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乾隆品鉴善本题诗(下)
题旧五代史八韵
上氶唐室下开宋,五代兴衰纪欲详。
旧史原监薛居正(宋开寳中,诏修五代史,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同修,宰相薛居正监修书成,凡百五十巻,其后欧阳修别譔五代《史记》七十五巻藏,于家。修殁后,官为刋印)。新书重撰吉欧阳。
泰和独用滋侵佚(欧史既出,遂与薛史并行,当时以薛史为旧史,欧史为新史。至金章宗泰和时,始诏学官专用欧阳史,于是薛史遂微。元明以来,传本渐就湮没)。永乐分収究未彰(《永乐大典》虽载其文,然割裂淆舛,已非居正等篇第之旧)。
四库搜罗今制创,羣儒排纂故编偿(因校《四库全书》,词臣等于《永乐大典》各韵所引薛史,甄録条系,得十之八九,复采《册府元龟》、《太平御览》、《通鉴考异》、《五代会要》、《契丹国志》、《北梦琐言》诸书,以补其缺,并参考《新旧唐书》、《东都事略》、《宋史》、《辽史》、《续通鉴长编》、《五代春秋》、《九国志》、《十国春秋》及宋人说部、文集并碑碣尚存者,以资辨证。巻帙悉符原书,而考核更加详备)。残缣断简研磨细,合璧连珠体裁(去声)良。
遂使已湮得再显果,然绍远藉搜旁两。
存例可援刘昫(书成呈览,馆臣请仿刘煦《旧唐书》之例,列于廿三史,刊布学官,从之)専。注事曾传马光(薛史文笔,虽不及欧史谨严,而叙事颇为详核。其是非亦不诡于正。司马光《通鉴》多采用之)。
序以行之诗代序,惕懐殷鉴念尤长。
巻四十一
题刘挚忠肃集六韵
散编裒集还全璧,世久湮沦传始今(《刘挚文集》四十巻,见于《宋史·艺文志》及马端临《经籍考》,世久无传本,今从《永乐大典》各韵中裒集编缀,各体具备,共得文二百八十五首,诗四百四十三首,以原书卷目相校,尚可存十之六七云)。
必有□神为呵护,自然天地佑忠忱。
未尝释巻于经邃,却匪空言见理深。
出处一身守直亮,是非两字辨佥壬。
明陈十害邪辞辟,分析二章正气森。
六百载余惜悃笃,裕陵见摈独何心。
巻四十三
题朱彝尊经义考
秦燔弗絶殆如绳,未丧斯文圣语曾。
疑信虽滋后人议,述传终赖汉儒承。
天经地纬道由托,一贯六同教以兴。
藜阁炎刘校诚韪,竹垞昭代撰堪称。
存亡若彼均详注(彝尊号竹垞,秀水人,康熙己未以博学鸿词授检讨,入直内廷。博闻淹贯。是书通考厯代诸儒说经书目,每书先列撰人姓氏,书名,巻数,次列题注:曰存,曰阙,曰佚,曰未见。次列原书序跋,诸儒论断及其人爵里。彝尊考正按语载于末而附以逸经、毖纬、拟经诸目,凡三百巻。自汉迄今,说经诸书存亡可考,文献足征,编辑之勤,考据之审,网罗之富,实有禆于经学。惟所注阙佚未见者,今《四库》所録,往往其书尚存,盖册府储藏,外间难觏,不足为彝尊病。至巻首冠以我朝世祖御注《孝经》圣祖《日讲解义》,自属体制应尔。若臣工著述,则当按时代先后,彝尊于编次时,亦未及详订,即如本朝成徳所著之《大易集义粹言合订》列于前而朱子《元亨利贞说》立于后,殊为参错,第以刋布成书,难以改刻,惟令于《四库全书提要》内声明以正体例,至其义在尊经,不惟汲古之助,并将昭示来兹矣)。文献于兹率可征。
远绍旁捜今古会。焚膏继晷歳年增。
考因晰理求其是。义在尊经靡不胜。
枕葄宁惟资汲鉴。阐崇将以示孙曾。
巻四十五
题易传灯
是书旧署徐总干撰而不著名,其子序谓其父尝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所学,似尚有禀承,顾取释氏传灯语为经解,标题谬盭甚矣。其言君子小人吉凶阴阳之义,颇有阐发,而所论河图象数,牵附九宫,则又乖于正道,盖其书纯驳参半,乃指斥后学差误,得无责人则明,而责已则昏欤?以其裒辑于散帙之中,亦云希觏録备四库,庶几瑕瑜不掩,系诗简端讥之,正所以惜之也。
徐氏隐名故以何,标题想亦自知过。
本来画卦由古圣,胡乃传灯拟梵陀。
学述东莱道未见,习沿永叔语伤讹。
明云后学多差误(书中有后学差误条目),可识其人差已多。
巻四十六
题影宋钞班马字类
采摭欣传檇李娄,居然影宋似雕锼。荀袁原未范围出,班马藉因奥窔求。
喜此朝弦而暮诵,嘉伊远绍更旁搜,披翻快处縁恶旨,笑异东坡大白浮。
1. 题増补武林旧事
补因廷焕(朱)原周密,旧事武林想象间。
正向金朝称侄际,那仍豪兴赏湖山。
都人士女走如狂,天子真称孝寿皇。
便是北方有归榇,安能五国觧凄凉。
朝歌暮舞胜都京,水秀山明凑雅情。
绘出承平真气象,尔时岂果是承平。
题此木轩四书说
云间绩学众传诸经说方成,又说书一刹不,容有二佛,此言果可说书欤?按袁熹书说论者,谓其较所作经说为优,其中固不无可节取,阅及《孟子》“以予观于夫子章”,谓孔子不特春秋之世,不容有二,从是以后,更数千歳,六经、四子书,苟未澌灭,亦不得生如孔子其人。盖犹一刹不容有二佛也。意在推崇孔子,而拟不于伦尊之固如是乎,且以释氏语阑入儒书,尤垂说书之体,昔昌黎谓荀、扬大醇而小疵,余谓袁熹此书乃小醇而大疵耳。
2. 题严羽沧浪集
言志曾闻舜典宣,尔时谁识所为禅。
假禅宗以定诗品,混儒释兼紊后先。(按严羽《沧浪集》诗辨:以为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娄举正法眼、小乘禅、临济、曹洞之类,以定诗品。不惟引释教以证儒宗,已为冠履倒置,比儗弗伦,岂知佛生于周昭王时,至汉明帝时始入中国,其教亦惟演经守律而已。至逹摩于萧梁时至中国,始倡禅宗■悟之法,是虞廷所为诗言志者,乃数典之最祖彼。时之诗,亦可以禅宗概之乎。夫诗有别裁,偶渉禅趣,固无不可,若宋之蘓轼及我朝之张照,每有吟咏托禅意者,十之七八,已失诗之本旨,若严羽此集,津津以禅门乘果定诗之品格,其所谓不渉理路,不落言筌者。羽早自犯渉理路而落言筌,即禅家所谓担板,汉未必非此人也。诗以辟之,用示后之学诗者。)
巻五十一
题郝经续后汉书
身充信使被拘留,两国恰逢奸计投(元太祖既立,欲与宋修好,王文统素忌郝经有重名,请遣经,乃以经充国信使,至宋告即位,且征前日请和之议,文统复阴属李坛潜师侵宋,欲假手害经。经至宿州,遣副使请入国,日期不报,遗书三省枢密使及两淮制置使,亦不报。先是,贾似道为元兵围于鄂州,惧而请和,且请称臣纳币。元人许之,鄂围始解。似道匿其事,以大捷闻,及还朝,使其客廖莹中等撰福华编颂,鄂功通国,皆不知所谓和也。恐经至泄其谋,因拘经于真州之忠勇军营,经上表请入见,又数上书,极陈和战利害,皆不报,遂留真州十六年,因着此书)。
愿附鲁连未遂志,空言思托著书酬。
陈寿宁称史笔人,续之尊汉见诚醇(陈寿《三国志》帝魏寇蜀,论者非之,然司马光作《通鉴》,尚不能订其误,至朱子作《纲目》始为改定。经所著《续后汉书》,独以蜀汉绍炎刘正统其识,甚正。彼盖已见朱子之书也)。
独嫌董卓仍列传,即未叛臣亦乱臣。(经此书于叛臣簒臣皆各为分类,而董卓则仍置寻常列传中。夫东汉之祸,实由董卓,其簒逆之谋久萌,特未及逞耳。纵不别为簒臣,独不当另列为乱臣乎)。
褒贬从来不可诬。要公千载赏和诛。
簒臣仲达祗簒魏。簒汉宁非孟徳乎(经列司马懿为簒臣,而转不及曹操。夫懿乃魏之簒臣,若曹操实簒汉之贼,眨懿而舍操,春秋之义有未当矣)。
福华编撰鄂功陈,羁绊真州十六春。
未免南方君子笑,笑他不叛北方人。
帛诗或者假前题(《元史》经本传载汴中民射鴈金明池,得系帛书诗,有云: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中统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放鴈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盖经以久留,音问不通,不知中统之为至元也。云云。此盖好事者因苏武事假为之,然经久羁宋地,仗节不屈,仅以著书自遣。视苏武在匈奴娶妇生子,不可同日语,奚藉鴈书方表其忠乎)。学术忠诚孰可齐。
设使子卿逢地下,著书差胜娶胡妻。
巻八十七
题何楷诗经世本古义
明何楷闽人着《诗经世夲古义》,凡二十八巻,依时代为次,名曰《世夲古义》,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而殿以《曹风》、《下泉》,计三代有诗之世,始夏少康,终周敬王,凡二十八王,因配以二十八宿,各为序目,虽其书于名物训诂考证详明,而钩棘字句,牵合史传,强附名姓时代,以舒窈绍兮指为夏征舒,硕鼠指为魏寿余,又以草虫为南陔,菁莪为由仪,缗蛮为崇邱。穿凿附会,不可枚举。且以孔子删定之三百篇敢于任意颠倒,不师古训,妄兴异议,实索隠行怪之徒,不可为训。徒供考证,正宜束之高阁耳。)
弗遵孔子所删诗,叙世传经自出奇。
割裂雅风畏忘彼差排星宿巧符其,
楷而失则何之谓,撰以成乖杜岂辞。
可惜用功无用地,束诸高阁合于斯。
巻八十九
题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八韵
画史老田野,披怜长巻情(《四库全书》馆进呈萧云从所著《离骚图》,始知其善画,侍郎曹文埴因进所藏《云从山水长巻》,末自识云:河阳李晞古作,大障为高宗所眷爱,余草野中人,无縁献纳,虽衰老极力,勉为此巻,藏之以俟知我云云。词颊诚恳,曾为题句)。
不縁四库辑,那识此人名。
六法道由寓,三闾迹以呈。
因之为手绘,足见用心精。
歳久惜佚阙,西清命补成。
共图得百五(云从踵李公麟《九歌》为《离骚图》,颇合古人左图右书之意,但今书止存《卜居》、《渔父》合绘一图,《九歌》、《九图》、《天问》五十四图,其余或原本未画。或旧有今阙。因命南书房翰休等逐一考订,令门应兆补绘九十一图,合之原书六十四图,共一百五十五图,俾臻完善)。若史表幽贞。
姓屈性无屈,名平鸣不平。
迁云可以汲,披阅凛王明。
常雩礼成述,事昨冬三白。
幸优滋春去,夏来泽又迟。
十歳率逢九,歳旱常雩已。
是暵雩时堪,怜二麦苖秀。
亟待新禾耘,以菑肃叩
为民虔请命,庶几云凑雨霶施
巻九十三
题宋版周髀筭经
皇祖精明勾股弦,惜吾未习值髫年(余远侍皇祖,时年甫十二歳,设至十六七歳时,想亦蒙指示算法矣。践阼投即以是为要,命皇子軰随荘亲王学之,故有通其术者,而朕以因循未学,此毎以为愧)。
授时以是为要矣。考古亦常有舛焉。
设匪敬诚存曰旦,可能容易事占天。
而今老固难为学,自画追思毎愧旃。
题宋版周易程传
卜筮书违秦火殃,大程平正传言常(言易者,率入于奇。朱子矫之,以为特言卜筮,故毎爻必言占者得之,亦未免过正,盖易理无不包,实不奇。予以《程传》为得之)。
周张朱介三贤卓,凶悔各中一吉当。
开物无为自成务,抑阴有道在扶阳。
幽明通以性命顺(櫽括程传序语),内圣由来贯外王。
巻九十四
题宋版陆宣公奏议
熟读东坡进奏篇,欣看议疏陆家宣。
行间字里通时事,曲譬直陈总道诠。
一部允当置棐几,万言犹喜见初镌。
梁洋失及忠州遣,惜舍何殊天与渊。
题宋版朱文公校昌黎集
校集都因考异诠(宋版朱文公所校《韩文考异序》云,此集本多不同,惟近歳南安军所刋方氏本号为精善,别有《举正》十巻,其论去取多以祥符杭本、嘉佑蜀本及李谢所据馆阁本为定,而尤尊馆阁本)。门人李汉更详编。官书率就私书献,杭本应为蜀本先(二语櫽括序语)。无碍兼存期自择,允为独出更谁肩。一篇原道接孔孟,见道因文启宋传(谓周程张朱五子)。
巻九十五
题宋版郭忠恕佩觹
卫风第廿一章句,名寓佩觹解结求。
小学从来大学本,今文应溯古文由。
肆言那恋钱五万。容面偏欣土一抔。
蝉蜕分明地仙列,斯人奚翅画家流。
题宋版聂从义三礼图
尚忠尚质尚乎文,三代因之政以分。
何必衣冠定相袭,要知和敬有尊闻。
观图可识关雎意,抚册犹欣旧茧芬。
汲黯谠言对汉武。怀哉那复更云云。
日下旧闻考题辞二首(第一章书縁起,第二章书自儆)
重考彛尊书以成,七言权当序而行。
名因日下荀鸣鹤,迹逮春明孙北平(朱彛尊所编《日下旧闻》,招拾载籍及金石遗文,分为十三门,四十二巻,颇为综核。与北平孙承泽所著《春明梦余録》七十巻均有禆于帝都考证,但其书不免罣漏淆讹。因命馆臣重加订正,其《春明梦余録》内所载,亦间采择)。
罣漏岂无补所阙,淆讹时有挍从精。
百年熙皞繁文物(朱彛尊书成于康熙二十七年,今又及百年,太平熙皞,民物繁昌,自宫殿城市改置添建,复编増为十五门,成书一百六十巻,名曰《日下旧闻考》)。似胜三都及两京。
曾赋皇都与帝都(癸酉年曾赋皇都帝都诗两篇,帝都诗言,自古建都之地,莫过燕京之据形胜,皇都诗言:今燕京体大物博,户口繁滋),若兹形胜古今无。
金迁元复其久矣(自金天徳中迁都燕城,号中都,元至元中,改名大都。明自金陵迁于北京,我朝因之,然其城郭宫殿,凡数迁移,率非金元之旧矣)。明筑清修滋盛乎。
御苑法宫诚富此。返淳还朴益殷吾。
论成知过渊衷写(余临御四十余年,凡京师坛庙、宫殿、城郭、河渠、苑囿、衙署,莫不修整,皆物给价,工给值,然究以频兴工作,引为已过。辛丑歳,曾着《知过论.以自箴)。更励聪聴奕叶图
卷九十六
题宋版千家注杜工部诗史
昌黎祗许仲尼师,吾亦云然于杜诗。
注萃千家谓多彼,品高万古孰同其。
一生惟是忠孝耳,小徳何妨出入之。
秋兴八章重背读,又同此老坐移时。
巻九十七
题増广注释音辨唐桞宗元集
文章韩柳称伯仲,邪正立身冬夏然。
党入叔文真是谬。州怜禹锡或犹贤,
政传柳郡差可耳。庙祀罗池实幸焉,
终是昌黎敦厚道,惜其末路鲜周旋(柳宗元、刘禹锡皆以王叔文党外贬。宗元欲请以柳易播,禹锡得改刺连州,又宗元在桞州颇有政绩,州人祀于罗池庙,韩愈作志以为不自爱,惜禹锡既以失身护谴,后因裴度之荐还朝录用。志称宗元不得有力者推挽,盖惜无为之周旋吹嘘者耳)。
题宋版尚书详解
五十八篇始至终,厯为详解折于中。
道心毋使人心杂,圣法由来王法通。
士行(去声)胡编诚足伟,九峯蔡传实相同。
设如切已举其要,二典三谟用不穷。
巻九十八
题佩文韵注
八年无一日离,昨曾全韵毕吟披。
东涂西抹弗出此,旰食宵衣率在兹。
懒与文人争绮句,每先农事切豳诗。
愁多喜少相终始,五巻空空付不知。
五集目录一
巻之六
赋得摛藻为春(得宾字八韵会试题)。
藉底识为春,宣于摛藻伦。八方归槖钥,一气贯天人。
董策三而列,班文继以陈。信能参化理,自可赞洪钧。
蔼蔼寸田盎,融融九宇誾。四时得居首,万物总含仁。
月露风云否,飞潜动植循。命羲关实政,平秩在寅宾。
巻之二十七
重华宫茶宴以开国方略集成为题联句并成二什
东壁新正例属吟,紫光宴返集儒簪。
书成开国懐前永,迹示承家戒后深。
不忍观尤不忍泯(开国方略告成,敬序简端以创业艰难有不忍观者,然而念祖宗勤政治祈天永命慎守神器观是书益知虔恭寅畏,此方略所以不可不亟为编辑也)。勉惟继在勉惟钦。
奈何弗敬召公训。亦曰干干惕照临。
守成开创昔评量(昔为创业守成难易说,谓守成实难,必有以光前烈,启后图,是创业者,未竟之难,即守成者分内之难也。如明之季年,惟失守成之道,我祖宗乃得肇基东土,统一寰区,敬绎方略所载,足资殷鉴)。失守乃争创业强。
正胜刘家及朱氏。勲齐涿鹿与昆阳。
抚兹累洽思谁致。惕彼难谌敢不蘉。
归政近哉余八载,慎终凛凛更皇皇。
巻之二十八
题文山集
忠义根心节烈身,宋家终始一全人。
文山不独嘉其艺,题句为师千古臣。
奔波江海竟南回,一木难支大厦摧。
丞相却原入师返,那辞浮语致人猜(天祥以右丞相入元请和,与元相巴延抗论,巴延拘之,夜亡入真州,制使李庭芝疑天祥来为元逰说,移文令真州苗再成亟杀之,再成不忍绐,天祥出城,遂得脱,至高邮,东泛海,入温州,又元刘岳申作天祥传,称苗再成欲合淮西制置使李庭芝,淮东制置使夏贵两军为堵,截元兵之计。天祥然其说,故寄书二阃。庭芝得书,反以丞相无得脱理,罪真州不当纳天祥,且谕再成亟杀天祥以自白等语,抑扬其词以庭芝疑天祥为怪,然是时庭芝先闻扬州脱归兵。言元遣一丞相入真州说降。而天祥适至,故以为疑,且安知非元将料天祥必投扬州。先纵反间。使庭芝杀天祥也。岳申未悉逃兵流言情事。但云得书。反疑为乖,亦非笃论也)。
苗李守城入不容,操戈室里避其锋。
二人(谓李庭芝苖再成)设弗徇忠节,岂免千秋辟险凶(岳申以苗、李守城不纳天祥为非,然庭芝当危急存亡之际。为宋守扬州数年。将士为之死鬬。元所遣诏使悉焚斩之。率能尽节忠于所事再成,虽旧史无传,然能脱天祥于难。卒以城陷。不屈而死,此二人亦唐张巡许远之亚。而以不纳天祥议之过矣)。
黄冠如愿转难评(天祥被执。元世祖爱其材。欲官之,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傥縁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是天祥亦未尝不欲生而必于死节。使元世祖不杀之而听其为黄冠,迟之十数年,则天祥反不成其为天祥矣。盖忠臣义士,一时激烈,从容就死,适足以成其名,鼎革之际,似此者不胜偻指,在时君有以处之耳)。莫若从容就义精。
子不知终弟受职,应难地下见其兄(天祥长子道生,没于进兵恵州时,次子佛生,以空坑之败被虏,不知所终。后以其弟文璧之子升为嗣考。璧在宋权户部侍郎,广东总领,兼知恵州。后降元,为临江路总管,兼府尹。纪年録又载天祥有从子隆子仕元宁州判官等语。文璧仕宋显秩,又复腼颜仕元。九原有知。应愧见其兄也)。
巻之二十九
题明世子朱载堉琴谱
忆昔于香山,曾听唐侃琴。穆如余古风,谓胜筝琶音。
其后定韶乐,皇祖书沿寻,乃悟古在兹,一字一弦吟(唐侃,内府旗人,曾出兵受伤,善弹琴,任副都统。后年老乞休,居香山。乾隆辛酉年,曾听伊弹琴,音节抑扬,谓即古乐,屡有诗嘉之。及后厘定中和韶乐,细绎皇祖《钦定律吕正义》,考订精审,一字一弹,乃知古乐琴声,均属一弦一字,非如侃所弹世俗之繁音促节也)。
虞书律和声,何有扬与沉。(虞书依永和声,虽有清浊长短之节合之五声六律而总不外一字一弹,若一字数弹,则有,抑扬往复以图悦听之为是俗工曲调非古乐矣)。兹翻载堉谱,亦可谓用心。
指法虽辟俗,十六烦弗禁(叶)。甚至谱(读作七世俗琴谱所载指法右手有二十四势左手有二十九势合数字减笔为一字其上半记左手指法及徽数其下半记右手指法及弦数如曰卝取散字起笔谓右手散弹左手不按徽也。曰七谓七弦也。曰乙取挑字一乙谓右手食指挑弦也。字典中实无,此等字可知非古矣)。□。(读作三如曰火谓左手大指也。曰九谓大指按九徽也。曰勹取勾字一勹谓右手中指勾弦也。曰三谓三弦也。今载堉亦用此指法,何异俗谱所载乎)。几不邻哇滛。
古人幼而学,操缦胥所任。授此谱以习,安能喻林林(操缦所以和性情,人人皆可学而能者,以其简也。若如俗谱所为必久工斯伎方可。岂人人所能乎)。
揉绰在所摈。四字(谓正应和同)长何堪(叶堉)。(朱载谱所载《关雎章》,虽一字一弦不用吟揉,绰注抹擘撮抡等五十三势,然一弦之内,用正应和同四声长至十六弹已,不胜其冗,而一音之中,已有,抑扬高下,不免烦手之讥,且于琴尚可令配以金石竹匏之类,则不成章,此实近日命乐工亲试而知之者。载堉之意,亦欲复古,不知古人之律原有清浊长短之节,然亦祇于一句数字之内,分抑扬高下,不得于一字一音之内复有抑扬高下,转致趋于繁缛,徒为悦耳之具,而于诗歌字义,究不能晰,则古人所谓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者,又要在乎。是载堉所谱,欲避俗而仍不免于引古入俗也)。韶乐用正声,应和同弗侵(今中和韶乐一字一弹,祇用正声,不用所谓应和同三声,非特迥异,俗乐之一字数弹,即朱载堉琴谱之十六弹,亦未可同日语。而所谓应和同者,实亦后人所阑増者,岂虞书所有哉!)。
宜引今合古,戒混古杂今。今琴较琶古,然非古琴谌。
韩苏大手笔。可曾此酌斟。(按昌黎、东坡二人,实博古大雅士也。其听颖师贤师之琴。胥可谓极力摹写,然亦何尝不可用于筝琶之类,则与白居易之《琵琶行》无大殊也。颖师贤师不究其禅律而习琴焉,不可谓务本,而其所弹,想亦俗调。韩、苏未尝辟之,且一弦一音与一弦数音。并未明论其与古合否也。以致《西清诗话》及《彦周诗话》辨论弗已。入者主之,出者奴之。予以为愈去愈远而揔亦未曾指出韩苏之实未臻处也。予翻悔向之以唐侃俗调为古乐,而今方知一字一音之为古乐,无取繁音悦听,较筝琶略清之俗调琴也。夫学问之道,无穷止之日。设非今之细心审订,即以昔之俗调琴为古矣。推之万理万事,孰不如是。余是以老而益勤于学耳。)
再题朱载堉乐律全书
琴谱蹖知古乐非(见前题载堉琴谱诗)。全书更与辨渊微。
欲求广博失精核,圣制由来总范围(载堉所著《乐律全书》,于定律审音之道不能会通原委,误解古书,师心臆说,是以律吕杂用,清浊不分,其蹖驳不可枚举。兹命皇六子与馆臣等钦遵皇祖《御定律吕正义》详加校核,逐一指驳,订正。益仰见圣制精微,理明数备。为千古不易之凖,而载堉之谬,亦一览了然矣)。
谱书工尺漏宫商,数典徒令意渺茫。
祇备一家言或可,束之高阁正相当(载堉谱中有工尺而漏宫商,则是其混古杂今也)。
小令由来格已卑,烝民那得强(上声)填词。(载堉谱中有立我烝民章,思文后稷章,以豆叶黄金字绖曲牌分谱。夫取古歌颂配以时曲小令,是援荘雅而入于里俗矣。即此一端,可该全部,其错杂舛谬,不足与言乐,不待深辨耳)。
一端已足该全部,不可与言乐可知。(乙夘重题朱载堉《琴谱》,并命入《四库全书》,以示辟识事。载堉此谱,丁未曾题,其以俗琴溷古乐,且訾韩苏之未议及也。详见《御制诗集》。兹偶翻旧稿,尚有未尽之意,是以重示辟而识其事。夫琴无可辟也。琴之有谱,不可不辟也。经之言琴者,其制曰五弦之琴(乐记)、大琴(明堂位尔雅)。中琴(明堂位)、颂琴(左传)。其名曰龙门、空、桑云和。(并《周礼·大司乐》)。其用曰鼓(诗)、曰弹(檀弓)、曰操缦安弦(学记)。如是而已,曷尝有所谓指法手势吟猱绰注之■■哉!向于香山听唐侃弹琴作诗,谓即古乐迨后厘定。中和韶乐,始悟一字一音之为古,而今琴为俗,故曾题朱载堉乐律全书,再三辟其蹖驳,并令定全诗乐谱,颁播海宇矣。近阅《四库全书》,着録有明严澄《松弦馆琴谱》、本朝程雄《松风阁琴谱》二种,纪昀等不入之经部乐类而附之子部艺术类,虽本宋陈旸《乐书》列今琴于俗部之意,微足示雅郑之别耶?然今之言琴者,但知烦手滛声,日引月长,习今眩古,经部子部乐类艺术类,其谁辨之,故不得不重辟之,俾人易晓也。盖琴之有书自西汉,其指法自蔡邕,着谱自唐以前,谱手势自赵耶?利谱作半字自唐以至于宋,虽汉迄今二千余年,亦云古矣。然今琴所述者,尧之神人畅舜之南风,文王之羑里,周公之越裳,孔子之龟山,亦均汉后之法,传三代上之事。其然,岂其然哉!且其所谓神人畅诸操,亦必非当时圣人之所作也。明冯惟讷编《诗纪》一书,备载于古逸一门,盖亦攟摭旧闻,以见赅博,其间真伪不,暇考核。惟讷去古益远,其所编集无足置论。夫唐虞之书,惟二典三谟,实有可信,若神人畅不过就尧时任禹之事,敷衍成文,辞意又多不类,即《南风歌》虽见于家语,而家语世已疑其多伪。其他《羑里》、《越裳》、《龟山》等辞,想亦皆后人就当时之事撰拟之,三代以前恐无是辞也。三代以上之琴曰五弦(舜之琴)、曰七弦(文王之琴)。如是而止。予惟信三代以上之言,至如三代以下之言,皆如孟子所谓不可尽信也。其指法若勾挑剔抹者,十二律无是音,其赝字如(读作七)□(读作三)之类,篆籀以来无是字。所谱之诗,毛郑以来无是解,故朱子以为尤谬,郑樵以为异端,陈旸以为诡说,曾是大乐与天地同和而可为所夺哉!即以事理论之,礼云:士无故不彻琴瑟,盖人人能之,今之琴谱,人自为师,家自为学,彼之所谱,此不能通其法,甲之所弹,乙不能喻其辞。琴工学之数年,至血指或不成声。古之教者,春诵夏弦一时之课而已。人生年十三即学乐诵诗,使如所谱,其必三代之为士者,皆胼手重茧溺音废业而后可。《仪礼乡饮酒》:礼工歌三终,笙入三终,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凡诗十有八篇,雅之文王大明,皆以祀先王。颂之长发,奏之大禘。章句最多,使如所谱用之燕飨,必卜其昼,又卜其夜用之祭祀,其不跛倚以临者几希矣。审是,则今谱之不可行,必非古乐昭昭矣。然则琴无谱乎,曰有。《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乐记》曰:比音而乐之谓之乐,此古乐之精言也。今《诗经乐谱》诸器,皆胪正声,此乐之合于古者,中和韶乐大典,尊严行用,此乐之宜于今者,皆一字一音,庶几得赵彦肃所传之遗,不至如杨杰所讥之失矣。尚何琴谱之足云。总之,古今之界不可不明,言乐非自予定,实乃自予而显制作之事,戒泥古,更戒徇俗。即井田封建之必不可行,而辟雍之必宜复均是道也。识成,以冠两谱(经部乐类子部艺术类)之首,并命补书入朱载堉琴谱,识辟成因,命内廷翰臣为简语以申琴之古今经俗之概,而诸臣捜罗所以举约者,几于目迷五色,然既费苦心,亦足撮要究胜古今议琴充栋之緐言,并命附録内廷翰林等考据琴谱指法。按语。
琴操曰:伏义作琴,桓谭《新论》曰:神农氏王天下,始削桐为琴。通礼纂曰:尧使无句,作琴五弦。杨雄琴清英曰:舜弹五弦之琴,尧加二弦。吴仪琴堂序曰:武王増变宫变征而为七。按《乐记》曰:舜作五弦之琴,其言要为可据,又《广雅》云:文王増二弦曰:少宫少商隋志云:周文王加二弦帝王世纪云:文王复増二弦,是七弦之琴,实始于文王也。至各家谓文王、武王各加一弦,其说虽多,殊不足信,若文王、武王先后各加一弦,则文王当有六弦之琴,而古来从未有,此说至吴仪谓武王所加,尤为无据。微论仪一人之说,不足凭,且二弦自来相传为少宫少商,不闻为变宫变征也。自当以五弦为舜之琴,七弦为文王之琴。《汉书·艺文志》、《雅琴赵氏》七篇、《师氏》八篇、《龙氏》九十九篇。按,此琴有専书之始,赵定、师中、龙徳,皆汉宣帝时人,至光武帝,命极谭鼓琴爱其繁声,宋宏即以为耽悦郑卫矣。《玉海》:唐以前有刘氏、周氏琴谱四巻,陈懐琴谱二十一巻。按,此琴有谱之始,其谱已不可考。《崇文总目》唐赵耶利琴手势谱一巻,载调弦用指之法,又《弹琴右手法》一巻论,指法四百余言。按赵耶利,唐太宗时人,以手法为谱始此。其后赵惟则注明蔡邕指法,赵希广作指法,宋王大方述琴调,操名琴様指法,后代琴谱多因之蔡邕琴赋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反复,抑按蔵摧:按,此所赋乃用指法。郑樵云:古者手势所象,本蔡氏五弄,赵耶利所修也。朱长文云:蔡氏五曲,所谓游春、渌水、坐愁、秋思、幽居者也。今人以为奇声异弄难工之操,而叔夜时特谓之謡俗之曲(嵇康《琴赋》云:下逮謡俗蔡氏五曲),且曰:乘间簉乏,亦有可观,盖言其非古也。儒所制尚且非古,况于魏晋之曲乎?宋世有琴工嵇元荣、羊盖之俦,率造新声去,古益远,柳吴兴(恽)尝以叹恨,着清调论,并上乐议唐世琴工,复各以声名家曰:马氏、沈氏、祝氏,又有裴、宋、翟、柳诸家。师既异门,学亦随判,至今曲同而声异者多矣。长文所著《琴史》,源流甚详,所谓曲同声异,盖人自为之,益征非古矣。《琴史》:谢安石弟谐,颇有文学,善鼔琴,以新声手势,京师士子翕然从学。按指法始于汉,至晋时尚以为新声,明非古乐,乐书,雅琴之制自汉始也。韶乐部中有正声翻译字谱,又令钧容班部头任守忠注,入唐来燕乐半字谱。按今所传琴谱即半字谱之遗,以声緐字多不可胜书,故取其字之半。或至一两笔,如卄即散声之起笔也。乚即挑之一笔也。勹即勾之一笔也。丁,则打之半字巾,则带之半字弗,则拂之半字,至撮为早反,撮为□全扶为□半扶为尖,则合两半字,又少息为省连为车,则有全本字其大指为大中指为中,则本字有义食指为人,无名指为夕,则半字无义。近世《指法閳微》一书,列右手指法七十有二,左手指法九十,亦云多矣。及别以一谱较之,又复不同,非有定也。窃以谱本非字,乃号记耳。如曲家之工四上尺,算家之甲乙丙丁,皆非有义,然各有本字也。至以声緐之故而曼衍攅簇,殊形诡状,不特字书无此字,抑且律书无此音,虽自唐有之,而不可以入古审矣。乐书古人论琴声有经有纬,有从宫、商、角、征、羽、文武以上为经声,黄钟及大吕闰徽以上十三声为纬声,风雅声等二十四声为従声。按经声主弦为七音,纬声主徽为十二律及闰,每弦十三徽,积九十一声,乐之道备矣。二十四从声中有笳声,岂古乐所有。今之指法又在二十四声之外,转益支离。陈旸所谓世罕知音,反以筝势入琴。谱録虽存,其无益乎?古乐书琴主散声(左手不按弦,惟以右手弹之)。实音次之,泛音郑声,君子弗贵。是以左手绰注吟猱,右手疾徐轻重,雅乐禁焉。琴理虽渊,雅音尚简,指法大略可得而论,右中指向内为勾,向外为剔,食指向内为抺,向外为挑,大指向内为托,向外为擘。勾挑同声为撮,抺擘同声亦为撮。上生下生,逓互鼓之散,实相应。按此虽亦有勾挑诸法,而较之琴家为简,其琴主散声之说,细按従来琴谱,虽至数十音,而发手多作卄字,盖散声为字之本音也。(今中和韶乐皆用散声)。至云雅音尚简,足征緐声之非,而一字一音之为古矣。《宋史·乐志》杨杰言:大乐七失,今歌者或咏一言而滥及数律。或章句已阕而乐音未终,所谓歌不永言也。请节其烦声,以一声歌一言,且诗言人志咏以为歌五声。随歌是谓依永。律吕协奏,是谓和声。先儒以为依人音而制乐,托乐器以写音,乐本效人,非人效乐者此也。按此于尚书依永和声之义为得解,所云以一声歌一言,即一字一音也。今《松弦馆琴谱》以《关雎》一诗八十字演为十叚,緐至数百声,未免蹈杨杰所讥矣。吴仪琴堂序:今之为琴,一切异古。或一操而变用数律。或一引而涉厯数徽。其度曲之无制,流声之不依永,徒烦手摇音,播美听而己。按:此切指今琴异古之弊。《律吕精义》:俗谱惟禁小指,太古雅琴连无名指亦禁,若夫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古,所谓滛声雅乐不用也。按吟猱绰注,乃琴家俗谱所最尚者,谱中亍即吟犭即猱卜即绰氵即注也。朱载堉亦知其非,但不免以郑乱雅耳。《律吕阐微》、《郑世子乐谱》一字例引十余声,平时操缦拈弄可也。若用之燕享祭祀,古人礼文甚緐,如歌《文王》《大明》《绵.,诗句又甚多,若字字如此,引长穷日之力,不足以给矣。按阐微颇遵朱载堉之说,而此条独加驳难,殊为近理。《通志·乐略》:琴操所言者,何尝有是事。按郑樵极贬琴曲之《十二操》,并韩愈所拟《十操》非之,以为邪说异端所袭,愚师瞽史所移。考《琴操》,晋孔衍所编,吴兢谓其纪事,好与本传相违。朱子谓《琴操》一书,载尧、舜、文、武、孔子之词尤谬,智者可一览而悟也。陈旸谓古琴曲有歌诗五篇,曰《鹿鸣》,周大臣伤时在位而作。曰《伐檀》,魏国女悲伤怨旷而作。曰《驺虞》,召国女伤失嘉会而作。曰《鹊巢》,召国男悦贞女而作。曰《白驹》,衰世失朋友而作。以诗推之,说皆不类,岂好事者妄取其名而诡为之说欤?今琴家所谱,皆自为一种音声,借古立名耳。如《松弦馆琴谱》内涂山乃禹事,渭濵乃太公未遇事。安得有七弦琴而三人以为论音不论事。且如《关雎》十叚,微特与赵彦肃所传一字一音者不同,并与朱载堉所谱一字十六弹者不同,然则载堉一《关雎》,严澄一《关雎》,岂得为古乐乎?《仪礼经传通解》:唐开元乡饮酒礼所奏乐有《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关雎》、《葛覃》、《巻耳》。《鹊巢》、《采蘩》、《采苹》十二篇之目,而其声亦莫得闻矣。此谱乃赵彦肃所传云:即开元遗声也。按彦肃所传十二篇谱皆一字一音,诸谱中仅见此耳。朱子疑以为直以一声叶一字,则古诗篇篇皆可歌矣。夫乐与诗相比,篇篇可歌,何所致疑。即朱载堉亦有《周召》、《二南》,一字一音谱,而其他仍循俗乐何哉!琴史,孔子之删诗也。皆弦歌之,三百篇皆可以为琴曲也。至汉世遗音尚存者,惟《鹿鸣》、《驺虞》、《鹊巢》、《伐檀》、《白驹》而已,其余则亡。近世琴家所谓操弄者,皆无歌辞,而繁声以为美。其细调■曲,虽有辞多近鄙俚,适足以助欢欣耳。按郑樵《通志》谓琴之九操十二引,皆以音相授,并不着辞。琴之有辞,自梁始至今,琴家诸谱,皆以无辞者为胜(《松弦馆谱》无辞,皆古操名。《松风阁谱》有辞,且杂入同时人所作小词)。朱长文三百篇,皆可为琴曲,诚为卓见,然则以三百篇为琴曲,断不可以琴家操弄,及细调琐曲谱之明甚。琴旨派别流传,有曰中州、曰吴、曰浙、曰闽。吴又分为金陵、虞山,皆各立门戸,互相诋諆。按撰,《松弦馆琴谱》之严澄,乃明大学士讷之子,即虞山派之祖,故其谱琴家以为师法,琴旨谓其刻意复古者,仍属彼法,非古乐也。至《松风阁琴谱》乃杂抄前人叚数,凡十一,而以曹溶等赠彼小词附入,真鬻技之人所为耳。臣王杰臣董诰臣彭元瑞敬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琴入门基础【古琴打谱的方法二】
勾的演变与发展
历代琴人
《仙翁操》赏析
了解古琴的十个基本知识点
古琴按谱方法(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