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泉窑青瓷发展简史(讲纲)
 

龙泉窑青瓷发展简史(讲纲)

 

开题:

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我们知道,英语中的中国(China)和瓷器(china)是同一个单词,可以说,世界对中国的认识首先是从瓷器开始的,瓷器是很中国的“东西”。

“瓷”这一词汇的出现

西汉马王堆出土的木简中已经有了“瓷”字

许慎《说文解字》:瓷,瓦之坚者也。

一、陶和瓷的区分

我们通常听到用到的一个词汇叫“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那么陶器和瓷器有什么区别呢?简单地说,用陶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器和瓷器在原料、烧制温度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并且陶是不上釉的。从陶器到瓷器是人类的一个进步。

瓷器的具备条件:

 

1、胎料必须是瓷土

2、胎体必须经过1200oC—1300oC的高温焙烧

3、所施釉必须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玻璃质釉

4、烧成后胎体必须坚硬坚实,叩之有“金石声”

 

 

二、青瓷的概念

什么是青瓷呢?

直观地讲,青色釉的瓷器就叫青瓷。但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的瓷器都属于青瓷的范畴。而从中国瓷器史的角度讲,中国所有的瓷器都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也被称为“瓷器之母”,所以青瓷也带有历史性概念。

青瓷的形成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原始素烧瓷(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末期)

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等成分烧制而成的器皿,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由于器表无釉所以被称为“原始素烧瓷”。(图例)

2、原始青瓷(商周时代)

青釉器是我国最早的青瓷。

特点:胎色灰白,结构紧密,火候高,硬度大,叩之有金属声,器表施有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但原料处理和胚泥的练制比较粗糙,胎料可塑性小,杂质多,胎体裂纹多,釉色不稳定,造型比较简单,带有明显的原始性。(图例)     

3、早期青瓷(战国到西汉)

从原始青瓷过渡到成熟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方面都有了进步。(图例)

经过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长道路,到东汉时期,我国已能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之后瓷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的几个发展阶段。(图例:青瓷、白瓷、彩瓷比较图)

白瓷:白瓷和青瓷是用同一种原料烧造的。控制胎、釉中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的干扰,便能烧出白瓷。

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唐代邢窑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似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图例:邢窑代表瓷器)

名词解释:南青北白

系指南方青瓷与北方白瓷两大截然不同的瓷器风格。由于青瓷早于白瓷,所以这一格局是随着白瓷的出现而形成的,并随着唐代白瓷的成熟更加鲜明突出,宋元以后,渐有变化,南方也有烧白瓷的。

彩瓷:从广义角度说,彩瓷包括点彩、釉下彩、釉上彩和斗彩等等,但习惯上所说的彩瓷,则是指瓷器釉上加彩而言。

以彩色装饰瓷器起源于晋,首创于北方,东晋以后,南方普遍采用。彩瓷的出现使我国瓷苑出现了一个彩色缤纷、百花竞艳的崭新局面。比较著名的如元代的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图例)

下面再回到青瓷话题上。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我们龙泉窑烧造青瓷是从三国两晋开始的,算一下,到现在龙泉窑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制瓷历史了。

关于“青瓷”的动人故事 

在处州,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祭碗窑的故事。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姑娘叫叶青姬,她的父亲叶老大带领窑工们正为窑主烧制一批宫廷祭用瓷。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烧了一窑又一窑,尽是些歪头劈脑的废品。眼看工期就要到了,窑主发怒,宫廷派来的监工更是非常恼火,扬言这最后一窑再不成功,就要把叶老大和所有的窑工问斩。善良、刚毅的叶青姬,为了挽救大家的性命,纵身祭窑。失去女儿的叶老大强忍悲痛,烧制出最后这窑青瓷,这窑青瓷温润如玉、清脆韵致、明滑透亮。大家都说,这是叶青姬的化身。为了纪念叶青姬,窑工们称她为“九天玄女”,世世代代供奉在自己的窑场里。同时,将贡品瓷器以龙泉方言称作“青瓷”,谐音“青姬”。在这故事里,叶青姬——美丽的中国姑娘为之殉难,寓意着青瓷是中国人的智慧和中国文明的凝聚。

三、 处州青瓷和龙泉青瓷的之间是关系

处州是指行政地域范围,处州是个大的概念,龙泉青瓷是处州这一地区范围的青瓷中最具代表性的。

   但“处州”这一名称始于隋文帝九年(589年),期间又不断反复变化,十二年(592年)改为括州,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永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为括州,大历十四年(779年)改为处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处州路,至正十九年(1359年)改为安南府,不久改为处州府。明景泰三年(1452年)起,处州府辖丽水、遂昌、龙泉、庆元、宣平、云和、景宁十县。由于这些历史沿革我们可以知道,龙泉青瓷出现要早于“处州青瓷”这个概念,处州青瓷只是对一个地域青瓷系统的统称,它在隋九年之前是不存在的,而龙泉青瓷有它的实体含义,两者有着根本性区别。

 

正题:龙泉窑青瓷发展简史

  处州青瓷的发展经历了自身的一个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创期、发展期、鼎盛期和衰落期。以下作简单笼统的勾勒:

一、        开创期(三国两晋至五代十国)

龙泉窑青瓷是从东汉晚期的三国时代开始烧制的,这一时期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受两大窑系影响:越窑和瓯窑。

越窑:指绍兴、上虞等地的早期瓷窑与唐宋时代的越州窑这样一个前后连贯的瓷窑体系。(图例一:越窑瓷器)

(图例二:越窑与龙泉窑瓷器比较图)这一时期的龙泉窑瓷器釉色青绿、黄绿、胎质白中泛灰,釉面光滑,与越窑相差无几。尤其是器物造型和纹饰更具有越窑的神韵。

瓯窑:瓯窑在浙江省的温州一带。(图例:瓯窑瓷器,灯形、塔形瓶等)

处州地处瓯江流域,与同处一条江的温州窑场统称为瓯窑,所以从地理文化等因素上来说,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受瓯窑影响更大。

 2、器物未形成自身风格。瓷窑少,未能形成规模,生产时断时续,出窑瓷器一般就地销售,用来满足当地的日常需求,基本处于自产自销状态。(图例:如五角瓶)

“迷惑期”(五代到北宋早期)

唐五代时期是龙泉青瓷的“迷惑期”,之所以称之为“迷惑期”,是因为这一时期龙泉窑出产的青瓷在整个龙泉青瓷史上处于一个前后不相衔接的奇怪时期。这种不相衔接具体表现在该时期龙泉窑出产的淡青釉瓷器上。这种淡青釉与后来著名的龙泉窑梅子青、粉青大有不同,与粗糙的早期龙泉窑青瓷也没有很明显的联系。(图例:饰有鸳鸯的执壶等)

很多人认为淡青釉瓷器是北宋晚期的产品,我们则以为它当属于唐五代的龙泉窑产物。有关专家在考古搜集时找到了这样一件淡青釉罐,其外壁釉下写着“天福元年,重修窑炉,试烧官物,大吉”。天福元年也就是公元936年,天福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 石敬瑭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当年他出卖燕云十六州,得到契丹扶持,夺取后唐政权建立了后晋,而吴越国是宗后晋的,据此推测,这个淡青釉罐很可能是吴越国特地烧制呈给石敬瑭的贡品。

二、         发展期(北宋至南宋早期)

龙泉窑慢慢地走向成熟,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并广泛地吸引各地青瓷名窑的制瓷工艺,以提高产品质量。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1、种类丰富,器形优美。以五管瓶、塔形瓶等为主。

2、釉色,类似碱釉的出现,釉层加厚,颜色加深。

3、个性凸显,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代表窑口:金村窑系。(图例)

三、鼎盛期(南宋后期至元朝)

浙江龙泉窑生产的青瓷,高峰在南宋。这一时期,瓷窑迅速发展,窑场林立,生产规模十分庞大,青瓷质量大为提高,产品畅销国内外广大市场。

1、釉水。石灰碱釉的成熟。从石灰釉发展到石灰碱釉,化学结构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带来一种新的瓷器审美类型。同时采用多次素烧,重复施釉的办法,使表面釉层加厚,最终形成薄胎厚釉的工艺特征和精光内蕴、青翠欲滴的审美品格,尤其是粉青和梅子青两种釉色更是龙泉青瓷工艺达到历史颠峰的标志。龙泉粉青釉,釉面略带乳浊,呈失透状,色青绿粉润,光泽柔和。龙泉梅子青釉较之粉青釉更深沉华滋,釉色葱翠,釉层略带透明,色泽照人,犹如梅子初生,秀色可餐。

2、器物造型上倾向精致端巧,简练大方,形式新颖的品种大量涌现。达到实用和美观的统一。构图洗练而刀法简洁,纹饰多样而线条奔放。刻花技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历史水平。如象盖瓶(体现南宋特征)、玉壶春等

名词解释:宋五大名窑

宋五大名窑是指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县)、汝窑(河南临汝)、定窑(河北曲阳)、哥窑(浙江龙泉),其中汝、官、哥三大窑都生产青瓷。(图例:各窑代表瓷器)

关于“哥窑”和“弟窑”的故事

龙泉青瓷分为“哥窑”和“弟窑”。在处州有这样一个关于哥窑冰裂纹产生的传说,相传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在父亲章村根去世后分家,各自开办窑场。哥哥章生一开办的窑场被称为“哥窑”,弟弟章生二所开的窑场被称作“弟窑”。尽管老二的烧造的青瓷胎白釉厚、色泽青亮,但其制瓷技艺却远远不如老大高明,于是老二便妒嫉在心。为了毁坏哥哥的声誉,他趁哥哥不注意时,偷偷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许多草木灰。哥哥将这种釉施在胚件上,烧成开窑以后一看,窑里的瓷器釉层全都出现了裂纹,有的像鱼子纹,有的像冰裂纹。心地善良的哥哥无可奈何地将瓷器拿到市场上去出售,结果竟被抢购一空,从此,“哥窑”名扬天下。还有一传说是哥窑位皇帝进贡,弟弟妒忌哥哥,他在烧好窑未开窑前趁哥哥不备用水浇,结果烧好的青瓷都开了片。因为进贡的时间不多,哥哥将错就错,不料皇帝看了大喜,认为哥窑出的青瓷是举世无双的好东西。

为什么会在南宋形成龙泉窑制瓷史上的鼎盛时期呢?

1、历史背景:赵宋皇室南渡,政治、文化重心发生了转移

2、南北窑工的聚集,南北青瓷工艺之融合,制瓷技艺取得巨大的突破

3、出仕朝廷的处州籍官员对龙泉瓷文化的传播推广作用(名人效应)。据文献记载,处州历代科举中试者共有进士1126人,其中宋代有948人,处州在宋代的科举之盛可谓空前绝后,这些饱受故乡青瓷文化熏陶的仕宦官员给青瓷的流行传播聚集了很旺的“人气”,大大拓宽了青瓷的流通渠道。

4、南宋的文化好尚(礼仪)

如香炉的盛行、使用。《辞海》云:“熏炉,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香炉,烧香之器,也作陈设之用。”在北宋之前,人们多用熏炉,直到宋代,香炉制品才出现了一个高峰。由于它具有淳朴、自然、含蓄的审美特征,受到了宋代统治者的宠爱和上流社会的推崇,香炉亦成为一种人们追求的时尚文化。(图例:各式炉)

5、入宋以来,官方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宁波)、杭州、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直接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刺激了对外贸易量的增加,元代的海外贸易更盛;海上“陶瓷之路”的形成。

据史料描述:“窑群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当时瓷器内销运临安,外销经匝江出海,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直至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岸,到处都有龙泉青瓷的踪迹。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路誉为“陶瓷之路”。

资料链接:1976年在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水的沉船,是元代从我国驶往朝鲜的船只。当时出水了一万件瓷器,其中有3千多件龙泉青瓷。1997年在木浦市附近海底,又再次发现一艘我国元代的沉船,出水了一万多件瓷器,以青瓷和青白瓷为主。

四、衰落期(明清时期)

有盛必有衰,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处境艰难,瓷窑不断的倒闭减少,至清代晚期结束。胎釉的质地变化不大,胎呈灰白或灰色,大部分瓷器上一次釉,釉层薄,少数瓷器釉较厚。釉感较深,多数呈青绿或豆黄色,黄釉少见,花纹装饰仍旧是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明代后期以后瓷器的胎体更加厚重,釉层薄而透明,刻划花粗放草率,有的外底留有挖足的刀痕,制作粗糙,质量显著下降。

这么大的窑系为何在明清衰落?

历史背景:元、明、清三朝俱在北方,政治、经济重心自然也随之转移,浙江地区不如南宋时期繁荣,龙泉窑生产不能不受影响。

 2、审美风尚的转变,景德镇青花瓷的后来居上。元青花的兴起(图例:永乐、万历、宣德,一直到清朝,各时期代表瓷器)。

青花瓷颜色多彩艳丽,迎合了当时的审美趣味,这与青瓷的古朴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3、景德镇青花瓷后来居上。

4、(待考)明嘉靖年间,江西婺源矿工起义,并大量涌入龙泉,带动了窑工起义。朝廷随之发布镇压令,并增加了苛税;后来又因为时局动荡,朝廷又颁布了针对瓯江水域的禁令,严令“片木不下水”,致使水运中断,断了龙泉青瓷的外销的途径。从而也导致了大量制瓷工人外流,使许多传统工艺失传。

龙泉窑到底衰落到何种程度?典型代表(图例)

窑口:孙坑窑。龙泉窑清代烧造青瓷的主要窑址在龙泉青溪孙坑等地。

清代平湖“乍浦龙泉”,日用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那些流传千古的民窑,少不了这5大窑系
瓷,还是宋代的最美!
陶瓷历史文化(53):哥窑、弟窑、龙泉窑—被传说带偏的名窑⑵
龙泉窑瓷器釉色考
大明龙泉官窑发现记(全文)
青釉瓷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