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影像记录是保护非遗的必要手段,非遗技艺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光影中感受非遗魅力
2022-02-23 09:04
作者:尹双红
从婉丽妩媚的昆曲,到高亢嘹亮的唢呐;从巧夺天工的刺绣,到璀璨艳丽的唐卡……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如何让深藏于乡野阡陌、都市街巷的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如何让浸润着匠人匠心的古老技艺、民俗艺术焕发新的光彩?近年来,非遗与纪录片的相遇,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可能。
影像记录是保护非遗的必要手段,非遗技艺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现象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全新视角走进故宫,通过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带领人们了解故宫博物院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把镜头对准匠人们的手艺生活,用贴近年轻人的创新表达,展现精妙技艺背后的情怀与故事、审美与文化;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从琳琅满目的苏州传统工艺门类中,选取蚕桑丝织、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等非遗项目,展示古老技艺的工艺之美、匠心之巧……通过纪录片的艺术性再现,我们在一招一式、一榫一卯、一针一线中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深深触动了无数人的内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而传统,有些还有着较高的门槛,大众要深入了解并不容易,而纪录片恰恰可以充当人们走近非遗的“桥梁”。最初,田野考察中拍摄影像的目的,主要是做好非遗的记录和留存工作,侧重真实性、准确性。而面向大众的影视纪录作品,在真实记录非遗技艺的同时,还努力追求镜头美、语言美、叙事美,以期给观众带来人文精神和审美体验的双重享受,也因此被寄予了更多传播、普及非遗的期待。如今,从走进院线的电影,到在网络上火热的微视频,越来越多非遗题材纪录片逐渐打破“小众”“冷门”的标签,走进大众视野。它们精炼地浓缩非遗的传承流变,讲述传承人背后的冷暖人生,为我们打开一扇扇认识非遗、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
纪录片带来的关注,让众多沉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章丘铁锅名声大振,被一抢而空,推动章丘铁锅锻打技艺得到进一步规范与保护;《天工苏作》吸引众多观众现场操作缂丝机,亲身感受传统工艺缂丝的精妙;《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后,文物修复师成为热门的网红职业……非遗影片热潮让更多沉睡的文化遗产被看见,不仅让非遗技艺有了精彩绽放的舞台,还吸引着更多人才从事相关工作,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生力量。
如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叫好又叫座的非遗影片不断涌现,在保护、传承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起到更大作用。2021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加强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对创作者而言,让非遗与现代影视技术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观众的期待。广大创作者立足广阔大地,植根千年文化,潜心耕耘,不断创新,一定能推动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并使其不断迎来保护、发展的新机遇。(尹双红)
[ 责编:崔益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承》第三集《生技》:用细节铺就民族智慧,借影像勾勒生存哲学
央视纪录片《传承(第1-3季)》合集(24集)
十大良心纪录片,讲述真实工匠生活
用纪录片搭建历史与现实之桥,唤醒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纪录“非遗” 传承文化
尼西藏族黑陶的未来之路:非遗的传承、流变与更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