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棣逼方孝孺写诏书,不写就诛十族?谎言说多了就成真的了。

前言:方孝孺字希直,浙江宁海人。师从明初著名大儒宋濂,为宋濂诸多弟子中最为得意的一个。围绕在方孝孺身上最大的话题就是其辅佐建文帝朱允炆,结果身死国灭,本人也被“诛十族”的故事。但是这些被文人们传颂千古的事情,真的是真实的么?今天笔者就来捋一捋史书记载,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明史》记载:

(建文四年六月)乙丑,是日王(注:指燕王朱棣)分命诸将守城及皇城,还驻龙江,下令抚安军民。大索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五十余人,榜其姓名曰奸臣。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坐奸党死者甚众。(《明史卷五·本纪第五》)

解释一下:乙丑日(六月十三日),金川门陷落,燕军攻入南京城。建文帝在皇宫奉天殿自焚,朱棣随即点名捉拿方孝孺等五十余名奸臣。根据《方孝孺传》的记载,当天方孝孺就已被捕下狱。

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金川门陷落

至于齐泰、黄子澄等人,此前已被贬在外,因此需要花些时间抓捕。

时购泰急。泰墨白马走,行稍远,汗出墨脱。或曰:「此齐尚书马也。」遂被执赴京。(《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黄子澄当时在苏州,和知府姚善一起准备起兵勤王。南京陷落之后,黄子澄逃亡嘉兴,藏于致仕袁州知府杨任之家。后被人检举,二人皆被逮捕归案。

丁丑日(六月二十五日),方孝孺与其他”奸臣“被一起处死,时年四十六岁。其弟方孝友与方孝孺一同被杀。方孝孺之妻郑氏及二子方中宪、方中愈先已自尽而死,二女投秦淮河自尽。方孝孺死前和朱棣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原文摘录如下:

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方孝孺影视剧形象

根据《方孝孺传》的记载,方孝孺是因为不肯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因此被杀。两人的对话也很有意思,朱棣说他来南京是为了效仿西周周公辅成王的故事,原先并没有想篡位登基。方孝孺责问说成王在哪儿呢?意思是你说你来是辅佐成王,也就是辅佐建文帝朱允炆,那朱允炆人呢?

朱棣表示朱允炆自绝于天,他也没办法。方孝孺进一步逼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意思就是建文帝早已册封有皇太子朱文奎,即使现在朱文奎也失踪,还有皇第二子朱文圭。

朱棣对此回复说国赖长君,意思就是朱文圭年仅两岁,无法亲政。方孝孺再次逼问何不立成王之弟,意思就是朱允炆之弟吴王朱允熥年富力强,为何不立?

朱棣无奈之下,以此朕家事为由,拒绝回答。其实意思就是你管谁做皇帝,都是太祖的子孙,又有什么区别?随即便请方孝孺草拟诏书,被拒绝之后朱棣突然大发雷霆,就将方孝孺凌迟处死。故事写到这里,诸位看官不觉得过于儿戏了么?朱棣城府何等之深,何至于方孝孺刚一拒绝,便对其痛下杀手?刘备还三请诸葛亮,朱棣装也要装一下吧?

《明太宗实录》记载:

(建文四年六月)乙丑,时有执方孝孺来献者。上指宫中烟焰,谓孝孺曰:“此皆汝辈所为,汝罪何逃?”孝孺叩头祈哀。上顾左右曰:“勿令遽死。”遂收之。(《明太宗实录卷九》)

《实录》和《明史》的记载有一点相同,那就是方孝孺都被认为是六月十三日当天被捕。当然方孝孺在朱棣面前是否如《实录》记载的那么不堪,笔者认为是有问题的。但是一般来说史官一般都会以罪臣祈哀来处理类似皇帝和罪臣的会面,也并不足为奇。

朱棣随即命令燕军分守皇城和京城,以维护京城治安及抓捕奸臣。朱棣本人则离开南京,返回龙江大营,并且为朱允炆发哀和治理丧事。

分命诸将守京城及皇城。遂驻营龙江,发哀,命有司治丧葬如仪。遣官致祭,布告天下。下令京师慰抚臣民。(《明太宗实录卷九》)

丙寅日(六月十四日),在京诸王及文武群臣上表劝进,朱棣没有同意。丁卯日(六月十五日),燕军诸将上表劝进,遭朱棣严厉呵斥。戊辰日(六月十六日),在京诸王及文武群臣再次上表劝进,朱棣再次拒绝。从《实录》记载来看,这三天朱棣继续待在龙江大营,依然没有进入南京城。

朱棣进宫

己巳日(六月十七日),朱棣前去明太祖朱元璋所在的孝陵进行拜谒。仪式结束回军营途中,诸王及文武群臣已经准备好了法驾宝玺,就在路上等着了。朱棣假意推辞一番,终于心满意足坐上辇车,向南京城内奉天殿而去,登基大典正式举行。

王谒孝陵。群臣备法驾,奉宝玺,迎呼万岁。王升辇,诣奉天殿即皇帝位。(《明史卷五·本纪第五》)

在这里再说一句,后来明英宗朝“三杨”之一的杨荣,在朱棣进城之前提醒他先去拜谒孝陵。我们无法知道朱棣在让诸王和文武大臣准备法驾宝玺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要先去孝陵。但无论如何,杨荣的这句提醒还是为他带来了无穷的富贵。

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传说落发为僧的朱允炆

壬申日(六月二十日),朱棣下旨按天子礼议安葬朱允炆,但是建文帝的陵墓在哪儿,史书上却是讳莫如深。乙亥日(六月二十三日),全国各地的文武官员陆续来朝拜见新君,朱棣的统治渐渐稳固,于是乎方孝孺等人的死期也就到了。丁丑日(六月二十五日)朱棣下令将方孝孺等被点名的奸臣全部处死。

丁丑,执奸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至阙下。上数其罪,咸伏辜,遂戮于市。(《明太宗实录卷九》)

也就是说,无论是《明实录》还是《明史》虽然对朱棣诛杀方孝孺的动机有所异议,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没有所谓“诛十族”的记载。

在明代成化年间进士宋端仪所著的《立斋闲录》中,记录了方孝孺一家被杀人数合计847人。其中包括方孝孺的族叔方文度、方文恭、方海敏,族侄方谅、方经、方良,族弟方希定、方希崇、方希用、方希善,族侄孙方起宗、方起成、方起庄、方小荀、方居安、方渊胜,族孙方崇俭等。可以看到基本都是方家的父系成员,连母系和妻族都没有涉及,又何来的灭十族?

谣言源头:祝枝山《野记》

祝枝山,是和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的“吴中四才子”之一。在其所著的《野记》一书中,有如下的内容:

文皇既即位,问广孝谁可草诏?广孝以方(孝孺)对,遂召之。数往返,方竟不行,乃强持之入,方披斩衰行哭。既至,令视草,大号,詈不从,强使搦管,掷去,语益厉,曰:“不过夷我九族耳!”上怒云:“吾夷汝十族。”左右问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于是尽其九族之命而大搜天下为方友者杀之。

《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吴中四大才子

这就是“诛十族”的原始出处,笔者就来指出一下其中的谬误。

  1. 祝枝山说朱棣即位后问姚广孝谁可以草诏,姚广孝推荐方孝孺,此其谬一。姚广孝在靖难战争中的主要任务是辅佐燕王世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留守北京。朱棣孤注一掷南下进攻南京城的时候,姚广孝并不在身边,如何向朱棣建言?
  2. 祝枝山说朱棣派人召方孝孺,彷佛三请诸葛亮一般来来回回好几次,此其谬二。无论是《明实录》还是《明史》都明确记载在六月十三日南京城破那一天,方孝孺就已被捕。
  3. 祝枝山说朱棣把方孝孺的朋友也算在一族,此其谬三。《明史方孝孺传》中明明白白地记载了方孝孺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廖镛、廖铭作为方孝孺的门人,如何没有被杀,还能收拾他的遗体并予以安葬?

短短的一段文章,就有如此多的错误,把祝枝山的野史奉为至宝,是不是有些可笑了?而且祝枝山的好友唐寅当年因科举作弊,从而仕途尽毁,作为他的好友,祝枝山难道对明朝就没有怨气吗?在自己私下写的书中胡说八道腹诽一番,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明熹宗实录》的记载:

祝枝山是明代中期著名人物,他的《野记》也很快流传下来,甚至到了明朝后期,连朝堂之上都认为方孝孺是被诛了十族。方孝孺的叔父方克家有个儿子叫方孝复,在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因事被谪戍庆远卫。后来在族灭方家的时候,方孝复以军籍获免。明世宗嘉靖年间,松江人俞斌自称方孝孺之后,“一时士大夫信之”。但是方孝复的后人站出来力证其伪。

此后到了明熹宗年间,松江府的这俞家人再次上奏朝廷,称当年方孝孺还有一个小儿子叫方德宗被人秘密救出,送到松江府俞允家中,就此冒姓俞氏。此时距离嘉靖朝又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方家后人没有再站出来证其伪。于是明熹宗下旨将其抚恤。

(天启二年五月)己亥,诏恤先臣方孝孺遗胤。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当靖难师入,以草诏不从,致夷十族。其幼子德宗,幸宁海谪尉魏泽匿之。密托诸生余学夔负入松江岛屿,以织网自给。华亭俞允妻以养女,因冒余姓,遂延一线。至是,其十世孙方忠奕以贡来京,伏阙上书。得旨方孝孺忠节持著,既有遗胤,准与练子宁一体恤录。(《明熹宗实录卷二十二》)

明熹宗朱由校

这说明了什么?谎言说得多了就会变成真的。方孝孺的两个儿子,一个叫方中宪、一个叫方中愈,说明都是中字辈,这方德宗算怎么回事?同样是儿子,字辈还不一样?

从祝枝山的野史开始,谣言逐渐流传天下。到了嘉靖年间陈建撰作的《皇明通纪》中就采用了祝枝山的说法。此后又出现了松江府俞氏族人两次冒称方孝孺后人,第二次终于得逞。那么方孝孺真的那么重要,是所谓的“读书人种子”,朱棣拼了老命一定要让他草诏吗?并不是。

明太祖朱元璋对方孝孺的看法:

根据《方孝孺传》的记载,在洪武十五年,方孝孺被前元国子博士吴师道的儿子吴沉推荐到明太祖朱元璋面前。朱元璋试了他的才学,只是对太子朱标说“此庄士,当老其才。”意思就是老朱压根瞧不上方孝孺这样的书呆子,随即就把他打发回去了。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十年之后,再次有人把方孝孺推荐到朱元璋面前,老朱看他十年来没什么长进,说了句“今非用孝孺时。”随即把他打发到汉中府做教授。要知道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刚新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正是招揽人才,为太孙培养班底的时候。至少齐泰、黄子澄等人都已经是朱允炆手下的得力人才。

演员胡军扮演的明太祖朱元璋

而方孝孺两次被举荐,两次都没有得到重用。这说明第一,方孝孺至始至终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这是很奇怪的一点。科举是为国家选拔行政人才的,很明显方孝孺自己也知道是考不上的。至少人家齐泰是洪武十八年进士,黄子澄更是当年的状元。第二,方孝孺的两次面试都没有给太祖朱元璋留下好印象。老朱对他的判断就是只能做一个教授,教教学问那是极好的。但是国家大事,那是不能交给他的。

结语:从史料上,无论是《明太宗实录》还是《明史》都没有“诛十族”的说法。如果是《明太宗实录》还有美化朱棣的可能性,那清修《明史》在明朝后期已经有了“诛十族”的说法,却依然没有将其记录在史书之中,只能说明清修《明史》认为压根没有“诛十族”这回事。而从逻辑上,我们已经说了方孝孺根本担不起“读书人种子”这句评语,他都没有参加过科举,算什么读书人?把他当“读书人种子”,是要号召天下读书人都像他一样不靠科举出身,而靠官僚推荐出来做官吗?

也就是说朱棣既不会逼方孝孺草诏,因为方孝孺当不起“读书人种子”。也不会自己打脸让他草诏,因为方孝孺一直是朱棣口口声声要明正典刑的“奸臣”。既然前提不存在,朱棣又怎么会恼羞成怒之下诛方孝孺的“十族”呢?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宗实录》、《明熹宗实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明朝的顶级理解
030--方孝孺 ● 祸从口出灭十族
方孝孺,一代帝师养成记
樊树志:真实的朱棣,才不是《山河明月》中的那个样子
通俗故事:明建文帝 朱允炆 《明史纪事本末》
873条无辜性命到底该不该为方孝孺的名节买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