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濂是明初大儒,又是太子朱标的老师,朱元璋为何非要逼死他
初中语文课本上学的古文要求背诵的大多以唐诗宋词为主,明清时期的文章很少,我记得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算是一篇,这篇文章算是议论叙述文,里面没有《滕王阁序》《岳阳楼记》这样散文里面那样华丽的辞藻,但是里面讲的内容却十分鼓舞人心。
在这篇文章中,宋濂讲述自己读书时的艰辛,“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为了看书到别人那里去借书,然后赶紧抄写,即使是在冬天手被冻得不能伸展,也要及时抄写完再给人送过去;
大图模式
为了跟贤达请教,需要跑到百里外去请教,面对贤达的批评教育,丝毫不敢有不耐烦的情绪。可见读书之艰难,在当时的学舍中,条件也特别艰苦,别的学生都是锦衣玉食,而自己则是吃的破,穿得破。
我为什么十分喜欢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能够理解他当时的那种心境,我童年的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作为一名农村孩子,到城市去求读,其中辛酸想必很多人也能够有所感触。
我认为在现在这个社会下,年轻人更应该多读读这样的文章,自己不努力不要总说是抱怨输在了起跑线上,只要肯努力,机会还是有的,因为一些不公就放弃努力,这才是人堕落的根本。
宋濂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有所成就,在文章中宋濂还比较谦虚,只说自己在君子之列,其实,历史对宋濂的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也曾经赞誉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大图模式
本文并不是着重讲宋濂在文学及政治上的成就,而是探讨一下,这样一个大儒,又曾担任过太子朱标的老师,为何在晚年的时候被朱元璋逼死。
宋濂应该和朱元璋同属一个时代的人物,从宋濂的在《东阳马生序》中叙述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来看,宋濂家里最起码还有笔有纸,能借到书抄,虽然条件艰苦,绝对不是穷人家的孩子。
真正是穷人家孩子的是朱元璋,这几年明史大火,朱元璋的八辈祖宗都被挖了出来,咱就不提了,总之,朱元璋家是一个非常穷非常穷,农民出身,为了混口饭吃去当和尚,最后又去化缘,可以说,朱元璋的早年经历是十分艰苦的。
大图模式
然而朱元璋却并非自暴自弃的人,他更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很多人都批评朱元璋没有文化,实际上是从来没有看过朱元璋的作品,从朱元璋的言谈来看,他还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在行文水平上,可能并不低于作了四万首的乾隆帝。
由于朱元璋这样波折的经历,对知识倒是更为苛求,后来登基称帝后,更注重对皇子的培养。
在历代皇家教育体系当中,应该说以汉唐皇室教育最为失败,正因为如此,汉唐多昏庸皇帝,经常发生篡位夺权的现象;而明清最为成功,虽然明朝皇帝出了很多奇葩,那是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结果,就教育方面来说,还是挺成功的。
宋濂是明朝初年有名的大儒,朱元璋曾问其作为帝王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宋濂推荐朱元璋读《大学衍义》,朱元璋于是开始学习,可以说,对于宋濂,朱元璋还是很看重的。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史,不要以为我们当代搞历史的都和我一样,在网上码文挣点小酒钱就认为修史是个可有可无的事情,在古代都是后代为前朝修史,目的是为了证明本朝的合法性。这是历朝历代最大的大事,如果这个事整不明白,那可是威胁到统治根基的。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修《元史》的时候,宋濂就是总裁官。
大图模式
随后宋濂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正因为如此,后来宋濂就成为太子朱标的老师之一。
对于太子朱标的教育,除了有宋濂作为授业恩师之外,朱元璋也经常亲自上场,讲述自己创业的艰难,要朱标懂得珍惜,皇位来自不易。
朱元璋早年颠簸流离的生涯让他深知人心之险恶,而太子朱标为人宅心仁厚,仿佛更像是宋濂哪些名儒教出来的,这让朱元璋十分苦恼。
朱元璋除朱标之外的儿子们犯了错误,朱标则秉承“长兄为父”的理念出面为弟弟们求情,使他们免受处罚。朱元璋对朱标的期望很高,朱标在长大后也的确温文儒雅,颇具儒者风范,与朱元璋的行事手段颇有不同。
其实,朱元璋的这些担心并无道理,朱元璋出身卑微,追随他打天下的都是草包一样的人物,这些草包遇到朱元璋这样的领导,他们就是开国功臣,如果遇到李自成那样的领导,他们连名字都留不下。
大图模式
在建立大明政权后,这些人身居高位,难免居功自傲,嚣张跋扈,甚至对最高皇权产生觊觎之心,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相继爆发,被牵连者人数多达几万,不能不说明问题。
很多人以朱元璋多疑才屠杀这些功臣,实际上我认为这个结论有颠倒因果的倾向,应该是说这些功臣相继有谋反的倾向,让朱元璋不得不多疑。
从胡惟庸案到蓝玉案,明初官场被牵连的人数众多,尤其开国时的功臣,几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
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对朱标负责任的行为,据说,朱元璋在晚年的时候把一条荆棘折下来让朱标去拿,朱标不敢动手,于是朱元璋就用手把荆棘上的刺撸掉,然后再交给朱标。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明君都喜欢为儿子铺路,昏君喜欢为儿子设绊脚石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能干出这样的事,我们是承认的,尤其是胡惟庸和蓝玉很可能对明朝政权的稳定性带来了隐患。
大图模式
宋濂作为一个文官,跟那些开国功臣还是两码事,虽然资格老,而且与朱元璋亲近,但是并没有实权,朱元璋用宋濂,说白了,看中的还是他的文人名声,而非他的政治能力。
然而不幸的是,已经七十多岁的宋濂,却因为自己的儿孙参与到胡惟庸案中,朱元璋就处死宋濂,多亏马皇后与朱标力保,才改为发配四川茂州,结果第二年就病逝了。
朱元璋要处死宋濂,是因为宋濂卷入到胡惟庸案中了,然而这毕竟是他的子孙参与到此案中,朱元璋用不用这样下死手?值得怀疑!
明初大案很多,动辄牵连上万人,死一个人其实也很正常,然而宋濂并非普通大臣,在明史大臣列传当中,宋濂就排在刘伯温的后面。
《明史》当中关于宋濂的死,记录的又是这样简单,很明显是有问题的。
在明朝人王鏊的笔记《震泽纪闻》中有记载关于宋濂的死,更为生动有趣,却更为有意思。
虽然这个笔记更像是野史小说,但是王鏊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不像是一个喜欢开玩笑的人,他的说法应该有一定的依据。
按照王鏊的说法,宋濂退休回家之后,每年都要到京城参加朱元璋的生日宴会,宋濂作为朱元璋评下的“开国文臣之首”,自然是在列的。
在洪武十二年的时候,宋濂陪朱元璋爬到了文楼,累的气喘吁吁,因为当时的宋濂已经七十岁了,实在是有点老了,当时朱元璋还嘲笑宋濂年龄大了,就问宋濂,明年还能来吗?宋濂表示,岁数太大了,明年不能来了,估计朱元璋当时也是同意了。
但是朱元璋第二年过生日的时候,十分想念宋濂,却忘记说过允许宋濂可以不再来的话,因此就派人前去请,等使者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宋濂在家跟人吃饭喝酒饮食,性情很高,于是朱元璋大怒,起了杀心。
当然,我们对于历史还是应该抱有八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不能轻易下结论。至于真相如何,估计也只有朱元璋了解了。
其实,如果把宋濂与朱标、胡惟庸这些人扯在一起进行分析的话,很多人可能感觉宋濂不过一个倒霉蛋,如果参考王鏊的说法,很多人可能会感觉宋濂是倒霉到家了。
大图模式
宋濂的倒霉绝非如此简单,他倒霉的地方是因为一个时代性的大知识分子,如果卷入政治造反案件还情有可原,如果是因为皇帝的一个小小的疏忽就性命不保,那才是真的悲哀,也许王鏊在笔记中想要表达的大概就是这种悲哀吧!
如果我们把宋濂当作一个明初的一个知识分子,就会发现明初的知识分子,在明朝初期当真是坐了一把过山车,给你送上巅峰之后却脱了轨,摔下来的样子比赵四他爹都惨。
与宋濂同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中的高启,在明初时几乎有着跟宋濂差不多的礼遇,先是参与编修《元史》,后来受命教授诸王,结果却因为在写文章的时候,写了“龙盘虎踞”四个字,被认为是歌颂张士诚,被连坐腰斩。
而宋濂的学生,明初的另一位大儒方孝孺也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后来朱允炆即位之后,令其主持修撰《太祖实录》,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结果朱棣靖难之役后,因为方孝孺不肯合作,对其进行诛十族的惩罚。
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解缙,也是深受朱元璋的赏识,朱元璋甚至在私下以父子关系想交,朱棣即位之后,对解缙十分看重,曾经对他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不可一日无解缙。”礼遇之佳,让人不敢相信,解缙主持校改《元史》,补写《宋书》,总裁《太祖实录》,主编《永乐大典》,结果后来就因为朱棣在外打仗的时候,解缙拜见了太子朱高炽,结果就被朱棣以“无人臣礼”逮捕入狱,最后被锦衣卫用酒灌醉,埋到积雪中冻死。
大图模式
可以说,从宋濂、高启到方孝孺、解缙,我们能够看得出来,明初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就是,能够为我所用,听从安排的话,那就吃香喝辣,一旦认为你有不臣之心,那就直接封杀,死的要多惨就有多惨。
将知识分子的骨头打得细碎,然后再实行高压的文化政策,最终确立皇权神圣而不可侵犯,这才是明朝统治者的真正用意,宋濂只不过是其中下场还算比较好的人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太子朱标不死而是成功继位,燕王朱棣还敢起兵造反吗?
杀功臣最多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将蓝玉剥皮后,游街示众,后来不知所踪
朱元璋为何不学赵匡胤,也搞杯酒释兵权,避免留个残暴的名头呢?
朱元璋为何杀绝开国功臣?又为什么独独放过了此人?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光功臣?不杀会怎么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