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歙之情缘——三百砚斋主人周小林传

第二章 梨园情

当王瑞华看见村头的时候,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小路上,一个瘦瘦小小的身影迎面奔了过来,这个人影正是在村口等待了一天之久的周小林。

“林儿啊,咱们有书念了。”王瑞华将周小林紧紧揽入怀中,喜极而泣,饱含母爱的泪水滑过她因干渴而开裂的嘴唇,但是只有王瑞华自己知道,流泪不是因为苦难,而是因为希望。

“妈!”周小林从王瑞华眼中看到那一抹跳跃的希望之火。

“咱们可以去芜湖念书,你再也不用呆在这个穷地方了。”

“妈妈!”周小林将头埋入养母怀中,用力抱紧她单薄的身子。只是当时年幼的周小林并不知道王瑞华之前在吴晓雯那里受过怎样的委屈。在王瑞华最终为周小林谋得一条出路的时候,这一对苦命的母子尽情沉浸在无限的美好憧憬之中。四野寂静,麻雀们在树上看着娘俩,甚至连西边的太阳也不想落山了……

“不学裁缝学戏子,能有出息?”当王瑞华把大概经过告诉老裁缝之后,老裁缝“哼”了一声,向日葵一样的大脸盘上透露着不屑:“你看他那副半天打不出一个屁来的样子,还能唱戏?”说完,老裁缝抬眼瞟了一眼靠在门边上的周小林,手中的木尺在那张早已发黑的木桌上重重磕了一下。

看到木尺,年幼的周小林心中又惊又怕,因为周小林没有少挨木尺的责打。挑粪洒了挨打,答话慢了挨打,老裁缝心情不好也要挨打……有时候甚至因为自己离老裁缝近了,木尺也会无缘无故落在周小林的头上。

自从王瑞华带着他来到老裁缝家里,周小林头上的“红包”似乎就没有消失过,经常是老伤未愈又添新伤。那时候的周小林怎么也想不明白,五短身材的老裁缝坐在那里,好像比瘦小的自己也高不到哪里去,更何况老裁缝那双跟香蕉棒子一样的手指,怎么看也不像是能做针线活的人。可出生安庆望江的老裁缝却用事实告诉周小林,一个手指粗短的大脸盘肥胖人不仅能够做针线,还能使得木尺,那把令周小林至今回忆起来依旧心有余悸的木尺,在老裁缝手中像充满着魔力一样,每一次无论周小林怎样防备和躲闪,木尺总能准确敲打在他的额头上。老裁缝和他手中的木尺犹如一团挥之不去的乌云,笼罩在周小林心头。此时,木尺在桌子上一磕,周小林顿时有些惊恐,只好将无助的眼光再次投向王瑞华,这个视自己如己出,不,比亲生母亲更有母爱的女人。

王瑞华恳求老裁缝:“我送小林去芜湖,那边学校可以管吃管住,今后也不用再问你要钱了,你就给个路费吧!”

“钱?哪有钱?”老裁缝回绝,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眼镜,“读了小学读艺校,读艺校就是戏子,还不如在家挑粪种菜,做个小裁缝,荒年不饿手艺人。”

王瑞华继续央求:“你供小林读到小学毕业,这是大恩德。这孩子是个读书的料,将来有出息了,为你养老送终,就当我求你了。”

老裁缝嘟噜着嘴,木尺也不知道在裁缝桌上磕了多少下,最终还是极其不甘地解开系在身上的围裙,撩起上衣,用那粗短的手指从他自己特别缝制的腰带中抠出一张5万元(旧币,今5元)的票子,用木尺压在裁缝桌上重重一击,扭头走了。周小林心中又是一惊,只是这一次不是惊吓,而是惊喜。

再见了,木尺。

1959年的夏天。

清晨,当周小林从梦中醒来的时候,周围还是一片安静,只有几只早起的鸟儿偶尔“啾啾”鸣叫几声,鸟鸣声清脆无比,使人心畅神清。约莫几分钟后,洗漱完毕的周小林就来到宿舍外面,站在空旷宁静的大地之间,“咿……咿……”一道比鸟鸣更为清脆动听的声音从周小林嗓子里发出,冲出宿舍外,冲出学校的围墙,直冲云霄而去。这道纯净至极的嗓音里透露出的是希望,是新生,是周小林对自己过去的命运发出不甘的第一次呐喊。

……

“小林,下午陪师兄练一场大快枪怎么样?”

“小林师弟,有空再教师姐一遍三十二刀吧,师傅都说你教得准。”

每当周小林练完早功去上课的时候,操场上有不少同门的师兄弟极为热情地邀请他代为“指导”,这份指导没有任何戏谑和嘲笑的成分,而是实打实的心悦诚服。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他是周小林。为什么从三里店农村出来的周小林,可以在同为艺校学生的师兄弟师姐妹之间获得如此高的信任?那还要从周小林考入艺校后的表现来说。

我们就从周小林凭借一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歌曲考进芜湖艺校说起,正是这首红歌让艺校的老师看到了周小林有着一副独特的童嗓,嗓音清脆,字正腔圆。当时艺校开设了梨簧班、花鼓班、器乐班、声乐班、美术班五个班级,而周小林被分进了梨簧班。虽说梨簧戏只是芜湖本地的一个小剧种,但来授课的老师却都是当时的京剧名角。教老生的是齐派传人张钰春老师,教武生的是高金宝老师,教武旦的是沈云霞老师,这三位老师可了不得,那都是正规科班出身,个个唱做念打无不精通,手眼身法步样样精彩。当时艺校里面不论哪一个班的学生,只要能拜在这三位老师任何一位门下,那就是梨园子弟的造化。

但是这三位老师有本事,自然也有脾气,这脾气不是别的,而是对人才的认可,对戏剧传承的严谨和热切。三位老师刚来的那段时间,前来拜师学艺的学生络绎不绝,天天将练功的院子围得水泄不通。周小林刚开始也和其他学生一样,规规矩矩地练功,刻苦勤奋学艺。同时特别注意听取老师们对自己的评断,以便对自己的将来要学的身段、把子作为纠正。

“这孩子是个柴头,不可教也!”

“那娃儿倒是块料,要不让他来跟我试试?”

“这是个棒槌!”

老师们唱功绝,身法绝,眼光绝,说话也绝,但绝有绝的道理,他们当年的这些评价在后来十有八九是没有错的。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基本功的练习哪有那么容易,当大部分学生都在寻求老师们的认可时,只有周小林默默无闻地在勤奋苦练。他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

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在练。

别人出去玩的时候,他在练。

别人睡觉的时候,他还在练。

说来也怪,也许是周小林悟性天成,也许是周小林勤奋有加,三位老师教授的东西周小林是学一个会一个,学一对会一双,让三位老师看了之后满心欢喜,爱之不及。

从此,周小林便开始了“坐科”,艺校的几位名噪江南的老师同时收小林为徒。周小林分别与上海的张钰春学齐派老生;又随杭嘉湖的高金保学武生;跟武旦沈云霞学身段、把子。这难逢的机遇使周小林在苦练中掌握住戏曲基本功“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法、声、眼、步”的同时,又知道了京剧、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等。上海张钰春师傅因偏爱周小林,有意无意地常为小林上私课、开小灶,讲梅、周的人品、戏品,“有天赋还有要人品,天赋加上人品才能成角儿、大角儿,你要记住”。

张钰春问周小林:“孩子,你老家有牵牛花、兰花吗?”

“三里店农家篱笆上爬满了牵牛花,山坳里开的都是兰花。”

“好看不好看?”

“好看。”

“如何好看?”

“枝摇叶动时最好看。”

“艺人、角儿都爱花草,因其姿态天然,梅兰芳种牵牛花、兰花,得牵牛之伸展自如,而先生的兰花指是来自对兰花形成的细微观察创作而成的。牵牛、兰花之姿,天姿也,梅先生得天姿者也。”

而在艺校,周小林又以“四最”出名:吃得最差,穿得最破,练功最刻苦,戏演得最好-怎么个好法?张春钰夸小林说:“瞧我徒弟,装龙像龙,装虎像虎,装舅舅像舅舅,这孩子将来有大出息。”

我曾经问周小林,花鼓戏剧团为何会有唱京戏的老师呢?

小林告诉我,不少地方戏研究者重视了地方戏的地方特色、生活气息,忽略了地方戏因为拘束较少所特有的开放性、自由度。花鼓戏以方言演唱的特色,即语言、声腔特色,决定了花鼓戏必以农村、农民的劳作生活故事为题材。只有土地才是故事的发生地、方言的涌现处。作为语言中的方言与土地有着更亲密的亲缘性。皖南花鼓戏既有一定的程式,又有剧情简洁生动、曲调活泼明快之特点,为农民所喜爱,又随移民游动传输至湖北、河南成为花鼓调、灯曲,其中新的创作元素又影响了皖南花鼓戏,再加上与皖南民间歌舞相融相洽,又从徽剧、京剧等剧种中吸取若干表演形式,而京剧成熟的训练方法和传统程式直接影响了皖南花鼓戏,由此成为安徽五大剧种之一。

同时跟随三位老师学习对周小林来说,简直是想都没想过的事情,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不过,没有关系,周小林似乎从出生开始,就一直不断地与命运和困难进行着斗争。而这次这么好的机遇,周小林岂会错过?他将每样功夫都练得纯熟。周小林向三位老师学艺得心应手,过目不忘。他学齐派的徐策跑城能让张钰春老先生笑得合不拢口;学高金保的武生戏边式漂亮、身手矫捷;将沈云霞老师的出手、把子玩得满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

有老师忍不住赞道:这小孩长不大,太精灵!

值班编辑:程红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皖南花鼓戏《余老四吃醋》
皖南花鼓戏《逆行者》
歌唱家张也:与吕继宏交情20多年,友情比爱情更牢固
艺校女生光鲜靓丽背后的辛酸与泪水,有时候会被老师给逼哭
花鼓戏《阳雀调》戴瑛老师唱得真赞!
彩屏在坚守中绽放——记宣城皖南花鼓戏著名表演艺术家杨玉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