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南博物馆 | 馆藏青铜器精品赏析(上)

湖南省博物馆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与烈士公园毗邻,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公用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筹建于1951年,1956年正式对外开放,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博物馆,也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湖南省AAAA级旅游景点。 

湖南省博物馆藏品达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并以此打造了6个展示人类优秀文化遗珍的基本陈列。 



海螺形水盂

材质:青铜

年代:明


水盂,又称水丞、砚滴,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给砚添水。此水盂为海螺造型,周身饰有八个大小不等的小海螺,其中两个稍大的海螺与尾部构成三足,口沿上部饰莲花、荷叶,一只青蛙与一只乌龟。构思巧妙,造型生动。

犀牛形水滴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4.8,长12厘米


水滴,又称“砚滴”。此水滴为犀牛屈肢衔杯造型,犀牛双目圆凸,鼻翼外张,两耳收拢,背部有圆形注水孔,尾下垂分叉,犀牛口部有一圆孔,水从此孔流入所衔杯中。构思巧妙,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鼠鋬花叶纹水滴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长8.8,宽5.2,高4.4厘米


水滴,又称“砚滴”。许之衡在《饮流端说瓷》中说:“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龟。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鼠鋬花叶纹铜水滴为椭圆形造型,前有流,后以鼠衔花蝶绵延的枝蔓为鋬,顶部以花叶纹为饰。注水口并隐藏期间。

方砚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高10厘米,宽9.7厘米


研墨工具。此砚为长方形,下有四足,两长边分别饰三个骑马人物,一端有亭台等,表现出长途跋涉的场景。中国的砚材丰富,不同时期的人们重视的材质有异,以铜为砚早在汉代已经出现,但所见的铜砚数量不多。整体文化气息浓厚。

笔架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高7.2,长9.5厘米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是文房的常设之物。此笔架作山峰形,利用两边的山峰为龙头和龙尾造型。

人物笔架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高8.3,长3.6厘米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是文房的常设之物。此笔架作山峰形,利用两边的山峰为龙头和龙尾造型。

山水人物笔架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高10.4,高15.8厘米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是文房的常设之物。此笔架作山峰形,山水人物纹笔架采用透视的手法,以深山、亭台、洞壑、小桥、流水、人物等为题材,层次分明,具有山水画所追求的神韵,表现出“深山访贤”的文人主题。

刘海戏蟾香炉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15.5厘米


香炉,为“刘海戏蟾”造型,刘海袒胸露乳,背着葫芦悠然自得地戏坐于蟾蜍背上。蟾蜍张口吐舌,眼球暴突,三足,每足蹼有四爪,爪下有肉垫。蟾本来有四足,三足蟾是被神化的。“刘海戏蟾”是民间美术中的传统题材,有福神带来财富的吉祥寓意,在民间剪纸和婚嫁刺绣中又赋予了“撒子”繁衍的文化内涵。

鎏金鸭形熏炉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高17.5,长13.4厘米


熏炉。鸭形,有盖,盖与器身以子母口相合,通体鎏金。底座饰水波纹,似昂首站立在河水之中。鸭张口作鸣叫状,口与腹部相通,羽翼和臀部多处镂空,腹内焚香之气可从口与羽翼、臀部的镂空处飘出,其构思巧妙,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镂空象足香炉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36.6,口径17.6厘米


炉身与盖以子母口相扣合,炉盖上以背驮博山炉的大象为饰,并镂雕各式花朵。炉身以景泰蓝工艺装饰花草纹及云雷纹。以微屈的象鼻为器足,大象卷耳露牙,憨态可掬。整器造型端庄大气,纹饰繁缛,装饰精美巧妙,寓意吉祥,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

“杨士奇”香炉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高16.1,口径20.8厘米


香炉。腹部以三扬耳露牙卷鼻象首为饰,象首刻画或线条、或浅雕、或圆雕,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寓意“太平吉祥”。外底有“宣德十年御赐大学士杨士奇”十二字。杨士奇,江西泰和人,经历惠帝、成祖、仁宗、宣宗等诸朝,当国四十一年,因其勤于国事,政绩卓著而名扬天下,为一代名宦。杨士奇卒赠太师,谥文贞,归葬故里,极为显赫。

鎏金兽形香炉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12.8,口径5.8—5.1厘米


香炉为怪兽踏龙造型,通体鎏金。炉盖为兽首,张口露齿吐舌,鼻息微仰,蹙眉圆目,有两耳,头顶部毛发扬起后下垂呈锯齿纹与炉身扣合,脑后以一纽相连,可开合。炉身一侧有尾下垂,身上浅雕如意纹饰,足踏一龙。

镂空龙纹香炉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20.1,口径19.5—15.8厘米


香炉。椭圆形,由盖与器身组成。器身两侧有兽首耳,腹部饰双龙戏珠纹。盖以盘龙为钮,盖身镂雕云气纹,并饰双龙双凤嬉戏其间。器外底有“大明宣德年制”。从铭文字体看,或许是清代早期仿制。

“正德年制”香炉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10.4,口径14.8厘米


香炉。炉外底有“正德年制”四字。此炉造型端庄敦厚,简约明快,恬静素雅,朴实无华,在造型、纹饰和工艺等方面继承了宣德炉的传统。腹部两侧饰阿拉伯文字,反映了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兰教的事实。

鎏金香炉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8,口径13.1厘米


焚香器具。口沿平,腹微鼓,双龙形耳,圈足,底部有铭文“云间胡文明制”。颈部饰双凤纹,腹部饰狮龙纹,圈足以一周藤蔓及四合如意纹为饰。胡文明为明代万历年间铸铜工艺名匠,擅长铸造铜炉与文房用具。香炉也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

鎏金香炉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7.8,口径12.7厘米


焚香器具。口沿平,腹微鼓,双龙形耳,圈足,底部有铭文“云间胡文明制”。颈部饰“八宝纹”,腹部饰石榴、桃子及荔枝,寓意“多子、多寿”;圈足以一周藤蔓及如意纹为饰,藤蔓绵延不断,寓意“福寿绵绵”。胡文明为明代万历年间铸铜工艺名匠,擅长铸造铜炉与文房用具。

兽面纹簋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35.7,口径37.7厘米


摆设器。簋在商周时期为礼器,特别是周代,是礼器组合中的重要器类。明清时期虽然还是祭器,地位却没有原来明显。此簋为侈口,腹外鼓,圈足,两侧有龙形耳,耳下有垂珥,腹部和圈足有扉棱,饰兽面纹和龙纹。内壁铭文属于仿制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的西周时期的天亡簋,属于假器上仿真铭的一种作伪手法。

散氏盘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20.9,口径55.2厘米


散氏盘原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件为仿原件铸造。据清朝张廷济所著之 《清仪阁题跋》 等资料记载,散氏盘于陕西凤翔出土,经多人收藏。

错银兽面纹鼎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25.3,口径17.8厘米


错银兽面纹鼎兽目鎏金,双耳,颈部,三兽面的耳、鼻、角等细部,以及鼎底部和三足均错银,形制和纹饰与商代铜鼎相同。外底部错银“宣和年制”。工艺方面表明其时代为明。精致的制作工艺体现出明代铜器铸造工艺的新水平。

鎏金兽面纹鼎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15.6,口径16.8厘米


鼎在商周时期为礼器,而且是礼器的核心,数量多少代表身份的高低,到了明清时期,鼎已经不是礼器而成为摆设件了。此件鼎的形制和纹饰与商代铜鼎相同,鎏金兽面纹鼎腹部分裆,木盖,盖上为荷花鹭鸶玉捉手。

螭虎纹铜投壶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50,口径7.3厘米


投壶原为古代宴饮时投掷游戏中的礼器,宋代恢复古代礼制,投壶也得到了发展。此壶形制为直颈双耳,鼓腹圈足,颈上有二龙盘旋,扉棱将腹部分为四面,四面为四组兽面纹。投壶既可做文人娱乐之用,也可用于室内陈设。

动物纹投壶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53,口径8.2厘米


投壶原为古代宴饮时投掷游戏中的礼器,宋代恢复古代礼制,投壶也得到了发展。此壶形制为直颈双耳,鼓腹圈足,颈上有二龙盘旋,扉棱将腹部分为四面,每面以不同的瑞兽为饰,纹饰简洁明快,具有灵动之美。

福禄寿人物纹狮耳瓶

材质:青铜

年代:近代,民国

高29.3,口径9.7厘米


陈设器。铜瓶为敞口,鼓腹下收,圈足,颈部有狮形把手。此瓶装饰使用嵌丝工艺,颈部有“福”、“禄”二字,腹部对称嵌两个“寿”字,分别饰“刘备三顾茅庐”和“赵子龙拦江截船夺幼主”,画面人物虽小但五官清晰,足见其工艺精细的程。“福”、“禄”、“寿”以及三国故事画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题材。

景泰蓝人物纹觚

材质:青铜

年代:明

口径18.5厘米,高34.2厘米


陈设器。觚原为酒器,多为青铜制,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此为明代仿早期造型的作品,一般成对出现,作为室内陈设用品。此觚喇叭口,鼓腹,高圈足。觚身装饰掐丝珐琅八仙人物、四个法器与云纹图案。铜胎掐丝珐琅又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此觚图案布局疏朗,色彩鲜明,掐丝线条流畅,工艺精湛。足底有“大明景泰”四字,可能为明末清初仿制。

鲤鱼荷叶纹镜架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高38.5厘米,座宽20.1厘米


镜架。造型精美独特,底座为一鲤鱼跳跃于浪花之上,口含长满籽粒的水草,旁边有一悠闲可爱的螃蟹,两边又各有一莲枝,分别长出莲叶与莲蓬,与水草共同擎起中部有凹槽的花瓣状弧形镜插。镜插与水草连接使用了榫卯结构。长满籽粒的水草与鲤鱼,又寓意着丰收、有余,整个画面充满生活气息。

渔翁背鱼像

材质:青铜

年代:近代

民国(1911—1949年)

通高28厘米,座31—12.4厘米


陈设器。铜铸塑像,一位老渔翁赤足走在河滩上,正在使尽全身力气背拉一条活蹦乱跳的红色大鲤鱼,鲤鱼鳍、尾张翘有力,试图挣脱。这种题材的图案也常见于其它器物上,表现出“年年有余”等吉祥寓意的传统素材。

牧童骑牛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长18.4,高17.5厘米


陈设器。牧童横坐牛背短笛横吹,水牛卧地昂首,卷起的尾巴体现了水牛的悠闲心态。体态健硕的水牛与顽皮可爱的小童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牧童放牛的画面。

牧童骑牛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长11.6,高9.2厘米


陈设器。这件属于“牧童骑牛”题材的塑像。塑像造型简洁传神,铸工精细。牧童左手拎着斗笠,右手持荷叶遮阳,水牛的造型为奔走状。

备鞍马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长21.7,高22.3厘米


陈设器。铜马作行走状,马首偏向一侧,双耳与颈部鬃毛整齐竖立,背部鞍辔、脚蹬齐全,马鞍下有垫片两层,铸造出了皮革质感,垫片上的花纹也清晰可见,马尾成弧形下垂,马蹄坚实有弹性。

獬豸(xiè zhì)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12.1,长19.8厘米


陈设器。神兽双耳独角,鎏金,似马身牛蹄,颈部鬃毛飘逸,身上饰有流云纹饰。在中国神话中,独角兽是一种吉祥之物。

鸟兽合体形器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34,通长39厘米


陈设器。鸟兽合体造型的器物十分罕见。此器一端为兽,作昂首站立状,嘴张开,双目圆睁,双耳立起;另一端为雄鹰站立状,尖啄,头顶有冠,两耳立起;鸟兽躯体相连构成器身,腹部中空,下为椭圆形开口。器物饰有兽面纹,大气而又夸张。此器造型别致,矫健生动,具有镇宅辟邪、化煞纳财等寓意。

玄武

材质:青铜

年代:明

残高11.4,残长26厘米


陈设器。玄武是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其图案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汉代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表示季节和方位,玄武为北方,代表冬季。同时又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被古人奉为北方水神。蛇是生殖和繁衍的象征,龟是长寿的象征,玄武所代表的北方七宿中的斗宿,又称南斗,南斗主宰寿命,常拜南斗可增寿,因此玄武还作为生殖和司命之神备受崇拜。此器下有铭文:“吉王勅赐湘邑玉池仙山”。乃明代吉王赏赐之物。1457年明英宗封第七子见浚为吉王。

狻猊(suān ní)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高33,口径45.6厘米


陈设器。狻猊,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似狮子,喜烟好坐,是佛教故事中文殊菩萨的胯下坐骑。此件狻猊双目圆睁,双耳竖立,张口露齿,舌尖上翘,从头至背的鬃毛作齿状竖立,尾巴上翘,有一只小兽站立其上,昂首向天,调皮可爱。

母子狮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26.3,通长15.1厘米


陈设器。铜狮子整体鎏金,大多已剥落。母狮尾部原为分开铸造,现已缺失。整体造型为母子嬉戏玩耍画面,形象生动,母狮子张口翘舌,颈部系有铜铃,一爪按在幼狮背上,似乎在告诫小狮子不要太任性调皮。

卷髻狮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26.6,长34.6厘米


陈设器。狮子张口露齿,衔有吉祥结,头部各处鬃毛形成一个个锥形卷髻;尾部为单独铸造,插入狮身预留的孔内,狮尾茸毛扇形张开,十分精美。狮子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

陶澍家祠礼器一组

材质:青铜

年代:清


 宗祠祭祀的时间并不统一,此组为资江陶氏宗祠祭器。品种根据器物自名有笾、豆、簠、盨、铏和爵,按照清代规定一至三品的祭器有“铏、登各二,笾、豆各六”。此组祭器还不完整。祭器上都铸有铭文:“资江陶氏宗祠道光六年丙戌十一月戊寅朔兵部侍郎江苏巡抚赏戴花翎嗣孙澍敬制。”是研究中国晚期铜器的重要资料。

浏阳文靖书院礼器一组

材质:青铜

年代:元

征集

湖南省博物馆、衡阳市博物馆藏


文靖书院于宋绍圣年间(1094—1097)由县令杨时倡办,并亲自登台讲演。元代初年废,后恢复科举,礼部特派使者到浏阳修复文靖书院,以欧阳龙生为山长。其址为县治南向阳门内西街,名为文靖书院。经调查,文靖书院遗址在浏阳荷花“妙不在高”峰。

牛角

材质:青铜

年代:清

弧长44.7,口径8.7-3.6厘米

弧长43,口径10.8-4.8厘米


吹奏乐器。牛角形,吹嘴外有两道铜箍,角口呈椭圆形。此种乐器历史悠久,陕西省华县井家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一支陶角,其形与牛角相似。角无按音孔,也无固定音高,依靠口形变化和气息控制,可以吹奏出不同的音高。角在军中仪仗和鼓吹乐中使用,民间广泛流传,多用于婚丧喜庆之事,也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

九孔笛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长45.7,直径1.8厘米


吹奏乐器。多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此笛铜质,比较少见。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出土16支骨笛,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笛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笛子的使用广泛,在喜庆与歌舞等活动中常见。

互击钹

材质:青铜

年代:元

盘径40.5,高10厘米 


打击乐器。形如圆盘,中央隆起,中心穿一小孔,以系布缕手持。钹的构造简单,演奏时双手各持一面互击,互击的方式有轻击、重击、磨击、扑击等,产生出不同的音响效果。

提击锣

材质:青铜

年代:元

高10,面径37.5厘米


打击乐器。圆盘状,面平,边沿内折,边上有两小孔。锣身有大小之分,小型锣在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拿棰击锣;大型锣则须悬挂于锣架上演奏。此锣应为小锣,属于手提击锣类。锣无固定音高,其音响低沉、宏亮而强烈,余音悠长持久。

龙凤纹磬

材质:青铜

年代:清

弧长13.2,宽22.3厘米


打击乐器,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商周时期多以石琢,为“八音”中的“石”音。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

斿旗纹鼓,通高26.9,面径47.6厘米(图2-40)

斿旗纹鼓

材质:青铜

年代:明

明清(1368—1911年)

斿旗纹鼓,通高27.5,面径50厘米(图2-41)

斿旗纹鼓,通高25.7,面径45.6厘米(图2-42)


三件铜鼓形制基本相同,都是鼓面略小于胸,胸部附2对扁耳,便于悬挂;鼓面中心为十二芒太阳纹和简体翎眼纹,其外有酉字纹、云纹、乳钉纹、斿旗纹、花卉纹、栉纹等。

“湖南佛教居士林”磬

材质:青铜

年代:近代

民国(1933年)

口径90.5厘米


打击乐器。外形似锅,口大、底小而圆。演奏时,磬口朝上,以布圈垫底固定,手执短木棰敲击磬壁而发音,音色清脆、明亮、悦耳、悠扬,犹如铜钟之声,延续音长、穿透性强。一面有梵文,另一面为汉文为“湖南佛教居士林癸酉仲夏月造”,癸酉为1933年。湖南佛教居士林成立于1932年,是学习与研究佛教的一个民间组织。

龙凤纹钟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32.3-14.7、口径18.8-9.5厘米


打击乐器。两钟形制基本相同,肩部铸有“大明宣德年造”、侧面铸有“万古流芳”铭文。钲部都有龙凤纹装饰。不同的是一纽为柱形柄,柄端有环,环套悬挂用的铜链;装饰方面使用浮雕,顶端部饰有珐琅彩;另一件为双龙纽,从铭文和龙纹方面看,均为清代制作。

“嘉靖三十九年”钟

材质:青铜

年代:明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高90、底径68厘米


乐器。钟顶部为竹形纽,竹根紧扣钟身,形象生动,刚劲有力。铜钟表面以凸弦纹分隔,行格间铸有铭文“国太民安”、“风调雨顺”“嘉靖卅九年……”等,钲部满铸文字,多为人名。此钟为嘉靖三十九年(1560)铸造。

宋大晟“黄钟清”钟

材质:青铜

年代:宋

宋徽宗(1101—1125年)

残高25.0厘米,舞修16.5厘米,舞广14.5厘米


乐器。为宋徽宗时大晟府乐器大晟编钟之一。大晟编钟一套共28件,计正声12件,中声12件,清声4件(其中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各一)。此钟名“黄钟清”,应为清声之一。形制仿先秦宋公成器,纽残,据其他尚存大晟铜钟分析,应为双龙形。钲部正面刻“大晟”二字,背面刻“黄钟清”三字,是研究宋代铜器工艺的重要资料。

“崇福寺”钟

材质:青铜

年代:五代十国

五代大宝四年(961年)

高99,底径52厘米


乐器,钟的顶部为相背而立,形象生动的连体双龙,紧扣钟身成为钟纽,用于悬挂。钲部用弦纹分隔,有两处铭文,一处为“大汉桂阳监□铸造钟壹口,重二百五十,崇福寺永允供养,特□上资国祚,次及坑炉民庶,普获利饶。”另一处为“大宝四年大岁辛酉十一月二十四日┅┅”等字,其中有的字不清楚。此钟是研究桂阳矿冶和铸造工艺的重要资料。 

浏阳古乐编钟

材质:青铜

年代:清

编钟,清道光九年(1829年)。通高30-33厘米


7件形制基本相同,为上下平,腰外鼓,有的腰部有凸线,上有半环纽或人字形纽。各钟上都写有律名。

浏阳古乐特钟

材质:青铜

年代:周

特钟,西周,通高43,舞修18,舞广12厘米


圆管状甬,中空,有旋,钲部饰乳钉枚36个,甬两侧各有一小孔,装有清代或民国时的铁质挂件。清代的浏阳古乐编钟原一套24件,此为其中的特钟。

“乾隆贰年”镈钟

材质:青铜

年代:清

清乾隆二年(1737年)

残高17.2,铣间17.5厘米


打击乐器。纽缺失,钟面设圆锥状枚36个,一面铭文为“总督两广部院鄂弥达,巡抚广西部院杨超曾,提督广西学院潘允敏,布政使司杨锡绂,按察使司黄士杰,分守苍梧道黄岳枚,桂林府知府杨廷璋,临桂县知县魏莲景,乾隆贰年岁次丁巳孟夏吉日。”另一面铭文为“广州府学典乐生温殿魁博制”。此器是研究清代学宫乐器制作的重要资料。

铜镈钟

材质:青铜

年代:明

明(1605年)

杭州府学铜镈钟,通高23.6、口径16厘米


打击乐器。钟面以阳线框隔,有圆锥枚36个。一件四面钲间有铭文:“杭州府学”,“万历甲辰仲秋上丁之吉”,“文庙乐器大昌”,“乐师潘中孚按律重修”。万历甲辰为1605年。从铭文中可知明代的文庙乐器必须保持完整,如有损坏就要按照乐律进行重修。从形制方面看,镈体变圆,在早期形制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创造。

“至元己卯”镈钟

材质:青铜

年代:元

元至元五年(1339年)

残高20.9,舞修15.1,舞广12厘米


打击乐器。钟体合瓦形,置螺形枚36个,缺纽。纽侧有铭文“衡州路儒学大成乐器, 至元己卯孟夏吉日置”。此器为元代衡州路儒学乐器,制作时间为.“至元己卯”元代有两个至元己卯年,一是元世祖元十六年(1279),另一是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世祖至元十六年天下末平,无暇注意礼乐教化,故此钟当是顺帝至元五年铸造。

鎏金簋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25.7,口径17.1厘米


食器。敞口鼓腹,四耳方座,器身及座饰兽面纹,座四角上有羊首纹,通体鎏金,显得富丽堂皇。

“万历”花形碗

材质:青铜

年代:明

明万历壬寅(1602年) 

高13.5,口径19.4厘米


食器。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饮食器皿,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下有足。此碗为花瓣形口,器底有铭文“万历壬寅菊月之吉裔孙吴勉学铸供大宗祠禴祀蒸赏宜尔子孙永保享用。”万历壬寅为1602年。吴勉学,官光禄署丞,后弃官专事刻书,为徽州府著名刻坊“师古斋”主人。

“洪氏祠堂”豆

材质:青铜

年代:明

明崇祯六年(1633年)

高11.5,口径11.8厘米  

食器。柄上有铭文“洪氏祠堂,崇祯癸酉岁广东分守道三省监军恭政嗣孙云蒸捐天平宴金置”。

“天临赵府”盨

材质:青铜

年代:元

元(1339年)

高12.2,口长21.4厘米


食器,盛黍、稷、稻、梁等。器为椭圆形,口稍敛,腹外鼓,底下收,花边形足,两侧有兽形耳,口外中部的简化牺首,两侧排列云纹状兽纹。原应有盖,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纽,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器内底铭文“钦州路灵山县儒学祭器,至元已卯岁仲夏吉日置”,外底铭文“天临赵府,李景深造”。从器内底铭文记录可知此器为灵山县儒学祭器。

海水纹器座

材质:青铜

年代:元

元(1339年)

高2.9,内口径9.3厘米


器座呈方形,直边,中部有一圆孔,应是某器的器座。器表饰水波纹,一侧有铭文“祁阳县儒学祭器,达鲁花赤亦憐囗囗进义,提调官囗囗王承直,主簿崔囗仕,典史焦友谅,教谕陈时升,至元后四年戊寅秋誌。”至元后四年为1339年。

“陈州府学”豆

材质:青铜

年代:清

清道光(1838年)

高16.8,口径16.1厘米


食器,盛放祭祀用品。器身盆形,喇叭状圈足;腹部饰鸟纹,圈足上饰环带纹。一侧有铭文:“陈州府学祭器道光戊戌春三月,天津王掌丝敬造”。道光戊戌为1838年。宋元以来的祭祀重视笾和豆,数量多少代表着身份高低。

长沙府学豆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高11.5,口径11.8厘米


食器,此豆盆形器身,圆柱柄,下为圈足。柄上有“长沙府学,崇祯癸酉岁广东岭东道三省监军参政洪云蒸捐天平宴金置”等铭文,崇祯癸酉为1633年。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一级为秀才,经过县学与府学考试,合格的人成为秀才。县学与府学是秀才学习的地方。

鎏金兽面纹觚

材质:青铜

年代:明

口径15,高28.6厘米


酒器。方形,敞口,直腹,圈足,四角有扉棱,颈、腹、圈足上饰兽面纹,通体鎏金。从形制方面看具有商周时期铜觚特点,从纹饰及鎏金等工艺看,就是明清时期的特征。明清时期的觚在用途上有了变化,有的作祭祀用品,有的作摆件,此觚应为祭祀用器。制作规整,研究明代铜器工艺的重要资料。

兽面纹觚

材质:青铜

年代:元

通高18.2,口径13.4厘米


酒器。此觚体胖器矮,具有商代早期铜觚的特点,但从装饰的蕉叶纹,回龙纹,兽面纹,以及表面的锈色等方面看,应是元代产品。宋元时期,高级官员的家庙祭器由皇帝赏赐,一般官员的家庙祭器由自己制作,在上层统治阶级大量仿制古代器物的推动下,使用仿古器物成风。

铜爵

材质:青铜

年代:明

明、清(1368-1911年)

流长30.8-17,通高40.4-17厘米


酒器。一件器形高大,伞形立柱,龙首鋬,腹部饰兽面纹,具有商周时期铜爵的特点。造型庄重大气,纹饰线条犀利,应是明代大户人家的宗庙祭器。

另一件为光绪十六年(1890年)七月制作的方氏宗庙祭器。其铭文置于流口下,这种格式的铭文在元代已经出现,清代的铜爵大都置于此处。

兽面纹爵

材质:青铜

年代:元

高24.5厘米


酒器,多见于商至西周早期,随着周人对酒的禁令,这种器物后来少见。宋代以来为了复古礼仪,这种器物又得到了发展。此爵口沿平,沿中部收缩处立柱,直腹圜底,三足,一侧有鋬,腹部饰兽面纹。流下有铭文,记载此器为元至正庚寅((1351年)淮安县制作的儒学祭器,是研究元代儒学祭器的重要资料。

夔龙纹盉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21,口径10.9厘米


酒器,商周时期的盉为温酒或调酒器,明清时期的制酒工艺进步,一般人家都不使用调酒方式,此时的盉主要是作盛酒器,盛酒以注入爵中。此盉缺盖。前有圆形管状流上扬,后为龙首鋬,袋形足。饰夔龙纹及宽带曲折纹,纹饰简单清晰,器形规整实用。

鸡首提梁盉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31.7,口径15.4厘米


温酒或调酒器。此盉的形制多见于战国至汉代,其纹饰又是商周时期常见的兽面纹,鸡首为流常见于汉代及以后的鸡首壶,盖上的捉手为象尊,背驮瓶,具有常见于明清时期的太平有象造型,盖内有仿古铭文。

多环方罍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34.9,口径6.2×5.8厘米 


酒器。方形,敞口,直腹,圈足,器身四面凸出,断面呈“十”字形,两侧腹中部对称有凸棱,凸棱下有一横置的纽。颈到腹部多饰铜纽衔环耳,圈足足底也饰有一环,使用时似铃铛作响。明清时期的铜器中还有百环尊等,以环为饰是这一时期装饰的特点。整器构思奇特,较为少见。

凤鸟纹方罍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41.7,口径19.4×15.2厘米


罍为酒器,也可作水器。此罍形制特殊,罍身与商周时期的方罍相似,两侧却各伸出一个鸟首,此鸟长颈有冠,属于神鸟,祭祀时有神鸟的出现,也就得到了长久安宁的效果。

九狮方罍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65,口径16—16厘米


酒器。器为方形,有盖,一狮盘踞在器盖上,既是装饰又是盖的捉手。颈腹间攀附着8个狮子,有的望着器盖上的狮子,有的翘首回望,姿态各异,形态生动。器盖内有仿古铭文,是明清时期人们喜爱以古代器物作为宗祠祭器的具体体现。

兽面纹方罍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高51.4,口径14.6—11厘米


酒器。方形,有盖,盖上饰尖伞形捉手,盖内有仿古铭文。两侧有鋬,鋬上有兽首,另两侧和四角有扁薄的扉棱,一侧腹下扉棱中有牛首耳。从形制上看具有商周时期的特点,纹饰和装饰风格却是明代手法,这是明清时期铜器工艺的重要特点。

兽耳瓶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高44、口径14—14.5厘米


酒器。扁圆形,龙纹鋬,此龙很有特点,身为扁体,背脊明显,四脚紧紧攀附在颈腹间,翘首回望,圆眼大睁,鼻的两侧有对称的曲须,下颚有疏须,发曲而向上冲,有怒发冲冠之势,龙爪锋利刚劲,威武凶猛。

铜壶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59.2厘米,口径23.2厘米


酒器。此组铜壶制作精细,纹饰优美,其中一件腹部饰四组兽面纹,三只山羊攀附在颈腹间,翘首回望,憨态可掬,寓意三羊开泰。

双耳方壶

材质:青铜

年代:元

通高15.5,口边长4.8,底边长5.8厘米


酒器。方形,两侧有铺首衔环,形制与战国汉代的铜钫相似。器身饰四叶纹、兽面纹、钱纹,水波纹等,具有宋元时期的纹饰风格。

六方瓶

材质:青铜

年代:元

高21.6,口径3.8,足径5.6厘米


酒器。六方形,长颈,两侧有云朵形耳。器身饰蕉叶纹,钱纹,菱形几何纹等,纹饰细密,线条流畅。元代许多器物多见六方造型,如元代铜权,多为六边形,可见六边形是元代人喜欢的一种形制。

铜尊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31.4,口径25.2厘米


酒器。方形,喇叭口。四角和四面腹中部分布扉棱,颈饰蕉叶纹和蝉纹,腹、足部饰兽面纹,具有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特点,同时又有明清时期的许多特征。

铜尊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37.1,足径8—8.7厘米


酒器。方形,喇叭口。觚形尊,腹两侧饰龙纹,龙首及龙尾攀附在器身上,龙身恰好形成鋬耳。造型简洁大方,实用而美观。

兕觥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52.1,口径42—18.8厘米


酒器。整器作兽形,器盖的一端饰瓶形角的龙首纹,龙上攀附一老虎,其后双勾云纹似为龙的羽翼。另一端为凤,凤纹的两翼上各饰有盘曲的龙纹。器身前为流,流下有弯角扉棱,后有龙首人身鋬,三角形足上饰蛇首人身的伏羲女娲形象。整器以云雷纹为地纹,主纹为兽面纹,体体厚重,构思巧妙,纹饰刻划细致,形象生动,是清代铜器中的佳作。

铜象尊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29.9厘米


酒器。尊形器旁边各站立一小孩,将器物的功用明显地表现出来。象身饰璎珞。动物中最长寿的是象,一般能活六十到七十岁。大象是皇家礼仪和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在人们心目中体形硕大、行走稳健,瓶又与平同音,整个图案显示出了太平景象。

铜象尊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46.5厘米,长22.7厘米


酒器。大象作回首站立状,背上立尊形器,象身饰璎珞,尊形器有莲座、莲花等装饰。动物中最长寿的是象,一般能活六十到七十岁。大象成了皇家礼仪和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在人们心目中体形硕大、行走稳健,瓶又与平同音,整个图案显示出了太平景象。太平有象在清代作为一种吉祥图案流行起来,成为一种典型的装饰纹样。

双牺尊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41.8,长54.7厘米


酒器,祭祀时用于盛酒,配备有勺,用酒时以勺滔取。兽为双首连身站立的牛,背上立相连的两个瓶形器,两侧有兽耳;器身饰有兽面和鸟纹,造型怪异,装饰特殊。

人首兽身尊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23.4,长24.5厘米


酒器。人首兽身形,人的头上趴有一兽,盖为回首长尾的鸟,兽身饰兽面纹。前胸有“宝用”铭文,尾内有“子孙宝用”四字。“人首兽身”的形像在我国古代神话或传说中早已出现,《山海经》中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鸟首兽身牺尊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55,通长约56厘米


酒器,祭祀时用于盛酒。此尊设计怪异,鸟首兽身,鸟为尖喙,眼突出,双耳立起,头顶上立一鸟。背上有椭圆形口,有盖,捉手为站立的小兽。装饰非常特殊,前后肘部饰卷曲的龙,龙首置于正中,首突出。前胸饰兽面纹,颈部有鸟纹。鸟兽在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吉祥、避邪等概念,此尊造型诡异,或许与避邪有关。

牺尊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28.1,身长38.5厘米


酒器。兽站立,昂首张嘴,嘴腔与腹腔相通。双角弯曲,从角的形状看,此兽应是牛。背下凹,有椭圆形口,原有盖,已失。前胸、腹部等饰兽面纹,装饰华丽。尾上翘,尾上有多个花结,表明此兽不是一般的兽,从麒麟等神异动物的图像中可以看到,其尾部都有花结,此兽也就有了神异。

“崇祯癸酉”牺尊

材质:青铜

年代:明

明崇祯(1633年)


酒器,为站立的牛形,背向上凸,背部开圆形口,口边上凸,一侧前后肘部有长方形加厚,前肘部有“崇祯癸酉岁”,后肘部有“陈囗菴”。牺尊在宋元明清的祭祀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祭祀天地、太庙和祭祀孔子等祭典都要使用牺尊,而一般官员等宗祠祭典中却不见使用,由此可见,牺尊有着身份地位的差别。崇祯癸酉为1633年,此牺尊造型生动,是研究明代牺尊的标准器物。

“天啟四年四月”铜盘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高6.5,口径30.5厘米


器内底中部饰莲花,上有龙和日月,左右饰鱼纹、下有水草、鸟纹。外底铭文记载为天启四年(1624年)制作的器物。纹饰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器形较大,显得庄重大气。

双鱼纹铜盘

材质:青铜

年代:明

明 高7.5,口径43.8厘米   


水器。宋代规定一品官员的家庙中可用“罍洗二副”,盘和洗相同,盘也是祭祀时用于洗手的水器。此盘中饰水草纹,双鱼在其间惬意游动,盘沿饰三个小孩握缠枝莲。

人物纹三足盆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14,口径32厘米


盆与洗、盘等形制接近,功用相同,属于盛东西或洗涤用的器皿。此盆造型很有特点,两耳为象鼻,下有三象首足,鼻尖着地。内底有山水人物图案,器外饰龙纹一周,上下有红白色相间的云纹,外底有铭文“宣德年制”。

海水兽纹罐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高18.5,口径9.9厘米


水器或酒器。器腹以海水波浪纹为地纹,间饰浅浮雕海兽纹。其上下饰以两圈莲瓣纹。这类莲瓣纹是明代瓷器上常见的纹饰,也是断代的重要标识。器底有铭文“宣德年”。

兽面纹罍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26.1,口径16.6厘米


罍为酒器。也可作水器。罍又有盛水的用途,宋代以后主要为水器,祭祀时与洗配套。此罍直口,鼓腹,平底,肩腹部有两个牛首衔环,腹部饰兽面纹,肩部有铭文:“知县燕寿、县丞杨海、主簿王诚,主簿白玘,典史徐明,教谕徐绶,训导陈安,训导郭鈜”,应是某县铸造的儒学祭器。

狮纽炉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66,口径32厘米


香炉。由身和盖两部分组成,炉身两侧的朝天耳作弯曲状,此类耳多见于明清时期。腹下三兽足,足趾分开。盖顶部塑狮踏绣球为钮,狮作蹲卧状,圆目,张口露齿,侧首平视前方,狮尾上扬。狮口与炉身相通,炉内的香烟通过狮口向外吐出。构思巧妙,制工精致,是清代香炉中的优秀作品。

洒金香炉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16,口径28.4厘米


香炉。龙形耳,龙首枕于尾上成一环。炉身洒金,所谓洒金是指漆底上置金点或金片后再罩漆的装饰工艺。金点、金片在一件器物上,金光闪闪,显得富丽堂皇。颈部饰双龙捧寿纹,三足正面饰双龙献寿纹。炉外底壁有云纹、海水和龙纹,中心有“大明宣德年制”。从龙的形状看,为清代仿制。

狮龙纹香炉

材质:青铜

年代:明

明正德年间(1505 —1521年)

通高36.2,口径15.7厘米


香炉。盖为张口戏绣球的狮子造型,镂空处可以散发出熏香的气味。两耳为回首弓身的三爪蟠龙,龙作张口长啸状;肩部饰有莲瓣,此类莲瓣纹在明代器物上常见。腹部饰有一龙一凤,龙凤都有戏珠一枚,龙为四爪,脚踩祥云,凤也有祥云装饰周身,凤翼微张作飞翔状。三个炉足为鬃毛散张的狮头。三个足底分别铸有“正”、“德”、“年”三字。整体造型精美,做工精致。

狮龙纹香炉

材质:青铜

年代:

明正德年间(1505 —1521年)

通高36.2,口径15.7厘米


香炉。盖为张口戏绣球的狮子造型,镂空处可以散发出熏香的气味。两耳为回首弓身的三爪蟠龙,龙作张口长啸状;肩部饰有莲瓣,此类莲瓣纹在明代器物上常见。腹部饰有一龙一凤,龙凤都有戏珠一枚,龙为四爪,脚踩祥云,凤也有祥云装饰周身,凤翼微张作飞翔状。三个炉足为鬃毛散张的狮头。三个足底分别铸有“正”、“德”、“年”三字。整体造型精美,做工精致。

龙耳香炉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长39,高16厘米


焚香器具。香炉的形状多样,有的置于桌上,有的持于手上,有的供于佛前,此炉形体不大,可作供器,也可能为书房用具。此炉椭圆形,椭圆形口,两侧有龙耳,龙首上升,身作弓形。腹部两边饰对称的两龙,底部有铭文“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此炉造型独特,胎体厚重,制作精致,为明代铜器精品。

烛台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35厘米


烛台下有三足支架呈鼎立之势,装饰意味较强。支座上安放一瓶形器作为烛灯握手,瓶口内插一枝盛开的花朵,作为灯盘。造型简洁,新颖别致,为清代铜烛灯精品。

人形烛台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22.4,盘径9.2厘米


此烛台铸成罗汉持宝瓶状。罗汉作半蹲半跪状于方形台座上,头顶灯盘,左手置于左膝上,右手上举扶持灯盘。灯盘中心烛台为一葫芦形宝瓶。此烛台设计巧妙,人物形象生动,含义深刻,为明代铜质烛台精品。

狮身龙柱烛台

材质:青铜

年代:清

残高48厘米


烛台。灯座为一头昂首扭头、啮牙咧嘴的卷毛狮造型,四足各踏一球;狮背上横坐着一个头戴高帽,足蹬长靴的人,既是装饰又是灯的握手,构思巧妙;人头顶着用莲花装饰的灯盘,盘中圆形灯柱上装饰着攀爬的龙纹。此灯造型诡异,纹饰流畅,不失为铜灯精品。

狮形烛台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24.3,长22.3厘米


烛台。方形座,上一立狮张口突眼,毛发曲卷有力,身体与四腿都显瘦长,狮身鞍辔、系铃齐全,背上有突出的圆管状口,作插放蜡烛用。狮子原产于亚洲西部和非洲,汉代作为贡品传入中国。由于佛教对狮子非常推崇,因此狮子也随着佛教扎根于民间,并被视为“百兽之王”,具有驱灾镇邪、平安吉祥的象征。

仙鹤烛台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30.8厘米


烛台。仙鹤造型,立于方形台座上,回首挺立,口衔宝珠,背负烛台。微微向前倾斜,造形优美,工艺精湛。一般为佛堂前贡器,其作用是燃灯照明。仙鹤造型寓意吉祥长寿。

果盘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15.5,口径24.5厘米


供器。此盘造型奇特,全器镂空。上部为镂空形圆盘,盘中空,从两边的榫眼看,原来可能有覆于其上的镂空罩。球形镂空盘身,下有圈足支座。从形制方面看盘大于球形盘身与支座,上宽下窄,具有平衡美感,再加上整器镂空造型,独具匠心。疑为佛堂前盛贡果的用具。

鸟座杯形器

材质:青铜

年代:清

清咸丰六年(1856年)

高25.2厘米,长27厘米


供器。杯座造型较为少见,圈足上有一鸟,鸟的铸造十分俊秀。腹部铭文记载此器为黄诚钰及其家人在咸丰六年(1856)铸造,用于供奉其先祖昭德尊侯神像。

龙纹龙座花瓶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高25,口径5.5厘米


供器。花瓶为侈口,鼓腹,圈足,下以瘦长而遒劲有力的龙为座。瓶身上装饰一龙,两条龙上下张口对视,给人一种双龙出海的画面感。龙为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受到众人的宠爱,而以这种龙的造型来制作的花瓶却很少见,其创意新颖独特,做工精致。

龙耳三足壶形器

材质:青铜

年代:元

高24.1,口径7.9厘米


壶为酒器或水器。此器造型奇特,颈部较长,两侧有龙耳鋬,下有三兽足。商周以来的壶一般无足,此器有足,改变了壶的形制。同样形制的壶也见于福建南平的宋元时代窖藏,或许是元代兴起的一种铜壶形制。此壶器底有一圆孔,不能盛酒或水,或许为供器,其用途有待于探讨。器身饰蕉叶纹、蝉纹、兽面纹等,制工精细,纹饰优美。

傩公傩婆像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12.5厘米


傩公和傩婆是苗族神话传说中的始祖神,是傩俗信仰中至高无上、最具威望的傩神,也能够给人们带来平安、五谷丰登、儿孙满堂、凡事兴旺的福星。二神常被制成木雕头像,举行傩祭仪式时将两尊神像供于方桌上。傩公铜像头戴盘巾,身着长衣,盘腿交叠而坐,上身微微前倾,左手持物,微斜靠于木凳,神态安详。傩母铜像塑半身像,头戴华丽银饰,身披云肩,面目慈祥。这两尊铜像造型简洁生动,制作精致小巧,可能是随身所携的护身神祇。

真武大帝像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51.5厘米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道教尊奉为北方玄武神,在道教经书中描绘的形象是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十分威猛。真武大帝像长发披肩,面目威严,身着垂足长衫,袒露胸肌,双手垂膝,跣足外露,端坐于方形坐榻之上,前面脚间塑有一小玄武相伴。此尊铜像铜质细腻,造型简洁古朴,帔帛、配饰、衣袖极具动感,更加烘托出勇武、威猛之势。

鎏金文昌像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33厘米


文昌像头戴文昌冠,身穿蟒袍,腰束玉带,端坐于方形坐榻之上。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北斗七星正前方六颗星统称文昌宫,最末一颗是主管官禄的文昌星。北宋时期,文昌星渐渐成为禄星的代名词,成为读书人的幸运之星,并演变成朝廷官员形象。此尊造像生动写实,颇具艺术气息。

关公像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22.3厘米


关公是三国时蜀国大将,名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一生戎马,纵横驰骋,神勇天下。关公的事迹广为传颂并被逐步神化,又经历代帝王褒奖加封,广建庙宇供奉;后来又成为维护佛教的护法神,享受寺院香火。

孔子像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22厘米


孔子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被尊为圣人,历来受到世人景仰。此像头梳发髻,长髯飘飘,面带笑容,身着通肩落地长衫,腰系博带,足蹬礼靴,双手相叠于胸前,一身儒家布衣学者打扮。此像铜质精良,工艺精湛,为工匠精心力作,颇为少见。

鎏金大威德明王像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17厘米


此尊明王铜像有三层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身挂骷髅串珠,主臂持金刚杵和骷髅碗,多臂左右呈两扇面形排列,右腿屈,左腿伸,双臂拥抱明妃,站立于方形莲花座上,整个身姿左高右低,形成强劲的动势,硕大的水牛头凸现威猛无敌之力。通体鎏金,嵌绿松石,造像精细规整,工艺精湛,是佛教诸神中造型最复杂的一尊,制作难度大,是佛教造像中的上乘之作。

鎏金大威德明王像

材质:青铜

年代:清

残高23.3厘米


大威德明王头戴火焰宝冠,面目狰狞,身长六臂,主臂持金刚杵和骷髅碗,四臂伸张,手持莲花与法器,身披帛带,腰挂骷髅串珠,右腿屈,左腿伸,呈站立姿式,整个身姿左高右低,形成强劲的动势。明王是金轮炽盛光佛为降伏诸魔障而示现的威猛恐怖化身。佛教把影响修道的一切精神和物质因素视为“魔障”,对这些魔障,佛教显宗主张以主观努力去削除,而密宗则主张借用佛菩萨的智慧威力予以摧破和降伏。

鎏金文殊像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33厘米


文殊菩萨头戴五叶宝冠,宝冠叶片作镂空状,身披天衣,衣着轻薄贴身,胸悬璎珞,双手持莲花施依印,莲花上有一经书,结跏趺坐于仰覆莲花座上。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对称分布,边缘饰连珠纹,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整体造型典雅端庄,神态逼真,通体鎏金,做工精细,为明代佛像精品。

鎏金观音像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22.8厘米


头像为五层,每层三面。三层九面为观音,观音之上为忿怒面,最上为如来佛寂静相。主尊观音面容丰润,五官精致,肩宽腰细,袒露上身,披帔帛,挂璎珞,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之上,四臂分别施与愿印、持莲花、水瓶与念珠。造型端庄,比例匀称,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为宽大。通体鎏金,工艺精湛。

鎏金二十四臂观音像

材质:青铜

年代:清

通高53.8厘米


观音为四层十面、二十四臂。主尊观音面容慈祥,裸上身,挂璎珞,双手合十,主臂下双臂结法界定印,其余二十只略小的手臂排列于身后左右两侧,结不同的手印,或持法器,立于束腰仰覆莲台上。此铜像冠上有化佛,表明观音助侍阿弥陀佛;多臂表示护持众生;多面、多眼表示观照众生。整体造型古朴典雅,手臂错综但不繁乱,自然流畅,十分难得。观音的多臂与多面表现到极致就是千手千眼观音,其形象显示了观音非凡的济世功德。

观音像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25厘米


观音头戴宝冠,面相饱满,目光下敛,神态祥和,外披大衣,内着长裙,卷曲披落,胸坠多层璎珞,施禅定印(无畏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之上。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对称分布。背座刻有发愿文,字迹锈蚀模糊,能辨认者有“孟和尚造”等字样。造型古朴简洁,形象稳重端正。

鎏金骑兽观音像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34.5厘米


观音头戴宝冠,垂宝蹭,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额头较宽,鼻高通于额际,大耳下垂,身披褒衣博带式菩萨装,胸饰璎珞,下著裙履,手施与愿印,盘腿交足坐于金毛兽背上;金毛兽啮牙咧嘴,昂首扬尾,站立于椭圆形二层台座上。骑兽观音是观音诸多化身之一,具有消除各种障碍、解除邪祟的力量。此尊观音像造型生动,形象优雅,通体鎏金,富于艺术表现力。

观音像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42.5厘米


观音头戴花蔓宝冠,身披绶带,下身着围裙,丝帛轻盈附体,腿部褶布系结,站在莲花座上,两枝从莲座生长而起的莲茎贴臂摇曳向上,于两肩处绽放两朵莲花;手施与愿印,为莲花手观音。莲花手观音是观音的化身之一,莲花清净而高雅,出污泥而不染,用莲花喻纯净与力量,可洁净不合佛法之事。此造像面相慈祥,线条粗犷流畅,有较强艺术感染力。

鎏金观音像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34.5厘米


观音头戴宝冠,面相丰润,慈眉善目,肩宽腰细,双肩各有一朵莲花绽放;上身袒露,身披帛带,璎珞、佩饰精密繁复;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触地印,结半跏趺坐于束腰式仰覆莲座之上,右脚垂放在一枝莲花之上;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边缘饰连珠纹。鎏金工艺精湛,造型精准匀称,是明代佛教艺术的精品之作。

鎏金观音坐像

材质:青铜

年代:明

明嘉靖十年(1531年)

通高21.2厘米


观音头梳高髻,面颊长圆,高鼻小嘴,眼睑低垂,身着连帽天衣,下身穿长裙,露出裙褶和腰带结,胸前悬挂璎珞,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莲座莲瓣圆润,边缘饰连珠纹。背座刻发愿文:“大明嘉靖十年三月内北京僧人法喜河湟铸造铜佛四尊同缘八弟子法存法满”。另有“佛匠上河湟铸”六字。整体造型简洁流畅,形象庄重优雅。

鎏金水月观音像

材质:青铜

年代:明

通高50厘米


水月观音为三十三观音之一,一般以磐石为座,呈游戏坐姿,犹如观赏水中月影一般,故有“水月观音”之称。此尊观音头戴花冠,面相端庄;躯体丰腴柔软,身披天衣,腰束罗裙;右腿支起,左腿横盘,右手搭右膝上,左手支在左腿后,显现大自在姿势。全身佩饰璎珞珠宝,整体造像比例匀称,具有写实风格。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资料来源于湖南博物馆  由古玩元素网原创整理  同行转载请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省博物馆青铜器藏品欣赏(上篇)
上海博物馆之一
青铜器名称介绍
盉 hé 古代酒器。
禁止外展的中国文物[38P]
先秦的青铜宝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