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前的老北京地摊,满满人间烟火气,却掩不住小贩的血泪心酸

旧文精选

浩然文史创办到现在有三年多了,考虑到大部分粉丝其实是最近半年多才关注我们,之前沉淀的很多优质内容可能大家并没有看到。所以我们推出了旧文精选栏目,挑选比较满意的旧作,推送给新关注的朋友。

最近,地摊经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实,地摊以其灵活性和多样性,长久以来活跃着中国的经济,并为社会生活增添了人间烟火气。百年前的老北京,同样活跃着大批摊贩,只要是人群密集处,必有摊贩存在,他们的活动,为“帝都”注入了市井烟火的味道。

老北京摊贩

一、丰富多样的经营种类

在老北京,凡是人群聚集的地区,就有摊贩。北京城的内城、外城、城郊、庙会等地分布有70多个较大规模的摊贩聚集区。在街角巷尾还有零零散散的摊贩分布。北京居民对日常零售品的需求催生了摊贩的产生,而这些随处可见的地摊又极大地便利了市民生活。

规模如此庞大的摊贩群体包括形形色色的行业,种类不下成百上千种。总体来说,这些行业大致可以归纳为小吃饮食、果蔬、日用百货、书刊、社会服务等几种类型。

民以食为天,老北京人好吃、会吃,正因为如此,小吃饮食类地摊最多,也最具烟火气。老北京城的日常饮食,从早点到夜宵,从正餐到点心,无一不与地摊联系在一起,像豆汁儿、米粥、豆腐脑、馄饨、元宵、八宝粥、切糕、炸糕、茯苓糕、芝麻火烧、窝窝头、麻花、红果、糖葫芦等等等等,不起眼的一个个小摊,内含南北饮食之乾坤。“麻花咸菜一肩挑,矮凳居然有几条。放在街头随便卖,开锅豆汁是商标。”饮食摊是一道极具特色的都市风景线,也是老北京心里代代传承的永恒记忆。

馄饨摊

瓜果摊的存在,让北京城的居民得以享受各种应季果蔬干果。白菜、萝卜、菠菜、芹菜、冬瓜、南瓜等蔬菜丰富了市民的餐桌;到了夏秋鲜果旺季,苹果、桃儿、杏儿、李子、葡萄、西瓜等应季鲜果,又被流动摊贩们送到北京市民的果盘中;冬春鲜果淡季,核桃、花生、蜜饯、杏仁、糖炒栗子等干果,就成为菜贩子们担子里的主要商品。

此外,像锅碗瓢盆、烟酒糖茶、衣帽鞋袜等日常用品,也都能从地摊上买到。尽管民国后北京成立了相当数量的杂货店,但是多数民众还是习惯从地摊处上买东西。比如说买衣服,裁缝店的衣物好是好,就是贵,只有那些有一定财力的人才会到裁缝店量身订购衣服,多数民众还是选择到估衣摊买。估衣摊的衣物虽然便宜,但样式却相当丰富。

估衣摊

“剃头挑子一头热”,老北京人对“街挑子”、“桥头挑子”并不陌生。前者是走街串巷的流动剃头匠,后者是固定在某个桥头的剃头匠,像北新桥、后门桥、银锭桥等,都是剃头匠聚集之处。剃头匠实际上就属于服务性质的摊贩。此外,像修补衣物、磨剪子、戗菜刀、修指甲等摊贩也属于服务性质。这些都成为老北京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剃头匠

二、老北京地摊上的“雅”与“俗”

老北京的地摊,不仅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的旧书摊更是成为文人雅客“探宝”的好去处。北京的琉璃厂、潘家园、报国寺等的旧书摊常常吸引像鲁迅、胡适等爱书人的光顾,鲁迅在京期间就曾到访琉璃厂400多次。

以琉璃厂为例,这里在明清时期就有一定数量的书肆。据清人翁方纲的《复初斋诗注》记载,当时的进士、官员在上午听朝后,“各以所校某书,应考某典,详列书目,至琉璃厂书肆访之”。

民国时期孙殿起在《琉璃厂书肆三记》中说,琉璃厂分散有约300多家旧书铺,可见琉璃厂文化之盛况。这些旧书摊使琉璃厂一带逐渐成为老北京的文化中心之一。

老北京旧书摊

此外,隆福寺街、益德商场(西单商场前身)、东安市场、什刹海荷花市场、护国寺等,也聚集有大量旧书摊。这些书摊中有很多所谓的“冷摊”,即将旧书随意摆在摊位上无人照料的破旧书摊。即使是这样的书摊,文人们也常有意外收获。如鲁迅就曾以一角的价钱在冷摊上购得一本《明僮录》。这些旧书摊如今在北京也越来越少,但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老北京旧书摊

很多摊贩摆摊卖的不是物品,而是曲艺。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北京天桥,这里可是百年前老北京城的曲艺中心。“平时,这里的说相声的、耍狗熊的、变戏法的、数来宝的、唱秧歌的、说古书的、练把式的”,都能给民众的文化精神生活增添不少色彩。

三、老北京摊贩的生活状态

民国老北京摊贩多为小手工业者、破产农民、失业工人、小商人、外来流民等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相当艰苦贫穷。这些摊贩零售的多是一些小商品,收入很低,很多人奔走操劳一年可能还挣不到养活一家人的收入。如果遇到商品滞销、流氓警棍敲诈,甚至还会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多数情况下,摊贩的收入只能勉强糊口。

老北京摊贩:春节期间售卖烟火

摊贩和地摊为城市增添了烟火色彩,便利了居民的生活,但摊贩们大多没有接受过教育,所以他们的社会地位难以改变,只能子承父业,世世代代以摊贩贸易为生。

在古代,这些职业被视为“贱业”。其中很多人为了生存加入会道门,以至于被视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在近代,这些摊贩被新兴职业者视为社会边缘群体,受到鄙视和地痞流氓的勒索欺压,在血泪中挣扎。即使是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轻视摊贩们的陋习。

老北京摊贩:售卖家禽

文史君说

地摊经济作为城市化过程中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活跃城市经济、便利居民生活、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百年前老北京的摊贩活动中,我们仍然能感受到相当亲切的烟火气息。一个个小小的地摊,既是活跃城市经济的涓涓细流,也是一代代人心中的星点记忆。

参考文献

叶丹丹:《民国时期北京摊贩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胡俊修:《流动摊贩与中国近代城市大众文化》,《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建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店】北京报国寺书市:早于厂甸,名家汇聚(上)
报国寺 二环内第一家也是最后一家收藏市场
北京的三大古玩市场
[往事钩沉]穿越百年,回到清末北京前门大街的热闹市集
厂 甸
塘田大桥下的地摊夜市,很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