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良渚与古代中国:良渚古城(二)


1、外城

2、内城

3、宫殿区

宫殿区位于良渚古城的中心,由莫角山台地与皇坟山台地组成,面积约0.4平方公里。

莫角山宫殿区位于古城正中心,约30万平方米,占据了古城十分之一的面积。《吕氏春秋》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 古城宫殿区的设计明显体现了以中为尊,以高为崇的理念。

莫角山宫殿区整体呈长方形覆斗状的人工营建高台,台体底面东西长约630米、南北宽约450米。宫殿区共发现35座建筑基址,面积多为200至900平方米,朝向多正南北,少数东西向,排列有序、规划严谨,房屋地面略高于所处地坪,由较纯净的坚硬黄土堆筑而成。包括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三个宫殿台基(台基上发现多处排列有序、结构考究的建筑基址。)及举行重要活动的沙土广场(位于大莫角山西南、小莫角山南部以及乌龟山之间,面积约7万平方米。)。

这些主要宫殿的具体功能还不能确定,推测有二种说法:一种这里是统治者所住之地,“王”在大莫角山宫殿中接受古城百姓们在沙土广场上的朝拜;另一种说法,这里是良渚先民的祭祀之处,因为在大莫角山下的东面发现了两三万斤烧掉的稻谷,并且都是一扎扎束好,还带着谷穗,很可能是为了祭祀所用。仪式中对祭祀物品的仪式性埋葬是可以确认的最早祭祀活动,如果有明确的祭祀标志物就可以判断宗教活动存在的依据。当然,目前的情况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来证明。

莫角山台地营建时,西部利用了一座自然山体,东部先用青灰淤泥堆筑基础,部分区域用草裹堆筑,达到一定高度后,再用黄土堆筑,边缘以板筑方式加固。土台的人工堆筑厚度最高达16.5米,土方总量达228万立方米。并且是在短时期内堆建起来的,因为十几米的高台土层之间并没有间歇的现象。

莫角山宫殿区工程结构分层

莫角山宫殿遗址俯视图

莫角山俗称“古上顶”,位置在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长命乡。莫角山宫殿区遗址具体位置就是大观山果园林区,离我小时候的家骑自行车才十几分钟。那个时候老爸常常带着我去玩耍,现在想来原来是去良渚古国的宫里摘桃,还清楚记得那里种植的桃子特别大个,味道极香甜。

复原场景

良渚博物院

莫角山2号宫殿建筑,台基面积约300平方米。

莫角山2号宫殿建筑模型

依据宫殿区考古发现的房屋台基资料、大型榫卯木构件及墙体残块,采用计算机线描绘图并建模复原。台基用木板搭建,四壁用木板涂抹白粉制作木骨泥墙结构,屋顶采用榫卯或麻绳固定,上面捆绑覆盖草席,最后又分层覆盖茅草。

时代越早,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越大;时代越晚,技术越进步,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力量越强大。整个良渚古城系统的布局与周边的山形水势充分契合,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山——丘——水——城”的整体格局。建造这样一座大型都城,需要具有高度集权、统筹组织、规划理念、营城能力才可能完成,而这个浩大工程正是良渚进入成熟文明阶段和早期国家形态的重要标志。并且与后世都城“宫城、皇城、郭城”的三重结构体系类似,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也是东亚地区早期城市规划的典范。

良渚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代表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有着无可替代的杰出贡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介绍词是这么写的:“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和信仰中心,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中国及区域文化认同、社会政治组织和社会文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证据。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

最后来个小花絮:

2017年秋回家,碰到一处良渚古城东部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附近良渚文化遗址考古现场,拍下了这一组照片。

下篇:良渚与古代中国:玉琮(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瓶窑丨良渚古城遗址,拥抱消失五千年的文明
穿越5000年:漫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游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静对良渚遗址
杭州这景点号称“中华第一城”,有5000年历史,没想到景色也很美
干货|超详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参访攻略,开启一场五千年文明之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