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如华:梨园界的'和而不同'

在整整一百年前,当俄国上演着真实版的《列宁在1918》时,而北京的市民百姓,对于自己朝庭的频繁更迭,显得有些麻木不仁了。反而会把'梨园汤武″之一谭鑫培的抱恨病逝,与'梨园汤武″中的另一位王瑶卿因嗓音失润,退居二线,当成他们引以为憾的大事而关注起来。 


与此同时,只有24岁的梅兰芳,和列宁一样,在1918年的518日,建立起了自己的'独立王国'一一裕群社。自挂头牌为首领,王凤卿为二牌,高庆奎、荀慧生并挂'三牌'。显示出了'如日中天″之态势,排演了一大批新编的'时装戏''古装戏',似乎向市民郑重宣告:京戏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属于个人风格的新流派,也既将诞生了。


这些都是当时的新闻媒体与坊间市民乐于传播涉及的话题。


当年戏班里的艺人,若是按照贬义称呼,唤作'戏子'(其实只有少数'私寓″青年,做兼职,而败坏了整体艺人之名声) 假如用褒义词汇来'美其名曰″,应称为:'艺术工作者″或'灵魂工程师″。 虽然'叫法'不同,但大部分观众却是根据他们台上'玩艺儿″的优劣,来选择如何进行购票的。 因此各位'大角儿″都需要有独到的思考与高超的技术来作支撑,每一位演员都有自己一套展现个人风采魅力之模式,并带有随心所欲的性质去娱乐市民,去打动观众。 因而对同一题材的表现,很可能是见解各异,并且更会是处理不同,这种情况应是十分常见的,也是十分流行的。


王瑶卿
林季鸿


《起解》、《会审》原本是各大戏班流传很久的骨子老戏,何时从'梆子'移植为'皮黄',已经无从考察了。只听说是由王瑶卿先生首先唱红。王的琴师是梅兰芳先生的伯父梅雨田先生。这位別名梅大琐的琴师又吸收一位票友林季鸿的个别腔调之后,便把这出戏,传授给了自己的侄子梅兰芳先生。 之后几十年,梅的几十位弟子,基本都按照梅氏师祖之路数演出的。


王瑶卿先生诞生于1881年,梅兰芳先生诞生于1894年,王比梅年长13岁,二人关系,介于半师半友之间。王先生自从嗓音'塌中″之后,课徒为主,弟子众多,有教无类。因而获得别号,戏谑为'通天教主'


瑶卿先生对于'花衫'行当的教学与编创,贡献极为突出显著。其中以梅之《西施》,程之《锁麟囊》,杜近芳之《柳荫记》,刘秀荣之《白蛇传》四剧倾注心血最多,影响最大。


王先生是位革新家,但是又凭借自已的艺术经验,微妙地掌握了内、外行一致公认接受的'最佳尺度',也就是

改革不超过'底线' 

编创得到普遍认同。 


就像在艺术海洋中行船的'舵手″,在烟波浩渺之中,永远保持不偏离航道,因而保证艺术创作的'万无一失',这正是王瑶老在他的一生中,给予整个京剧界的最大贡献。


建国初期,中央政府经过慎重研究,委派王老做了中国'梨园学府″首任园丁之总管,以求得用正确方法培育接班人,並迅速在全国适合的土壤,遍植桃李。


1953年王先生去逝之前,曾编创的最后杰作《柳荫记》之时,有人建议叶盛兰先生扮演的梁山伯首次出场,先唱一段【娃娃调】,瑶卿先生只说了一句, '头场要是唱【娃娃调】,那唱到梁祝的‘楼台会’时,就要开打了' 因而避免了一次艺术上的歧途探索。 现在来听《西施》、《锁麟囊》、《白蛇传》、《柳荫记》之唱段还是无比清新,经得起时间的推敲考验,事经半个多世纪,仍能品尝出其韵味之隽永深沉,而无可挑剔。


瑶老对其弟子们所教授的《玉堂春》有录音存世,与梅之版本,基本相同,如出一辙。


话说梅先生首唱《玉堂春》时,为了扮相之美观,便在苏三之头顶,戴上了一幅银色小蝴蝶(戏班内行,称为'顶花″),作为装饰。王瑶卿先生对此做法,颇有微词。认为,美化不能超出'宁穿破,不穿错'之底线,对于一个狱中犯人来说,头戴多余饰品,加以美化,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都是明显不合适的,因而提出了异议。梅先生听过意见之后,虽不加申辩,也不予采纳,自认为'刑具'都可美化为'金鱼之型',头戴饰品也未尝不可。故尔之后演出,仍然坚持己见。


梅兰芳
梅兰芳 萧长华


中图:程砚秋《女起解》

两边均为张君秋不同时期《玉堂春》扮相


上左:杜近芳   右:言慧珠、俞振飞

下左:赵燕侠、姜妙香   下右:赵燕侠


特别是1930年梅先生从美国'荣获博士″头衔,载誉归来之后,首场在北京'西单″打泡戏露演《起解》之时,戴上了一顶更大的水钻蝴蝶,光芒四射,明亮耀眼。 王先生因此,更为不满。郑重声明:凡是进我家门而唱《起解》、《会审》者,一律不许头戴'顶花'。如此使得一些即是王门弟子,又是梅门弟子之人,很是为难。 如程砚秋先生、張君秋先生、杜近芳先生三位,都是王、梅两门弟子,他们见此情景,均向王老纷纷表示,自己演唱'苏三″之角色,绝对服从王老之教诲,肯定不戴顶花。 只有像言慧珠先生,从来不进王门之人,才能忠实执行梅师之精神。 另外像赵燕侠先生,既不进'王门″,又不入'梅门″,倒是显得无拘无束,想戴就戴,想摘就摘。犹如天马行空,非常任性自由。


在这个问题上,执行起王门'决议″,最为坚决之人,当属张君秋老师。1987年张师在天津举办纪念个人'艺术生活'之际,得知自已的某位弟子,扮演苏三头戴'顶花'之时,不容分说,立刻清除其'弟子演唱会'之名单,态度极为决绝。我在现场,深感气氛之紧张,並带有几分神圣而庄严的肃穆。



温如华《女起解》


'门派″见解的不同,并不影响他们各位之间的和平共处与相互走动,只要梅大师在北京,春节期间必会去'大马神庙'给王瑶老拜年。程、张、杜对王、梅二位师尊'三节两寿″的礼数,也是必不可缺的。甚至梅、程在上海'互打对台″时,二位对于王瑶老'孝敬″的银票,也几乎是同时寄出的。 由此看出,见解不同,并不影响他们之间往来关系的彼此和睦。


虽然这种'和而不同″的形式在'梨园界″中早已司空见惯,但对于一些外行,或是初来乍进'梨园″之人,面对此情此景,仍不免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反而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们觉得拜入'师门″之后,得到的却是一把'双刃之剑″。 

一方面徒弟之'技艺',可以从师父那里得到比较全面的传承; 

另一方面徒弟的见解若是偏离了师父指引的轨道之时,轻则会引起师父的不满,而加以规劝阻止。如徒弟依旧坚持,仍是'执迷不悟',並很有可能被清除师门,落个'不忠不孝'骂名之危险。 

因而这也是一部分行走江湖边缘之艺人,只愿向老师学戏问艺,而不愿真正拜入师门的一个缘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梨园授业七十载 古瑁轩主一传人——记著名京剧教育家于玉蘅
一代京剧名伶程砚秋--张本瀛
程砚秋:不服输的人生才配叫精彩
王瑶卿弟子于玉蘅先生《彩楼配》于玉蘅
程砚秋与罗瘿公:男人间最高级的友情,是我活成了你
回忆师父王瑶卿解放前后的遭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