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克伦 传世哥窑产地问题综合研究

陈克伦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顾问,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一直处在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之中,从元代以来的文献直至今日的研究报告对其时代和产地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九九二年十月,上海博物馆召开「哥窑瓷器学术座谈会」来自北京、江苏、浙江、上海、香港、台湾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关于哥窑的产地问题,会议代表提出了杭州、龙泉和北方(或景德镇)三种观点,前两种观点主要依据元代以来不同文献的记载以及对文献的不同理解,而「北方说」则依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六十年代故宫博物院提供的一片「传世哥窑」瓷器标本的胎釉成分测试数据。在会上,故宫博物院耿宝昌先生提出这件「传世哥窑」瓷器标本(碗底)是孙瀛洲先生一九四○年在北京的一家古董铺买的,一九五六年随同其他文物一起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并非清宫旧藏,不能代表真正的传世哥窑瓷器,因此这个数据不能作为判断哥窑产地的依据。

 


有关哥窑产地的文献记载

 

杭州说

 

最早与「哥窑」相关的文献记载见于元代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乙未冬(至正十五年,一三五五年)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卷四,《续修四库全书》册一一六六,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嘉万时,杭州人高濂的《遵生八笺》在谈「官窑」时有如下记载:「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八七一)从后两句文字分析,似乎哥窑的烧造地点在杭州。

 

在明洪武二十一年(一三八八年)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哥窑和龙泉窑是分别叙述的,其中关于哥窑的论述是:「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未新烧者土脉粗糙,色亦不好。」《新增格古要论》关于龙泉窑的记载是:「古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今曰处器、青器、古青器。」(《文渊阁四库全书》册八七一)


元 灰青釉葵口盏

安徽安庆元代窖藏出土

 

龙泉说

 

比《格古要论》晚了约两个世纪的《浙江通志》(明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年)中提到「处州…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至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这是有关章生一、生二兄弟烧瓷的最早材料,但是书中注明此说得自传闻,不知章生一和章生二是何时人。

 

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第七卷」:「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明陆深《舂雨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丛书集成初编》)明确章生一、生二为宋代人。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续稿》一书中进一步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岀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油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七修续稿》距《浙江通志》成书仅相隔五年,对「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的问题具体地肯定为南宋时人,并说「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这是我们见到的肯定章生一、生二兄弟为南宋时人的最早材料。

 

明嘉靖以后对哥窑弟窑的进一步演绎,大都来源于此。


元 灰青釉碗

安徽安庆元代窖藏出土


明代陆容刊刻于嘉靖年间(或曰成书于弘治七年,一四九一年)的《菽园杂记》一书对龙泉窑记录得比较详细,是研究龙泉窑的重要参考书,书中提到:「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若刘田。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他处皆不及。油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末澄取细者,合而为油。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干,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填诸窑内,端正排定,以柴篠日夜烧变。候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凡绿豆色莹净无瑕者为上,生菜色者次之。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也。」(明嘉靖本《菽园杂记》卷十四)这段记载从龙泉窑的分布、原料出处、制作工艺、装窑方法,直到烧窑,描绘得极其细微,对于「哥窑」无只字提及。

 

基于上述情况,宋时龙泉窑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的说法,从文献记录的资料看,开始是得自传闻,以后又进一步演绎而渐次形成。


南宋 哥窑灰青釉贯耳瓶

高13.7厘米 口横5.3厘米 口纵4.8厘米 足横5.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考古出土的哥窑瓷器

 

历年出土被认为是「哥窑」的瓷器不多,主要有以下几例:

 

一九七七年安徽安庆元代窖藏出土葵口盏、盘、把杯,皆黑胎灰青釉。

 

一九七五年江苏溧水县人民银行元代窖藏岀土青釉开片长颈瓶两件,赭黑胎,灰青釉或粉青釉,釉质肥润,表面有缩釉点。

 

一九九八年安徽繁昌元代窖藏岀土八方贯耳瓶,黑胎灰青釉。

 

一九七○年代新安郡海底沉船出水一件三足炉。

 

一九七○年十月南京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年)汪兴祖墓出土葵口盘十一件,黑胎、灰青釉。

 

从上述情况看,考古岀土的「哥窑瓷器」均为元代或明代初年旧藏或墓葬岀土,多为黑胎、灰青釉,与「传世哥窑」的特征还是有所区别。汪兴祖墓出土的青釉盘被认为是元代「哥哥窑」或「哥哥洞窑」的产品。


南宋 哥窑米黄釉葵花式洗

高3.8厘米 口径10厘米 足径7.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传世哥窑藏品

 

我们考察收藏传世哥窑最主要的三处博物馆分别是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器

 

传世哥窑器的收藏故宫博物院已经公开发表的有五十八件,器型包括胆瓶两件、贯耳瓶七件、弦纹瓶一件、小罐一件、鱼耳炉三件、双耳炉两件、三足炉三件、花盆一件、葵口洗五件、菱口洗一件、圆口洗一件、葵口碗七件、八方碗两件,圆口碗两件、葵口盘十五件、葵花盘一件、菊瓣盘一件、圆口盘三件。均为赭黑色胎。釉色主要是灰青色,米黄色较少。釉面开片以一色开片多见,也有「金丝铁线」者。


南宋 哥窑青釉双鱼耳炉

故宫博物院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器

 

据了解,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哥窑瓷器约有一百五十件,从已经发表的资料看,器型有盘、碗、碟、洗、瓶、炉等,以碗、盘、碟最多,包括七件鱼耳炉和两件贯耳瓶。胎色赭黑。釉灰青色和米黄色。釉面开片有一色开片和「金丝铁线」者。

 

宋 哥窑灰青釉高足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上海博物馆藏传世哥窑器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哥窑瓷器有十五件,分別是五足洗一件、葵花盘一件、葵口盘四件、圆口盘两件、葵口碗一件、贯耳瓶三件、葵口洗一件、海棠式洗一件和莲瓣洗一件。均为赭黑色胎。釉色主要是灰青色,米黄色较少。釉面开片有一色开片,也有「金丝铁线」。

 

宋 哥窑灰青釉胆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哥窑窑址的考古资料

 

杭州老虎洞窑址

 

一九九八年五月至二00一年三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对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揭露了该窑址的全部文化层,实际发掘面积约两千三百平方米,发掘5×5的探方八十六个。两次发掘都有重大收获。据发掘者报告,「老虎洞窑第二层出土的瓷片量多、品种丰富,窑具上有八思巴文。出土的器物同传世哥窑十分相似……我们初步认为这一层的产品是哥窑产品」。(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窑址》,《文物》二00二年十期)在窑址T50中发现一件标本与传世哥窑葵口洗的造型几乎完全一样。


宋 哥窑灰青釉花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龙泉溪口、大窑窑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几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初步查明龙泉生产黑胎青瓷的窑址除溪口、大窑地区外,又发现了几乎纯烧黑胎产品的瓦窑垟窑址。这是一个全新的地点,生产包括尊、觚、簋等在内的礼器类产品,清理了包括窑炉、灰坑在內的重要遗迹。无论是溪口还是小梅等地的产品,其基本特征为:时代基本集中在宋代,黑胎,紫口铁足,胎骨厚薄不一;为青色釉,釉色深浅不一,有开片纹,开片纹亦大小不一,粉青釉器物数量较少,质量明显更佳。虽然还不见报告发布,但是在二○一二年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不少学者认为,龙泉黑胎青瓷应该就是哥窑。(范昕《「哥窑」谜团正被解开二○一二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得岀结论:文献记窑在龙泉》,《文汇报》二○一二年十一月十八日)


宋 哥窑葵花盘

上海博物馆藏


 


杭州老虎洞窑址和龙泉瓦窑垟窑址出土标本比较

 

将杭州老虎洞窑址岀土标本和龙泉瓦窑垟窑址岀土黑胎青瓷标本进行比较,发现如下异同之处:

 

两者均为黑胎厚釉青瓷,釉面均有开片。

 

尽管二者都属于厚釉,但是杭州老虎洞窑址岀土标本的釉更为乳浊,基本不透明,而龙泉瓦窑垟窑址岀土标本的釉还有少许透明度。

 

釉色方面,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标本主要是灰青色,釉色较浅,有的接近月白色,还有少量米黄色,龙泉瓦窑垟窑址出土标本则几乎都是灰青色,釉色总体比老虎洞窑址出土标本深。

 

从标本的断面看,杭州老虎洞窑址岀土标本的断面比较整齐,而龙泉瓦窑垟窑址岀土标本的断面多见分层,呈「犬牙交错」状。

 

从以上特点看,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的标本与传世哥窑瓷器更为接近。


宋 哥窑圆口盘

上海博物馆藏

 



对出土哥窑瓷器标本及传世哥窑瓷器进行科学分析

 

最近,上海博物馆运用 BRUKER公司的 Tracer5手持式荧光能谱仪,在非真空状态下对馆藏的十件传世哥窑瓷器和由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杭州老虎洞窑址元代地层一九九九年出土的七件标本和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的六件标本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测试,取得了可用于比较的数据。

 

宋 哥窑葵口洗

上海博物馆藏


对所有完整瓷器及标本的釉层元素分析均采用对同一件器物不同位置的两到三个釉面点进行数据采集结果表明,仪器重复性较好,釉面均匀,数据稳定。测试结果为:

 

二十三件样品的共同点是釉中主量熔剂K2oCaO(氧化钾愾化钙)的比例较高,因此容易形成厚釉。


通过比较老虎洞窑和龙泉窑瓦窑垟瓷片标本发现,二者较为明显的不同是老虎洞窑标本的釉中Mno2(二氧化锰)含量要显著高于龙泉窑青瓷标本,前者MnO2含量范围为百分之零点五五到百分之零点八六之间,后者MnO2含量范围为零点一三到百分之零点二八之间。前者含量较后者高,而CaO含量较后者低,数据反映出二者釉料配方存在差异。


南宋 青釉葵口洗标本

杭州老虎洞窑址岀土

 

从十件馆藏哥窑瓷器的主量元素定性分析上看,基本无差异。

 

从二十三件被检测瓷器(或瓷片)样品的釉面主量元素因子分析图可以看出,样品分布于两个区域一馆藏传世哥窑瓷器与老虎洞窑瓷片为一类,龙泉(黑胎)瓷片为第二类。

 

研究表明,瓷器的微量元素可以表现产地特征,老虎洞窑标本的釉中Rb(铷)含量范围在八十五至一百五十五(单位为ppm,下同)之间,均值为一百二十;Sr(锶)含量范围在一百七十至二百六十三之间,均值为二百一十九。而龙泉窑标本釉中Rb含量范围在一百九十三至二百六十九之间,均值为十八;Sr含量范围在三百九十七至五百九十九之间,均值为四百六十四。二者相比,老虎洞窑标本釉中Rb和Sr含量均比龙泉窑标本釉中含量低很多,zr(锆)含量虽然二者接近,但前者也略低一些。而十件传世哥窑瓷器的釉从微量数据看,Rb含量范围在一百至一百五十之间,Sr含量范围在一百四十至二百五十五之间,釉中zr大部分在三十至五十之间,反映岀这十件哥窑瓷器釉的成分与老虎洞窑标本釉的微量成分更为接近,而与龙泉窑青瓷标本存在差异。

 

杭州老虎洞窑址元代地层出土瓷片标本


从二十三件瓷器(或瓷片)的釉面微量元素因子分析图可以看出,与瓷釉主量元素的因子分析也相吻合。

 

通过瓷釉主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博物馆藏传世哥窑瓷器的产地是杭州老虎洞地区而并非龙泉地区。这个结论与故宫博物院检测的结果应该一致。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南京明初汪兴祖墓岀土的「哥窑青瓷盘」,检测结果表明应产于杭州。


龙泉瓦窑垟窑址出土标本

 

以上通过对与哥窑相关的文献记载、考古资料、传世实物、窑址标本与传世实物的外观及釉面的科学检测等综合研究,证明传世哥窑的产地应该在杭州,传世哥窑瓷器与老虎洞窑元代地层出土的瓷片标本无论其外观还是釉的化学组成均类似,而与龙泉黑胎瓷器无涉。


馆藏传世哥窑与杭州老虎洞、龙泉瓦窑垟瓷片标本釉面微量元素(Rb,Sr)分布图

馆藏传世哥窑与杭州老虎洞、龙泉瓦窑垟瓷片标本釉面主量元素因子分析图

 

至于龙泉大窑、溪口发现的黑胎带开片的青瓷是过去有较多学者认为的「龙泉仿官」,还是近来学者认为就是「哥窑」?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感谢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提供标本;感谢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熊缨菲、龚玉武、吴婧玮帮助进行科学测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陶瓷史的“疑案”一传世哥窑
一文看懂“哥窑”(3)
龙泉官器 | 鹅颈瓶
浙博龙泉哥窑瓷器展
瓷器底足之10 元代早期龙泉窑底足
请大家注意!学会如何鉴别区分南宋黑胎龙泉青瓷和南宋官窑青瓷的不同是学好南宋官窑青瓷无法回避绕开的必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