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柱学术年谱补遗

陈柱学术年谱补遗

(旧文重发)

不久以前,我看到《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刊登的张京华王玉清两作者为民国广西学者陈柱所作的学术年谱《陈柱学术年谱》一文。

年谱其中记录“1915年(民国四年 乙卯) 25岁

因病离校半年,病愈,未及毕业即受聘为国文教席。《庄子内篇学自序》:“未几柱以脑病离校。阅半年即奉校长唐先生之命,承乏母校国文教席。于时校中有国文大会之设,每星期日为诸同学讲国文,校长唐先生讲《周易》,国文科长李颂韩先生讲《国语》《国策》,柱讲《庄子》。柱虽寡学,而听讲之众常二三百人。””这一段记录中的国文科长李颂韩先生是我的祖父。

李联珪(1871-1927)名颂韩、又名颂侯。江苏太仓人。肄业江阴南菁书院.曾任清政府外务部法部主事,调任商部商标局.其后辞职南归,1908年被唐文治校长聘任上海实业学校(即后来之南洋公学及上海交通大学)国文教务主任。

年谱其中记录“1931年(民国二十年 辛未) 41岁

  “四月,《老子与庄子》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为陈柱关于《老子》的第四部著作。

  “十月,《中庸注参》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我发现年谱在这一年的记录中遗漏了一条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即:一月,作《李颂韩先生遗集序》。

为什么我认为这一条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呢?

因为在这篇序中记述了陈柱与唐文治校长及李颂韩既是师生又是挚友的关系。

首先,陈柱在《李颂韩先生遗集序》中自述“柱之粗解文字实自唐蔚芝先生与李颂韩先生始而柱之能以文字受知於唐先生又实自李先生始”

〔陈柱在1914年(民国三年 )24岁从日本读中学毕业归国,考入南洋大学(交通大学)电机系学习。因以文学见长,遂改攻文学。〕

唐文治在在他写的《李颂韩养庐文稿序》一文中对李颂韩评价很高,将他与唐李元宾相提并论。称他平生精研经子之学。磊落不羁,高出当世之才。

陈柱在《李颂韩先生遗集序》中也谈到“先生於文最好战国策为辑注多种然先生之学则甚醇柱尝笑问先生曰战国策小人之文也先生何好之笃乎先生笑曰苏秦张仪吾取其法不取其心”

李颂韩在民国七年〔1918年〕九月所著的太仓李联珪评注<<国策编年读本>>4卷四册和太仓李联珪评注<<国策小品>>5卷四册由上海苏新书社和苏州振新书社共同出版,这两本书还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九月再版。再版时书社在书前还写了《本书发行之意趣》“三苏善读国策其笔法锋厉大都得之於国策其文气如海涵大都得之於国策之长编太仓李联珪先生编小品既竣取国策之长编凡纪载七国之事实与历史有关系者考定年代题曰编年按各国之事实参互考订评註精详谓为古文之精本也可谓为历史之教本也亦无不可要以便学子之诵读故曰读本盖国策互载七国读者苦无头绪编之以年则源分流析事理精审顾文犹是文而体例编年使读者一目了然且知七国纵横家当时成败得失与小品珠联璧合敝社觅得原稿同时刊行以饗学界”和《评註国策小品》“国策一书笔法上追左国苦无善本可读太仓李联珪先生寝馈於国策学者历有年所凡局刻本家藏本及私家秘钞精本或徵集或借览悉心参校考订异同去短取长彙为评註取篇幅之短者及无关战国之历史事实者手定是编题为小品曰妙品精品逸品雋品峻品神品奇品高品而以国名为经纬首东周策西周策次秦策齐策楚策赵策韩策魏策燕策宋策衛策中山策而以八品范围之诚国策空前之精本读国策之终南捷径也”

书社对李颂韩著作“评註精详谓为古文之精本也可谓为历史之教本也亦无不可” “曰妙品精品逸品雋品峻品神品奇品高品……而以八品范围之诚国策空前之精本读国策之终南捷径也”的评介与唐文治对李颂韩的评价不谋而合。

陈柱在序中又述“先生……尝谓柱曰唐先生与吾二人皆狂者也唐先生能以学问涵养故粹然为世大儒吾与君尚无涵养功然亦唯唐先生能容吾二人之狂耳唐先生与先生及柱皆豪於饮尝同侍唐先生筵上把酒论文放声高歌”

李颂韩在他所作的《同柱尊泛舟蓉湖》一诗中也印证了这一点:“世事如苍狗 明湖走白龙 水天同一色 风日煖三冬 近岸舒新柳遥峯秀古松壮怀悲击楫 聊此荡心胸”这首诗被收入在养庐诗文稿内的养庐诗稿卷三五言律诗二十七首中的第二十五首。

陈柱在序尾落“中华民国二十年一月受业北流陈柱谨序於上海交通大学”

我祖父李颂韩从目前所查到的资料有如下:

1911年在辛亥革命高潮中唐文治召开全校大会宣布本校自即日起改名为中国南洋大学堂。本校师生员工要以坚定毅力维护新中国,本校将来须成为中国第一大学,校旗所到之地,即中国国旗所到之地……教员代表李颂侯发言说本校既改名为大学,应立即做几件事:一、须通知已独立的各省;二、通告留学外洋的本校同学;三、须登报广告海内学界。

1925年12月学校发表通告组织筹备校庆30周年纪念委员会,李联珪任委员。

李联珪在校时参与改编中学国文读本,1917年夏编辑出版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旧名南洋公学)新国文。

1929年9月1日李联珪因病去世。他在去世前留下一批诗词和文章取名养庐诗文稿未及刊印。

陈柱在作《李颂韩先生遗集序》的同时,还为养庐诗文稿的刊印题写封面“养庐诗文稿 李颂韩先生遗著  弟子陈 柱敬题〔印〕”

 希望这篇补遗能为陈柱学术研究小有帮助。

附:陈柱作的《李颂韩先生遗集序》

李颂韓先生遺集序

李颂韓先生既辭世後之某年同门唐謀伯胡粹士褚兄謀梓其遗集命柱爲之序柱曰唯唯嗟乎柱其可以無言邪拄之粗解文字實自唐蔚芝先生舆李颂韓先生始而柱之能以文字受知於唐先生又實自李先生始然则柱於李先生之遗集其可以無言邪雖然李先生之學行其塋塋大者已著於唐先生所爲之傳與序矣故弗述述其軼事先生性爽直見人之恶如鲠在喉不面斥之不快然往往雜以滑稽言過辄忘故主任南洋大學國文十餘年而學者咸翕然服之嘗記一日有學生以白筆在黑板寫字無何鍾鳴先生上堂學生不及避先生從容坐定點名畢起請某生曰此一課請君代某生大驚全堂皆愕然不知所爲先生徐指某生曰顷見君在黑板寫字固儼然一先生也全堂爲之肅然下課後某生懼甚以爲且受重懲久之竟無事又一日先生在堂講文有數學生徘徊窗外先生鞠躬請曰諸君好學甚善然在此立聽太苦請入課堂何如諸生爲之狼狽不堪不得已而從之其詼諧多類此同學傳爲美談受之者畏之而不敢怒聞之者樂道而知勉也唐先生长南洋大學時感清季士氣之不振嘗請先生督同學生之能文者编忠羲傳先生發凡起例與諸生共晨夕風晨雪夜無少懈後值鼎革以事中止今譚介甫傅志章廖茂如孟憲承諸兄與柱皆嘗参與其事者也先生於文最好戰國策爲輯注多種然先生之學則甚醇柱嘗笑問先生曰戰國策小人之文也先生何好之篤乎先生笑曰蘇秦張儀吾取其法不取其心晚年復喜爲騈文求者甚衆然先生固不自重之嘗曰此俳優者之爲也不足傳先生爲文汪洋自喜诗學少陵晚遭喪亂所作多闗家國盛衰之故足爲詩史先生軆貌魁梧聲音洪大言堂满堂言室满室嘗謂柱曰唐先生舆吾二人皆狂者也唐先生能以學問涵養故粹然爲世大儒吾舆君尚無涵養功然亦唯唐先生能容吾二人之狂耳唐先生舆先生及柱皆豪於飲嘗同侍唐先生筵上把酒論文放聲高歌先生在同門中年最長酒酣以往言論尤滔滔不絶口如縣河聲如洪鍾同坐皆偉之不謂世變日亟先生竟以愤時疾俗忽捐馆舍勿勿三年先生之聲音笑貌已不可得也不亦悲哉先生嘗言爲文不求世之知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稱士生而至於不能得人之知其志已可悲矣乃至於能得人之知者而竟不欲人之知不亦更可悲哉然先生之遺詩遺文俱在今唐胡諸兄爲之刊布於世則先生雖不欲世之知而世已不能不知先生矣雖然世變益亟六經束高閣斯文将掃地世其果足以知先生否乎則又柱與唐胡諸兄所不能知者矣

中華民國二十年一月受業北流陳柱謹序於上海交通大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鲜于枢·韩昌黎送李愿归盘谷序
【锡山秦氏文钞选】先城集补序、淮海先生年谱跋(秦瀛)
战国策译析
【推荐】道家西派概论—《丹道养生道家西派集成》序上
吕碧城研究之疑问
文言文高考语文必背名篇名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