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手造丨解锁鲁班枕:一块木头的万般变化,传承两千年的中国智慧

视频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满倩倩 郭由 毕胜 济南报道

今年是乔一兵制作鲁班枕的第十年。

作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桥氏木作”的第五代传承人,如今52岁的乔一兵心里有些着急:一身手艺如何传承?古老非遗如何破解生存困境?“山东手造”如何找到市场新出路?

昏暗的灯光下,不到十平方米的工作室挂满了木工老物件,乔一兵坐在桌前,用那双布满伤痕的手反复打磨着手里的木料,嘴里嘟囔着,“这不是靠我一己之力可以实现的,但我会一直在探索的路上寻找答案。”

传统:小小木器体现了木工技艺的最高境界

族之有源,水分千流。乔一兵认为,物和人一样,都需要追本溯源。

传说,鲁班枕是两千多年前木匠鼻祖鲁班发明的,又名“一块料”,也叫“瞎掰”。之所以叫“一块料”,是因为它由一整块木板制作而成,不用一钉一铆;叫“瞎掰”,是因为它的结构,打开可以当小板凳,合上就是睡觉的枕头。

鲁班枕结构看似简单,却大有玄机,其制作工艺更是精细复杂。前期需要选择木料、规格料处理、画结构线,制作时需要经过锯、凿、剃、抠、磨、钻等多道工序,后期还需要装饰、点缀才能最终完成。其原理基本上是靠“以缺补缺”的方法一锯下去,两个面相互蕴合,天衣无缝;或是一凿下去,一举两得;掰开合上,四块木头两两相连、环环相扣。

除了结构,乔一兵更感兴趣的是鲁班枕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他把鲁班枕比喻为人,不锋芒毕露、中庸中和,“既是榫又是卯,榫卯工艺,匠心精髓,看似其一,关乎其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补共生,缺一不可,体现着中国古人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一块木头一分为二、二分为三,寓意旺子孙、旺财。清代和民国流传下来的鲁班枕上的装饰图案,绝大多数都是铜钱,又寓意着财源滚滚。”

“小小的木器,达到了木工技艺的最高境界。”乔一兵说,“整个制作过程中,结构是灵魂。一旦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块木料就废了。即使像我现在做得非常熟练了,光做结构也需要9个小时,制作完成一个满意的鲁班枕需要3天。但是当你学会做鲁班枕了,其他啥木工活儿也都会做了。”

为了弄清楚鲁班枕的起源,乔一兵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也走访了许多国家。“有史料记载能追溯到的是在道光年间,而我在欧洲、东南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地区也都见到过鲁班枕,虽然造型不同但是结构相同,它们多是两层结构的鲁班枕,没有中国的三层结构那么复杂。”

最终,乔一兵确认,鲁班枕百分之百是由中国传出去的。“因为它的结构完全体现了中国的阴阳五行,这是中国独有的。而且鲁班枕应该是通过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传到了其他国家,它是中国技术和文化向世界输出的承载物,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智慧。”

创新:一家三代与鲁班枕的不解之缘

乔家三代都是手艺人,他们与鲁班枕结下了不解之缘。

乔一兵的父亲是个木匠,过去靠做家具、干些木工活为生。耳濡目染之下,乔一兵从小就对手工活感兴趣。至今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小时候坐的凳子就是鲁班枕。那个时候,小板凳也是他的玩具,拿在手里颠过来、倒过去,掰开四个脚、撑开再合上,乔一兵能玩很久。

“小时候我父亲指着鲁班枕跟我说,这是给'黄帝’用的,当时我不理解,后来查史料才知道,父亲说的'黄帝’是炎黄的黄。”乔一兵解释,“传说我们祖先是给黄帝守灵的,因为黄帝陵在桥山,我们的祖先便以桥为姓,并发明创造了一些适合于山地守墓用的物件。虽然没有史料证明鲁班枕到底是谁发明的,但是它能流传那么久,恰恰说明了它的实用性。”

如果说,乔一兵的父亲做鲁班枕是为了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到了乔一兵这,他主动跟着父亲学做鲁班枕,则是把它当作文化传承来研究。

“往小了说,鲁班枕就是个玩具;往大一点说,它是个家具;再往大一点说,它是个建筑;再往更大里说,它其实是科技。”乔一兵认为,鲁班枕就像是中国最早发明创造集成的标准件,由它衍生出了中国建筑和家具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鲁班枕早已不再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为了守住鲁班枕的技艺,让鲁班枕能够流传下去,乔一兵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鲁班枕的改良与创新上。近年来,他在保留鲁班枕核心技艺与传统内涵的同时,先后研发出了鲁班枕结构的折叠椅、躺椅、沙发、扶手等十多种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和审美的新产品,申请了八项相关专利,累计制作鲁班枕作品近千件。2015年,乔一兵将“桥氏木作技艺”申请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又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受乔一兵的影响,目前他读研究生的儿子乔治也开始对鲁班枕产生了浓厚兴趣,只要一有时间,乔治就用电脑帮着父亲设计开发新产品,他还专门制作了“掌上鲁班”传统木作工艺推广APP设计,思考研究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转换。

传承:让非遗文化活下来、传下去

十年来,乔一兵凭借技艺获奖无数,他在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帮助下招收了9名学员,他的鲁班枕制作课也走进了中小学校园,前来采访报道的媒体更是接连不断。

照理说,他“成功”了,可他却把那些证书和奖牌悄悄摆在了书架最上层,因为鲁班枕没有市场、没有销量、甚至没有出师的徒弟。乔一兵甚至认为像鲁班枕这样小众的产物卖不出高价理所应当。

“我制作的最贵的一个鲁班枕,用的上乘的小叶紫檀木,纯手工整整做了10天才完工,售价12000元,普通的两三百一个,很多人觉得贵,根本不认。”乔一兵认为,“这不仅仅是鲁班枕的困境,这也是大多数非遗项目都面临的生存问题。”

多年前,为了证明自己的技艺水平,乔一兵制做了一个世界上最小的鲁班枕,也是迄今为止他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整个鲁班枕长5厘米,宽1.5厘米,厚0.5厘米,锯缝只有0.2毫米,放在掌心,精致小巧,乔一兵给它取名“鲁小宝”。

“越小的鲁班枕越难做,这就是极致了。这就能证明中国人的匠人精神,绝不比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差。”说完,乔一兵叹了口气,“不过这也是唯一的了,我现在眼睛花了,精力也不如以前集中了,再也做不出来了。没有匠心精神的人,也不会去做这些不卖钱的东西了吧。”

乔一兵也在想方设法寻求出路,他去参加西塘汉服文化周等活动,让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人知道鲁班枕、了解鲁班枕;他主动联络山东高校,围绕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确定研究课题,借助大学生的智慧与力量,赋予鲁班枕现代审美价值;他积极寻找合作,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合适的培训场地,让招来的学员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鲁班枕制作。但是,乔一兵更希望政府可以进一步整合当地文化资源,挖掘城市文化精神,做强齐鲁文化产业,打造文创衍生产品,为“山东手造”和非遗文化传承人提供一个集中安置和展示的窗口。

乔一兵自幼喜欢画画,他的父亲是木匠,小时候就坐在旁边看父亲做鲁班枕,那时候就把它当玩具。(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小时候他只是觉得好玩,后来发现做起来对技艺上要求很高,小小的鲁班枕当中被赋予了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鲁班枕是用一整块木头,通过凿、锯、锤等工具设计制作,最终成型。(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乔一兵正在一块木材上画线,准备制作一个鲁班锁。(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画好线后,乔一兵沿着线锯木。(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锯好后,乔一兵将多余的部分凿去。(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乔一兵将多余的木头部分凿去。(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乔一兵正在对凿面进行打磨。(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乔一兵正在拼装制作好的鲁班锁。(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乔一兵工作室墙上挂着各种各样的木制品。(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毕胜 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临清非遗传承人张东国:让礼服呢手工布鞋走出临清,走向世界
一块木头能有多少种打开方式?鲁班枕给你答案
非物质木工文化遗产——瞎掰,有多少人喜欢?
济宁开展“烟头”有奖兑换 1公斤可换60块钱
新春走基层丨泰安理发师傅37年只剃“板寸”一头推剪上千下
动画丨我的202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