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河有望变清澈?我国在黄土高原搞“大动作”,也许能改善黄河?
userphoto

2023.10.30 黑龙江

关注

黄土高原也有变“绿”的一天?

这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沉积区,攒了几百万年的黄土,如今中国人花了40年,竟然种满了树?

黄土高原如今正在以每年0.37%的增速逐渐变绿,这一稳定的植被增长趋势,从1982年开始持续至今。

如今,黄土高原上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超过了六成。这样坚持种树40年,改造了那么大一片大自然,我们国家到底是图什么呢?


秦始皇也见过黄土高原

网上有一个问题,是不是因为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由于大量砍伐植被而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这个锅太重,秦始皇根本背不动。

不去讨论一个宫殿群,究竟能耗费多少林木资源,就单单说黄土高原,它存在的时间比秦始皇的祖宗还要早200多万年。

根据地质学家的考察研究,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状沉积物的堆积,最早开始于240万年前,而且时至今日,这一过程还在持续中。也就是说,秦始皇出生时,黄土高原就存在。

黄土高原地区的总面积超过了64万,不同区域内堆积的黄土层厚度也不同。有的地区厚度在180米到200米之间,有的地区黄土层的堆积达到了300米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黄土高原数百万年形成的基本面貌。而在人类文明大范围出现之前,区域内的植被覆盖还是存在的。

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森林和草地逐渐被开垦成耕地,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便由此开始减少。这一过程,最早开始于7000年前。

现在的研究发现,远在西周初期,黄土高原边缘区域的平原地带,大量的森林资源和植被存在,其覆盖率达到了53%。

从此时开始,由于人口逐步增长,耕地逐步取代了草地和森林,而且烹煮、造房、取暖等活动都需要木材,由此当地的植被面积开始持续减少。

这一过程是持续性的,从东周开始到南北朝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逐步下降到了40%左右。

由这个角度也能看出来,在秦始皇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还是不低的。而且,仅仅修建一个宫殿群,也无法做到将区域内以及周边的林木全部砍伐殆尽。整个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持续减少,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南北朝开始到宋代,植被的覆盖率又下降了约10%,明朝以后,随着人口更大规模的增长,耕地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而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也进一步萎缩到了15%的水平。

到了民国时期,大量人口由于躲避战乱,进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腹地砍伐林木开荒,这让仅剩的植被资源进一步萎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一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只剩下6.1%。

也正是由于从数千年之前,黄土高原的植被就在减少,由此被冲入河道里的黄土泥沙也就越来越多。

黄河的颜色被改变

原始人可能见过黄河的水是清澈的,但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基本地质构造就是如此,所以哪怕植被覆盖率很高,也会有泥沙被冲入到黄河。也因此当文明开启后,彼时人类看到的黄河水,应该就是黄颜色的了。

黄河里九成以上的泥沙都出自黄土高原,而且随着不同时期植被的变化,被冲入河中的泥沙量也有所不同。

大约在1000年以前,每年冲入河中的泥沙量为2亿吨。随着人口增多植被减少,泥沙量也逐步增加到了6到10亿吨。到19世纪,每年冲入河中的泥沙量,已达到了惊人的16亿吨。

泥沙不断堆积,才导致两千多年来,黄河中下游地区不断洪水泛滥。隋唐之前,黄河每100年泛滥的次数在10次左右,差不多每10年泛滥一次。

宋朝以后,洪水泛滥的次数陡增到每100年53次左右。从明朝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数字又达到了120次。

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首先就是从恢复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开始的。

千里之行,始于栽树

由于黄土高原覆盖的地域面积广大,涉及到了西北地区的多个省份,因此多年来的治理,需要协同发力一并推进。

比如宁夏地区,治理之前的荒漠化面积达到了4461万亩,完全沙化的面积为1774.5万亩。另一个地区青海的荒漠化面积也达到了2100多万亩。

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开启。这一大型的防护林工程,由西北地区经华北一直延伸到东北地区,栽植的林木形成片、点等网状化结构,从根本上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最终达到涵养水土的目的。

宁夏的彭阳县,是实施三北工程的一个区域,截至到2014年,这里的植被覆盖率已经提升到26.2%。其他地区的植被,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长。

在甘肃,黄土高原地区的造林面积为248万公顷,植被的覆盖率为18.6%。陕西地区的植被覆盖为32.74%,山西地区为27.8%。随着林草资源的重新增多,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需要指出的是,在此前的栽种过程中,主要栽种的树木为刺槐、柠条、油松以及杨树。随着这几类树种栽种量持续增加,研究人员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原来,这几类树种大面积栽种后,会更多的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这会进一步导致黄土高原的土壤出现干层情况,土壤中的水分经过蒸发也会持续下降。

经过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和植被的面积也有一个合理比值,一旦植被的面积超过了承载能力,便会引发新的生态问题。

于是,当植被达到一定规模后,人工栽种的面积不再扩大。而且除了栽种以外,对于已经长成的林木,也开始进行合理砍伐。

为了进一步优化林木的结构,一些地区开始栽种酸枣、侧柏、荆条和刺柏。因为这几类树种水分消耗较少,这一既避免了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也避免了林木资源的单一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建设发展。

所以,从恢复植被这件事就不难看出,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单纯的栽树就行。

而且除了栽树之外,多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同样也遵循着科学的方法。

拦蓄节能遵循规律

黄土高原地区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夏秋季节,降雨的特点是从东南地区向西北逐步减少。

该区域东南部地区的年降雨量可以达到700毫米,中部地区下降到了300到400毫米,而更深入内陆的西北部区域,年降水量只有100到200毫米。

除了降雨量不均衡之外,由于沟壑纵横的地质条件,每年的极端降雨,还会带来部分区域的洪涝灾害。比如在2017年,绥德县的岔巴沟水库就在强降雨中被冲垮。

岔巴沟洪水淤地

所以,要在这里建设水库,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土壤侵蚀和侵蚀地貌的情况。尤其是在沟壑区域内,用水量和流量的比值关系要研究透彻。

缺水是黄土高原地区的本质问题,拦蓄水有助于在干旱时期满足农业以及林木资源需求。但是,拦蓄水的规模和降雨量的情况需要明晰,既要保证用水,也要降低突发降雨引发的水灾情况。所以,这同样是一项需要综合治理和改善的工程。

(2013年7月,延安地区的超强降雨引发了一系列山洪)

植被恢复了,水资源的利用也能得到保证,要保持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后的局面,还有最后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农民。

未来农业人口的调节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地理学家谭其骧在对黄河泛滥的研究中曾提出一个观点:黄土高原地区农业人口比例的多少,会直接影响黄河泛滥的次数。

按照他的观点,从东汉末到唐朝这一区间内,黄河之所以没有大规模的泛滥,是因为黄土高原地区农业人口不存在了,此时这一区域是游牧民族的天下。由于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不大规模砍伐森林,水土流失的情况就减少了。

不过,当年这一观点提出后,另外一些学者并不可认可。有一些学者认为,黄河泛滥次数的多少,跟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种类和职业的变化没关系。之所以黄河有时候泛滥次数多,有时候少,完全是人类治理与否的结果。

时至今日,上述两种观点看起来都没错,因为对黄土高原以及黄河的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情况,单一的因素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多年来对黄土高原和黄河的治理才会见到成效——前者植被覆盖率增加到了63%,后者再没有出现过洪水泛滥。

虽然治理见到了成效,但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人口,未来的农业耕种方式如果不进行科学化的转变,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还会反复。

关于这一点,目前黄土高原地区农业人口的结构已经在逐步调整。传统的农业模式是谋生型的,即完全不顾土地的承载能力。如今随着城镇化的开启,一部分的农民被吸引进城,而另一部分农民则向职业化的方向转变。

这样,本区域内的农业人口规模会下降,而职业化和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又能做到最大程度的不破坏生态。

结语

说到底,人类活动会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变,最关键的要素是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不去打破生态的平衡,极端的生态灾难也就不会出现。

2020年,相关的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增长,对某些极端气候的相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现在随着黄土高原逐渐变绿,未来对整个生态环境有怎样的影响还看不出来。

但无论如何,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被遏制住了,黄河的泛滥也没有了,这就意味着整体的生态环境达到了微妙的平衡。未来要做的,就是不要将平衡再打破。


参考资料: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沧桑巨变七十年》 中国科学报 2019年9月3日

《千沟万壑看巨变——“三北工程”修复黄土高原生态纪实》 经济日报 2014年8月27日

《黄土高原由“黄”转“绿” 植被覆盖率达63%以上》 央视网 2023年7月20日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 水土保持通报 2020年5月28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理知识|黄土高原
中国水土流失的历史演变|历史
这个地方本是古代建都最合适之地,最终却因为两个致命原因荒废了
小浪底调水调沙成效显著,“悬河”却高出10米?为何不清理泥沙?
西北开发报告:经济发展滞后过程中的生态恶化加剧
栽活一棵树,“喂”足60斤水!陕甘宁为何会守着黄河“喊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