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糖尿病中医诊疗11

糖尿病中医诊疗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有家族聚集倾向

来源:网摘  

日前,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科研人员,运用家系分析法,共同完成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具有家族聚集倾向,其遗传因素与肾阴虚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并证实家系研究的方法是开展中医证候与遗传因素关系研究较好的工具。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在发病上有家族聚集的倾向。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在发生上是否也具有家族聚集及遗传倾向,目前还不明确。中医学认为,肾阴虚是2型糖尿病(消渴)中医辨证的常见证候。肾精是源于父精母血的生殖之精,肾精即肾之阴阳,与遗传物质可能有一定的同一性。

研究人员以有糖尿病家族史、且中医辨证为肾阴虚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先证者,得到2型糖尿病家系32个共141例个体(其中男62例,女79例)。运用家系分析的方法,对肾阴虚的患病特征进行遗传分析,包括计算先证者一级亲属患病率、遗传度,并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评估肾阴虚家族史在肾阴虚发生中的作用。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家系人群中肾阴虚总体患病率为45.39%,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患者一级亲属患病率为33.71%,均明显高于自然人群3.44%和疾病人群的14.0%,表现出一定的家族高发性。

此外,研究人员为了平衡糖尿病家系的疾病背景带来的影响,遗传度的计算中以疾病人群发病率作为对照。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的遗传度达到80.6%。提示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的发生具有家族聚集性倾向,其发生中除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外,遗传因素亦发挥较大的作用。进一步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阴虚家族史是肾阴虚诸多促发病因素中相对危险度最高的危险因素,肾阴虚证家族史阳性个体其罹患肾阴虚的可能性是无家族史者的5.61倍,提示遗传因素在肾阴虚发病中占重要地位。2型糖尿病患者群体肾阴虚发生率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和糖耐量低减(IGT)人群,肾阴虚的患病率随糖代谢状况的恶化而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对肾阴虚及非肾阴虚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特征分析中亦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肾阴虚组人群血清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2h-PBG)明显高于非肾阴虚组人群。这些研究结果均提示糖代谢的情况影响肾阴虚的发生。

研究人员又在其后进行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校正了年龄、性别等影响因素之后,糖尿病发病与否并未进入最终的回归模型,说明2型糖尿病并非发生肾阴虚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可能是因为2型糖尿病及糖代谢紊乱与肾阴虚同属老年性疾病,其群体肾阴虚发生率升高可能通过年龄等因素影响间接产生。提示2型糖尿病的发生情况实际并未对家系中整体肾阴虚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产生不良影响。

研究人员指出,2型糖尿病肾阴虚证具有家族聚集和遗传倾向,而家系研究方法是开展中医证候与遗传因素关系研究较好的工具。

----------------------------------------------------

突破“三消”创新中医糖尿病诊治理念

来源:网摘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提出了改变糖尿病中医“三消”辨治思路,建议将消渴病改称为“糖络病”。

仝小林指出,《内经》时代提出“消渴”的病名,从目前糖尿病发展阶段看,上、中、下三消已不能代表糖尿病发展的主要阶段,不能简单地套用古代对消渴的认识来治疗现代的糖尿病。仝小林认为,糖尿病的中医治疗不仅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理念问题。仝小林将2型糖尿病的演变过程分为郁、热、虚、损四大阶段。在研究中发现,郁、热、虚、损阶段的发展变化与β细胞功能的演变之间有密切关系。β细胞代偿期、轻度失代偿期、严重失代偿期和失代偿伴结构损害期,与其提出的郁、热、虚、损的糖尿病自然病程相类似。仝小林还提出了苦酸制甜治其标、釜底抽薪清热源、辛开苦降畅气机、活血化瘀以通络、扶正补虚要求衡的中医治疗法则。

------------------------------------------------------------------

桑叶:防治糖尿病新生代天然植物原料

来源:网摘  

桑叶降血糖的人体临床应用

迄今,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1.3亿,且人数还在剧增。它的起因主要是由于过食、饮食生活欧美化、运动量不足、肥胖和应激反应所致。糖尿病患者病初并没有什么症状,但可怕的是在难以觉察的情况下若置之不理,会引起肾损害、视网膜症、神经损害糖尿病并发症或直接威胁生命的心肌梗塞、脑血栓等。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平时必须改善饮食习惯和加强预防。对此,桑叶作为天然无毒的药食两用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Bondada等人对24名40~60岁男性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实验,这24名患者被随机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使用降血糖药物glibenclamide胶囊(5毫克/天),另一组服用桑叶粉胶囊(3克/天),服用时间为30天。30天后对患者的血浆和尿液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降血糖药物glibenclamide胶囊相比,桑叶胶囊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降低率为27%(P<0.01)。同时,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亦下降12%(P<0.01)。

笔者与第一军医大学天然植物应用研究开发中心合作对一种以桑叶为主要原料的降血糖保健食品进行研究,观察其临床效果。实验结果为:20毫升/人/天,连服3个月,以服食3个月后对服用者空腹采血检测表明,总有效率为94.74%,其中显效50.88%(患者血糖下降至正常水平)。

桑叶降血糖机理总结

尽管桑叶调节血糖的作用机理至今尚未十分清楚,但基于当代调节血糖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报告,推测桑叶可能是通过以下途径来达到降血糖作用的(见图表)。

研究前景和展望

众多对桑叶降血糖作用的研究已充分证实了桑叶具有降血糖功效,而对桑叶降血糖机理的研究表明,桑叶多糖类和生物碱类是其降血糖作用的两类主要成分,它们是通过抑制α-糖苷酶和促进胰岛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达到降血糖效果的。

大量实验亦证实,桑叶及其制品需要通过一定的组方配伍及采用特殊工艺提取出降血糖有效成分,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方可达到降血糖的最佳效果,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桑叶自古民间就作为药用,但鲜少有用于防治糖尿病。现代学者对桑叶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认识,其降血糖的保健作用逐渐被人们发现并重视。

桑叶是国家卫生部批准的药食两用品,安全性好,无副作用。随着人们对桑叶研究及认识的深入,以桑叶为主要原料的降血糖保健食品将成为防治高血糖及糖尿病的一种很好的预防性食品。然而,有关桑叶多糖的组成和分子结构、桑叶多糖和生物碱是如何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机制以及桑叶多糖、生物碱和其他成分在降血糖方面是如何协同配伍等方面的课题,则还需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好

来源:网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全身并发症之一,目前成为临床上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致盲性眼病。我国糖尿病患者日渐增多,为1980年的3倍,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达44%~51.3%,成为50岁以上患者重要的致盲原因,除长期高血糖是产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原因外,高血压、高血脂均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可无眼部自觉症状,病变累及黄斑后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甚至失明。按病变严重程度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非增生期和增生期。

治疗上首先应严格控制血糖,治疗高血压、高血脂,一旦发现糖尿病,应定期去眼科检查,及时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我们认为在视网膜病变出现之前,每年检查一次眼底,一旦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缩短为每3~6个月检查一次。

眼科的专科治疗包括:增生性病变或部分有无灌注区的非增生性病变应尽早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必要时行全视网膜光凝,一般每周1次,每只眼4~5次,如发生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出现玻璃体出血长时间不吸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特别是新发生的黄斑部脱离,应及早行玻璃体切除术,术中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优于以上单纯西医治疗,主张一旦出现视网膜病变应采用中医中药干预治疗。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我们认为本病的中医发病机理在于:气血阴阳亏虚,因虚致瘀,血瘀贯穿病变始终,同时又是诱发和加快本病发展的病理基础。治疗上根据患者眼部表现和全身症状,采用辨证论治,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灵活施治,特别是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化瘀、温通、软坚散结及引经治疗,地龙、水蛭、肉桂、附片、昆布、夏枯草、决明子等药随症加减,不但能够防止失明,还能一定程度提高患者视功能。中药的作用机理在于:调节多元醇代谢通路及蛋白激酶C活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系统,抗氧化,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提高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等。

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严重损害视力以至于造成不可恢复盲,所以及时防治十分重要。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率达到90%以上,发现糖尿病后应及时去医院眼科检查和治疗。同时加强科普宣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的关键。(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谢立科)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60例观察

来源:网摘  

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而并发足坏疽的患者亦有上升趋势。本病坏疽发展快,病情难以控制,致残率高,属中医“消渴”、“脱疽”范畴。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并重视局部创面处理方法的改进,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32~84岁,平均年龄59岁;坏疽发生至就诊时间最早3天,最晚32天,平均17天;其中6例并发肾病,5例脑血栓偏瘫,37例心肌缺血。本组患者糖尿病史10年以内者23例,10~20年者31例,发生坏疽后才查出有糖尿病者6例。诱因:修脚感染13例,擦伤感染17例,取暖烫伤感染4例,无明显诱因者26例。对35例湿性坏疽伤口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均为阳性,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需氧菌中以肠属最为多见,其次是柠檬酸、埃希菌属;厌氧菌中常见有拟属、嗜纤菌属及梭菌属。实验室检查:血糖均在10.6~27.3mmol/L范围内,尿糖(++++)23例,(+++)32例,(++)5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中医治疗 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根据坏疽感染的程度及性质,结合全身情况随证加减。基本方:当归30g,丹参30g,赤芍30g,银花30g,连翘30g,川牛膝15g,生甘草3g。加减:干性坏疽加地龙20g,元参30g,寸冬15g;湿性坏疽加公英30g,黄连6g,黄柏15g,黄芩15g,栀子10g;疼痛较重者加元胡10g,川楝子10g;大便干结者加生地30g,大黄6g;口渴较重者加天花粉15g。

1.2.2 西医治疗(1)防治感染:一是全身用药,静脉给予足量抗生素;二是坏疽局部处理。发生在趾部的干性坏疽用黄马酒精外涂(黄连30g,制马钱子15g,75%酒精300ml,浸泡5天后使用)以防坏疽湿烂感染,待坏疽与正常组织边界分离,局部血运改善后将坏疽切除缝合或部分缝合,血运差者不缝合,骨断面在正常软组织内1cm,每天清洁换药。坏疽发生在足背或足底部者,切开引流、减压,蚕食性切除坏死组织,条件许可时做半足切除。湿性坏疽感染较重,通过细菌培养采用有效抗生素静滴或局部湿敷,必要时做坏疽周围封闭,防止感染扩散,充分切开引流,切尽坏死组织,必要时可剔除坏死肌腱。每天冲洗,坏死组织脱尽,感染得到控制后,如创面大、皮肤破坏较多,局部血运较好的情况下做点状植皮。小创面外用生肌膏,隔日换药1次,直到痊愈。(2)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控制血糖,必要时注射胰岛素,务必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内。努力改善全身情况,对并发心、脑、肾等脏器病变者对症处理。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治疗。(3)改善肢体血运:患肢供血差者在抗感染的同时,配合溶栓、化纤或活血化瘀药物,交替使用尿激酶、降纤酶及复方丹参和脉络宁等。

2 结果

60例患者治愈23例,单纯截趾者15例,半足切除11例,高位截肢者8例,并发尿毒症转科治疗3例;本组患者疗程1~2个月者32例,2~4个月者28例。

3 讨论

糖尿病发生足坏疽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干性坏疽,是因缺血引起,临床表现均有患肢供血严重不足现象。二是局部感染。临床观察后者比较多见,二者均可导致组织坏死,坏死组织又促进细菌的繁殖,使创面迅速扩大。此类患者多为高龄患者,多伴有其他脏器病变,身体条件差、抵抗力低下,治疗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方面特别重视坏死组织的清除。处理病灶是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如身体条件许可,则大面积清除坏死组织,包括坏死肌腱及死骨、关节囊及关节软骨。若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只采取切开引流,待全身情况改善后再做进一步清创。干性坏疽是缺血性创面,着重应用活血化瘀及扩血管药物,积极改善患肢血运,待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离,血运改善后再做病灶清除。糖尿病坏疽的肢体供血情况与坏疽发生的部位、面积及预后关系密切。本组8例股动脉搏动消失的患者,坏疽发生的部位较高,病势发展快,虽经多方积极治疗,终未能控制坏疽发展,不得已做高位截肢术。52例股动脉没有闭塞的患者,除3例有严重尿毒症转科治疗外,其他49例经综合治疗,均保住了肢体。这提示糖尿病患者发生高位动脉闭塞引起的坏疽保守治愈的可能性不大,应采取积极果断的措施。

作者单位:476100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

中西医结合湿敷治疗糖尿病褥疮的护理体会

来源:网摘  

陈燕 陈康 2005-12-13 13:08:02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7月第2卷第7期

褥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皮肤溃疡,糖尿病患者常发生感染。我们对入院时伴发有Ⅱ、Ⅲ期褥疮的糖尿病患者采用双氧水清创和胰岛素、复方川芎煎湿敷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7年3月~2002年4月间,入院时伴发褥疮的糖尿病患者72例,男43例,女29例;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58.4岁;其中Ⅱ期54例,Ⅲ期18例。创面溃破面积2cm×3.5cm~2cm×4cm;褥疮部位:骶尾部34处,股骨粗隆处18处,足根16处,其他部位4处。经细菌培养鉴定:64例有细菌生长,其中厌氧菌感染21例,需氧菌感染29例,混合感染6例,L型菌感染8例。随机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药敷剂制法 复方川芎煎方(本院自制):川芎100 g、黄柏100g、白芷100g、茯苓70g、大黄50g。加水4000ml水煎浓缩至2000ml,滤过分装至10ml小瓶内,灭菌加盖。每毫升药液含原生药0.045g。

1.3 护理方法两组根据病人的褥疮部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单人分位三步翻身法”,每2h翻身1次,也可配合气垫、水褥等器械解除患部压力,做好大、小便护理。保持患者床铺和患部清洁卫生,并控制糖尿病人的血糖<6.11mmol/L。对照组使用0.5%碘伏处理创面,每日1次,用1.5%胰岛素加庆大霉素湿敷,每日换药1次;观察组使用5%双氧水处理创面,每日1次,用1.5%胰岛素加复方川芎煎湿敷(冬天将药液适当加热接近体温),每日换药1次;两组均以1周为1疗程,1周后观察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 痊愈率、总有效率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痊愈:治疗1周内局部组织基本修复;显效:治疗1~2天渗出液减少,红、肿、热、痛减轻,1周内褥疮面积逐渐减小、变浅;无效:治疗1周后局部无变化或加重。

2.2 治疗结果 经过1周的治疗和护理,两组患者褥疮创面细菌培养鉴定结果均为阴性,具体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例)(略)注:两组对比ˇP<0.05,ˇˇP<0.01

3 讨论

褥疮多由于长期卧床使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运障碍,持续缺血缺氧造成皮肤溃疡;而糖尿病症使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导致循环机能不全;加重受压组织的循环障碍,加速褥疮的形成和发展。由于糖尿病人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变化,多形核白细胞减少并粘连于血管壁,吞噬作用减弱,通过微血管到组织间的穿透力减弱,趋化性降低和高血糖症,为厌氧菌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1],甚至会出现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滥用抗生素,患者也可以出现L型菌感染。

在治疗过程中,全身性使用胰岛素和细菌培养药敏指示的抗生素,控制血糖和感染,为创面局部治疗创造健康的大环境。局部湿敷治疗可使药物在破损部位保持较高浓度,有利于药物作用发挥,而且湿敷还可以造成局部创面缺氧环境,可刺激上皮毛细血管的生长和再生,有利于形成健康的肉芽组织,促进上皮再生成[2]。胰岛素湿敷可以分解创面渗出的葡萄糖,加速创面愈合,防止细菌滋生。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原因是:(1)两组使用不同的消毒剂处理褥疮创面,均达到了彻底灭菌的目的。而双氧水依靠其强氧化性,不仅能灭菌还可以清创坏死的创面组织,有利于新生肉芽组织的再生。(2)复方川芎煎方中川芎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黄柏清热解毒;白芷祛风、燥湿、消肿止痛;茯苓利水消肿;大黄凉血解毒、通瘀通经;诸药合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从而使患部微循环得以重建或改善,血流可以携带大量药物和养料进入患部,加速创面愈合。

综上所述,在适当的护理配合下,中西医结合湿敷治疗糖尿病褥疮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黎霞.褥疮的药物治疗.护士进修杂志,1998,13(3):20.

2 李频华,赵春英.褥疮护理进展.实用护理杂志,1995,11(10):44-45.

作者单位:471009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

------------------------------------------------

治疗2型糖尿病新观点:肥胖、血糖、络脉三管齐下

来源:网摘 

目前全世界约有糖尿病患者1.3亿,我国约4000万,并且每年以0.1%的速度在增长。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报告《预防慢性病———一项重要的投资》中指出:未来10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措施,糖尿病死亡率将增加50%。在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约80%的患者肥胖或超重,可以说,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根源。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教授,他就中医治疗糖尿病提出了“肥胖、血糖、络脉整体治疗模式”的新观点。

正确辨识中医消渴与糖尿病的关系

仝小林教授介绍,中医在临床上是根据“三多一少”症状对消渴病进行认识和诊断的,而糖尿病是根据血糖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的,两者诊断方法的差异导致了消渴病和糖尿病内涵的不对等性。随着检查手段的应用,糖尿病的早期发现率大大提高。2型糖尿病约80%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50%为无症状性糖尿病。“消渴”是以“症”定“证”,必因“渴”而“消”,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定“病”,可以无“渴”,也可以无“消”。

仝教授认为,“三消”最初是对消渴病临床症状的概括,后世医家以“三消”分证,对消渴病发展到一定时期,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消渴病患者的分型辨证,阴虚燥热病机理论尚未囊括糖尿病前期、早期和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时的病机。

现代糖尿病和古代“消渴”的另一个关键区别是:现代糖尿病即使患病多年,由于降糖西药的应用,可能仍然肥胖;古代消渴病则不然,即使发病时的体形肥胖,经过长期的“三多”之后终归要走向“一少”(消瘦)。因此,运用创新思维探索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模式,利用现代研究手段对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机重新认识,对丰富中医糖尿病理论,完善糖尿病的中医辨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明辨肥胖、血糖、络脉的关系

仝教授说,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根本,血糖异常是2型糖尿病的特征,肥胖和血糖异常可以导致络滞,络滞可以加重血糖异常。用一句话概括肥胖2型糖尿病的特点:肥胖是基础,血糖异常是表象,络滞是结局。因此,应从糖尿病的临床实际出发,紧紧抓住肥胖、血糖异常、络滞三个层面。

创建“肥胖、血糖、络脉整体治疗模式”

仝教授认为,“肥胖、血糖、络脉整体治疗模式”包含了肥胖2型糖尿病的系列治法———消膏转浊、开郁清胃、辛开苦降、苦酸制甜和辛香疏络。针对肥胖,围绕六郁和络滞,应用消膏转浊以治肥;辛开苦降、苦酸制甜以治糖;抓住络滞,早期、适量应用活血通络以治络,积极而有效预防并推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消膏转浊调肥脂:“膏者,神之油也……脂即膏也”(丹波元简)。《医学正传》称:“津液稠粘,血为之浊”,血脂异常和血糖升高中医统称为“血浊”。2型糖尿病患者中80%肥胖或超重,60%血脂异常,所以有学者将2型糖尿病称为“糖脂病”。因此,要消膏以治肥,转浊以调脂。

开郁清胃解郁热: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多属土壅木郁,肝胃郁热。需“土郁夺之”、“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故要以疏导为主,清泄郁热。

辛开苦降畅气机:当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病在中焦,胃肠郁滞,使中焦大气不转,宜辛开苦降,开畅气机。

苦酸制甜降血糖:此法直接针对高血糖提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苦为甜的对立,酸为甜的中和。苦能泄热,苦能坚阴;酸能涩,能收。苦酸配伍,泄热毒而敛气阴。

辛香疏络早应用:辛香走窜之药直达络脉,疏通络滞,具有亲络性。针对肥胖2型糖尿病早期即存在络滞的病机,及早应用本法,一则防止或延缓并发症,二则加强降糖疗效。

减肥以治其本

仝小林教授将2型糖尿病中肥胖和血糖的关系用“冰山理论”加以说明,他说肥胖就象一座巨大的冰山,血糖升高只是冰山突起水面的一角,用降糖的药物把血糖控制下来,只是削平了突起的一角而已,水面下的巨大冰坨仍岿然不动,肥胖没有得到控制,胰岛素抵抗没有得到控制,血糖还会升高,居高不下,只有消除肥胖,减少胰岛素抵抗,彻底熔化这座冰山,才能把血糖真正降下来。

仝院长介绍,他们对216例肥胖2型糖尿病随机采用“肥胖、血糖、络脉整体治疗模式”和传统中医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肥胖、血糖、络脉整体治疗模式”组总有效率为83.3%,降糖有效率为74.1%;传统治疗方法组总有效率59.3%,降糖有效率为42.6%。实验研究证实,“肥胖、血糖、络脉整体治疗模式”通过保护胰岛β细胞、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发挥其降糖作用。

“肥胖、血糖、络脉整体治疗模式”是运用创新思维探索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模式,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仝教授最后强调,发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是摆在每一位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

仝小林,男,50岁,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新药审评委员,中国医学促进会保健专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局健康咨询委员会委员。

提出糖尿病发展的四大阶段———郁、热、虚、损,首次提出“肥糖络并治”:治肥运用“消膏转浊法”;降糖运用“辛开苦降”、“苦酸制甜”并提倡“及早治络”的理念;首次提出关注“无消渴糖尿病”病因病机及治法,阐述了“血糖难控因素”的概念并对肥胖从中医角度进行了虚实分型研究。(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冯磊)

--------------------------------------------------------------

适量饮酒可降低2型糖尿病男性罹患冠心病的危险.

来源:网摘 

(路透社医学新闻)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饮用1杯半到2杯酒可使其罹患冠心病的危险降低。

波士顿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Mihaela Tanasescu博士及其同事总结了2419例参加专业健康随访研究的男性糖尿病患者的资料。在11,411人-年的随访过程中,总共发现150例新发生的冠心病病例,其中包括69例致死性和8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塞。该研究结果发表在12月出版的《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

Tanasescu博士的研究小组证实,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与每日饮酒量成反比。与非饮酒者相比,每日饮酒量少于半杯者发生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为0.76,而每日饮酒量在1杯半到2杯者为0.64,2杯以上者为0.59(p=0.06)。

在对其他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三组中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78,0.62和0.48(p=0.03)。啤酒、葡萄酒和白酒均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趋势。

Tanasescu博士等指出,“以往的其他人群研究报告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可因轻中度饮酒而降低。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

研究人员最后总结道,“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每餐轻中度饮酒可能是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有益生活方式,但应由临床医生来决定是否将饮酒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计划的一部分。重要的是,饮酒可能会利大于弊。”

------------------------------------------------------------------------

袁长津谈常见病防治经验:健脾输津 清胃润燥治糖尿病

中国医药报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发病多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或逐渐出现多食、多饮、多尿、疲乏、消瘦等症候群。久病可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本病现分为4大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和妊娠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不足而有酮症酸中毒倾向,多于青少年期即发病;2型糖尿病主要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多于中年以后发病。本病属于中医“消渴”、“虚劳”等病证范畴。

辨治方药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pg≥11.1 mmol/L(126mg/dl)。

中医临床治疗糖尿病一般按“消渴”分“三消”辨治:以烦渴多饮为主者为“上消”,多属肺热津伤,予消渴方(天花粉、黄连、生地、藕汁等)加减;以多食善饥为主者为“中消”,多属胃热炽甚,予玉女煎(石膏、知母、生地、麦冬、牛膝等)加味;以尿频量多而混浊为主者属“下消”,予金匮肾气丸加减。

此外,现有学者经长期临床观察诊疗认为,久患糖尿病者,多兼有不同程度的瘀血症候,主张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或选用养血活血、温润化瘀类的方药,可以提高疗效。

从中医的基础理论来分析,糖尿病属饮食(主要是糖类)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而饮食营养的代谢和输布,主要依靠脾胃的运化功能,化饮食为精微,输布精微、津液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关键是脾。《内经》中谓“津液在脾”,并称中焦脾胃有“蒸津液,化其精微”及“脾气散精”、“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之功能。若脾气虚弱,不仅化源不足,且无力运行输布津液、精微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则形成“气阴两亏,燥热内生”的病机。

近代有些著名医家论治津亏液耗之“消渴”及糖尿病,亦多从健运脾胃为主立法制方。如被誉为北京近代4大名医之一的施金墨,以善治糖尿病著称,其用于降糖的配对主药“黄芪配山药”和“苍术配玄参”,均从健补脾气立法,其中苍术性温燥,似不适于津亏之燥渴症,但因其健运脾胃之功独宏,故用之配伍玄参以展其健脾输津之功。

考健脾益气以化津输津治燥渴一法实源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直清阳明燥热的主方白虎汤的方证条文有三,却无一条原文中载有“渴饮”症,但白虎加人参汤的五条原文中则均载有“渴饮”。白虎加人参汤的组成是在石膏、知母大清阳明胃热的基础上,加入人参合甘草、粳米健脾益气以化输津液、滋胃止渴,因此本方亦是《金匮》中治疗“消渴病”的主方之一。

笔者在20多年前曾治疗一例以久患燥渴、多饮、多尿而消瘦为主症的糖尿病人,初用白虎合增液承气汤治疗多日而无效,后改从健脾输津、清胃润燥立法组方,却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此法此方,余一直沿用至今,疗效比较满意。

基本方药:黄芪、太子参、生白术、石膏(先煎)各30克,玄参、葛根各20克,苍术、麦冬各12克,知母10克,法夏6克。

方解:黄芪、太子参、白术、苍术,补中益气、健脾输津,为本方主药;辅以石膏、知母清热润燥,玄参、麦冬滋阴养液;葛根升清输津以助脾,半夏祛痰降浊以和胃,共为佐使;且在大队益气滋液、清热润燥的方药中,反佐以小量半夏,可使全方滋而不腻,起到和胃助脾、转输津液的作用。

临床加减:烦热著而舌红苔黄者,加黄连、淡竹叶;大便秘结而腹胀苔黄者,去葛根,加大黄、厚朴、枳实;腹泻或大便稀溏者,去生白术加山药30克;脾胃虚寒者,去石膏、知母,加干姜、山药;肾阳不足者,去知母,石膏减量,选加地黄、枸杞、山茱萸、附子、肉桂、桑螵蛸等;皮肤瘙痒者,选加土茯苓、白鲜皮、苦参等。

病案举隅

彭某某,男,53岁,汉寿县一机关公务员,2008年7月2日初诊。患者诊断为“糖尿病”约1年,现口渴多饮,食欲旺,小便频而量多,夜间即要小便3~4次,大便日2~3次,质溏而不爽,烦热喜汗,皮肤瘙痒,体型魁梧而肢体困乏,舌质偏红苔黄而干,脉细数,近查空腹血糖15.6mmol/L,今早餐后约2小时查血糖21mmol/L。辨属脾虚胃热,液耗津亏。予健脾输津、清胃润燥法加减,方药:黄芪、太子参、生石膏(先煎)各30克,山药25克,玄参、葛根、土茯苓各20克,苍术12克,麦冬15克,知母、淡竹叶各10克,黄连、法夏各6克。嘱先服10剂,若有效,即在当地原方配药续服。8月6日患者来复诊,上方已连续服用30剂,自我感觉很好,烦渴多饮、尿频量多诸症明显改善,大便成形日一次,皮肤已不瘙痒,精神健旺,心情愉快,舌红苔薄白,脉细。空腹查血糖:7.9mmol/L,已趋于正常。上方去土茯苓、淡竹叶,黄连改为3克,续服21剂后,查空腹血糖:6.1 mmol/L。

链接

预防与调护

1.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在根据体重及劳动量制定每日摄入总热量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均衡安排每日3~4餐的饮食,其中糖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约占饮食总热量的50%~60%,提倡用粗质米、面和一定量的杂粮,饮食宜清淡,少盐少油,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戒烟限酒,忌食各种糖类食物及其制品。成人理想体重的简易公式:体重(Kg)=身高(cm)-105。

2.坚持有规律的运动锻炼。运动的方式和强度,要因人制宜,循序渐进,贵在持之以恒,运动的时间最好安排在餐后1小时进行。

3.对糖尿病患者,要长期坚持自我监测血糖和有效的治疗,要严密警惕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及早预防和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糖尿病人冬季怎么养护
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的分期表现
科学研究表明:杜仲、桑叶具有优秀的降糖效果!
缓解血糖增高刺激然谷穴!
中医只能养生不能治病?针对糖尿病中医有个...
视频 | 血糖高了怎么办?中医教你一招缓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