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玉器的故事》- 王玉期 中

西周肇始,卜筮仍是统治者的主要活动内容。文王、周公既是政治领袖,也是大巫。文王自认为,上天降天命给他,是通过占卜确定的,所用的占卜之器就是“大宝龟”。《史记.龟策列传》言:“龟者,是天下之宝也,先得此龟者为天下,且十言十当,十战十胜。”可见“大宝龟”是象征着国家安危的重要法器,具有传达天意的功用。可是,“上天”到底为何会把王权赐福于周人呢?那是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照周人的解释,周人是有德的,因而才受有天命、受有王权。于是,自西周起,玉的作用除了玉和邦国外,又被赋予了道德特性,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统治秩序。人所熟知,“德”是中国古代社会美好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诗经》里就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语。人们把玉比喻为君子之美德,并由此衍生出孔子“十一德说”,其后有战国管仲的“九德说”、西汉刘安的“六德说”,迄东汉许慎的“五德说”臻至成熟。六七百年间,“玉德说”不断得到完善,成为社会精英所遵循的金科玉律,起到了规范社会的作用。作为王权观念上新兴的一样东西——“德”被西周统治者所重视。周王朝统治者不仅把玉德作为规范君子举止行为的标准,即“文质彬彬”“郁郁乎文哉”,还把德化玉编入《周礼》中,如制定佩玉形式及等级用玉制度等一系列规章。使西周玉器表现为质美、工美、神美,形成风格典雅的玉雕艺术新风尚。

西周 玉兽面纹饰 上海博物馆藏

西周 玉龟甲 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周公制礼,以别等级——西周六器六瑞

周王朝拥有了最权威的占卜法器——“大宝龟”,周天子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解神意、通达天命的使者,即“天”的代言者。为了巩固和加强对本族和各诸侯国的统治监管,在统一天下后,周的统治者在夏礼和商礼基础上,又综合本族的风俗习惯,制定了一套礼制,史称“周公制礼”。其中包括一系列严格的礼玉制度,具体内容有对六器与六瑞的管理规定。由此,玉的使用,被编入国家法典。通过对玉器的使用,达到区别和稳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目的。

六器即指玉制的礼器,专门用来祭祀天地和四方神灵,在《周礼》中记述,即“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琮、璜、圭、璧、琥、璋就是六种礼器。在《周礼》中,还对六器的造型、玉材的选用及祭祀对象都有严格规定。“璧圆象天”,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必须用青蓝色玉石琢成,代表天命、天子、天授王权。因而,璧为六器之首,用它祭祀上天。又对璧的造型及规格加以规定。所谓“肉倍好,谓之璧”(《尔雅.释器》),其中“肉”与“好”,分别指的就是璧的实体与中间的圆孔部分。进而说明,玉璧实体部分的宽度,必须是中间孔径的两倍。由于谷以养人,蒲以安卧,后人多把“谷”和“蒲”作为璧的纹饰。

西周中期 玉双龙纹璧 故宫博物院藏

另外,基于玉璧的造型,古人又在“肉”“好”这两部分的比例上大做文章,分别衍生出玉瑗、玉环、玉玦、玉璇玑等环状器,它们与玉璧造型很相近。玉瑗与玉璧造型正好相反,即孔径大于实体玉器叫“瑗”。而环则是实体与孔径尺寸一致的一类玉器。除了这二者,还有一类玉器与环造型相近,即一类在环的一侧“肉”上有一缺口之物,被人们称作“玦”。所谓环而不周谓之玦也。玉璇玑也与玉璧形状有关,主体为圆形,圆形轮廓外边还饰有数齿。至于它的作用,具有某种礼器意义。璧代表天阳,以黄色玉石琢成的琮,则象征地阴。有的玉琮表面,还刻有西周时期流行的神鸟纹。古人坚信天圆地方,于是,璧与琮二者就成为天地、阴阳的代表,鸟则担负起沟通天地,上传下达的使命。

玉缓 四川省广汉县中心乡出土 四川省博物馆藏

西周 玉鸟纹玦 上海博物馆藏

西周 青玉璇玑 陕西省长武县出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古人认为,“东方谓之青”,尖头矩形的青圭,是用来祭拜东方之神,所以需用青色玉制成。圭在六器中排位第三,也是西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礼器。周天子曾号令诸侯定时朝觐,并作具体规定,春天朝见为朝,秋天朝见为觐。另外,为了表示身份等级的高低,周天子赐予每人一件玉圭。按照这个标准,将王、公、侯、伯、子、男所执之玉作为等级上的划分。周人还把玉圭的名称与功能作了细分,它们分别名为裸圭、土圭、珍圭、谷圭、琬圭、琰圭。功用上被划分为:裸圭用于祭祀先王,土圭用于祭祀四时日月,珍圭用于赈灾、抚恤,谷圭用于国王义和或聘女,琬圭用于国王结好诸侯、赏赐有德诸侯,琰圭用于国王征伐诸侯、奖善惩恶。总之,这些玉圭,都是国王赋予使节行使命令的信物。

西周 玉鸟纹琮 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村170号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西周 玉圭 山西省洪洞县永凝堡西周墓地3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古有“半圭曰璋”之说,说明圭还与璋的造型有关。实际上,若把圭的平顶部,从中切去一个角,就能即刻变成形似两座耸立山峰的玉器——璋。璋为六器中位居第四。夏商王朝时,它是王者对民发号施令的仪仗器。在《周礼》中,璋被注入新的内涵,成为祭祀南方之神的祭器。赤璋,顾名思义是以红色玉制成。红色只是个泛义,它大概取自古人涂撒朱砂的吉意。玉琥作为六器之一,造型较为特殊,它是六器中唯一的仿生形玉器。在《周礼》中被规定专门用来祭祀西方之神。必须用白玉制作。后世出现虎形玉符,称为“虎符”,作调兵遣将之用。玄璜位于六器最末。玄者黑也,是专用于礼敬北方之神的祭玉。六器,也称“六瑞”。六瑞是职官符信玉器,由天子按职级颁布发放,用以表示朝廷命官和各方国诸侯的大小尊卑。六瑞构成西周礼玉制度。根据《周礼》的用玉规定,周人用它祭天地、祭祖神、和邦国、教庶民、德行止,由此巩固国家政权。当一件玉器成为代表君王意志的信物,这样,玉便成为王命的象征。从此,人们望着被国王奉为神性的玉器,就像在仰望辉煌的权力。

西周 玉龙纹璜 故宫博物院藏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西周“德”玉之美

《周礼》,既是表示等级化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也是周朝统治者所操纵的政治工具。西周统治者编织了一张“礼”的大网,把社会意识、思想文化、乃至宴享嬉戏、穿戴配饰、建筑陈设等,事无巨细,统统编进“礼”这张秩序网中,使它们无不呈现出制度化、规范化的一种秩序美。《论语.雍也》载:“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种“令仪”的人格典型就是“君子”。换言之,君子就是周人理想的人格范型。

当然,君子的代表非周王莫属。《墨子.非攻下》记载:“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说的是,赤鸟衔珪降到周国,授予周文王天命,使其讨伐殷商而建立周朝。言外之意,就是有德者必有天命、有王权。殷商亡国,是因为殷商统治者的无德。而周文王得民心、善理政,是有德之人,因而获得天子授权。周天子要把这个“天命”精神转达给被统治的臣民,必然要借助通灵的宝玉。代表天命的宝玉,便具了“德”的属性。周人提倡“以玉比德”,更崇尚“以玉比人”,即所谓“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他们把“德”作为衡量玉器与君子的同一审美标准,从而使得西周玉器均以质美、工精、风雅如君子著称。赤鸟是天命的象征,也是“君子”风范的代表。周人在玉器上不厌其烦地刻划鸟纹,就是在表达一种永不褪色的宗族信仰。

西周 玉双鸟纹柄形饰 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早期 玉鸟纹刀 山东省济阳县刘台子村征集 山东省德州市文化局藏

西周统治者继承了殷商的尊天思想,他们同样“尊礼尚施”。但同时又汲取了殷商败亡的教训,认为“天命靡常”,仅仅尊天还不够,还必须加倍重视人事。所以在玉器创作中,逐渐表现出人文色彩,既然“天命降周”,那么周君王就是替天行道、有德有仁的君子,是人间最高主宰。这种思想,从西周时期的一类“人神合一”题材的玉雕中反映出来。《周礼》是西周统治者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制定它的目的,就是使人顺从,服从。归根结底,这些玉生灵的精神,均与周王室“秉承天意”的统治思想有关。为了以礼制维护政权的稳定,西周王室大量制造这些礼制用玉,导致用玉量非常之大。周王室一统中原后,从武王登基到昭王,穆王在位大约100年的时间,正值西周鼎盛之期,周王室不惜财力、人力、物力去获取玉料。和田玉的本质特征,非常吻合周人对君子之“德”的规范标准,即温柔敦厚、温润以泽的品质。因此,此一时期,人们对和田玉原料的需求非常突出。史料中就有周穆王西游登昆仑山,拜见西王母的记载。昆仑山位于新疆,正是历史上出产和田玉的地方。另据考古发现,在西周虢国墓葬出土的玉雕,也是以和田玉雕琢的器物最多,所占比例竟达60%,所见玉器玉质温润,形神生动。综合体现出周人对“以玉比德”“玉比君子”的思想追求。“文质彬彬”的西周美玉,成为周人维护王权统治的政治工具。

西周 玉龙凤人物纹饰 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157号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西周 青玉鸟兽纹柄形饰 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早期 玉虎 河南省洛阳市北徭乡庞家沟出土洛阳文物工作队藏

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西周贵族用玉大观

《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这里所言“君子”,即指周代的贵族阶层,不包括一般平民。既为君子,就要“以玉比德”。“德”之不凡,不仅限于言谈举止,还体现在行为规范、着装打扮等方面。《周礼》中针对天子、诸侯的不同服饰作出严格规定,还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如帝王冕冠前后备有“十二旒”,用白玉288颗。同时,还以玉的色彩辨别身份和等级,如天子佩白玉,公侯佩深青色的山玄玉,大夫佩浅碧色的水苍玉,世子佩红色的瑜玉。总之,古之君子必佩玉。同时,周礼中还要求“君子佩玉,无故玉不去身”。由于玉器被附会上种种神秘的道德色彩,人们将玉的质感、色泽和纹理等优美特性赋予了情感和理念,提出玉有五德,即“仁、智、义、信、忠”,象征君子的五种品行。所以,佩玉不仅是为了美观,还是修行立德的寓意。即使是升入天国,也要如君子一般穿着打扮合乎礼仪。因而,西周出现大量的表征身份的玉组佩,与其相配用的玉器有颈链、腕饰等。

西周 玉项饰 河南省平顶山西周墓出土 河南省博物馆藏

玉组佩 ——是佩饰中的一类,即佩戴在身体上、由多件玉饰串联而成的一种复合型佩饰。这种组合方式,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以石珠、骨珠、兽牙、海贝壳等经钻孔串成佩饰。爱美乃人之天性,起初始于美化身体的作用,后玉组佩盛行于西周,尤为西周贵族所青睐,所谓“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玉,不仅成为周人追慕的一种时尚,也是规范君子是否合乎优雅格调的标志。玉握,既是转世的标准,也是财富的象征,因而是古人升天时的青睐物,一般常见的玉握有龟、蝉等。但周人不同,他们既要握住财富,更要握住“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风度。玉戈、玉刀、玉璧、玉玦等,是权力与法力的象征,更是周人自诩为君子的物证。

西周 青玉箍 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 玉龙纹蠵 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村60号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剑——君子佩玉,也佩剑,这就是西周贵族所崇尚的君子风范。其实,周人使用剑的历史,在《史记.周本纪》中称:武王伐商时,商纣王已死,武王不仅箭射纣王尸身三下,又以轻剑击之。纣王的妻妾自杀,但仍没能逃过剑刺的厄运。虽然记载文字不多,但至少可以说明,西周短剑在武王伐纣时已经产生。剑最早是由新石器时代的矛、戈等仪仗器发展而来。西周贵族把它视位身份的象征,并琢成玉剑佩戴。由于通灵宝玉的福佑,周人的超凡的智慧与君子风度得以长存。然而,宝玉却没有佑助西周王位的“永恒”。

西周晚期 玉柄铁剑 河南省三门峡市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道术将为天下裂

春秋战国是玉器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从三代的古拙、质朴逐渐走向两汉灵动活泼的玉雕新风尚,东周玉雕艺术在玉器审美风格上起到承上启下、变革求新的重要作用。国家用玉还是主流,功能主要是用于朝觐、盟誓、婚聘以及殓葬等,从帝王将相到布衣百姓仍无不以“通灵宝玉”为贵。

春秋早期 玉兽面饰 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2415号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弭兵之会,缔结盟约——东周玉盟书

东周之际,诸侯之间混战始起,西周初期制定的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各地诸侯各自为王。中原各国受到战争灾害,普遍厌战,于是“弭兵”运动应运而生。弭兵运动即指春秋中期,晋楚争霸中原,后因两国疲于攻战,各想暂时休战,而后由宋国发起了弭兵运动。弭兵运动前后共分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79年,第二次在公元前546年。这两次运动,是推动春秋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弭兵”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体现出宋国外交方面的巨大胜利。就在这样的形势下,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登上历史舞台。为了游说诸侯与缔结盟友的需要,首先要定下盟誓。古时,国与国间建立外交关系的形式与今天不同,几方要通过盟约,还要配上一系列庄严的祭祀过程,当然,必做的一件事,那就是要把盟辞盟誓郑重地写在玉圭、玉璧、玉册及一些自然态的玉片上。在《周礼》中,“盟书”又称为“载书”,属记载之书,以使天地山川之神明鉴;盟书内容一般是以墨书或朱书文字的形式记录。而具有礼器性质的玉圭、玉璧、玉简册等,便能起到重要的见证作用。玉圭、玉璧自古有沟通人与神灵之间关系的作用,它们与六器含义相合,后世玉雕品种中出现的一类圭璧合一的器形,或许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在此一时期,玉圭、玉璧作为盟约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用于诸侯之间的盟誓活动。

春秋晚期 玉圭 山西省侯马市秦村盟誓遗址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春秋晚期 玉璧 山西省侯马市秦村盟誓遗址187坎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战国中期 玉册 河南省辉县固围村1号墓祭祀坑2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春秋晚期 玉龙 河南省温县张计春秋盟誓遗址37坑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礼崩乐坏,僭礼妄用---东周用玉大观

春秋之际,社会出现“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礼崩乐坏,是指东周时期的礼乐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较之西周,春秋时代的战争更为频繁。在兼并土地与资源掠夺的战争中,春秋五霸——齐、宋、晋、秦、楚相继崛起,从战争与小国贡纳中,集中大量财富,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原本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遭到强烈的冲击,周礼用玉只剩形式,但王权用玉思想反而更加盛行。如九鼎之礼为周天子独享,即“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按照周礼,贵族在使用礼器的种类、数量上都有严格规定,其种类和数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贵族等级的高低。可是到了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不但无视周礼,反而纷纷开始极度疯狂地使用九鼎之礼,随葬用具的数量及品质规格,不仅追天子之礼,甚至更有过之,礼玉制度当然也不例外。

春秋晚期 玉饰 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春秋晚期 玉韘 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春秋晚期 玉剑珌 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这种大规模的用玉现象,在东周社会极具普遍性,东周400余年,大小诸侯疯狂发展自己的势力,不仅生活骄奢淫逸——“食必梁肉,衣必文绣”,还纷纷效仿天子之礼。僭礼妄用的结果,则是极大地刺激了诸侯国的用玉需求,诸侯权贵争相占有玉资源,使得用玉数量巨大,这些玉器工艺精奇,更呈现出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后因频频战乱,墓葬屡屡被盗,几无完貌,也导致今人无法目睹此一时期墓中玉器的全貌。但幸运的是,还是出土了数量不菲、工艺独特的重要玉器。如河南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曾被盗掘两次,尚出土玉器3550余件。河北平山战国中山国墓出土各类文物19350件,仅一号墓就出土玉器350多件。从3号墓、6号墓中,又分别出土玉龙纹饰,满雕神像图,以龙纹为主,间以夔纹、云纹、细密方格纹等,构成一幅幅或对称、或平衡的精美装饰画,这些玉板工艺繁缛,既有镂空、也有浮雕,有的上面还有墨书文字,显得异常珍贵。

战国早期 玉方镯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早期 玉梳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早期 玉龙凤纹挂饰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早期 玉具剑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中期 玉龙纹饰 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3号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春秋晚期 玉拱形饰 江苏省吴县严山王陵出土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龙象雄奇,玉容采艳——东周龙之美

提到东周,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想到活力十足的“S”形龙。那是一个充满争吵、战争,但也充满变革与创新的年代。“S”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哲理、寓意深刻的符号,蕴含着对变革、创新思想的理解。它源自于“C”形的变化。“C”形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图形,从字面上看,“C”形具有稳定、包容之意,是以红山文化“C”形龙为代表。其中包容着统治者的各种欲望奢求,也见证着历代统治者的野心与贪婪。由它们衍生出的“S”形龙,呈现出多姿、善变、带着动感的造型特点。

东周时期的“S”形龙,位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东周社会的万千气象与思想的变迁。“S”形是一个非凡的图式,既表现为井然有序、端庄方正的特点,又蕴含正反、上下、对立的矛盾关系,非常符合周礼的统治思想,成为西周秩序美的典范,凸显出浓重的“教化”意义。于是,一种得自“天意”的,天子与臣民间不可改变的既对立,又依存的共存关系,经由西周“S”形龙被确定、被规范、乃至成为周礼的一种精神体现。

春秋早期 玉两头龙饰 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57号墓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春秋晚期 玉牌饰 河南省淅川县下寺1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春秋 玉人首 故宫博物院藏

战国 玉龙纹出廓璧 故宫博物院藏

自西周的“天命观”被颠覆,东周先民开始关注“人的觉醒”,此时,与天人、宇宙、生命等相关的阴阳五行说也开始盛行,龙凤被组合到一起,即将成为一个不可动摇的精神符号,二者更以龙飞凤舞的艺术形式,完美地诠释着阴阳和合、龙凤呈祥的思想,它们将在中国巨型玉雕上,琢出一道异常炫美的神光。

战国早期 玉龙纹璜 山东省曲阜市鲁国故城乙组52号墓出土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玉文化的起源
六瑞六器——周礼之规
好文共赏——浅谈中国玉文化各时期的分类
中国玉器鉴赏—西周玉器
玉璧的渊源、用途及其鉴定(玉石文化)
六瑞古玉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