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略论道家的形成与《道德经》的成书

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的思想来源于先秦时期的老子和庄子。但在先秦时期,却并没有老庄作为一个学派的活动印记。在先秦文献里有儒家与墨家的对举,称“孔墨”,或称“儒墨”。也有将墨家与杨朱对举,称为“杨墨”,有“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说法。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却没有这样的记录。可见老子学说在先秦时代并不成为一种学派。
到了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始称这一学派为“黄老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或称为“老子之术”或称以“黄老”:《陈丞相世家》赞中则称为“黄帝老子之术”。而黄帝并没有具体的著作和思想传世,《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等等都是来源于后人的伪托。
在先秦时期,对黄帝的推崇本来是阴阳家的专利。但是到了战国末期,统一战争逐渐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新兴的王朝,亟需一种政治思想作为王朝的统治。为了适应这种需要,阴阳家开始附丽于先秦的政治思想。于是一分为二,一派附丽儒家,产生了后来的方士;一派附丽道家,逐渐和庄子的思想结合。
老子的思想本不成学派,但后来与他思想相近且祖述他思想的庄子出现,并有后学继承庄子的思想,才使得老子的思想有了学派的规模。《庄子》一书中多为寓言,一些寓言的主角便是黄帝,阴阳家以此为凭,完成了与道家在偶像上结合。这种对黄帝的偶像推崇,又刚好能同儒家的尧舜推崇相抗衡。这就是所谓“黄老”的起源。
道家最初的一部经典《老子》多有战国时期的语气,因此老子思想也在思想顺序上被认为晚于儒家。但诚如上文所言,道家的学派特征不是很明显。其经典(《道德经》)形成的历史很长,所以吸收名、法、儒、墨都是很自然的事。
从内容上看,《道德经》应成书于战国中叶,约与子思同时。其第十九章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将圣、智列于仁义之前,过去的学者觉得针对性不强,但自郭店竹简《五行》出土以后,再回头看来,针对性至为明显。《五行》篇属于儒家在战国中叶的文献,以“仁智义礼圣”为五行,荀子曰:“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可知《五行》为子思、孟子一派的文献。
郭店竹简《五行》篇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五行》属于同种文献,但后者成书更晚,简本《五行》只有“经”的部分,而帛书本增加了“传”的内容,并对前者“经”的部分作出了修改。如简本第十八章:“仁,义礼所由生也。”被帛书改作:“仁义,礼智所由生也。”可见竹简强调“圣智”,而帛书更强调“仁义”。而帛书本的“传”的内容,很多话语与《孟子》相似。《道德经》针对“圣智”做出批判,而不是“仁义”。可见其成书在子思之后,孟轲之前。至于学者算怀疑,其第三十八章(帛书本《道德经》第一章)指出由道、德、仁、义、礼的变化,实际上在《五行》篇中也有指出,如竹简《五行》第十一到十四章就按照德、仁、义、礼的顺序排列。所以《道德经》的成书,应较子思稍后,在孟子之前,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又因子思弟子至孟子等,都活动于稷下,所以也可以判断,《道德经》的写定是在稷下前期的。
在稷下前期诸子中,最有可能写定《道德经》的是老子的后学环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环渊著上下篇”。这上下篇正与现存的《道德经》分作《道篇》和《德篇》相符。郭沫若考证,环渊即为关尹。《史记》:“关令尹喜曰”。关,函谷关。令尹,官名。喜,高兴,无一字为人名。但《汉书·艺文志》又有《关尹子》,可见关令尹实为关尹之误。关尹、环渊、蜎子(蜎渊)、娟環、娟嬛、便娟、玄渊等都是同声之转。关尹(环渊)和《道德经》联系在一起恐怕不是偶然的。所谓“环渊著上下篇”者便很有可能就是今天所看到的《道德经》的原本。《道德经》为环渊整理,并不等于《道德经》不能代表老子思想。就像《论语》为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作;《孟子》又自己和弟子、再传弟子共同完成;《墨子》中吴起之死的事,不但距离墨子去世已经很多年,甚至此事结束后不久,连他的传人(不知道第几代)孟胜都随之死亡。在先秦时期,由再传弟子整理祖师的思想那是很当然的事情。关尹(环渊)便是《道德经》的最后整理者。
又《荀子·解蔽篇》中有“《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的引文。之所以称为《道经》,便暗示着在荀子时代道家的书不止有《老子》一部。另《荀子·修身篇》引“《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一句,与《庄子·山木篇》“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见解相同,可知这所谓“传”,是道传。道家分为经、传,与儒家的分类同。法家分经、说,与墨家的分类同。“传”是对学理的阐释,而“说”是对学理的一种演绎,一种具象的表达。一般而言,具象的文字产生于学理的解释之后,这也可以反证道家应该是与儒家同时存在的。
道家的思想主要在一个“道”字。“道”在先秦的解释意义为“导”,如《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就是引导,引申为“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自然的变化。符合于“道”的认为境界,就是所谓“德”。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又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正是此意。
老子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有人以为“无不为说得通,无为便说不通了”,至于其主张绝仁弃义,从无为的意义上,则更是说不通的。然而,这里的无为值得并非指没有动作,而是指没有一切与自然之道相违背的行为,摒弃一切发于人思想下的行动。且无为指的是最终的境界,一开始的“绝仁弃义”本来就不在其中。故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便正所谓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黄老学的来龙去脉与历史评价
黄老之学的产生及影响
一身“屠龙之术”的“黄老之学”,为何转到了“养生赛道”?
取法于“有”,悟道于“无”
【自语堂编藏】张岂之: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仁、义、礼”描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