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山文化玉器雕琢工艺
userphoto

2023.05.11 江苏

关注

器物雕琢工艺,是工艺技巧及艺术表现力等等因素的总和,最能反映时代特征。

一、红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沟槽纹

红山文化玉器作为国内最早的地域文化出现,大量的玉器制作和遗存都告诉我们当时玉器的制作已经初见规模;

而作为玉文化史中早期的代表器物,红山玉器的琢制工艺受当时生产力的限制,只能是低速磋磨为主,擅长以磨碾手法、粗细加工同时进行,制作出类似于泥塑当中的刮削效果的沟槽,同时衍生出压地隐起的阳纹和斜面棱线,这也是我在视频课程里面介绍的沟槽纹,后期才在隐起图案上加刻阴线纹。

在制作工艺上首先使用的是减地磋磨,将平面打洼造成沟槽,大量运用了起凸技术,如凸起的弦线、鸟兽的眼部等,用减低打洼的方法形成挤压起凸,将凸起部分的两侧剔去留出凸线以刻画器物。

而无论红山文化其他的造型如何,早期的槽形痕迹则在红山文化玉器的勾云形、Y形等器物上有较多的出现,其表面有宽而浅的凹槽,应为刻意制造的装饰痕或便于捆绑的防滑槽,这是红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基础工艺线条。

而那些器物上的线条多以凸起的线纹,也就是被我们称为的阳纹、阴刻线纹为主,但也有阳纹与凸脊并用,以及阴纹与凹沟槽并用,也就是瓦沟纹并用的表现手法等。

二、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动物眼型解读

红山文化玉器中肖生形器件的眼部一般呈菱形、梭状,以及环形眼和旋涡眼四种形式。

1、菱形眼:为两头比较尖、中间宽,如同我们常见的橄榄核,在眼球的突起部位弧面很光滑自然,这种类型的眼睛经常出现在传世不多见的人形雕件上。

2、梭形眼:为一头尖、一头圆,其眼球的突起部位弧面同样光滑自然,这类眼睛也常常出现在人形或者动物雕像上,比较典型的是玉玦形龙,几件著名的玉C形龙基本上都是这种梭形眼。

3、环形眼:在玉猪龙的眼部表现得最令人印象深刻,玉猪龙的眼睛尚未进化到利用桯钻磨出,通过观察实物,可见眼睛似圆而椭圆,以环线刻画出轮廓,环线虽然浅刻,但十分有力度。

4、漩涡眼:出现在勾云形玉器上,在勾云形佩和兽面纹佩饰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类眼睛。

这四种不同的眼睛雕工制作,都是将其眼眶底部打磨得十分光滑,即使在放大镜下也基本上看不到其中的粗疏线条或痕迹,可以想见当时的琢磨工艺,一定是经过长时间的细琢慢磨才会形成,那种看解玉砂的来断真伪的方式,对这一类古玉并不是非常准确。

三、红山玉器的孔洞打磨方法分析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穿孔,根据我们目前能见到的考古实物,可以简单的分为对穿孔、单面穿孔与象鼻穿孔几种。

1、对穿孔:出现在立体雕琢的玉器中,以及有一定厚度的玉器上,比如在人体的腋下、腿间等处。

对穿孔的特点是两头直径大中间直径小的蜂腰形,且由于两面对钻的缘故,中间的接口处往往因对接不准而造成错位出现台阶。

这一点很重要 ,仔细观察真品的穿孔内壁,一定有台阶。

现代的粗劣仿品一般用小直径的钻直通到底,再两头扩眼,这种蜂腰眼没有接口,也没有台阶。

2、单面穿孔:许多较薄的玉件就一面打通,没有蜂腰,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的玉片。

3、象鼻穿孔:出现在平面类玉器上,比如鹰的背面都有这样的孔。

有些人形玉器的颈部也会有象鼻孔出现。象鼻孔的琢磨方法,就是在同一个面上打两个孔,再用钻头侧向斜入纵深穿通。

此外,红山文化还有一种在器物脊上和顶上的穿孔,其虽为两面对穿,却又状似象鼻孔,常出现在人面形的佩饰上。以上这两种琢孔方式在商周时期仍沿用。

在红山玉器的孔内,有的能见到十分明显的螺旋状打磨痕迹。

有专家因此认为孔内有螺旋痕迹的红山文化玉器才是真品,但只把是否有螺旋状打磨痕迹作为判断红山文化玉器真伪的依据,下图的这件就看不见螺旋纹,所以这种方法又显得过于绝对和片面了。

事实上在正式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当中,也有不见螺旋状打磨痕迹的象鼻孔。所以这些方法都是参考,要根据实物多种特征一起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山古玉鉴别十二法则
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
【古玉新解】“变废为宝” 跨越时空的勾云形器
《说玉》第二章 第三节 “造型”
史前骨体嵌细石器工具研究
第七百四十六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