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医有道——中医与道医“同”也“不同”

中国传统医学起于易,隐于道,显于医,所以中医和道家有极深渊源。道家与中医在生命、宇宙的认知上是一致的,但在方法上有出入。中医使用的是常人社会这层法(天道规则)中最高境界的东西,而道医使用的是超过常人社会一个小境界法中最低层面的东西,也就是道家体系中常说的“世间小道”,道医治的是人体的宏观五行运作,而我们现在俗称的所谓中医变成了中药药性的堆砌。中医道医是一类,张仲景就是集大成者,此时的中医方术登峰造极,但是后人由于对易经思维的理解不够,某些思想没有完好地传承下来普及开来,后人只有在药性方面多做努力。

为什么《黄帝内经》讲的一开始讲的不是病症,甚至连药物也没有,现在的中医只也只是有术无道。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笑傲江湖》中的华山派分为剑宗和气宗,剑宗注重方法实用短期有很大的进步,也就是短期见效快。气宗更注重的打基础,练气。但是一旦练成,普通的招式也能有无穷威力。如果中医真的只是象现在这样根据症状把好多味药堆砌起来,那和西医并无本质区别,何谈天人合一的易经世界观?

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中医,则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黄帝内经》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道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净化身心,返本归元;帮助修行者更好的完成修炼的过程,了道成仙。

中医的目的更多是帮助病患免除痛苦,助其享受生活。道医多有真传、秘传,所学一般都会明师或玄师的传承,所传的内容不会随便公开。中医可从普及性的医书去学习提升,一般没有秘传的部份。

中医治病,一般立足于形而下的器质。如经脉、血气、脏腑等,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道医治病,则会在形而上的精气,元神等基础上综合考量。在疾病的诊断上,除了是否存在外感内伤、情志不畅、饮食起居等原因,还会考虑到命运,鬼神,风水等原因。(就是说看病人所以得病的原因,是否存在流年不利,注定有此一劫难?是否是冤家债主来讨债?或者是邪妖克害所致?抑或是家宅、阴宅风水不吉导致的?这些在具体判断过程中都是需要考虑。比如从风水角度来说,如卧床在横梁之下,造成横梁压顶的煞局,就会多梦、惊悸、精神压力大等。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道医除了中医的针灸、汤药、金石、推拿、按摩之外,还要考虑禳星延寿,驱邪治病、风水调理、符镇等。)

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修行者在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道医通常有一定层次上的特异感知能力,因此往往能准确地诊断、但却不能向病人直说诊断的方法。

道医,古代称“大医”。孙思邈祖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道医以道为本,除了要求为医者医术精湛,更要求为医者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有一颗济世仁心。“凡大医治病,必富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後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道同源说医道,别具只眼理万端 ——医、道关系之我见
「木叶」医道与易道(7)
《道医学》与现代中医学
《黄帝内经》是谁写的,有何意义呢?
医道相通的三重内涵
天道可人(医易传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