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的大高玄殿门前牌楼和习礼亭(组图)

陶然野佬 原創 (作於2014-07-26 22:13:57)
標簽: 老北京 牌樓 大高玄殿 習禮亭 老照片



  大高玄殿,又稱大高元殿或大高殿,是一座明清兩代的皇家道觀,位於皇城之內,西苑北海東南,陟山門街南側,紫禁城西北外側,景山西側(本人先前博文《
费利斯·比托——最早拍摄北京的摄影师(作品)》中“北海白塔遠眺”一圖中部左側可見大高玄殿最後面的乾元閣,其北側從北海陟山門出來的東西向街道卽爲陟山門街,位於照片中部)。大高玄殿的大門是朝南的三重“三座門”。最外的一重算是“山門”,門前有一組呈“品”字形排列的三座牌樓。三座牌樓所圍之內還建有東、西兩座“習禮亭”。“習禮亭”在明清時期各部及各地掌管禮儀的衙門和寺觀多設有。大高玄殿所屬的“習禮亭”兩座,位於東、西牌樓之間,南牌樓以北,分立山門外左右,左(東)又稱“陽(炅  jiǒng)眞閣”,右(西)又稱“陰( 

 yīn)靈軒”(《酌中志卷十七·大內規制紀略》:“左曰炅明閣,右曰
靈軒”),構造獨特,爲五花閣式,三重檐,歇山十字脊,結構類似紫禁城角樓,建築外觀美輪美奐。


  三座牌樓均爲四柱三間九樓廡殿式黄琉璃瓦頂,正中嵌有漢白玉石匾,上刻題額,據說東、西牌樓題額是嚴嵩的手蹟。大高玄殿的牌樓是採用粗大的楠木立柱,柱腳埋入地下很深,故未用戧柱。所以老北京有歇後語:“大高殿的牌樓——無依無靠”。

  東牌樓:正面(東面)爲“孔綏皇祚”,背面(西面)爲“先天明境”。

  西牌樓:正面(西面)爲“弘佑天民”,背面(東面)爲“太極僊林”。

  南牌樓:正面(南面)爲“乾元資始”,背面(北面)爲“大德曰生”。


  明嘉靖二十一年四月(1542年),在嘉靖帝寵幸的道士陶仲文的建議下,最大的皇家道觀——大高玄殿竣工。大高玄殿由工匠郭文英主持修建,使用的木料採自四川、貴州、湖廣等地。大高玄殿東西寬57米,南北長264米,占地面積大約1.5萬平方米。據史書記載,神殿建成之後,百官齋戒、行香、禁刑屠十日。大高玄殿成爲“每歲大旱,則建醮祈雨,遣官禮拜”之所。


  嘉靖帝的寵臣夏言有詩曰:“爐香縹緲高玄殿,宮燭熒煌太乙壇。”形象地描繪了嘉靖帝和大臣們在大高玄殿日夜齋醮的景象。明朝西苑的許多道觀中,大高玄殿的地位最尊。惟有大高玄殿供奉玉皇大帝及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像。大高玄殿中的象一宮供奉的“象一帝君”乃明世宗玄修玉容也。


  大高玄殿“山門”內爲一扁長院落,紧接爲三座琉璃隨牆門,正門題額爲“始清道境”。入內卽爲過廰式的大高玄門,三間的單檐歇山式門,左右各有偏門一座,左爲蒼精門,右爲黄華門,門前原有旗桿,現僅存基座。入門後有甬道,正對大高玄殿。大高玄殿面闊七間,黄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前有月臺,左右配殿各五間,東西分別爲闡玄殿、演奧殿。大高玄門後兩旁有鐘鼓樓,各高兩層,單檐歇山頂。後殿爲九天應元雷壇(九天萬法雷壇),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綠琉璃瓦頂黄琉璃瓦剪邊,左右配殿各九間,分別爲天乙之殿、湧明之殿。最後一進建築爲乾元閣和坤貞宇。上層爲乾元閣,圓攢尖屋頂,覆以蓝琉璃瓦,象徵天;下層爲坤貞宇,方形,覆以黄琉璃瓦,象徵地。乾元閣供奉玉皇大帝。殿前左右配五開間的伏魔殿、北極殿。


  滿清最初信奉薩滿教,順治帝入關後又接受藏傳佛教(黄教),並重視儒學,而對道教的信仰則遠遜於明朝,但也並未排斥。清朝皇帝每逢初一日、十五日照例要到大高玄殿拈香行禮。特別是逢大旱或大澇,皇帝均要在此進行祭天祈雨等活動。康熙年間,大高玄殿因避康熙帝玄燁的聖諱,而改稱“大高元殿”,後又更名爲“大高殿”,專門舉辦各種道場。


  据清宮檔案記載,大高玄殿先後在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獲得大規模整修。雍正年間重修大高玄殿時,在東、西“習禮亭”之間外側以南處還增建了一座南牌樓,至此大高玄殿前就有了三座牌樓,朝南呈“品”字排列,東、西牌樓面向東、西,南牌樓面向南、北。民國後改造和打通景山前街到北海金鳌玉蝀橋的道路,東、西牌樓就成爲了這裏的跨街牌樓。


  1900年庚子之變,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據清宮檔案記載,法軍佔領大高玄殿十個多月,大高玄殿的建築和陳設文物遭嚴重破壞及掠奪,大批雕像、法器、經卷被法軍盜走。《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慈禧太后和光緒帝準備回鑾,清廷急令吏部尚書張百熙修復北京的道路,內务府大臣世續等人趁機提出,大高玄殿是皇家道觀,應當修復。此議獲準,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令張百熙等主持修復大高玄殿。張百熙派員攷察後,預計兩個月內完工,但因經費困難,直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拖了兩年纔算竣工。


  1917年,南牌樓因糟朽傾斜而拆除,後於1937年重建。1955年,東、西牌樓被拆除。1956年拓寬景山前街時,南牌樓與兩座“習禮亭”均被拆除,同期被拆除的還有北上門等古建築。1960年,以東、西牌樓的構件拼裝組成的“弘佑天民”牌樓在中央黨校的庭院內重新树立,保存至今。當時因構件殘缺,僅復建起這一座牌樓,而且由原來的四柱三間九樓改爲四柱三間七樓。南牌樓的“乾元資始”石匾則流落到月壇公園,成爲树林中摆放的石桌的桌面。2004年,南牌樓在大高玄殿門前的筒子河北岸原址重建,並將“乾元資始”石匾從月壇公園請回,安裝在該牌樓上歸其原位,另新刻額匾“大德曰生”鑲嵌於牌樓北額處。


  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後,大高玄殿和太廟、景山均被移交給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1925年,又交由新成立的故宮博物院管理。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大高玄殿被日軍佔用。光復後,故宮博物院收回了大高玄殿的管理權。


  1950年,據說是抗美援朝需要,部隊總參謀部向故宮博物院“借用”大高玄殿,因屬臨時借用,雙方僅有口頭協議,並没有正式的合同文書,祇是打了一個借條。此後,借用方長期佔用大高玄殿不還,大高玄殿被總參保障部用作了辦公用房。但不事修繕,損毀十分嚴重,彩繪剝落,殿前月臺的漢白玉石欄桿倾坍,九天應元雷壇前面搭建了許多間红磚平房,院落內亂搭建的辦公建築也很多,威胁古建築的火災隱患嚴重。


  195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確認故宮博物院拥有大高玄殿的房產權。1980年代末,文物保護專家首次提議,要求佔用單位騰退大高玄殿。1996年,大高玄殿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和2000年,全國政協兩次收到刘炳森等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呼籲將大高玄殿歸還故宮博物院,進行修繕後向社會開放。2000年11月,古建築專家鄭孝燮、羅哲文等人發出《關於收回大高玄殿作爲文化設施的倡議書》,但部隊佔用單位因索要巨額搬遷補償未獲滿足而拒不遷出。2001年,國務院有關領導對解決大高玄殿回歸問題作出批示。2005年,學者季羡林聯合多名專家學者呼籲佔用大高玄殿的單位儘快騰退大高玄殿,以便早日修繕並向社會開放。200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關於推進舊城範圍內文物保護單位騰退工作的請示》,其中包括大高玄殿的騰退問題,請求國務院支持。但因騰退涉及經費和用地問題,故一直未取得實質進展。2005年夏,北京市文物局向大高玄殿的管理使用單位下發了《責令限期整改通知書》,要求其在一年內整改。2006年3月,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與佔用單位協調。2008年1月,國務院有關領導出面召開協調會,約請財政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佔用單位、故宮博物馆四方商談,提出最遲不超過2009年3月騰退的意見。2009年3月,佔用單位稱騰退面臨經費及土地劃撥等困難,大高玄殿未按原計劃騰退。2010年6月11日,佔用單位與故宮博物院簽訂協議,將大高玄殿文物建築移交給故宮博物院管理,故宮博物馆方面則向佔用單位提供了高額補償。故宮博物院隨卽對大高玄殿展開大修。2011年6月11日,大高玄殿乾元閣抢險修繕工程開工,乾元閣抢險修繕工程拉開了大高玄殿大修的帷幕。


  大高玄殿對民間封閉已六十載,就是在新中國長大的北京人也鮮知京城還有這麽一個去處,更別奢談一睹眞容了。尤其是殿前牌樓和習禮亭拆除後,這裏也就是一段普通的道路,人们匆匆經過,或去景山,或去北海,誰還知道這裏曾經還是飛檐木閣與牌樓聯袂成景的一處妙境,還有與景山五亭、禁城角樓、太液鳞波交相輝映的旨趣,都成了塵封的記憶。


明代大高玄殿示意圖 [大岳太和山人標註]。



清康熙時繪圖。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中的大高玄殿圖。


大高玄殿復原效果圖 [制作:育植、韩江。来自中国国家地理孙毅博的博客]。


1860,大高玄殿門前東牌樓西面,額書“先天明境”。東習禮亭,又叫“陽()眞閣”,西習禮亭又稱“陰(
)靈軒”。構造獨特,爲五花閣式,三重檐,歇山十字脊,結構類似故宮角樓 [(英)費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70s,大高玄殿“山門”(三座券洞門)。


 
1871~1872,大高玄殿前西牌樓西面,額書“弘佑天民”。原註釋: A Peking Pai-lau, triple gateway arch, at the entrance to the Ta-ka-tein temple. [(英)約翰·湯姆森 John Thomson]

 
1876,大高玄殿前牌樓、習禮亭。牌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坐落在景山西,紫禁城筒子河北岸,共三座,呈“品”字形排列,是北京唯一没有戧柱的一組木結構牌樓,習禮亭圍在其中 [(英)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 Child No.15]


1876,大高玄殿前牌樓、習禮亭。畫面開闊,紫禁城神武門、东北角樓、筒子河、北上門,以及景山五亭盡收眼底。原註釋:S.W. View Of Coal Hill, mont, and Corner Of Forbidden City [(英)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 Child]
 

1880年前後,大高玄殿前西牌樓西面,額書“弘佑天民”。

 
1880s
,大高玄殿門前西牌樓,西面額書“弘佑天民”,習禮亭。選自《杜德維相册 Edward Bangs Drew Albums

 
1890s,大高玄殿前東牌樓東面,額書“孔綏皇祚”,習禮亭。

 
1890s
,大高玄殿前東牌樓東面,額書“孔綏皇祚”。

 
1890s,大高玄殿前牌樓和習禮亭。背景是景山,前景是筒子河。選自《中國眺望 Views of China》。原註釋:Entrance of the Imperial Palace Pekin. [(英)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90s
,大高玄殿前南牌樓北面,額書“大德曰生”。正面(南面)額書“乾元資始”。


1890s
,大高玄殿前西牌樓、下馬碑、習禮亭。

 
1890s,大高玄殿前東牌樓西面,額書“先天明境”,東習禮亭。
 
1900,大高玄殿前西牌樓西面,額書“弘佑天民” [八國聯軍相册]。


 
1900s,大高玄殿前西牌樓東面,額書“太極僊林”,西習禮亭和甬道。

 
1900s,北長街北口外的騾車。背景是大高玄殿、景山。

 
1900s,大高玄殿前東牌樓東面,額書“孔綏皇祚”,下馬碑,習禮亭(明信片)。

 
1900s,大高玄殿前東牌樓西面,額書“先天明境”(明信片)。

  
1900s,大高玄殿前牌樓(西牌樓和南牌樓),習禮亭。

 
1900s,大高玄殿前牌樓、習禮亭。景山和街道(明信片)。

 
1900s,大高玄殿前牌樓、習禮亭。以及景山、北上門、筒子河。

 
1901,大高玄殿前东牌樓東面,額書“孔綏皇祚”,習禮亭 [(日)小川一眞]。


1901,大高玄殿前南牌樓北面,額書“大德曰生”,西習禮亭。背景是紫禁城西北角樓 [(日)小川一眞]。

 
1901,大高玄殿前牌樓、習禮亭,以及景山、北上門、筒子河。



1905,大高玄殿門前西牌樓西面,額書“弘佑天民”,西側習禮亭、下馬碑,牌樓前是八國聯軍法國士兵。可見南牌樓、東牌樓和景山万春亭 [(法)菲爾曼·拉里貝 Firmin Théophile LARIBE]。

 
1910s,大高玄殿乾元閣(上層)、坤貞宇(下層) (明信片)。



1911,大高玄殿前東牌樓東面,額書“孔綏皇祚”,牌樓東的小橋(西板橋)。



1917
,大高玄殿前習禮亭、牌樓,南牌樓尚未拆除。原註釋:Beihai Park, Small Imperial Temple Roof.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17,大高玄殿前東、西牌樓,西習禮亭和下馬碑。原註釋:Temple roof and gates.[(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18~1919
,大高玄殿前東牌樓東面,道路改造將習禮亭用矮牆圍起,東、西牌樓間打通,景山前街至北長街北口(北海前)道路連通一綫,施工接近尾聲。另外,南牌樓於1917年因糟朽被拆除,没有重建,遲至1937年纔恢復。

 
1920年前後,在故宮西北角城牆外筒子河內沿的角亭拍攝大高玄殿外習禮亭、牌樓和景山(東北向),南牌樓1917年時已拆除。選自《北京相册 The most interesting views of Peking》。


 
1920
年前後,大高玄殿圍牆、門前牌樓、習禮亭、下馬碑,已開闢道路。全景圖。

 
1920年前後,大高玄殿前牌樓、習禮亭、景山、北上門、筒子河(明信片)。此時南牌樓已拆除。

 
1920年前後,大高玄殿前西牌樓西面额“弘佑天民”,習禮亭。

 
1920年前後,大高玄殿前西牌樓西面,額書“弘佑天民”,貫通的景山前街 (1)

 
1920年前後,大高玄殿前西牌樓西面,額書“弘佑天民”,貫通的景山前街 (2)


1920s,大高玄殿前西牌樓西面,額書“弘佑天民”,東面額書“太極僊林”,貫通的街道。


 1920s
,大高玄殿前的牌樓、習禮亭和貫通的景山前街(明信片)。


1930s
,大高玄殿前西牌樓西面,額書“弘佑天民”(東向),圍在矮牆院內的習禮廰,貫通的景山前街(明信片)。

 
1930s,大高玄殿前牌樓,景山前街 (1)


1930s,大高玄殿前牌樓,景山前街 (2)


 
1933,大高玄殿前習禮亭屋頂檐角造型(酷似故宮角樓)。原註釋:Roof detail of corner watchtower of the Forbidden City.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35年前後,大高玄殿前東牌樓西面,額書“先天明境”。

 
1935
年前後,景山五亭和大高玄殿前牌樓(此時南牌樓拆除後還未復建)、習禮亭、故宮筒子河。

 
1937,景山五亭和大高玄殿前牌樓、習禮亭。1917年,大高玄殿前南牌樓(大德曰生、乾元資始)因糟朽倾斜而拆除,此幅爲1937年重建南牌樓時拍攝。


1940s
,大高玄殿前西牌樓西面,額書“弘佑天民”,貫通的景山前街。


1940年前後,大高玄殿前西牌樓西面,額書“弘佑天民”(據說是嚴嵩手蹟),貫通的景山前街。


1946,大高玄殿(景山西)圍牆、牌樓、習禮亭、景山前街,以及紫禁城西北角、西苑中海俯瞰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大高玄殿前東牌樓東面,額書“孔綏皇祚”,西面額書“先天明境”,民國後貫通景山前街穿過牌樓接通三座門大街,這裏是西板橋大街(景山西街)路口,有交警在執勤 (1)

 
1946,大高玄殿前東牌樓東面,額書“孔綏皇祚”,西面額書“先天明境”,民國後貫通景山前街穿過牌樓接通三座門大街,這裏是西板橋大街(景山西街)路口,有交警在執勤 (2)

 
1946,大高玄殿前東牌樓東面,額書“孔綏皇祚”,西面額書“先天明境”,民國後貫通景山前街穿過牌樓接通三座門大街,這裏是西板橋大街(景山西街)路口,有交警在執勤 (3)


1946,大高玄殿前東牌樓東面,額書“孔綏皇祚”。景山前街西端的西板橋大街路口(“景山西街” 當時叫“西板橋大街”)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

1946,大高玄殿前東牌樓東面,額書“孔綏皇祚”。景山前街西端的西板橋大街路口(“景山西街” 當時叫“西板橋大街”)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2)


1946,大高玄殿前東牌樓東面,额書“孔綏皇祚”。習禮亭和牌樓東的西板橋大街(景山西街)路口(1)


1946,大高玄殿前東牌樓東面,额書“孔綏皇祚”。習禮亭和牌樓東的西板橋大街(景山西街)路口 (2)


1946,大高玄殿前南牌樓南面,額書“乾元資始”,西習禮亭。


1946,大高玄殿前牌樓,背景爲景山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大高玄殿前牌樓、習禮亭,背景爲景山。原註釋:Pai lou and Wan chun ting flanked by Fu lan ting and Zhou shan ting at Jingshan Gong Yuan.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大高玄殿前西牌樓西面,額書“弘佑天民”,山門前貫通的街道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


1946,大高玄殿前西牌樓西面,額書“弘佑天民”,山門前貫通的街道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2)


1950,大高玄殿前東牌樓西面,額書“先天明境”,景山前街。


1951,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學的女學生早晨在景山前街跑步鍛練身體,經過大高玄殿前。牌樓和習禮亭尚在。


2009, 復建(2004)的大高玄殿南牌樓北面,額書“大德曰生”。


2009, 復建(2004)的大高玄殿南牌樓南面,額書“乾元資始”(石匾額爲舊物)。


參攷:“弘佑天民”牌樓現座落於中央黨校“掠燕湖”北岸,原本是大高玄殿“品字”排列的四柱三間九樓式牌樓之一的西牌樓,始建於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1952年因擴寬道路被拆除,遷建於此後改爲了四柱三間七樓。



參攷:“弘佑天民”牌樓後面是一所雕梁畫棟的四合院,名“正蒙齋”,是中央黨校專門招待領導人的內部餐廰。原來是在這裏“弘佑天民”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翰文古建】大高玄殿的习礼亭和牌楼
1900年,北京,西城。大高玄殿。大高玄殿,又称大高元殿,简称高玄殿、大高殿,是一座明清两代皇家御用...
北京故宫:大高玄殿何时见真容?
全国最大皇家御用道观 就在故宫旁边 为何无依无靠
北京城老照片——百岁老寿星来找寻下你们儿时的记忆!
清末民初,北京城老牌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