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鸿志丨论蚩尤是伏羲后代——华夏先民

近年来,史学界对蚩尤的研究风起云湧,网络上杂说纷纭。有人以蚩尤是东夷九黎的首领,认定其是少数民族的始祖,有人由此趁机否定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说。有的地方直接提出了“炎黄蚩”三祖说,让关心中华民族的大众莫衷一是。

笔者潜心研究三皇五帝经年,对炎黄时代叱诧风云的东夷首领蚩尤有一定的了解,忍不住也发表点个人的看法。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搞清楚蚩尤的身世和定位,不能仅凭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民间传说和某一些人物的评说去认定,要在尽可能广泛地搜集有关蚩尤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文史资料的基础上,让思绪站在蚩尤所处时代的大背景下,去梳理、去辨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方可得出更为贴近史实的结论。

一、关于东王公西王母

研究蚩尤,离不开东夷九黎,研究东夷九黎,离不开东王公西王母。东王公西王母之名,中国道教古籍多有讲述。但通过诸多神话描述可以明显看出,他两个的原型即史前的历史人物伏羲和女娲。

图一 古画东王公西王母

《元始上真众仙记》讲:“故曰木公,金母。天地之尊神。元气炼精,生育万物,调和阴阳,光明日月,莫不由之。”

《太平广记》载:“所谓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东王公也。此二元尊,乃阴阳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万物,育养群品。”东汉郭宪《洞冥记》载:“昔王母乘灵辇,以适东王公之舍。”

清徐道《历代神仙通鉴》说:“木公金母栖之沧海方诸之山,二气相投,生九子五女,被尊为东王公西王母……九子随东王公在碧海潜修。不涉他务。”

唐代《墉城集仙录》载:“木公生于碧海上、苍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王公焉。”

《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告诉周穆王:“嘉命不迁,我惟帝女。”是说:如果不是天命改变,我就是娲皇。

皇甫谧《帝王世纪》载:“太皞帝庖牺氏,继天而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说明东王公是由太皞伏羲演化而来。

《史记·三皇本纪》载:“太皞庖牺氏,风姓。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指孟春,其帝太皞是也。”

北宋《新定九域志》载:“皇母山,又名女娲山。”

顾祖禹《读史方域纪要》“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娲山。”说明王母和女娲一回事,王母是女娲后续的族名,也是首领名。

《说文解字》说:“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近代著名文史大家闻一多先生《东皇太一考》说:“太一便是伏羲的化名……东皇也就是伏羲。”

以上史料与淮阳民间传说伏羲中年后强娶了蛮女,女娲奶奶愤而西走。与河南汝州民间传说陈州奶奶中年后从东方来在汝州落脚,无缝对接。也与史书记载的“伏羲东移,女娲西迁”相互佐证。东王公西王母就是伏羲和女娲,更是他们后世的部落延续。

图二 伏羲女娲画像

二、关于东夷九黎

蚩尤是东夷九黎的首领,这一点,古今无争执。关键是东夷九黎是何时怎样产生的,史学界争论不一。

图三 东夷龙(太昊时期)凤(少昊时期)图腾

《大戴礼记·千乘》云:“东辟之民曰夷。”

《说文解字》说:“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太简单了,但说明了两点。一是华夏境内靠近东海偏僻的部落民众;二是最早制造弓箭也使用弓弩狩猎的人。这些人都称为夷、东夷。

那么剩下来的问题其实就简单多了。为什么?因为尽管人类的历史从猿人到智人,直到旧石器时代结束已有二百多万年的历史。但有一点不能忽视,甚至至关重要,那就是人类有记忆以来的第一场“灭绝人类”的大洪水。那场洪水给后世人留下一个“遮天蔽日”的成语和“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骇人故事。西汉《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由此,我们不难想像,伏羲女娲时期,古华夏境内,除了大西北和大西南还侥幸有人幸存外,如今的东南沿海肯定绝无人烟。

《敦煌遗书·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载:“尔时人民死,惟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依龙上天,得存其命,恐绝人种,即为夫妇。”民间传说伏羲女娲是躲进一只特大葫芦内才得以逃生的。不管怎么说在“地陷东南”的情况下,遇到“遮天蔽日”的洪水,世上能幸存的人是很少了,尤其东南沿海人种灭绝,不容置疑。

那么伏羲之后,东南沿海偏僻居处的先民,就只能是葫芦藏身侥幸逃生,中原得救、恐绝人种,即为夫妇的伏羲女娲的后代子孙了。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讲:“居住在东方的人,统称为夷族。太皞是其中一族的著名酋长。”其实它岂只“其中一族”?而是东夷的始祖。史书和民间传说中,有说伏羲女娲婚生九子九女,有说九子五女。但中年时的女娲离开伏羲西行又建了女娲氏族。九个女儿逐渐都依附过去,后成了王母族、西王母族。而伏羲的九个儿子都在东部立族发展,如前《历代神仙通鉴》所讲:“九子随东王公在碧海潜修,不涉他务。”

《遁甲·开山图》载:“女娲氏殁,大庭氏王,次有中央氏、柏皇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袭庖牺之号。”意思是伏羲殁后女娲称皇了,女娲殁后,随伏羲一起在东方生活的儿孙们接连有十五代,都相继以伏羲的名号称皇称王了。由此可以断定,最初的东夷、九黎就是伏羲及其子孙后代创立的族群。至于炎黄之后的分分合合就另当别论了。但东夷人制弓善射的特长却是一直延续到夏商周的。“蚩尤善射”“羿射九日”就是例子。

图四 羿射日图

三、关于蚩尤

通过上述二。我们可以清楚,所谓的东夷九黎或者叫九夷,其实都是华夏先人伏羲的后代。但近代以来,不少人却说九黎是苗族及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而汉族人则是炎黄后人,其实这是一种片面和偏激。《说文解字》:“蚩,虫也。”很简单,蚩字就是一条虫子。而尤字看似简单,含义复杂。《说文解字》讲:“异也,怪也。”仔细分析它的怪异表现在:美好太美好,不好太不好。如:“怨天尤人”是怨恨责怪之意;如“尤物”“红粉相尤”是亲近美好之意。蚩和尤一旦合成词、 成名字,就被后世人解释成愚昧暴虐之义。这其实是古往今来大人物“成者王侯败者贼”的反映。经过大量考证,本文作者认为,蚩尤是伏羲后人朱襄氏的后裔。

根据是,(一)蚩是虫不错,但不是咬人的蛇,也不是其它虫子,而是蜘蛛。当年伏羲女娲受蜘蛛结网的启发,发明制做了捕猎的大网,劳动效率大大提高。把九子中一个儿子取名“朱襄”,封地在朱地,即今河南商丘柘城一带。“朱襄”就是蛛网,蜘蛛吐丝襄裹起来。这里的“襄”就是包裹的意思。如尧时洪水“怀山襄陵”。

图五 古“蚩”字

(二)尤字,大多解释“异也,怪也”。其实从古字形看仍是一条虫子的样子,但这条虫子太大了, 它其实是一条冲天的巨龙,最终没有冲上天的原因是碰到了干扰和扯绊。

图六 古“尤”字

(三)《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皞氏以龙纪官,故为龙师而龙名。”《易纬·坤灵图》载:“伏羲立九部而民易理,盖九州之始也。”是说伏羲将九个儿子分封到九个地方建立新部落。《纲鉴易知录》载:“大昊庖牺氏以龙纪官,命朱襄氏为飞龙氏,造书契。”《帝王世纪》载:“朱襄氏,乃伏羲之后也。”《古史考》载:“陈之秋邑,朱襄氏之邑。”“陈之秋邑”即今淮阳东柘城一带。今商丘市柘城县大仵乡有朱襄氏陵,但有人说朱襄氏是炎帝,大错。

图七 古“朱(邾)”字

(四)王嘉《拾遗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其恶者于有北之乡。”是说,轩辕杀了蚩尤后,把蚩尤部落的民众归顺者,从现在的河南商丘市柘城一带,迁到了现山东省邹城市以东之地。而把不顺服者远徙到北方荒漠。古时邹和邾通用。《说文解字》:“邾,蜘蛛也,从黾、朱声。”这个邹屠之地的人一直以蜘蛛做为本族的图腾。现山东省邹城市原邹县是周朝时邾国之地。史学家王大有先生《寻根万年中华·姓氏图腾篇》载:“朱姓,源出朱襄,邹屠邾娄。”“朱姓图腾是邾国的国徽,是邹屠氏蚩尤的故地。朱是用蜘蛛做图腾的。因为伏羲句芒曾经受蜘蛛结网的启发而发明了八卦和罗网。朱襄氏是朱姓的始祖。”

(五)蚩尤之蚩就是蜘蛛,古人画蚩尤就是蜘蛛的形象。蚩尤之尤其实就是一条飞天之龙的形象,但这个飞龙被压下来了或者绊倒了。蚩尤既继承了朱襄氏的图腾又传承了飞龙氏的图腾。他有心成为天子,但被炎黄联盟打败而肢解了。以上五条理由,足以说明,蚩尤不仅是东夷九黎集团的首领,更是华夏人祖伏羲的血亲后裔。

图八 蚩尤古画像

四、关于华夏

华夏一词,其实是华和夏的合称,“华”来源于古太华山,已是大多人的共识。而对于夏字,至今争论还多。《尔雅》释“夏,大也。”《诗经·秦风·权舆》说:“于我乎,夏屋渠渠。”《传》曰:“大也。”也有解释说华夏之夏来自鲧禹之族,夏后氏及禹创立的夏朝等。这些解释明显是望文生义,难以令人信服。

笔者在走访研究三皇五帝的过程中发现,中华民族现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的母族华胥氏,起初是生活在华山的一个古老氏族,而华山之阳有一条汉江支流叫湑水河,华胥氏的大本营应该就是这个地方。因华山之湑水养育了他们,故称华胥氏。华胥氏的儿女伏羲女娲在灭绝人类的大洪水中侥幸逃生,长大后繁衍了新的人类。所以,华山是中华民族的根脉。这个观点写进了笔者所著的《重彩褪色的记忆——三皇五帝与大洪水》书中。本以为这一观点是一家之言,谁知后来发现1907年史学大家章太炎先生,刊登在《民报》上的文章《中华民国解》,对中华之华早有解释。其文曰:“观其帝王所产,而知民族奥区,斯为根极。雍州之地东南至于华阴而止,梁州之地东北至于华阳而止,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则缘起如是也。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洲……夫华本华山,居近华山而固有华之称。后代华称既广,忘其语源,望文生训,以为华美,以为文明,虽无不可,然非其第一义。”章老先生的意思很明确。中华之华来自华山,后人望文生义,说是华美,文明等等,虽没有大错,但不是华之本义。

关于华夏之夏 ,章老说:“质以史书,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谓之夏,或谓之汉,或谓之漾,或谓之沔。凡皆小别互名,本出武都,至汉中始盛,地在雍梁之际……”章老意思是说,他查证过史书,夏字甚至夏后氏都因古老的夏水而名。夏水就是汉代以后才称的汉水,源自甘肃的陇南, 到汉中才汇诸流而始大,就是如今的汉江,古时就属华山南北的雍州和梁州。可见,华夏一词都离不开华山。他还特别指出:“就夏之训大,皆后起之说耳。”意思是,把夏解释为“大也”,都是后世的误解。

说到这里我们就该想起,伏羲女娲的母族华胥氏就生活在华山之南,古夏水支流湑水河边。而伏羲又是年轻貌美的华胥女头领在华山之北,夏水之源的雷泽,与雷龙族首领结合。“履大人迹”而生于成纪(今陇南天水一带)的“龙”的传人。我们也该想起成年后的伏羲在古宛丘,后陈州、现淮阳西华一带招集天下幸存者而立都,后又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各地,以龙纪官,命朱襄为飞龙氏的典故。我们更应该相信,华夏民族就启自伏羲和女娲。他们是功高盖世的华夏始祖。

图九 大华山图

五、关于炎黄

关于炎黄二帝的故事,不论史藉或民间传说都很多,也很庞杂,我们拣正史之要而举例。

图十 炎黄二帝雕像

《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此段话让我们了解了几个问题。其一,炎帝出自神农氏,或首位炎帝创立了神农氏。神农氏是少典氏部落中分立出来的部族,炎帝是少典氏的后起之秀,是神农氏的首领。其二,炎帝是姜姓之祖。其三,炎帝的母亲女登,是女娲后裔部落的女儿。其四,起码第一代炎帝是少典氏与有娲氏的婚生子。

《吕氏春秋·慎势》载:“神农十七世有天下。”说明炎帝不是一个,而是十七个,且都是出自神农氏部族。

《三皇本纪》载:“神农,八百五十三年,而轩辕生焉。”说明不管是夺还是禅,轩辕是接了末代炎帝的班。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

《帝王世纪》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嬌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这里的有娲氏可能是古人笔误成了有嬌氏。不过,历史学家王大有先生在《图说美洲图腾》说:“有嬌氏是伏羲女娲后裔。”他就认为有嬌氏是有娲氏的讹误。此段话说明黄帝的有熊氏也是从少典氏分立出来的,黄帝与炎帝一样,都是少典氏与女娲后裔通婚的后人。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嬌氏,生炎帝、黄帝。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段话也证明了《帝王世纪》所讲的有嬌氏“世与少典氏婚”的说法。炎帝出生的姜水就是陕西宝鸡一带的清姜河,史学界分歧不大。而黄帝出生的姬水,看法很多,但是本文作者倾向于陕西武功的漆水说。因这两条河流都是渭水的支流,都在陇山的南端,华山的北侧,这里是当年伏羲父族雷龙氏的区域。那场灭绝人类的大洪水发生前,华山夏水一带只有一个华胥氏和雷龙氏。华胥氏首领与雷龙氏男首领一见倾心,孕育了伏羲。当大洪水来临时,已迁到陇山北部的华胥族,只有伏羲女娲靠躲在葫芦内侥幸漂流到中原生存。雷龙氏定也有人因在华山上逃过一劫,而后逐渐繁衍进化为有智慧有见识的新人部落“少典氏”。这个问题,本作者在《重彩褪色的记忆——三皇五帝与大洪水》第五章有专门论述,此不赘述。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原来,炎帝、黄帝与当年的伏羲一样同一个父族,又同一个母族,都是华夏大地的杰出人才。

六、炎黄与蚩尤的关系

关于炎帝黄帝与蚩尤的关系,好些人包括一些历史学家,都认为很简单,也很明了。那就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一句话,炎黄联合消灭了暴虐的东夷九黎首领蚩尤。甚至还有人说是华夏族的炎黄打败了少数民族东夷的蚩尤。其实说句不客气的话,那都是缺乏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

说到这里有必要简单讲一下三苗,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本作者在《盘古即伏羲,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一文中有专门论述,这里有必要重述一下。

为了研究三皇五帝,笔者跋山涉水去了很多地方,也收集了不少民间传说。在伏羲建都地古宛丘、后陈州、今淮阳民间传说,伏羲老祖中年后娶了南方三个蛮女,把女娲奶奶气跑了,跑到西大山又立了家。而河南汝州三山一带民间传说,陈州奶奶(女娲)中年后离开陈州到汝州落户。相距五百里的两地故事无缝对接,应该有其依据。笔者多年对照史料研究,伏羲与女娲所生的九个儿子,后来逐渐东移,到了炎黄时期,一部分与炎黄部族融合,一部分成了东海黎民,称九夷东黎。“黎”本意是用刀收割黍谷的意思,后延伸为众多。没有一点贬低之义。伏羲与女娲所生的九个女儿所建部落逐渐西迁,炎黄时期大部分与炎黄部族融合。随着父系社会的兴起,越来越少的部分成了有娲氏、王母、西王母。那么伏羲与三个蛮女所生的儿子就是三苗。

九夷、有娲、三苗都是伏羲的后代,但女娲所生的儿女为“裔”,后娶蛮女所生的儿女为“苗”,“苗裔”一词大概就从此产生。查资料可知,“苗裔”一词指后代子孙。而“苗”原指初生的植物或没有秀穗的庄稼。古人有“苗而不秀”一说,指的是只长苗而不能秀穗的植物。引伸为本身条件虽好,但没有成就,不能继承大统的庶人。“裔”原指衣服的边缘,后指边远的子孙。但这些子孙距离再远,也是像衣服一样贴着身体的。引伸为有资格继承衣钵的后人。

那么,不论奴隶制社会,还是后世的封建社会,论礼制,伏羲与女娲的儿孙们,即是可以绍继伏羲大统的后人,这些子孙后代就称“裔”。伏羲与蛮女所生的儿孙,就是不能绍继伏羲大统的后人,这些后代子孙就称“苗”。历史上的三苗及派生的很多少数民族,屡受统治者排挤打击,虽多有反抗,政治上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直到新中国建立,此现象才始告终结,就是实在的证明。

以上讲过,蚩尤是伏羲的后裔,是伏羲儿子朱襄的后代,是有资格继承大统的人。所以他为炎黄时期东夷九黎的首领。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龙鱼河图》说:“苗民,谓九黎裔也。”是说,九黎包括三苗,而不是说,九黎就是三苗。其实,蚩尤在任东夷集团首领时,对三苗也是很严厉的。《周书·吕刑》载:“王(周穆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平民,罔不寇贼……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意思是,蚩尤对不服他管束的苗民,制定刑法严加惩处。这一点也可佐证,三苗是东夷集团的一部分,而不能说东夷就是三苗。这也同蚩尤是东夷集团的首领,肯定也是三苗的首领。但蚩尤却不是三苗,一个道理。

话再回到蚩尤与炎黄的关系。上面已讲清楚,炎黄均出自少典氏,少典氏就是伏羲的父族雷龙氏,而少典氏世代与有娲氏婚。那么,伏羲与炎黄,炎黄与蚩尤都是血脉相连的宗亲。但是,若不是神农氏炎帝自黄土高坡来到中原,把伏羲后人挤到东南沿海,做为伏羲后裔的蚩尤就可能是中原的天子。神农氏出了十七代炎帝,统治天下600多年(这是笔者研究的数字),而最先统一天下的伏羲后人,却由正统的天子部族被挤兑到边远地带。作为东夷的伏羲后裔和苗裔,不管服与不服,都是炎帝的黎民百姓,这个关系维系了600多年,直到末代炎帝榆罔时期,神农氏气数尽了。《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氏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司马迁这段描述,给历世造成了很多争论,也让一些史学家困惑不已。因此也产生了很多不一样的解释。突出表现在“神农氏”“炎帝”“轩辕”“黄帝”在一段话中表述不一。第二点是蚩尤与炎帝、轩辕的关系不清。限于篇幅,这里不多引用别人的释解,只谈个人的看法。笔者的理解是,在轩辕成为有熊氏的首领时,炎帝统治天下赖以支撑的主要部族神农氏,一代不如一代。末代炎帝榆罔时,已腐败不堪,很多诸侯不服管教,如同后世周朝的战国时期一样,相互侵伐,给黎民百姓造成很大灾难,而炎帝的母族神农氏已无力讨伐他们。这时候,雄心勃勃的轩辕氏以为时机到了,便以维护炎帝的名义起兵,很多诸侯纷纷响应。此时的东夷首领蚩尤还和炎帝是同一战线的,其势力很大,轩辕拿他没有办法。而无能的炎帝却在这时瞎指挥,把精力放在惩罚不听话的诸侯上,造成众多诸侯由“宾从”轩辕,发展到“咸归”轩辕,炎帝更孤立了。轩辕的机会更大,便想尽办法对中原诸侯安抚帮助,扩大影响。并说服四方边远的部落归顺响应,然后对炎帝展开猛烈的进攻。炎帝看到大势已去,很识时务地向轩辕示好,愿意让出权利,结盟修好。并且向蚩尤下达命令,让其停止抵抗,接受轩辕统制。势力强大、武器精良,心高气傲的蚩尤不仅断然回绝,且撕破脸追杀炎帝。“蚩尤作乱,不用帝命”就发生在此时。在这种情况下,轩辕干脆自称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经过多次反复的较量,善用统战工作的黄帝拜见了有娲氏的女杰玄女,取得了兵书。又聘请了东夷集团的高人风后、力牧、大鸿等为谋土、大将,最终打败了东夷集团,并杀死肢解了蚩尤。黄帝统一了天下,在炎帝协助下进行了加冕仪式。

《帝王世纪》载:“黄帝举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这里“海隅”“大泽”都在山东东部。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黄帝打败东夷集团,不仅仅靠中原诸侯之力,东夷集团内部的倒戈,西部女娲后人的帮助,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黄帝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炎帝与黄帝言和结盟,是识时务的明智之举。蚩尤在炎黄二帝已经结盟,天下统一已成趋势的情况下,仍然顽抗,是逆反行为,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意识形态下,不列人中华先祖,有一定道理。

结论:东夷九黎是华夏先民。炎黄与蚩尤大战,是华夏民族内部的战争。蚩尤是伏羲后裔,华夏子孙,龙的传人。

2022年秋冬之交,防疫封控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阪泉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黄帝打败并整合了炎帝,为什么我们叫炎黄子孙,而不是叫黄炎子孙
三皇五帝考辩之2炎黄蚩尤逐鹿中原作者彭庆涛
【李侃良】炎帝、黄帝、太昊帝考(三)
田兆元 明亮 | 论炎帝称谓的诸种模式与两汉文化逻辑
中国上古的神话传说(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