐汪乡胡浪村三台地被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察队命名为唐汪遗址。在《略论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唐汪川的陶器》(考古学家安志敏著)一书中将其命名为唐汪式陶器。这也是以临夏地区的地名命名的文化类型。

唐汪遗址

2011年,唐汪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学中把唐汪式陶器划入辛店文化范畴,也有学者认为唐汪式陶器应调整为辛店文化张家嘴类型。当然,这些问题会在日后的考古发掘中得以求证。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此类遗存主要分布在甘肃的临夏地区和青海东部的湟水流域。

唐汪式涡纹双大耳彩陶罐 青海省博物馆藏

唐汪式陶器的主要特点为陶质较粗,表面加以打磨,但不发光,彩陶表面多施一层紫红色陶衣,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典型器物有双大耳罐、小口罐、四耳罐、单耳杯、壶、豆、鬲等,体形浑圆,别有风味。纹饰用黑色,以旋形纹、变形S纹为主体,多饰在腹部两条平行线的中间。另外,还有平行线、勿形纹、回纹等纹饰,独具特色,在其他文化中少见。

唐汪式陶器纹饰

唐汪式陶器虽出土量较少,但其特有的彩陶文化类型为研究史前彩陶文化依存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馆藏唐汪式陶器赏析

唐汪式旋纹双大耳罐 1984年东乡县龙泉乡苏家湾出土 现藏于临夏州博物馆

该罐高19.6厘米,口径11.6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6.6厘米。泥质橙红陶,撇口,长束颈,斜肩,腹下垂,平底。口腹间饰双大耳,耳长,截面呈三角形。着红色陶衣,施以黑彩。颈、肩、腹主题纹饰为相互间套的旋纹。

唐汪式回纹彩陶罐 1975年永靖县盐锅峡镇焦张村出土 现藏于临夏州博物馆

该罐高23厘米,口径12.6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6.5厘米。泥质橙黄陶,撇口,束颈,斜肩垂腹,平底,双大耳。着红色陶衣,施以黑彩。肩部两条平行线间饰变形横s纹,颈、腹的主题纹饰呈对称的回纹。

唐汪式旋纹双耳双鋬彩陶壶 1981年积石山县出土 现藏于临夏州博物馆

该壶高24.4厘米,口径11.3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6.7厘米。泥质橙黄陶,侈口,短颈,溜肩,圆球腹,平底,置双肩耳,腹中部附双乳盔。着红色陶衣,施以黑彩。颈部绘菱形纹,肩部饰一圈三角斜线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四组连续旋纹。

唐汪式旋纹彩陶壶 1982年临夏市折桥乡罗家尕塬出土 现藏于临夏市博物馆

该壶高19.6厘米,口径10.4厘米,腹径20.6厘米,底径7.6厘米。泥质红陶,撇口,短颈,丰肩,球形腹,下收为平底。着红色陶衣,上施黑彩。肩饰变形横s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六组连续旋纹。

唐汪式旋纹单耳彩陶豆 1976年康乐县虎关乡边家林村出土 现藏于临夏州博物馆

该器物高9厘米,口径15.5厘米,腹径6.4厘米,底径12.5厘米。泥质陶,敞口,浅折腹,置单附耳,束腰下接覆碗形圈足。着红色陶衣,施以黑彩。口沿饰倒三角纹,底心饰十字纹,圈足主题纹饰为连续旋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月19日,马家窑文化彩陶珍品展盛大开幕,甘肃临夏 “窑”请您!
甘肃省博物馆 马家窑类型彩陶
【东方陶瓷】素有“中国彩陶之乡”的甘肃临夏馆藏彩陶欣赏------下篇
彩陶文化的艺术性
彩陶文化——人类历史发展的坐标
《青海彩陶收藏与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