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铜镜展示
铜镜(11)· 春秋战国铜镜——山字纹镜
山字纹镜因镜背主纹为“山”字形而得名,这类铜镜大多以羽纹为地纹,“山”形主纹之间通常还装饰有花瓣纹、叶纹等次主纹饰。
山字纹镜都为圆镜,“山”形主纹环绕镜背一周,均匀分布,根据“山”形主纹的数量,分为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和六山镜四种。四种山字纹镜中,四山镜最为常见,其次是五山镜,三山镜和六山境数量很少,尤其六山镜,非常珍罕。
山字纹镜“山”形纹饰的喻意非常令人费解,至今没有满意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山”形纹就是汉字“山”,代表了古人一种天地宇宙观。另一种观点认为,“山”形纹自商周铜器上常见的雷纹演化而来,是一种雷纹形状的夸张和放大。
山字纹镜是战国时期最流行的铜镜,中原各地均有出土,数量很多。山字纹镜也是战国时代特有的铜镜,汉代便不再出现。
铜镜(12)· 春秋战国铜镜——菱纹镜
菱纹镜又称方连纹镜,一般都具有羽状地纹,其上为凹面宽条带构成的主纹,因为主纹通常都将镜背分割为若干个菱形区域,故名菱纹镜。
根据凹面宽条带主纹的不同走向,菱纹镜可分为折叠式菱纹镜、连贯式菱纹镜和变形式菱纹镜三种。四条错折的条带纹,两两斜向相交,将镜背分割为九个菱形区域,这种菱纹镜称为折叠式菱纹镜。主纹宽线条均首尾连接,构成一系列封闭的图案,这种菱纹镜称为连贯式菱纹镜。这两种菱纹镜,所形成的菱形区域内,通常还装饰花叶纹。条带纹上下错折,左右走向,贯通镜背,但彼此仅顶点接触或并不交错,将镜背划分为从上至下的多个条形区域,这种菱纹镜称为变形菱纹镜。
菱纹镜流行于战国江淮流域的楚文化区域,战国以后便不再见到。
铜镜(13)· 春秋战国铜镜——连弧纹镜
以一圈连弧纹为主纹,其他纹饰为地纹的一类铜镜称为连弧纹镜。根据有无地纹或地纹的种类,连弧纹镜可分为素地连弧纹镜、云雷纹地连弧纹镜和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三种。
没有地纹,仅以连弧纹装饰的连弧纹镜称为素地连弧纹镜,其装饰手法有内向单线连弧纹和内向宽带连弧纹两种形式。以云雷纹为地纹,以内向凹面连弧纹圈为主纹的连弧纹镜称为云雷纹地连弧纹镜。这类连弧纹镜一般有七个或八个内向的连弧纹圈,每个弧圈的交点均直抵镜缘。三种连弧纹镜中,纹饰最精美的当属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这种连弧纹镜有上中下三层纹饰,最下层为细密云雷纹构成的地纹,中层为蟠螭纹,最上层为内向凹面的连弧纹圈,层次分明。
素地连弧纹镜和云雷纹地连弧纹镜大约出现于战国中期,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出现稍晚,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铜镜(14)· 春秋战国铜镜——花叶纹镜
花叶纹镜是一种典型的复合纹饰铜镜,地纹为羽鳞纹或云雷纹,主纹为各种花叶的图案。花叶图案自钮座边缘向外伸展,数量不一,对称分布。
主纹图案为叶片形状,称叶纹镜,叶片数量有三、四、八枚不等,其中四叶纹镜最为常见。如果主纹案为单花瓣或带叶花瓣,则称为花瓣镜或花叶镜,这类图案的数量通常为四枚、八枚或十二枚不等。
花叶镜出现于战国早期,数量较多。花瓣镜和花叶镜大约出现于战国中期,数量很少。花叶纹镜仅流行于战国时期,汉代便不再见到。
铜镜(15)· 春秋战国铜镜——禽兽纹镜
禽兽纹镜是一类以神话动物或真实动物形象为主纹的铜镜,根据主纹动物题材的不同,又可分为饕餮纹镜、兽纹镜、龙纹镜和凤鸟纹镜四大类。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一种经过夸张的动物面部纹饰,也是商周青铜中最为常见的装饰纹饰。饕餮纹镜就是以饕餮纹为主纹的铜镜,以凸出的线条在地纹上勾勒出狰狞的兽面形象。饕餮纹镜的镜背上一般都有两个兽面纹饰,对称排列。
兽纹镜是禽兽纹镜中数量最多的一类铜镜,以老虎或其他神兽为主纹,虎纹镜最为常见。兽纹镜的装饰手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在镜背中部铸一道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部分,分别进行装饰;二是镜背不分区,三至五个兽纹图案均匀排布,主纹下或无地纹,或者有细密的羽状或云雷状地纹。
龙纹镜是以龙的形象为主要纹饰的铜镜。龙纹镜上一般有三个或四个龙形主纹,环绕对称排布,其上有细密的地纹,镜缘部分装饰一圈宽大的连弧纹。
凤鸟纹镜是以凤凰和鸟的形象为主纹的铜镜。常见凤鸟纹镜有两种装饰手法:一为方钮座,钮座四角外各装饰一只凤纹,凤纹之间各有一鸟纹,鸟纹之下是一个折叠式的菱形纹,主纹下装饰有细密的地纹;二为圆钮座,四个凤纹或两个凤纹图案和两个菱形图案对称排布,其下装饰细密的地纹,镜缘部分装饰一圈宽大的连弧纹。
禽兽纹镜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非常流行。汉代铜镜上,禽兽纹仍很常见,但装饰手法与春秋战国铜镜不同,多以乳丁纹分割图案。                       铜镜(16)· 春秋战国铜镜——蟠螭纹镜
蟠螭纹镜是一种以云雷纹为地纹,蟠螭纹为主纹装饰的铜镜。龙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常见的纹饰,许多龙纹缠绕在一起时构成的图案称为交体龙纹。交体龙纹形态多样,如果图案中龙的身体较粗,称蟠螭纹,龙的身体细小而变形,称蟠蛇纹,不过很多情况下,都将交体龙纹形象统称为蟠螭纹。
常见蟠螭纹镜为圆钮座,钮座外有一圆形环带,环带外是若干组环形排布的蟠螭纹。有时,钮座外会伸出四柄对称的花叶,将镜背分为四个区,每个区中装饰一组蟠螭纹,称为四叶蟠螭纹镜。如果每组蟠螭纹的尾部都有一个菱形纹加以间隔,则称为蟠螭菱纹镜。
蟠螭纹镜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时仍然流行,不过汉代蟠螭纹镜装饰手法有了新的变化,主纹中央多了一圈环形纹,而且常有铭文,这些特征都已战国蟠螭纹镜不同。
铜镜(17)· 春秋战国铜镜——羽鳞纹镜
羽纹是龙形图案中龙身体的一部分形态,鳞纹是龙形图案中龙身上的鳞片形态,当纹饰比较细小时,羽纹和鳞纹形态相近,很难区分,经常统称为羽鳞纹。以云雷纹为地纹,羽鳞纹为主纹的一类铜镜称为羽鳞纹镜。
羽鳞纹镜分为两种。一种为圆钮座,钮座外有一圈宽带纹,宽带纹外以云雷纹为地,均匀分布着若干组羽鳞纹,羽鳞纹中还填有许多细线条。另一种为方钮座,钮座四角各伸出一条宽线条,将镜背分为四个区,每个区中各装饰羽鳞纹。
羽鳞纹镜数量很少,分布范围也很狭窄,仅发现于湖南、四川两省的战国墓葬中,大致流行于战国中期。
铜镜(18)· 春秋战国铜镜——多钮镜
绝大部分铜镜都只有一个镜钮,位于镜背中央,但春秋战国时期确有少量铜镜,镜背上有二个至四个不等的镜钮,这种特殊形制的铜镜称为多钮镜。
与其他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不同,多钮镜都很厚重,悬挂时一根绳索比较吃力,这也可能是它们需要铸造多个镜钮的原因。多钮镜的多个镜钮都位于镜子边上镜缘或靠近镜缘的位置,其镜背纹饰也比较简单,一般都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有时为增强美观,会镶嵌绿松石等装饰材料。
无论形制、重量,还是纹饰,多钮镜与一般的春秋战国铜镜都有很大的差别,加之多钮镜仅出土于我国东北辽宁、吉林两省及朝鲜北部地区,远离中原腹地,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类铜镜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今天东北地区的东胡等古代少数民族的器物。
多钮镜春秋时期即已出现,战国至西汉时期仍有使用,汉代以后便不再见到。
铜镜(19)· 阳燧取火——凹面镜
这件春秋时期的圆形青铜器看上去与古代铜镜没有什么不同,背面铸有虎纹和鸟纹,装饰也很精美。如果仔细观察镜面,就会发现区别所在。铜镜镜面要么水平,要么微微凸起,但此镜的镜面却微微凹陷。事实上,这不是一件铜镜,而是古人用于取火的阳燧。
钻木取火利用摩擦生热的物理学原理,阳燧取火则利用了凹面镜的光学特性。与钻木取火相比,阳燧取火更加方便快捷。《周礼》曰:“有人掌以天燧,取火于日”,表明至少西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阳燧。
阳燧取火利用了凹面镜对平行入射光线的汇聚特性。单束光线的能量微不足道,但如果将很多光线的能量汇于一点,就足以引起燃烧。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此有明确论述:“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
铜镜(20)· 铜镜的繁荣——汉代铜镜
随着战国时代的结束,青铜礼器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两汉时期,青铜器仍然很多,但都已作为日常生活用具使用,铜镜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产量增加,铜镜使用已不再局限于上流社会,在两汉民间广泛流行,迎来了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繁荣阶段。
汉代铜镜不仅在数量上远超前代,装饰手法上也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前代的风格元素。
(1)分区装饰
汉代铜镜镜背上通常都铸有四个或多个等距离的乳丁状凸起,以此为界,镜背被划分为四个或多个区域,分别在每个区域中装饰主题纹饰。
(2)突出主纹
春秋战国铜镜的一大特点就是由地纹和主纹共同构成镜背纹饰。西汉早期,镜背仍然装饰地纹,但已很简略。西汉中期以后,镜背地纹逐渐消失或大大弱化,主纹明显而突出。
(3)重视铭文
战国末年,铜镜上出现了最早的铭文。进入汉代,铜镜铭文的地位日益提高,甚至成为镜背纹饰的主要组成部分。汉代镜铭内容广泛,有纪年铭、纪地铭、纪氏铭、“尚方”铭、“日光”铭、“昭明”铭、“清白”铭、“善铜”铭等多种。
(4)新型纹饰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流行的风尚,汉代铜镜除继承一部分前代装饰风格外,还创造了一些前代没有的新型纹饰,如博局纹、瑞兽纹、神兽纹、画像纹等,尤其画像纹,突破了传统纹饰对称性的束缚,代表了汉代铜镜的最高艺术水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关铜镜的讲说
春秋战国铜镜概论-
青铜镜:古以铜为镜,可正衣冠
匠心入微,细节之美 ——《千秋镜鉴——中国古代铜镜展》(战国篇)
铜镜纹饰识别指南
铜镜(15)·春秋战国铜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