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主流学说:老子说道,孔子讲仁,孟子取义
从三皇五帝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春秋战国的乱世,以及后来大秦帝国的大一统,这一过程是华夏文明奠定自身发展根基的过程,也是后来形成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关键。
大图模式
在这千百年的光阴当中,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手段和方式方法治理社会,希望社会能够达到一种理想的高度,能够真正实现国泰民安,其乐融融,于是,各种思想家们开始了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提出了自身的看法和观点。
那么,从三皇五帝一直到春秋战国,华夏文明的历史走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呢?在治世观念上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本篇文章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
古人关于治世观念的思想发展是如何进行演变的?
如果要总结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可以用
《老子》一书当中的一句话
来进行概括,那就是: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失礼而后法。
这就是从三皇五帝到西周封建,再到春秋战国所行走的道路。那么,这句话具体是什么含义呢?我们来逐个分析。
大图模式
首先是失道而后德。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道德是一个统一的词汇,两者是并不分家的,但是在古代历史社会上,道与德是不一样的,而且它们的地位是天差地别。
所谓“道”就是氏族社会的社会制度和时代精神,大范畴来讲,应该是一种自然万物所天生蕴含的,或者说是一种极其崇高而又十分质朴的理念。
实际上,这种事物并不受人类的影响,也并非是人类能够更改的,表现在人类社会里,它的特点就是财产公有,酋长公选,社会讲究公正信义和和平,正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天下是世间万物的天下,是世间所有生灵的天下,而且在这样的大道之下,所有的生灵其实都应该平等,大范畴来讲是如此,小范畴内的人类社会也应该如此。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可以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状态,所有人都将彼此当作亲人,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到来自对方的爱意,无论是老弱病残都能够得到供养,而这就叫做天下大同,此是为道的含义。
大图模式
但“德”就不能与到同日而语了,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部落的公有制变成了家族的私有制,尤其是当夏朝建立之后,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生产劳动不再为了集体,而在为个人,原本的共有权利也变成了世袭,小部分人统治着大部分人,并且拥有着一个势力群体内的绝大部分权力。
在这个时候,为了避免权力的滥用,也为了让被统治者能够心甘情愿的服从领导阶层,人们开始讲究德。
但在西周初期以及之前权力的私有,还没有过分的严重,所以,这个时候的“德”并非是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它夹杂于天下大道以及世俗规定之间,更像是对人们行为标准的一种规范,或者说对人好与坏的一种模糊定义。
即便如此,从道变成了德,就意味着社会已经逐步开始混乱。因为实际上如果社会没有出现问题,那么人们完全可以应用自然大道就可以进行生存,可是显然在德的时代里,人们已经不能够单纯的依靠自然了,曾经的自然大道不再有作用,人们只能另寻他法,因此只能标榜自己有德,鼓吹上天唯德是“辅”,以此来维护自身政权的合法性。
其次是失德而后仁,在人们推行德的时代里,与德并存的还有礼乐,或者说德是中心,礼乐则是围绕中心的基础,它们为德服务,打造了一种以德来抓根本,以理说来推广实施政策的礼乐制度。
大图模式
所以说,德的存在必须要有礼和乐的辅助才可以,说白了,礼和乐其实就是用来控制人们思想或者认知的一种手段,通过“礼和乐”让人们信服领导者确实有德,然后,心甘情愿的顺服,因此一个“礼和乐”不管用了,那么,领导者其实也就失去了让平民百姓们幸福,自己有德的理由和手段,如此一来,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里,德和礼乐也就失去了作用。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周的统治越来越薄弱,礼崩乐坏,已经成了一种必然,在这个时候,人们已经不再服从于西周领导阶层的控制,甚至被周王朝所分封的各大诸侯国也开始了自己的小动作。
人们急需要另一种方式来弥补德的崩溃,而这个被选中来弥补的就是孔子的仁。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孔子认为,如果想要保证礼乐的存在,那么,就必须要推行仁,也就是说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里,道德已经沦丧了,想要拯救只能够靠仁。
仁的学说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用于修补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用来维持强弩之末的德。这就是失德而后仁。
大图模式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变得更加的动荡不安,不再仅仅是礼崩乐坏,这个时代里,人们的利益纷争错综复杂,各大诸侯国几乎都是杀人如麻,这个时候就没有人再讲究什么道德了,毕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保证不了生命,那还要什么道德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另一种想法来代替曾经的人,于是,孟子提出了义的观念。义实际上是一种带有杀戮性质的东西。
所谓,大义灭亲,义无反顾,这其中都有着一定的行动性和争斗性,相比于“仁”更加危险,实际上人的本质是亲亲,也就是亲爱自己的亲人,其最大的血性也只是表现在牺牲自己。
比如说,杀身成仁,而并非是用来对付别人的东西,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到了战国时代,所有的人都在对付别人,如此一来,用来约束自己的“仁”必然不再管用,就只能够应用一种带有侵略性和斗争性的主张,来代替人的学说。
大图模式
所以就有了孟子的义,人们需要用义来对付敌方,同时也来对付自身不道德的行为,而历史发展到这一阶段,人已经从不需要控制,变成了需要控制自己,又变成了想要控制别人。
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到了荀子的时代,“义”其实也不再管用。可当时人们的争论辩驳已经趋近于尾声,对于各种思想和学术的应用也已经几乎穷尽,所以,荀子想到了一个返璞归真的方法,他放弃了寻找新的方式,反过头来再讲礼。
但是荀子的礼与之前西周的礼乐制度却不一样,实际上,荀子的礼就带有一种硬性约束和规定的意味在里面,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恶参半的,需要有外力的作用和束缚,让人能够利用善良的一半战胜邪恶的一半,从而造就更多的好人。
如此一来,外力的作用就是必须的,就需要有规章制度来保证人们放弃向恶而向善。
好巧不巧的是,荀子的这种观念启发了他的两个学生,导致他作为一个儒家大师却教出了两个法家弟子,也就是韩非和李斯,尤其是韩非,他吸收了自己老师关于规章制度的观念理论,甚至最终将礼的含义更进一步,认为单纯的有普通的规章制度是不管用的。
大图模式
有些人根本就不愿意被规章制度所约束,他们总会穷尽各种办法来打破规章制度的束缚,所以韩非认为应该让人感到害怕,应该让那些企图打破规章制度的人受到很大的惩罚,通过让人们恐惧来达到让人们不敢的目的,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和平,这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法治,也就是所谓的失礼而后法。
历史发展到法的阶段,帝国也就迎来了自己的曙光。
所以说,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时代,其实是人们自身的理念和欲望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之间的利益斗争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超脱自然原本的束缚,他们开始谋求更多的好处,开始想要统治更多的人。
同时,这一部分人的这种想法又带动了更多的人产生出同样的想法,因此导致社会变得越来越混乱,也就导致对人们的规则要越来越硬性,从最初的自然大道,到后来需要标榜有德,再到要通过人来约束自身,通过义来约束众人,最终又发展到了通过礼来进行规定,通过法来进行束缚。
大图模式
这一发展过程其实是与人的想法呈现一致的,同时也与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源的积累是一致的。我们无法说明这种发展的过程是对还是错,毕竟很多时候历史的发展都是对错参半,我们根本没有办法真正的将某一种发展趋势定义绝对的对错,可以知道的是,这样的发展必然是有弊端的,由后来的法造就出来的帝国漏洞百出。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其需要在王朝更替当中弥补自身制度的缺陷,导致华夏的历史必须进行周而往复的更替循环,但同时它也不是一无是处,这还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宏毅老师讲解《中庸》第2集
春秋战国,面对礼崩乐坏,孔子提出的解决方案,有多大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到底指的什么?
孔子一生坎坷,四处碰壁,老子一语道破玄机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