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读元曲

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
元曲元曲又称夹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地位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类别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
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散曲释名
一、 元代人称为乐府。二、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是明代朱有墩《诚斋乐府》,此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三、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进来。四、
20世纪以来的学者的论文,把小令、套数都看作散曲。散曲作为文体概念做终被确定下来。
产生与发展
一、 散曲的产生1、
发源于金词根据学者研究散曲产生于金元之际,产生于民歌俚谣。金代的词已经出现曲的特点,倾向俚俗、率直、诙谐、浅白。金词对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金词中的许多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2、
散曲输入文坛成为散曲文学的主要途径。金末元初文人没有科举取仕这条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制乐府、唱曲,她们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文人与她们诗酒相乐、丝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的结合。3、
乐曲的变化。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散曲便应运而生。
体制
一、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征。除了单片只曲,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关汉卿的双调《大德歌·春》。
二、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体制特点有三。1、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2、
各曲同押一韵。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2品读元曲
少时背唐诗,读宋词,而与唐诗宋词同享尊位的元曲,却鲜有机会接触。偶尔看到一两首,并不十分喜欢。那时年少,大爱宋词。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以那时短浅目光看来,似乎宋词便是“雅”,元曲相较之下,便俗气多了。宋词华美,而元曲直白。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里,这种华美是很动人心魄的。

现在依然记得,十八岁那年,一次在书店突然遇到了一首元曲,读过便不能作罢。
“袖遮银灯,手掩书卷,带笑呼郎听妾言。天到这般时候,你还不眠。不见那铁甲将军夜渡关,不见那朝臣待漏五更寒。全部是为功名辜负了鸳鸯枕,为富贵忘却了艳阳天。郎啊,你纵有钱,难买妾的青春美少年。”合卷闭目,便见美人儿遮了灯,笑着去拉丈夫的手。原来,我以为直白的元曲竟然有这样的力量。越往下读,越思量,便越爱元曲。

关汉卿写男女情,大胆泼辣,无所顾忌,但情感浓烈,有机趣,不失本色。
云鬟雾鬓胜堆鸦,浅露金莲簌绛纱,不比等闲墙外花。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
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

元曲的即景抒情小调,悠然中便见景、人。来看张可久的《天净沙》。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查德卿的《普天乐》别情,是一首抒写相思离别之情的小令。沉痛怨恨,欲罢不能,叹息,追忆。千百种意回转也尽在一词了。
鹧鹄词,鸳鸯帕,青楼梦断,锦字书乏。后会绝,前盟罢。淡月香风秋千下,倚阑干人比梨花。如今那里?依栖何处?流落谁家?

说到元曲,若不来一首泼辣的,便像是一顿吃的不尽兴的晚餐了。元曲里的女人都是活的,敢爱敢恨,敢做敢当。活伶伶的一个个柳眉凤眼直跃眼前。看这一首《水仙子》。
转寻思转恨负心贼,虚意虚名歹见识。只被他沙糖口啜赚了鸳鸯会,到人前讲是非,咒的你不满三十。再休想我过从的意,我今日懊悔迟,先输了花朵般身已。

娘心里烦恼恁儿知,伏不定床前忙跪膝。是昨宵饮得十分醉,一时错悔是迟,由奶奶法外凌迟:打时节留些游气,骂时节存些面皮;可怜见俺是儿女夫妻。
此曲为男女对答,活现在眼前一样,看了便想起大观园里的同样泼辣的凤姐儿来和那鞠躬作小喊着奶奶的链二爷来。这,便是此曲的动人之处罢。
元代散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元散曲思想内涵丰富,艺术技巧超越前人,既典雅又通俗,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里简单说说如何欣赏元散曲。
元代散曲的思想内涵
一是从多个方面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深刻的讽刺。如张可久的《正宫·醉太平·无题》:“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麦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这首小令辛辣地讽刺了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揭露了世俗风气的腐败,指出贪财是世风腐败的根源。作者痛恨丑恶的世风,不甘同流合污,只求独善其身。
二是纵情于万千美景,寄寓美好思想。如张可久的《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这首小令描写天台山的高与险。因其高,所以寒,以至峰攒白雪,水挂冰帘;因其险,所以峰如剑,崖如悬,又招来哀猿、杜鹃、飞廉。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是渴望真实情感,倾吐寂寞苦楚。如乔吉《双调·折桂令·秋思》:“红梨叶染胭脂,吹起霞绡,绊住霜枝。正万里西风,一天暮雨,两地相思。恨薄命佳人在此,问雕鞍游子何之。雁未来时,流水无情,莫写新诗。”此曲极写相思之苦。但是借助“红梨叶”
、“霞绡”、“霜枝”、“西风”、“暮雨”、“流水”等意象形成一种别样的意境,显得这首小令色彩斑斓,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元散曲的艺术特色
(一)借景抒情。借用清丽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张可久《双调·青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这首小令采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等意象。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鲜明又带萧瑟意味的秋景图。
(二)借古讽今。即用深沉的笔调来无情批判现实。如马致远的《双调·拨不断》:“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一场噩梦。”这首小令以前朝历史为见证,否定功名霸业,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三)以诗写曲。用写诗的形式来提升元散曲的境界。如乔吉在《双调·折桂令·自述》中,开头便是:“华阳巾鹤氅蹁跹,铁笛吹云,竹杖撑天。”结尾是“断简残编,翰墨云烟,香满山川”。整支曲子用的是“言前”韵,始终保持一种韵律美,可以说曲味很深,让我们读后不禁拍案叫绝。又如他的《双调·水仙子·寻梅》:“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绢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这支散曲,开始写寻梅,在村前村后、溪北溪南、树头树底。中间写闻到梅香,在雪中与梅相逢。最后写逢梅喝酒后,被笛声惊醒。整支曲子都在写孤身寻梅,围绕寻梅展开写曲,使我们处处感到有梅花存在,但全曲却没有一个梅字。这一表现手法,不就是我国经典的诗歌表现手法吗?
(四)集豪放、清丽、通俗为一体,代表了元代散曲的最高成就。如关汉卿《双调·沉醉东风·送别》:“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曲中描写送别主人公离别时的情景:手拿饯行杯、眼含离别泪、一再的叮咛话,突出分离时的矛盾心理:“痛煞煞教人舍不得”与“好去者望前程万里”。就在这精心设计的动态、声态、神态描写中,一个既悲痛难舍、又对人生充满信心的多情主人公形象与众不同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元散曲创作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如白朴《越调·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首曲子里,由山、风、阑干和楼阁等组成一道春天的美丽风景。这是用诗的语言写出了画的风景,我们今天读来还是大为赞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曲
元曲常识简述
词牌和曲牌的区别是什么?
元曲第1讲
元曲从兴起发展到衰落
元代文学史常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