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雕漆的发展
  中国古代漆器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科学的考古发掘表明,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时期,我国先民利用天然资源发明了漆器,从此揭开了漆器发展的崭新篇章。在漆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的漆器品种和不同的制作工艺,如盛行于战国时期的彩绘漆器、汉代的金银扣漆器、唐代的金银平脱漆器等。雕漆是漆器家族中的后起之秀,却以后来者居上之势得到迅猛发展,成为漆器中最重要的品种之一。 
   
  雕漆的肇兴——唐代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出土和传世的唐代漆器主要有光素漆器、金银平脱漆器、嵌螺钿漆器和大型夹纻胎漆器等。明代隆庆年间的著名漆工黄成著录的《髹饰录》中述:“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粗精,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见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根据这条记载,研究者将唐代作为雕漆的肇兴时期。因此,唐代开创了宋元明清雕漆盛行的先河。我们期待着新的考古发现来证实唐代已有雕漆的论断。 
   
  雕漆的成熟——宋代 
   
  雕漆的成熟是宋代漆器发展的一个突出成就。尽管文献记载唐代已有雕漆工艺,但确切的实物至今未见,目前所见最早的雕漆实物是宋代的作品。对于宋代雕漆的赞誉历代著录很多,如明代王佐增补《格古要论》:“宋朝内府中多金银作素者。”明张应文《清秘藏》:“宋人雕红漆器,多以金银为胎,妙在雕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坚厚而无敲裂痕。所刻山水楼阁人物鸟兽,俨然若图画,为绝佳耳。”明黄成《髹饰录》:“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谢堃《金玉琐碎》:“宋人有雕漆盘盒等物,刀入三层,书画极工,竟有黄金为胎者,盖大内物也。民间有银胎、灰胎,亦无不精妙。” 
  雕漆是在木胎上层层髹漆,达到一定厚度时,按所需图案雕刻出花纹,具有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的浮雕效果。因其所雕漆色的不同,雕漆又分为剔红、剔黄,剔彩、剔黑、剔犀等若干品种。雕漆的出现虽然较晚,却后来居上,成为唐代以后漆器的主要品种。国内出土的宋代雕漆目前仅见剔犀一个品种。剔犀是雕漆的一种,俗称“云雕”,与剔红、剔彩不同的是,其装饰图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剔犀是用两种或三种色漆,雕刻出云纹、回纹、卷草纹等,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的色层,故能取得比单纯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关于剔犀漆器出现的时间,过去一直认为始于宋代,近几年有的研究者提出在日本东方漆艺研究所收藏有公元5世纪的剔犀盒,此观点非常值得重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知出土的宋代剔犀漆器有14件,即江苏金坛墓出土的剔犀扇柄、江苏武进墓出土的剔犀执镜盒、江苏沙洲墓出土的剔犀碗、四川彭山墓出土的剔犀圆盒盖、福州市茶园山出土的剔犀六方盒等。这些出土的剔犀漆器有红、黄、紫三色更迭的,也有红、黄、黑交替的,所雕花纹委婉生动,简练流畅,磨制得光滑圆润,风格古朴。而且有的与脱胎工艺、镶嵌工艺有机结合,彰显出高贵华美的特点。 
  目前,宋代雕漆国内除了剔犀品种外,还没有一件剔红或剔黑作品,但在日本却有数件传世宋代剔红或剔黑漆器,其中日本文化厅收藏有珍贵的宋代剔黑婴戏图盘,与宋朝遗民许子元于公元1279年携往日本的“醉翁亭”图剔黑盘相比,刀法相似,均为南宋时的雕漆。日本德川美术馆出版的《唐物漆器》中有两件剔黑花鸟纹长方盘。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一件宋代“剔红人物葵瓣式盘”,该盘口径约50厘米,应是已发现的宋代雕漆中最大的一件。韩国北村博物馆藏剔黑花卉纹盏托,髹漆较薄,纹饰疏朗,黄漆素地比例较大,雕法古拙,具有南宋至元的风格,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剔黑作品。 
   
  雕漆的兴盛——元代 
   
  元代雕漆在宋代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名家辈出的局面。浙江嘉兴的张成、杨茂是元代著名的雕漆大师,他们的作品已成为稀世之珍。元代雕漆出土、传世品兼而有之,国内收藏的元代雕漆数量有限,大部分作品流失海外。 
  元代雕漆有剔红、剔黑、剔犀三个品种,其中剔红最多。器形有圆盒、长方盒、圆盘、八方盘、葵瓣盘、尊等,以盘、盒为多。装饰图案有花卉、山水人物、花鸟等。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一般是在黄色素漆地上直接雕刻红漆或黑漆花纹。基本构图是正中雕刻一朵硕大的花,四周点缀小朵花及含苞待放的花蕾,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写实花卉与图案型花卉兼而有之。元代雕漆中喜用的花卉有牡丹、山茶、芙蓉、秋葵、梅花、桃花、栀子花、菊花等,八种花卉中既有独立表现的,如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盘,也有几种花卉施于一器之上的,如杨茂造剔红花卉纹尊。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作品,一般刻有三种锦纹,以表现自然界中不同的空间。天空,以窄而细长的单线刻画,类似并联的回文,犹如无垠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水纹,以流畅弯曲的线条组成,似流动不息的滚滚波涛;陆地,由方格或斜方格作轮廓,格内刻八瓣形小花朵,似繁花遍地,这三种锦纹又简称为天锦、水锦、地锦。在不同的空间背景下,刻画出树木殿阁,山石人物,如:东篱采菊、曳杖观瀑、闲情赏花、莲塘观景等,以表现超凡脱俗的文人士大夫形象为主。上海青浦县任氏墓中出土的剔红东篱采菊图圆盒,是其代表作。以花鸟为主题的作品,一般是在黄色素漆地上直接雕刻红漆或黑漆花卉,花丛之中双鸟或振翅欲飞,或对舞嬉戏,如绶带牡丹、绶带山茶、鹭鸶芙蓉、双鹤菊花等。韩国北村博物馆藏剔黑绶带牡丹纹盘是一件典型的元代作品,绶带鸟振翅欲飞,牡丹花富丽绽放,相映成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绶带鸟象征着长寿,牡丹象征着富贵,寓意“富贵长寿”。 
  元代的剔犀作品极少,国内只有数件,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张成造剔犀云纹盒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剔犀云纹圆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元代剔犀漆器具有髹漆肥厚,纹饰简练,圆润刚劲,粗犷豪放的特点。 
  江南一带是元代漆器的制作中心,浙江嘉兴、江西庐陵,涌现出张成、杨茂、张敏德、彭君宝等一批髹漆能手,他们成为元代制漆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张成、杨茂,嘉兴府西塘杨汇入,剔红最得名(见《嘉兴府志》)。张成的作品以髹漆肥厚,雕刻精细,磨工圆润而著称,其作品国内仅存三件,即安徽省博物馆的剔犀云纹盒,国家博物馆的剔红曳杖观瀑图圆盒,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剔红栀子花圆盘。杨茂的漆器作品国内也仅有三件,即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剔红花卉纹尊和剔红观瀑图八方盘,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剔红梅花纹盘。张敏德唯一的传世之作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剔红赏花图盒。 
   
  雕漆的勃兴——明代 
   
  明代对手工艺人给予较多的人身自
由,使漆器制作有了飞跃发展。明朝皇帝十分重视漆器的生产与制作,建立了相关的内府衙门,其中与漆器制作有关的衙门有御前作、内官监和御用监(见清代刘若愚的《明宫史》)。据清初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记载,明初制作漆器的官办作坊为果园厂。北京果园厂的建立,不仅使制漆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同时,也从南方征调了一批能工巧匠,充实果园厂的力量,以满足皇家对漆器的大量需求。 
  明代漆器的品种,在宋元漆器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髹饰录》将漆器分为14大类,101个品种。明代漆器最为发达的,制作量最多的是雕漆,其次是戗金彩漆、戗金漆、描金漆、填漆、螺钿漆、百宝嵌、款彩漆等。 
  《明太宗实录卷二十四》中记载永乐元年、永乐四年和永乐五年赐日本国王源道义剔红漆器95件,剔红尺盘20个、剔红香盒30个(见王世襄《中国美术全集·8》)。说明漆器已成为对外交流中重要的礼品。 
  明成祖永乐时期,漆器工艺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明代漆器制作的第一次高峰。传世的永乐雕漆以盘、盒为主,兼有盖碗、盏托、尊、小瓶、桌、踏凳、几等。永乐漆盘一般有两种形式,即圆形和葵瓣形(或菱花形),前者以装饰花卉为主,后者以山水人物为主。盒的造型亦有两种,一为“蔗段式”(即平顶、平底、直壁),一为“蒸饼式”(即半圆形盖、矮圈足),前者以装饰花卉、人物为主,后者以装饰花卉为主。 
  永乐雕漆的品种主要以剔红为主,兼有少量的剔犀和剔黑。装饰图案以花卉、山水人物为主,图案的处理具有一定的规范化。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一般雕刻在圆盘、蔗段式盒、蒸饼式盒上。图案的处理手法为,在盘内或盒面布满盛开的大朵花卉,四周枝繁叶茂,花朵饱满,画面具有完美的整体感。花卉之下一般不刻锦纹,而以黄漆为地,黄衬红色,鲜明醒目。这种处理手法继承了元代雕漆的风格,不同之处为,元代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纹饰疏朗有致,而明永乐雕漆,花卉满布,有紧密之感。明永乐常用的花卉有牡丹、茶花、石榴、芙蓉、菊花、莲花等。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作品,一般雕刻在葵瓣式盘、蔗段式盒上。其图案的处理手法为在盘内或盒面上,雕刻人物,图案下衬以分别代表天、地、水的三种锦纹,这三种锦纹与元代的处理手法相同,只是水纹的处理稍有变化,元代雕漆中的水纹似波浪滚滚,以弯曲的线条表现,仿佛水在不停地流动,而永乐雕漆的水纹基本固定为图案化的纹饰,以波折形线条表现。在三种锦纹之上雕刻人物、亭阁,或携琴访友,或闲暇赏瀑,或高谈阔论,或五老相聚。多数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清净幽闲的生活。除雕刻花卉、山水人物图案外,永乐时期的装饰题材尚有,孔雀牡丹、云龙纹、云凤纹、灵芝螭纹等。 
  永乐雕漆的款识处理与元代张成、杨茂漆器相同。在外底内缘处竖刻“大明永乐年制”针划款,笔道纤细,字体娟秀,似行书。在雕漆底部刻有明确的年号款识,以永乐为开端。 
  永乐雕漆在制造技法和工艺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时的作品一般髹漆层次较厚,少则几十道,多则上百道。雕漆风格继承了元代张成、杨茂制品的特点,精雕细刻,藏锋清楚,隐起圆滑,刀法娴熟流畅,图案的边缘磨得圆润光滑,不露棱角和刀刻痕迹。 
  宣德漆器仍以官办作坊果园厂为主。从传世的宣德雕漆看,有剔红、剔彩两个品种。宣德雕漆的造型,盘有圆、方、荷叶式、菱花式,盒有蔗段式、蒸饼式、委角式等。装饰题材与永乐时期基本相同,有花卉、云龙、双螭、山水人物等。宣德漆器重要的成就是剔彩的出现,明黄成《髹饰录》中对剔彩的解释为:“剔彩,一名雕彩漆。有重色雕漆,有堆色雕漆,如红花、绿叶、紫枝、彩云、黑石、轻重雷文之类。绚艳悦目。”《遵生八笺》:“有五色漆胎,刻法深浅,随妆露色。如红花、绿叶、黄心、黑石之类,夺目可观,传世甚少”。剔彩漆器就是在器物上用不同颜色的漆,分层漆上去,每层若干道,使各色都有一定的厚度,然后用刀雕刻,剔彩的漆色一般有红、黄、绿、紫、黑等色,需要某种颜色时,便剔去在它以上的漆层,露出需要的色漆,并在它的上面刻花纹。最后雕刻成一器之上具备各个漆层的颜色,达到五色灿烂的效果。所谓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就是用这种方法雕刻出来的。剔彩漆器是从何时出现的,文献中并没有交代清楚,据目前见到的实物,最早的剔彩漆器便是宣德剔彩林檎双鹂大捧盒。从这件作品的完美程度看,剔彩器物很可能在宣德之前已出现,只是目前尚无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明。 
  宣德雕漆的款识处理方法与永乐时期截然不同,改永乐针划款为宣德楷书填金款,此种做法成为明清官造漆器款识处理的典范。 
  明代宣德以后,官办漆器作坊出现了停顿状态,其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按照漆器的发展规律,我们将明宣德以后的正统至正德时期视为明中期。明中期的雕漆从永宣时期简练圆润的风格向纤巧细腻转变。明中期雕漆以云南、甘肃制作的地方漆器较为突出。品种有剔红、剔黑、剔犀等。 
  明中期雕漆的造型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梅瓶、提匣、扁瓶、高足碗、棋子盒等,其实用性和观赏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装饰图案更为丰富多姿,以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折枝花卉及花鸟题材增多,如鸳鸯荷花、喜雀登梅、绶带牡丹、茶花喜鹊、芦雁图等。图案中点缀有栩栩如生的螳螂、蜜蜂、游鱼、蚂蚱、蛇、蛙等多种小生物。人物为题材的作品以历史故事为主,如五老过关图、牧牛图、文会图、渭水访贤、携友秋游、渔家乐、采药图、滕王阁图、雀屏中选、郭子仪故事图、岳阳楼图等。明中期漆器的雕刻风格有的保持了早期磨工圆润,藏锋清楚的特点,而有的作品则出现了锋棱不够圆熟的特征,说明正处于过渡时期的作品兼而有之的风格变化。此时,雕漆一般髹漆较薄,漆色暗,无光泽,构图紧密,与早期髹漆层次厚,立体效果好的风格迥然不同,另一方面,无论是花卉、人物故事题材的作品均刻有锦纹,早期黄漆素地之上压花的做法几乎荡然无存,而形成了锦上添花的表现手法。有几件流传至海外的弘治雕漆是这个时期唯一有年款的漆器,至少有四件作品是由甘肃平凉王铭、王琰制作的雕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方漆艺研究所藏的大型雕漆挂屏是弘治时期重要的雕漆作品。 
  经过明中期八十余年的缓慢发展,到明世宗嘉靖时,漆器工艺出现了新的局面,官办作坊继续大量制作漆器,具有宫廷风格的漆器作品重又占据统治地位;漆器风格经过近百年变化,已从早期简练大方,圆润精致的风格演变为崇尚纤巧华丽、繁缛细腻的新风格,古代漆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嘉靖漆器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形,盘有六瓣式、梅花式、银锭式、茨菇式、荷叶式、菊瓣式及由大小三个盘依次套叠的套盘。盒有钵式、寿字、银锭式、
方胜式、梅花式等。此外,还出现了瓜棱壶、八方斗、春字盒、把镜等新的造型。嘉靖时期的雕漆基本上有两种风格,一种为雕刻精细,刀法快利,锋棱虽显外露,但仍保持明早期漆器圆润光滑的特征;另一种为漆质欠佳,雕刻不精,不善藏锋,虽有磨工,但不圆熟。嘉靖雕漆的款识为刀刻填金楷书款,款识的位置均在器物底部正中,竖刻“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款。由于明世宗嘉靖帝笃信道教,故嘉靖雕漆的装饰图案,大都以长生不老、升仙、万寿为主题,如五老祝寿图、群仙祝寿图、八卦图以及表现仙山楼阁的题材等,出现以文字组成图案,如“福、禄、寿”三字等。 
  隆庆朝仅六年,雕漆风格没有大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只知有四件“隆庆款”雕漆流传于世,分别收藏在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日本东方漆艺研究所。但此时问世的漆器经典专著《髹饰录》却是中国漆器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漆器的发展历程、制作方法、漆器品种的唯一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万历时期官办漆器作坊仍占据主要地位,除剔红、剔彩大量制作外,还出现了“剔黄”这一新的漆器品种。万历雕漆在造型、图案、款识等方面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时期的风格与特点。在器物造型方面,出现了长方委角盒这一新的器形;在图案装饰方面,嘉靖时期追求升仙、长寿的题材此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龙凤、祥云、海水江涯、花鸟为主的吉祥图案;在款识处理方面,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朝代的风格,万历款有两种,少数漆器底部刻“大明万历年制”款,多数的漆器款识加有干支纪年,款识的位置一般在器物外底的正上方,如“大明万历乙未年制”。据不完全统计,万历漆器款识带有干支纪年的共有17种。 
   
  雕漆的全盛期——清代 
   
  清代漆器在康、雍、乾时期进入了其发展的全盛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清代漆器是对几千年的漆器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展。《髹饰录》中提及的漆器品种,在清代已基本具备,而且有所发展与创新。第二,漆器制作得到了皇家的重视和提倡,形成了以造办处为主的宫廷漆器制作中心和地方漆器生产并存,共同发展,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局面。第三,清代漆器的制作和使用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以宫廷漆器最为突出,大至宫廷典章用品、陈设品,小到生活日用品、文房用品和赏玩用品,无不有以漆器制作的。 
  清代的雕漆制作以宫廷造办处为中心。造办处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不惜工本,制作出的漆器华丽精美,代表了清代漆艺的最高水平,同时也体现了皇家的艺术风格及审美情趣。据清宫档案记载,御用雕漆是在苏州制作的,从器形、花纹、落款方式等都听从造办处的指挥,乾隆皇帝本人经常提出设计要求,若不合格,需要重新修改;若制作精美,工匠就会得到皇帝的嘉奖。 
  从清宫遗存的大量雕漆看,尚无顺治、康熙、雍正年款的作品,最早、最多的是乾隆年款的雕漆,嘉庆款的雕漆仅有一件羲之爱鹅图笔筒。嘉庆以后雕漆工艺日趋衰落,至光绪时技法失传,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时,令苏州承办漆器,唯雕漆一项,无人能制作。民国时期,北京偶有几家作坊制作雕漆。 
  清代雕漆以乾隆时期制作的最多,有剔红、剔黄、剔彩、剔黑、剔犀等品种,雕漆作品的范围几乎涉及宫廷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典章礼仪品有宝座、屏风、如意等;家具类有桌、椅、绣墩、柜、几等;陈设品有瓶、花觚、尊、插屏、炉瓶盒等;文房用品有笔筒、成套文房用具、笔管、笔匣等;佛教用品有五供、八宝、钵等;生活用品有盒、盘、碗、壶、冠架等。 
  清代雕漆继承了明代嘉靖和万历时期的风格,雕刻精细,不善藏锋,刀痕外露,虽有磨工,但远不如明早期圆润光滑。清代雕漆在雕刻精细方面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如剔红海水龙纹方盒,盒面雕刻的海水纹根根不断,细如游丝,令人赞叹工匠之高超技艺。清代雕漆的款识有三种形式,即“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及“大清乾隆年制,百子宝盒”。
  清代雕漆工艺,在雕漆品种之全面、使用范围之广泛、表现形式之丰富、雕刻刀法之精细等方面超越了前代,达到历史的峰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七):漆画 ----4
古漆之美:凝红锦素七彩芳华
她的身价值一套别墅!难道只是因为美色?
明代永乐皇帝的雕漆器珍藏
明代漆器的特点
捉刀代笔(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