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研究翻转课堂的焦点

怎样翻转课堂,这在城市学校已经不是什么新潮,即使在乡村学校,伴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脚步,它也在日夜兼程地上山下乡,舶进了一所所学校,挤进了一间间教室,从而形成了今天乡村教研关注的新常态。

不错,新概念是翻转着进来了,但在它华丽外套下,是不是也裹住了实质性的创新,并能用这些创新来铸造出乡村的高效课堂?

繁花易乱眼

    我在此节录了某校以翻转课堂为专题的一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的载体是一节小学语文《一张账单》。  

下午两点整,教研组长揿动开关,《一张账单》的视频就跃上了荧屏。

……张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0 > 60 (台下的同学议论纷纷,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认为老师是不是写错了。)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读出这个算式(生大声读),结合我发给你们的微课视频,对这个式子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老师,您这个算式错了,应该是0 < 60呀!

师:这个式子到底对不对?答案就藏在《妈妈的账单》这一课里,只要同学们理解了课文,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大家都急切地想读这篇课文。)

……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

师:同学们现在再来看看这个“0 > 60”,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这里的“0”就是妈妈账单里列的“0芬尼”,“60”就是彼得向妈妈要的报酬“60芬尼”。

生:妈妈对彼得付出的爱太多太多,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它是无价的,远远地多于彼得为父母所做的事情,所以0 > 60,我认为这个算式是成立的,我们不能用数学知识来判断这个算式。

(该生的精彩回答博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视频被临时关闭了。教研组长第一个发言:这个导入很令人意外,它别具匠心,以一个特殊的算式有效地激起“千层浪”,学生越疑,则学习探究的欲望越强烈,因而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以及对文章中心的提炼,做了很好的铺垫。

林老师:更有趣的是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了课文之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个疑问,他们的理解与体会就非常到位了,文章的中心也就轻松地被托出来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得到了拓展,教师也很轻松地突破了文章的难点,可见这前后呼应的导入方式很成功。

金老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妈妈开出那份账单的含义,从而深刻地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而这一点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的,尽管他们整天被无尽的爱所包围,但在他们心里却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很少孩子会懂得感恩,更没有想到应该去回报这些关爱。对于这一点,执教的张老师明显地认识到了,而且采取了对比教学的方式,激发除了学生的情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刘老师:“妈妈看到彼得的账单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该做出回应,因为学生是站在一个孩子的立场上来思考的。这个片段设计中的亮点是教师能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体会妈妈的付出,但学生对“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的体会还显不够深刻。

王老师:张老师意识到了要调动学生日常生活的积累,但我觉得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学生内心的情感没有得到深度的激发,缺乏升华的过程,没有形成高潮。最后一自然段的处理不错,事情因彼得而起,当然结果彼得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要引导学生体会清楚。如果能再由彼得拓展到“我们”,由彼得的妈妈延伸到天下所有的母亲是不是更在情理之中呢?

视频又被揿开,《一张账单》又开始流动……

张老师出示了两份账单,分别由男女生读出内容。然后请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自由讨论:

金额对比:(     )多(  )少;劳动量对比:(    )多

(     )少;时间长短对比:(     )多(     )少。

结论:(     )为(     )彼得付出(   )而回报金额(   )。

   (     )为(     )做事(    )而回报金额(   )。

学生通过讨论完成了练习。

张老师:你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妈妈为彼得还做了哪些事?

生:洗衣服、叠被子……

师:如果用钱来计算,该付多少报酬呢?

生:我认为应该是无价的。

师:你们认为课文中的妈妈是位怎样的妈妈?

……教师总结全文后出示诗歌《妈妈的爱》,全体朗读。

视频又被教研组长关闭了,他及时给出了自己的评点:整体上感觉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动了不少脑筋的。如:看到两份账单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的问题进行讨论,还有末尾的拓展练习“你想对彼得或者妈妈说些什么呢”,以及全体诗朗诵,可以看出教师的目的性很强,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显得有些生硬,缺少自然流畅的感觉,这与教者本身的情感状态没有融入其中也有一定的关系。

李老师:这一片段很明显地是对前面片段的整合,各环节紧密相扣,过渡自然流畅,情境的创设以及教师的情感、导语、课文的延伸,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学生循序渐进地由认识→真实体会→产生共鸣→情感的升华,实现了人和文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

像这样的教研,以前是没有的,只有在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后,老师们才有可能边看边评。

我也知道,自2013年下半年始,这所学校就开始以这种方式研究翻转课堂,希冀以此来达成课堂的高效。还在上学期就曾依托《秋天的雨》进行过专题研究,活动成果也被挂在区网上进行了展播,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这次在学科委员会的引领下又以《妈妈的账单》为课例,继续围绕“如何进行课堂翻转,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为了让研究更深入,授课的张老师在此之前就发布过微课《账单》和《学生学习单》,旨在让老师们观察、发现、思考,交流改进翻转课堂的经验,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形成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以推动“翻转课堂”在本校的落户与健康成长。

教研活动进行了110分钟,我发现,老师们的兴趣也的确被调动起来了,但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们为什么要翻转课堂

为什么要翻转课堂?当打下这个问号时,我的思路才开始清晰起来。

是啊,为什么?

我们知道,“翻转课堂”本是一个舶来的概念,译自“Flipp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那里转移到学生手上。在这种模式的驱动下,学生将课堂内最宝贵的时间能集中起来,使用于主动的专项学习,合作解决自己关注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以往靠教师们在课堂上发布才能获得的信息,他们现在只需在课前看视频、听播客、阅读功能更强的电子书就能获得。而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的是与教师的互动,与同学的合作,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自主规划学习、控制节奏、培养个性和发布成果,深化自主学习,赢得课堂高效。

记得那还是在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 第一次使用视频软件录制PPT并附上讲解声音,第一次翻转了自己的化学课堂。他们之所以要录制这个视频并传到网络,旨在为缺席的学生补课。没想到,这种具有开创性的尝试,竟然推动了学生的泛在学习。他们不仅天气恶劣时能在家看视频、听讲解,即使天气极好,也不必到校,而可以在任何一个学习终端获得良好的“一对一”课堂。而学生一旦走进真实的教室,所需要的就不再是书本上的知识信息,而需要的是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需要的是同班之间的交流。

这个模式无疑是新颖的,因此影响其教学效果的不确定因素肯定很多,也正因为如此,不久就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

就在科罗拉多州举行的翻转课堂学术会议上,作者曾公布过一张图(见下图),用以解读他的“翻转课堂”。胡天硕先生为此还专门做过翻译,将那个图变成了大家都看得明白的中文示意图。

当我们仔细研读这个示意图时才发现,原来,即使是如此新潮的翻转课堂,也存在传统与创新决然不同的两种理解。

按照传统的理解,所谓翻转课堂就是用视频来取代面对面的授课,学生在课堂上把应该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是用在参与教师主持的关键性学习。过去的“讲课”程序只是被授课视频代替了,而且可以由学生在家里独立观看,那些过去在课外完成的“家庭作业”却被拿到课堂上来完成。

显然,这种传统的理解在我国的中小学极为普遍,有的甚至以为只要上传了教学视频,就实现了课堂翻转。上面我所列举的案例,尽管研究的是“怎样翻转课堂”,可是,我们却找不到教师们研究怎样让学生与教师一对一互动、怎样交流自学体验的任何痕迹,课堂上大把大把的时间,依然被教师牢牢地掌控着。如果去掉张老师提前发布的微课,这节课与先前的教学就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可见,走进这所学校,抑或在更多地方的翻转课堂,营造了好些误区。

首先,不少人将在线视频当成了课堂翻转的代名词,因此微视频成了不少人的“翻转萌”。其次,以为翻转课堂就是用视频来替代教师,学习中的学生不再需要教师来指导。再次,以为进入课堂的学生,只要能与教师开展课程性对话即可,能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然而这种偏颇性理解,恰恰是与翻转课堂的本义背道而驰的。

我们为什么要翻转课堂?其实,当初之所以要把课堂翻转过来,就是想借此来营造一个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小生境;说它是小生境,就是为了满足师生之间的“一对一”需要。所以,一切适应于大面积教学的课堂形式,都不在翻转课堂的本义之内。其次,优化学生和教师互动的渠道,增加彼此之间个性化沟通的方法,是翻转课堂最重要的目的。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效率之所以不高,往往卡在无法与教师正常沟通的课感上,没有课感,就不能形成系统的课程体验,也就不能深化课程学习。

翻转课堂之所以要将教学由“教—学”模式变成了“学—教”模式,来一个“本末倒置”,就是要把学生做作业时的书面显示,变成师生当面的锣鼓对敲互动,变成学生之间的体验交流。那么,研究怎样翻转课堂的重点,当然应该是聚焦课堂上学生的“动”,而不是教师的“引”与“控”。

聚焦学生的这个“动”,不仅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显性表现,更多的还需要教师从学生的显性表现中窥视其产生如此思维轨迹(隐形运动)。毫无疑问,这种窥视的最佳环境应该是“一对一”,或者没有精神压力的平等互动(譬如同学之间的无障碍交流)。我们发现,恰恰就是这种“一对一”与“无障碍交流”是我们教师所不习惯的,甚至是陌生的。因此,研究翻转课堂的焦点就应该放在这种教学技能,甚至是教育理念的研究上。如果我们继续像上面这个案例中的张老师来充当控制课堂的达人,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如果我们继续像上面的教研中那样逐一评点教师对课程的预设,对大面积控制性教学行为进行品评,也是一种错位的隔靴搔痒。

众所周知,每个学生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接受得快,有的接受得慢,在课堂上直接教学,老师需统一教学进度与要求,因此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现在用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弥补了这一缺陷,起到了预习的效果,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当他们带着问题走进了课堂,我们的教师为什么还要进行原来那种讲解呢?我们的教研为什么还要进行原来那种研究呢?

所以,关注翻转课堂的教研新常态,聚焦处应该是研究怎样实现“师生一对一”和“同学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作者:彭敦运 发表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0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对微课的认识
听 课 体 会
再聊聊听课
给新教师的20条贴心建议
关于“翻转课堂”的几个疑惑
《触摸春天》评课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