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记中关于尧舜禹的记载可信度有多高?

古人一直把尧、舜、禹三者并称,因为他们开创了禅让制,是儒家的道德楷模。对于禅让制,我在初中的时候就认为这比较扯淡了,人性是贪婪的。汉献帝把帝位禅让给了曹丕,魏元帝也是把帝位禅让给了司马炎,问题是你有本事不让试试?后来看到了《竹书纪年》的相关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大禹的父亲是鲧,治水不利被舜放逐于羽山而亡,你觉得大禹会对舜客气吗?所以舜亡之后,其子丹朱立即被禹的大臣稷放逐到了丹水。韩非子直接挑明了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史记》记载:“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这句话的意思是尧的名字叫放勋,他和挚都是帝喾的儿子,但是同父异母,帝喾死后,以挚为天子,但是管理国家出了问题,于是尧得以继位。这个关于尧即位的记载为何这么简单和和平?难道也是禅让?或许我们还真能从其他记载中得到一些只言片语。

史书上还有“唐伐西夏”的记载,“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修,武士无位,惠而好赏,屈而无以赏,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逸周书·史记解》所谓的唐氏,即是尧所在的部落,尧的封地在唐(今河北唐县附近),所以尧在史书上一般称之为唐尧。这个夏自然是指中原,位置就是山西南部临汾一带和河南西部一带,既然挚继承了天子 位,中原地区自然是其统治的区域。所以尧的帝位也是靠武力夺取的,而且他的族群比较尚 武。

古籍记载帝尧在位70年,帝舜在位50年,那么他们生活的时代应该在4300-4100年之间。没办法更精确了,国内几百个专家联合研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也只能确定夏朝君王世系的大概时间,比夏还久远的年代更不可能精确纪年。那么我们看一看这一时间段国内有哪些考古发现。

相关城址分布范围

这一时期的考古遗迹很多,但是可能与尧舜相关的主要遗址有陶寺、石峁、后城咀,芦山峁、藤花落、下王岗遗址、石家河中期、凤凰咀、七星墩,尧王城等遗址。

史书上对尧、舜事迹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几处:

①尧都平阳。(平阳在山西省南部)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祭昊天、观天象、定历法)

③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申命羲叔,居南交...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

④舜都蒲坂。

⑤命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不成。

⑥三苗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⑦稷放丹朱(舜命大臣稷将尧的儿子丹朱放逐到丹水)

⑧(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五帝时期大致在5000年-4200年之间,和考古学的龙山文化时期部分相叠。龙山文化时期时间段为4500-4000年间,以山东龙山城子崖遗址命名。这一文化时期的特点是全国发现了数十座古城市遗址(可能已经上百座了),其余小型聚落遗址更是不计其数,这和史书上当时万邦林立的记载完全一致。 这一时期的城市遗址分布范围非常广,黄河上游陇西一带、河套平原、陕北高原、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中、下游都有分布。现在发现的最大的城市是石峁遗址,面积可以达到425万平方米!可与同一时期的埃及底比斯城相提并论。

这些遗址有部分出土了青铜器,但是数量不多。也有不少遗址出土了冶炼用的坩埚,反而没有出土青铜器,说明早期的青铜器非常珍贵,主要用于手工业的工具,不会轻易遗弃,使用坏了还会重新熔炼。也有不少遗址出土了代表王权的玉钺,以及玉琮等礼器。这说明很多区域已经相继进入文明时期。

龙山文化时期,起源于东夷大汶口文化的黑陶文化开始向四周扩散。这种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炭方法,器物表面呈现出深黑色光泽,最薄处仅有0.3毫米,所以又称为蛋壳黑陶。黑陶的制作技术大约在4000年前失传,正好是夏朝初年。失传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战乱,史书上记载夏启末年发生了武观之乱,随后又发生了东夷后羿有穷氏入侵,太康流亡斟鄩。随后又发生后羿讨伐忠于夏的羲、和氏。直到少康在有虞氏的支持下击败有穷氏,动乱时间长达百余年,且发生在夏朝和东夷核心区域。当考古学者上世纪第一次挖掘出蛋壳黑陶,简直惊为天人,其技术之精湛让人叹服,经过几代学者61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9年将黑陶的制作工艺完全破译。

蛋壳黑陶

言归正传。关于尧都平阳,稍微关注过考古新闻的都听说过襄汾陶寺遗址,几乎可以确定它就是尧的都城平阳城。陶寺遗址面积达到280万平米,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而且还出土了朱书陶文。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尧时期肯定进入了文明阶段。而且根据尧的活动范围—尧的统治区域或者影响区域,早已经达到了广域王权的阶段!国内的考古学者何必看外国人的脸色,他们承认不承认很重要吗?

陶寺遗址朱书陶文

在《山海经》的神话体系下,羲和成了神话中的太阳神,然而在史书中,羲、和氏则为东夷部落的羲氏和和氏的并称。尧时期协和万邦,想必他的统治是得到了东夷的支持,所以才能命羲、和氏祭昊天,定历法。华夏这时候与东夷的关系,可比夏商时期和谐得多。

尧命令羲、和氏主持祭昊天、观天象、定历法的记载不仅出现在史记中,山东日照地区有不少相关的传说,后来考古学者在日照发现了尧王城遗址。这座位于东夷腹地的遗址就在一个 村名叫尧王村的地方,而且和禹会村一样,村名已经用了几千年。当地传说尧曾经在这里祭天,所以才叫尧王村。这显然不是巧合。尧王城遗址面积52万平米,完全达到了方国都邑的级别,在城址中发现了祭祀用的夯土遗迹。就在尧王城距离不到20公里的地方还有一个叫两城镇的古城遗址,出土了同一时期的陶器,上面有日月山的标志。如图所示,这和昊天的东夷信仰不无关系。

日月山陶文

位于连云港的藤花落遗址于1998年才被发现,挖掘出的古城遗址面积30万平米。《史记》载:尧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或许与这个遗址相关。

腾花落遗址复原模型

古书记载的郁夷,就是今天的连云港云台山附近,当地现今很多地名与“郁”字相关,古城址则位于云台山东山和南山的谷地之间。史书上记载的旸谷,可能就是藤花落遗址所在。

藤花落遗址位置

东方临海、山谷之间、古城遗址,与相关的历史记载,完美契合!再次实证《史记》的记载无误,且不是传说。

与尧相关的昧谷、南交、幽都的位置已经无从考证,史料记载太匮乏,没办法下笔。下面我们看一下舜的活动轨迹。

很可惜,关于舜所在的都城蒲坂,可以确定在今天永济市境内,当地有相当多的关于舜的传说。但是暂时没有发现大型龙山时期城市遗址。《史记》中上关于舜的事迹主要有:“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帝舜时期北狄生活的区域便是现今陕西、山西北部,对应考古时期的老虎山文化。南蛮则生活在湖北、湖南区域,对应考古时期的石家河文化中期。西戎主要活动区域位于陇上以西的区域,对应的考古学时期是齐家文化时期。而东夷的活动区域,主要位于今天山东境内,正处于龙山文化时期。由于早期史料非常不足,我们对四夷的认识远远不够。根据尧舜的相关记载来看,舜时期必然大大扩展了华夏文明的传播边界,对四方戎夷蛮狄进行了征伐,加以迁徙,加以文教。

唐尧、虞舜时期的中原北方,雄踞着一个强大的文明古国,考古学者近代在陕西、山西北部内蒙南部发现了数座大型古城遗址,小型聚落中心更是不计其数。大型城址有:榆林石峁遗址、内蒙后城咀遗址,内蒙老虎山遗址、府谷县寨山遗址等,其年代距今5000-4000年,考古学者命名为老虎山文化。这一文化有几大特点:①城市的建筑材料为石头,与中原地区土木建筑不同。② 出土的陶器中多三足鬲器,而无陶鼎。③文明程度并不低于中原地区,石峁遗址的城市面积达到了惊人的425万平米!甚至比陶寺290万平米的面积还要大135万平米。始建于4200年的皇城台极其恢弘,并出土玉器。④城防设施完备,出土武器较多,石峁有土青铜刀。

石峁遗址

由于老虎山文化使用的是石质材料,遗址保存情况比夯土城池好太多,但这些城市遗址的发现都是在近几十年,大规模考古挖掘则更迟。原因在于这些城址的位置与古长城相近,所以历代学者都认为这些遗址不过是荒废了的长城遗迹。直到近代不断的有人在石峁遗址挖掘出玉器,并流散海外,据说数目达到了数千件之多!这才引起了考古学者的注意,终于在2012年开始大规模挖掘。一不小心,挖出了4000年前亚洲最大的城市。

成书于两汉时期的《礼记》则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礼记的记载同考古的新发现大相径庭,这一章节,我们着重分析一下北狄和南蛮(即三苗)。

如果你告诉我这么大规模的城市是由“衣羽毛穴居、不食五谷”的野蛮人所建,打死我也不相信!石峁遗址可不是孤立的城市,内蒙后城咀遗址占地138万平方米。内蒙老虎山石城遗址城址面积13万平方米。府谷县寨山遗址石城面积60万平方米。这些石城无不注重军事防御,由内城和外城构成,拥有较为完备的瓮城、城门、马面、瞭望台等军事防御体系。

既然石峁国力强大而武力昌盛,那么舜又如何“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共工氏的族源出自炎帝一脉,对黄帝一脉帝舜统治颇有不服,舜流共工于幽陵可当成炎黄阪泉之战的继续。所谓幽陵,具体地址已经不可考,只能确定是在中原文化核心区的北方。陶寺遗址中期曾经发生过战乱,宗庙被毁,墓葬被挖,出土众多尸骸都有砍伤痕迹。大概在4000年左右。陶寺更是被彻底毁坏,发现众多石质箭簇散落,可见经过惨烈的战乱。一个乱葬坑出土三十多个残缺的尸骸,头骨多被砍切,甚至有一个女性尸骨被人用牛角插入YD,死相惨烈。。。。所以有不少考古学者认为陶寺文明是被北方强大的石峁人所消灭。那么《史记》上关于“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的记载是不是出错了?

在现今出土的龙山文化古城遗址中,有一座城址比较特殊,他就是芦山峁遗址,考古遗存年代为4300年-4000年。时间正好和尧舜时期年代一致。芦山峁位置在今天延安北部不远,城址面积有200万平方米,有宫殿或宗庙建筑的夯址。这样的城市规模绝对达到了方国都邑的标准。且出土了玉钺、玉琮等礼器,以及发源于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黑陶。芦山峁遗址的特殊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一、位置位于陶寺西北地域,在陶寺和石峁之间。

二、位置最北边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型城市遗址。

三、芦山峁建设在山梁之上,由北向南依次挖掘出4座台基,台基之上坐落着规划有序的围墙院落和建筑群,相当于4座相对独立且联系密切的小型夯土台城,且城门都向西或者南边,没有向北边的通道。可见这座城市从建设之初就考虑了军事防御的问题。

四、芦山峁使用的是中原传统土木结构筑城,城墙为夯土,与石峁遗址石质材料完全不同。

芦山峁遗址

所以《史记》中“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的记载是真实的。综合各方面信息,我们可以得知:帝舜时期,炎帝的子嗣共工因为不服从黄帝的子嗣帝舜,帝舜于是逼迫共工氏迁徙到北方的幽陵一带,让其处于中原与石峁王国之间,以抵御北方的威胁。共工氏居住地点未必就是芦山峁,芦山峁也有可能与尧“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的记载相关。但红山文化在尧舜时期从中原地区扩散到了陕北高原,自然也说明了中原人群迁徙到了陕北一代。而且这时期的老虎山文化晚期遗址也出土了黑陶,说明舜“以变北狄”的目的也实现了。

关于陶寺王国是否被石峁王国所灭的问题,我认为可能性确实是存在的。当然,更有可能是舜囚尧于平阳,和稷放丹朱事件造成了陶寺遗址的毁灭。毕竟史书记载的事件比猜测想象更值得相信。网上有人认为老虎山文化的人群是游牧民族,甚至是白种雅利安人。。。我只想骂一句:白人是你爹吗?拿个镜子自己照照自己的长相!!还有,你见过哪个游牧民族定居的?

说完了北狄,我们再说一说南蛮。《礼记》中所谓:“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雕题的意思是说在脸上纹纹身。而交趾原意是男女无廉耻心,在河里一起洗澡。后来 主要用在地名,“申命羲叔,居南交”,这个南交即是交趾,指与南方三苗交界的地方。我们知道,秦灭南越后在越南设交趾郡,那么尧舜时期的交趾在哪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根据考古遗址了解一下此时三苗时期的文明程度,是不是真的如《礼记》所说的茹毛饮血。

距今4300-4100年的江汉、洞庭湖、南阳盆地一带,是三苗族群活动的主要区域,当时存在着数十座的古城,大的如天门市石家河古城、沙洋城河古城、襄阳凤凰咀古城、华容七星墩古城、常德孙家岗遗址古城、郧县青龙泉古城等。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存,在考古时期称之为石家河文化晚期。石家河文化起源于5000年左右,其文化源头则是55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5000年时期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其实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考古专家在这一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冶炼用的坩埚、炭窑、以及铜矿渣。前文我提到过,湖北的铜绿山是中国早期最重要的产铜区。这相当的有趣,被后人认为还处于茹毛饮血的南方苗蛮集团早于中原率先进入了青铜时代!

然而石家河文化最终还是在4200年左右消失了,晚期的石家河出土的文物与中原类似,黑陶的出现说明中原龙山文化开始取代了原有的石家河文化《吕氏春秋》有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这个丹水就是现在的丹江,考古学者在丹江附近发现了好几处遗址,十分有代表性。如淅川下王岗遗址和凤凰咀遗址。

下王岗遗址位于古丹水中游,为早期小型部落遗址,因为但丹江口水库扩容,所以进行了抢救性挖掘,现在已经淹没于水库中。所挖掘出的文物可以确定下王岗早期文化为距今5000年前后,属于中原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期文化距今4700—4600年前,属南方的屈家岭文化。晚期文化距今4500—4300年间,出土文物明显属于龙山文化。凤凰咀遗址则位于襄阳北部,遗址建成于5000年前,4300年左右毁弃。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城外有一条护城河,河宽30到40米,顺地势而建,军事防御意味明显。城址周边分布有若干小型遗址,年代大体与主城址一致,为城址的附属聚落群。这些遗址毁弃的时间或者文化层忽然改变的事件正好在4300-4200年间,足以证明舜伐三苗的记载。

所谓的驩兜,在《山海经》的神话体系中是四大凶兽,而在史记中则是不服帝舜统治的四凶之一,其余三个是鲧、共工和三苗,有一种说法驩兜是三苗的一个部落首领,所谓的崇山是在今天的张家界市境内,但古籍中的崇山往往是指嵩山。帝舜估计是把三苗部落一分为二, 一部分迁往了三危山(在陇西,不在敦煌),驩兜则前往了嵩山,这里是华夏的统治核心区域,只有迁往这里才能达到以变南蛮的目的。而且嵩山附近的考古遗址中,确实也发现了同石家河文化的一些器物遗存。

史书称:(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九嶷山位于今天的永州境内,说明舜不但派军队讨伐三苗,而且还在统治后期亲征三苗。甚至一度渡过了长江,进入了湖南南部,死后葬在了九嶷山。

我曾经在郴州的临武县城读书,距离县城十几公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做舜峰寨,高中时期有和同学去游玩,他们告诉我舜帝曾经在这座山上驻军过,所以这里叫舜峰寨。当年我也是将信将疑,毕竟三皇五帝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怎么可能跑到郴州这个号称船到郴州止, 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的蛮荒之地?在临武不远的永州道县还有个叫鬼崽岭的地方,这里发现了上万座小石像,当地人传说雕刻这些石像这是为了纪念舜帝有关。

要是独自去鬼崽岭,绝对瘆得慌

估计有不少人也会疑惑,200年以后的夏朝统治区域也仅限于中原,700年后的商朝的统治才到达长江以南,舜怎么可能深入到湘江上游?司马迁是不是脑抽了?

我开始的时候也持怀疑态度,但后来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夏朝之所以能控制的区域大为缩水,主要原因是在大禹和启死后,继任的统治者并没政治智慧采取联盟手段远交近攻,所以一直龟缩于中原一带。

可以肯定,尧舜时期极大的扩展了华夏文明的辐射范围,西达陇山,东至大海,南抵长江中游,北至陕北。到了大禹时期,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大禹因治水成功而得到诸侯推举,他娶涂山氏之女可不是因为爱情,这本是政治联姻,目的是为了得到淮夷涂山氏的支持。随后借故杀了防风氏国王,并亲征居于江浙的防风氏,这说明大禹已经把长江下游的区域纳入了自己的统治之下。《史记》云:“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而且大禹时期制定了五服体系,邦国须向天子纳贡,根据亲密程度制定五个级别的朝贡要求,甸服需要每日朝拜,侯服按月,绥服按季,要服按年,而荒服只需朝贡一次。这说明影东亚数千年之久的朝贡政治体系的雏形已经形成。或许有人认为不太可能,毕竟在我们的印象中,三皇五帝时期都还没进入文明状态,怎么可能统治这么大片的区域?但事实胜于雄辩,红山文化在尧舜时期的扩张、石家河文化在同一时期的衰亡已经足够证明。

然而禹的突然离世,使得夏启面对的局面非常困难。启在诸侯中威望有限,为了即位杀了伯益。即位不久,位于陕西渭河流域的有扈氏就率先发难,启不得不帅军征伐。启后期,诸子夺嫡,幼子武观作乱,战事再起。启死后,太康继位,对夏朝不满的东夷部落后羿帅有穷氏发难。又有后羿讨伐羲、和氏的战争、以及寒浞之乱。从太康失国,到少康在有虞氏、有仍氏的支持下复国,也只做到赶走有穷氏,收复旧都而已。夏初这近百年的动乱,已经没有实力再恢复五服体系,或者说五服体系仅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有限的范围内实行。此时的东夷,早已经不再听命于夏朝,所以帝杼时期又迁都老丘对东夷加以防备,想必于东夷之间的战争时常发生。到了后期:“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此时商国开始在夏朝和东夷之间崛起,直到商汤灭夏。

夏朝享国近五百年,龙山文化早期形成的华夏与东夷融合的趋势也在夏朝初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其势力范围被周边各邦国压缩。比起先祖的赫赫武功,夏朝确实太弱了。夏朝失去长江中游的统治大概率发生在太康失国的时期。前文我提到过,中原其实是缺铜矿的,在尧舜禹时期,中原可以从湖北的铜绿山获得铜矿资源,一旦失去了铜绿山的铜源,只能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寻找铜矿,并最终在东条山北麓找到了矿源,此处建设了冶炼中心,这才有了东下冯村遗址。

从考古的遗存分析,史记关于尧舜时期的记载是很可靠的,但对于成书于西汉的《礼记》对四夷则太过荒谬。但这也怪不得作者,毕竟西汉时期的东夷已经完全融入了华夏,而南蛮也仅存在少数深山之中的苗蛮,西戎和北狄在汉朝已经游牧化千余年,西汉时期的四夷和两周之前的四夷,虽然有继承关系,但文明程度完全不一样!

下一篇,我们一起分析一下黄帝、颛顼、帝喾时期的考古遗存和史书记载是否一致,一起探寻中华先祖的伟大征程,以及赫赫武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三)
王城岗遗址:高风亮节的禅让制背后的血腥真相
石峁遗址与陶寺遗址的相关性浅析
菏泽成阳与尧帝的关系非同寻常
日照尧王城遗址考古发掘将逐步揭开神秘面纱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1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