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放战争中粟裕经典战役(四)

从淮海战役前后分析粟裕为何被称为“战神”,为何能够“百战战胜”!

一、淮海战役战前背景

孟良崮战役后,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领导的晋冀鲁豫区太岳纵队三路大军同时挺进中原地区,把我解放区内的敌人大部调到中原战场,使我军部队在陕北、晋南、山东的压力减轻,战场局势逐渐向有利于我军的方向转变,解放区内被敌人占领的地区也被我军收复。

鉴于此经验,中央军委经过多方考虑,决定让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渡过长江到江南作战,把战场引到国统区,威胁国民党大后方,迫使敌人在各个战区抽调敌人回防,减轻各大战区的作战压力。

二、坚持主见、有理有据、让人钦佩

1948年初,中央军委连续给粟裕发了三份电报,命令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渡江到江南作战,粟裕在收到中央军委的命令后,迟迟未动兵渡江准备,而是一直站在地图面前思考着。那么粟裕在思考什么呢?

粟裕认为派三个主力纵队渡江到江南地区作战:

其一,既没有群众基础,也没有后方支持,几万人的物资保障必将会成为渡江作战的一大难题。

其二,江南地区山川、河流众多,导致江南地区作战战场较小,无法展开大规模的歼灭战。

其三,此时抽调3个主力纵队南下到江南作战,那么势必会造成我军兵力分散,让中原地区在军事上向有利于敌人的方向发展,给我军在中原战场上大量歼敌带来困难。当然,有人会问,如果我军抽调三个纵队进入江南地区,国民党军就不需要抽调部队回防吗?事实上,江南地区是国民党的老巢,国民党一直在此地区部署重兵把守,完全有能力对抗冒进江南、无群众基础的我军三支主力纵队;再者,蒋介石深知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何等重要,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是不会从中原地区抽兵回防江南。

其四,粟裕认为可以在中原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从根本上扭转战场态势。

1.中原地区敌人虽然集有重兵,但是敌人需要分兵把守,能够机动作战的兵力并不是很多,为我军大规模歼敌创造了条件;

2.中原地区地势平坦,在重要的铁路干线、公路干线被破坏后,会大大延缓国民党军机械化部队的集结,而我军则可以利于徒步作战的优势,迅速合并围歼敌人,实现速战速决;

3.中原地区靠近山东、晋冀鲁豫老解放区,群众基础好,我军可以得到大批人力物力的支援;

4.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领导的晋冀鲁豫区太岳纵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已有半年之久,中原地区也有了群众基础,足可以支援中原战场;

5.在中原战场上华东野战军有6个主力纵队,刘邓大军有4个主力纵队,完全有能力在中原地区实施大规模的歼灭战。

粟裕同志的据理力争,让中央军委收回渡江到江南地区作战的命令,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兼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统一协调华野和中野两大野战军在中原战场上作战。由此中原地区展开全面战略反攻,战略总决战(淮海战役)拉开序幕

历史小插曲:(定帅始末)淮海战役开始前,粟裕领导华东野战军拥有15个纵队,同时还指挥着中原野战军的一个纵队,实际上,在淮海战役开始前夕,粟裕指挥着16个纵队,而陈毅、刘邓领导的中原野战军仅有4个纵队;再加上在中原地区实施大规模的歼灭战也是由粟裕同志提出来的,所以淮海战役总指挥是谁应该不言而喻。然而,粟裕的做法却让人很钦佩,在1948年10月31日晚,粟裕给中央军委发去的电报内容中提议由陈毅、邓小平担任淮海战役的总指挥。从中我们看出了粟裕同志高风亮节、不顾个人情怀的坦荡情怀。不仅于此,粟裕同志本身早能够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但是却一直不肯接受,担任着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政委。

三、边打边改,沉着冷静,大获全胜

(一)为抓战机,提前开战,迅速围歼,灵活战术

1948年11月5日,粟裕和老对手黄百韬再次交手,而就在战役未开始前,黄百韬兵团突然西撤,粟裕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根据战场形势变化,顶着违抗军令的风险,立即调动部队围截黄百韬兵团,同时,给中央军委发电,说明自己调动部队的原因,建议中央军委能够提前开始战役发起时间,当然,粟裕的这一提议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同意,为我军围歼黄百韬兵团争取到了两天的时间,但是此时的黄百韬兵团早已跑了,粟裕还能围截住黄百韬兵团吗?

而这时有一个人的命令直接帮助粟裕成功围截住了黄百韬兵团,这人就是时任国民党徐州最高指挥官刘峙,他命令黄百韬兵团掩护国民党第四十四军西撤,黄百韬兵团被迫在新安镇停留了两天。粟裕得到这一消息后,知道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机来了,要求各部要不惜一切代价,以速雷不及掩耳之势展开对黄百韬百团的围歼,华东野战军、中野各纵队迅速开始从四面八方围歼黄百韬。但是各围歼部队到达指定地点时,黄百韬兵团已经从新安镇撤离,情况万分紧急,如果黄百韬兵团逃跑,那么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粟裕立即给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发电,命令其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截住黄百韬兵团,最终黄百韬兵团被我军围困在以碾庄为中心纵横只有十多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

被围困后的黄百韬,迅速命令部队把卡车、大炮等重型装备围在碾庄外围,组成防御工事,并且在防御阵线的正面集中重型防御武器,构建起了坚固的防御阵线,黄百韬更是美名其曰的把这种防御阵型称为“团式集中法”。黄百韬的这种防御阵型确实有效,1948年11月6日,粟裕发布命令对黄百韬兵团发起围歼,可是连续三天的围歼都未动摇黄百韬兵团的防御阵线,我军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粟裕思考着必须要改变打法,命令围歼黄百韬兵团各部采用“近迫作业”的战法围歼黄百韬兵团。近迫作业是指通过挖坑道、地道等方式缩短对敌人发起攻击的距离,这种作战方法果然有效,仅8天时间就把黄百韬兵团的12万人全部消灭。

对黄百韬兵团的顺利围歼,极大的提高了我军部队的士气,为我军在淮海战役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看住一个、堵住一个、帮忙吃掉一个

1948你年11月22日,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国民党军决心收缩部队,蒋介石命令徐州的孙元良、邱清泉兵团由徐州沿津蒲向南运动到宿县,刘汝明、李延年兵团由蚌埠、固镇沿铁路线向北运动到宿县,黄维兵团从赵集方向运动到宿县,打通津浦铁头徐蚌线,改变中原战场不利局势。

戏剧性的一幕再次发生,11月23日,在徐州的孙元良、邱清泉兵团,蚌埠、固镇的刘汝明、李延年兵团都未行动的情况下,黄维兵团却突然向宿县西南方向的浍河南岸发起攻击,形成了孤兵冒进宿县之势。中央军委见战机到来,命令中原野战军歼灭黄维兵团。为中央野战军顺利歼灭黄维兵团,中央军委则给粟裕下达了两个任务:一是看住由南向北增援宿县的刘汝明、李延年兵团;二是堵住由徐州向宿县增援的孙元良、邱清泉兵团。

围歼黄维兵团中央命令由中原野战军完成,华东野战军的任务主要是堵住、看住,并没有作战任务,粟裕此时心中应该是轻松的,但事后的粟裕却说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是他一生之中最紧张的三个时刻之一,(另外两个紧张时刻为宿北战役、豫东战役)在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没有战斗任务的粟裕却七日七夜没有睡觉,这怎么一回事呢?

其一,当时徐州城内驻扎着国民党军的二十万部队,离宿县仅仅二百公里;在宿县南边盘踞着刘汝明兵团的十多万部队,能不能同时堵住徐州的这二十万大军向南、刘汝明兵团十万大军向北支援黄维兵团充满不确定性。再者,如果蒋介石命令宿县南北的部队同时支援黄维兵团,那么我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必然腹背受敌,战争胜负将难以预料。

其二,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刚刚进行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围歼,部队伤亡惨重,急需休整。

其三,刘邓领导的中原野战军为转战大别山,丢掉各种重武器装备,再者,部队人员也一直未得到补充,据统计,当时整个中原野战军可以参战的部队仅仅有十二万人左右,与被围困的黄维兵团兵力相当,但武器装备却远远不如黄维兵团,对于中野来说围歼黄维兵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果不其然,粟裕的判断是正确的,中原野战军对黄维兵团的围歼久攻不下。这时,中央军委命令粟裕抽调三个师的兵力去帮助中原野战军围歼黄维兵团,这一决定让粟裕感到异常紧张,万一敌人在知道我军抽调3个纵队的兵力去围歼黄维兵团后,突然猛攻支援黄维兵团,后果将不堪设想,不过让人欣慰的是蒋介石这是并没有命令杜聿明和刘汝明去支援黄维兵团。粟裕更是把迫近作战的经验带去了围歼黄维兵团的战役中,最终,1948年12月15日,在众多兵力的合围下,我军全歼黄维兵团。

歼灭黄维兵团,意味着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取得了完全胜利,为顺利围歼杜聿明的二十万大军打下了基础

(三)多方分析,料事如神,全歼敌人

早在中原野战军围攻黄维兵团的时候,蒋介石就开始和杜聿明商讨撤退之策,为了迷惑我军,杜聿明做了两件事情。其一,在1948年11月28日杜聿明在徐州为其母亲过寿;其二,1948年11月30日晚派出部队对我军发动了猛烈攻击。

其实,粟裕早就察觉到杜聿明要撤离徐州,粟裕一直想知道的是杜聿明将从何撤退,粟裕精心分析了三条撤退路线。

第一条撤退路线是沿陇海铁路向东跑,然后在连云港乘船逃离。粟裕认为杜聿明此时在徐州有着20万大军,即使到了连云港,要把20万的部队运到南方去,也未见的有如此多的船,粟裕认为杜聿明从此方向撤退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条撤退路线是从两淮地区撤离到上海、南京。粟裕认为两淮地区水网密布,不适合拥有大量机动部队的杜聿明部撤离,粟裕认为杜聿明从此方向撤退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条撤退路线是沿津浦铁路往南方向撤退。粟裕认为杜聿明沿津浦铁路向南跑,撤退中既可以支援黄维兵团,又可以于南边的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汇合。因此,粟裕认为杜聿明所部沿津浦铁路向南撤退的可能性最大。

粟裕在作出杜聿明所部可能要沿津浦铁路向南撤退这一判断后,粟裕计划把华东野战军11个主力纵队部署在津浦铁路两侧,来阻击杜聿明所部从此撤离。而就在这时,中央军委给粟裕发了一份电报,内容大概为:中央军委判断杜聿明集团从连云港、两淮地区撤退的可能性大,命令粟裕要防止敌人从此撤离。

粟裕和中央军委的判断相左,一时间成了摆在粟裕面前的难题,粟裕经过反复论证分析,还是认为杜聿明所部沿津浦铁路向南撤退的可能性大。因此,粟裕在西南方向上留下了华东野战军7个主力纵队,在两淮地区、陇海向派出了4个主力纵队。

事实证明,粟裕的判断是完全从正确的。1948年11月30日,杜聿明所部沿津浦铁路向西南方向撤离,粟裕立即命令本在西南方向的7个主力纵队、两淮地区、陇海向的4个主力纵队采用尾追、平行追击、迂回追击等方式追歼杜聿明所部。最终,到了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所部被我军全部歼灭,至此,淮海战役结束。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0多天,歼敌55.5万人,解放了中原和华东地区,直接威胁到国民党首府南京。

粟裕大战似神仙,淮海战役中粟裕同志能够坚持主见;能够根据战场态势及时调整战术;能够沉着冷静、多方分析;能够料事如神;作战中胆大心细、快速出击是我军在淮海战役中取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主席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三)
淮海战役中,中原野战军有多少兵力?能否单独歼灭黄维兵团?
淮海战役国民党军队的几次重大指挥失误
国军老兵忆淮海战役
从“小淮海”到“大淮海”,全歼敌人重兵集团,长江以北再无战事
淮海战役实际指挥者,是粟裕还是“刘陈邓”?误解源自陈赓的电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