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NO.8 读书那些事!(2014.02.17
【读书的起因】

我很难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爱读书”的人,我只能是一个疯狂的买书者。正所谓“买书如山倒 读书如抽丝”估计说的就是我这号人。囤书成了一种本能,而读书却成为一种负担。

在我去年搬家的那段日子里,我统计过书的数量,竟然达到900多本,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我四五年工作以来购买的。做个最简单的数学计算,这就意味着我每个月都购入15本左右。再往下统计会更加吓人,如果每本以20元来计算(考虑到大多数书都是在各种活动下的凑单作品),本书总价在1.8W,那么每年在书上的花费就是4000大洋,不可思议的结果。

如果说这些书都是写漫画小说,我还能边买边看,但作为一个囤货人而言,买书最重要的就是要抢到合算的大部头书,最好都是跟《莎士比亚全集》类似的文集,用便宜的价格翘起大份量的名著,多有面子。这种虚荣心也解释了为何书柜上有那么多我可能用一生也读不下去的书。(当然,这是当时的想法,如今看来或许还是有可能在10年读到它们,当然这是也许!)

我真正开始进入读书状态还要得益于我码的50个月的职场帖子。看的朋友一定会发现,在早期的帖子里流水账嫌疑比较大,水分巨多,即便处在抒情或者愤怒的情绪上,也常常会走如混乱的状态。其实,写的时候,我也自己也觉得有问题,这也是我把帖子藏在“上班这件事”小组里的原因,至于后来不知道为何被小组管理员置顶了,于是也躲藏不了了。我自己在码字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常常会面临言不达意的局面,比如有些话明明已经到嘴边了,可就是写不出来,或者有一些情绪明明就在当下,却总是形容不出来。

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个单位的工作已经上的让我失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开始下意识的去观察单位每个人的表述,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着各种语言障碍,基本可以接近文盲了(相信我,在这类单位待过的人都会感受到,无知氛围到底有多可怕),我终于恍然大悟,症结在氛围太文盲。

吓出一身冷汗后不得不庆幸,码字吐槽还不算坏事,至少在告诉自己正在丧失一些最为基本的语言能力。当然,我发现即便到现在,自己的语言能力也好不到哪里去。算了,慢慢来吧。

原本2011年就可以系统开始读书,我自己也曾经尝试过什么“1年读完300本书”的计划,当然,结果就是找了个考试的借口逃避了事。但幸好,2012年又遇到“投资”这个充满魔力的事情,让我找到了“认真读书”的借口,即便这个借口充满了“钱”的诱惑力。

因为兴趣被撩拨了起来,读书的劲头日渐高涨,我又开始了一轮轮大手笔购书,但跟之前两年不同的是,我体会到了“如饥似渴”的感觉。

投资理财书的存在点燃了我对“读书”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系统的规划日常时间。毕竟读书需要占据日常很大一部分时间,如果是畅销书或者快餐类似的书籍,占据的时间并不算多,每日2-3小时足以,但如果读到《巴菲特:一个资本家的成长》之类的书,往往就需要整天整天的时间,或者将读书计划分配到几天时间里。在如果读到《史记》之类的,恐怕一个月都不够吧。

一个有诱惑力的领域,不经意之间将我送入到“系统读书”的状态,这也算是一个美丽的意外吧。

【读书是一场发散思维的旅行】

误打误撞开始了读书,经历了狂飙突进般的理财书籍的阅读,我开始不满足那些技能型的书籍,希望可以接触到更多有内涵,或者更确切的说,讲述投资本源的书籍,这时候读书从基础入门书转变为人物传记,无论是巴菲特、查理芒格、彼得林奇、邓普顿、约翰涅夫、格雷厄姆等等一系列的书开始进入我的视野。再往后,根据这些书中所推荐的经典理论著作发散开来,我开始接触正轨的工具书,比如《证券分析》,比如《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当然,这些书都看的半吊子,实在太难了。

投资对我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在这个方面我投入的精力还是不够系统,工作生活发生的一些变动总是最先打乱投资的学习进度。即便在2013年我以昂扬的姿态进入股市,但2013年至2014年的读书进程中却并没有太多投资方面的身影。

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来真实操作后,情绪会比较大,在情绪高昂的时候,会得意洋洋的拿着计算机去计算虚幻的数值。但是情绪低落的时候,只会选择鸵鸟政策,放弃不看;二来2013年在豆瓣混迹的时间长了,兴趣被大量杂书给分散掉。

读书的发散思维有时候是个优势,可以让自己注意到很多其他的书籍。比如读林达先生的任何一本书,他都会在书中提及很多其他书作为举例的参照物,这就给我阅读下一本书提供了方向。往往正在读的一本书中会提及很多其他的书籍,如果我感兴趣,我往往会立刻在电商下书单,这样这一本结束,我可以立刻跳到下一本书去。

但这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读书计划会被不断的打乱,我自己也不知道会在当下的一本书中遇见“谁”。比如我之前正在读一本关于旅行的书,却因为书里说道了《深夜食堂》的漫画,于是就屁颠颠的跑去看《深夜食堂》了。再比如,我原本是打算用3个月的时间好好的读一读蒙田的随笔,结果就因为他书里提到的好几个典故,我又跑去看那个几个古希腊历史了。结果古希腊历史还没有看完,又拐个弯去看神话了。而最初的蒙田先生就这么被遗忘了。

这就是发散思维发散的太狠,结果自己都忘了原来的路途。

2014年以来,我也跟自己说,好好读历史。可惜这个课题开的太大,结果事实证明,我从《全球通史》一路歪,各种扭曲各种歪楼,都快刹不住了。

读书,需要系统,更需要计划,否则,兜了一个大大圈子,却找不到了北。

这应该是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最应该注意的事情。


【不同类型的书,不同的阅读体验】

回到读书这件事。学术领域的不同就决定了书籍类型的不同,与此同时,书的书写方式不同也决定了书的阅读速度是快还是慢。

读的快的书,比如两三个小时一本,或者一天一本的书,多半都是通俗版本的畅销书,这类书的特点就是,语言简单,逻辑清楚明了,内容比较简单,贴近现实生活。比如各类通俗版本的理财读本,时间管理读本,生活整理读本,职场工作技巧读本等等。

在工作早期,我买了很多这类的书籍,来解决当时的生活工作需求。因为信息量并不大,读起来非常快,只要没有杂事或者自己的主动分神,基本上2-3个小时内可以顺利读完,如果再勤快点,还可以花1个小时做笔记。

举几个个例子吧,

1、首先是通俗类,早年我读胜间和代的《白骨精学习法》(这书在前些年非常火)时,必然先认真看一下目录,一本实用技巧很强的书,会在目录中体现出来。通读一遍目录,自然就知道行书成文的逻辑是什么,然后在心里默默的跟自己的阅读需求做一个对比,哪个章节是自己最需要学习的,哪个章节的内容并不是特别的重要。由阅读主次来决定各个章节的阅读速度分配。

《白骨精学习法》这本书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理论篇,一个是实践篇。在“理论篇”中,作者先用了两章的内容来分析“为什么要学习”,再用个七个章节详细讲述容易上手并且相对有效的学习方式。那么明白“为何要学习”而苦于“方法不对”的话,就可以重点放在前两章,然后针对性的看后7章,挑选出最适合自己当下情况的方法。

在“实践篇”中分类更加清晰,胜间将工作领域分成好几块,基本上在企业上班的职场新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在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比如需要提高托业成绩的就努力提高托业(当然BEC也行)的成绩,说白了就是提高英文的运用能力;比如需要学习理财入门知识的,就去详细了解书中提到的各类理财工具;再比如需要提高人际相处关系的,那么看看书中有没有这方面的提醒和小TIPS。

在读书的时候,手边放一本B5笔记本(这个尺寸最方便随手携带),看的过程中遇到自己心仪的TIPS可以随手记录下来,并不需要多么详细,只需要自己能够在事后不需要在重新翻书的情况下,明白这些TIPS的含义。

详细阅读目录→明白作者写作逻辑→确定阅读的主次→分章节阅读,随手做笔记→重新回顾目录,确定没有知识上的遗漏→写简单的阅读总结。全程结束(没有外界打扰的情况下)4小时足以。

市面上很多此类的畅销书籍,基本方式都差不多,这也是最初我读理财入门书时,可以做到一天一本的原因,不是我读的快,而是书本身的简单和明白,想读慢都难。哈哈哈!


2、如果说1是通俗类的工具书,那么还有一类工具书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候来学习。对,是学习而不是粗略的阅读。《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如何阅读一本书》、《10000小时天才论》、《思维导图》、《自控力》、《影响力》、《世界是平的》、《拖延心理学》等等。这些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专业、逻辑严谨,语言简练但不简单,通常第一遍读下来会觉得有点“不明觉厉”,甚至会有“读完就忘”的感觉。语言不再是浅显易懂的大白话,内容也不再是点到即止的入门知识,大量的思想被浓缩在几句,或者几段专业性表述中,读起来明显感到费事,读书的时候会时常出现停下来容我想一想的情况,通过作者的一些举例来反思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转换方式,透过有些拗口的英译汉表述弄清楚作者表述的真实意图。

这类书无法通过一次性阅读解决(当然不排除高手啦),需要很多很多遍,甚至有些书估计读个四五遍,还未必能够彻底吃透。当工作环境发生一些改变,或者自己的境遇有些转变,又会发现这些书中的某些思想并没有吃透,还有继续深究的必要性。所谓好书可以常读常新,也许就在这里吧。

我上面举例的这些书,至今为止,我非常惭愧的说,一本都没有弄明白。每一本书都通读过一两遍,有些笔记好做,有些笔记很难做(每一章节都有大段需要重点标注的地方,做笔记等于抄全书了)。大多数的时候,我更喜欢把他们的目录复印下来,放在书籍检索文件夹中。一旦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清楚的情况,一旦想到某某书中好像提到过这个问题,这样就可以通过查阅“目录检索单”找到那部分。

所以,这类书,除了阅读之外,更是我的工具书,拿来查阅拿来检索,拿来对照解决相关的问题。

3、另一类,介于通俗类和专业类之间的书籍(不包括文学作品),其实我也不知道如何准备用词语来定义这类书。比如林达先生的历史随笔,比如《穷查理宝典》之类的投资理论书,比如《奇特的一生》之类的时间管理书,比如《公正》政治学读本,比如《少有人走的路》心理学读本,再比如《聆听音乐》音乐理论知识普及读本。这些书可读性非常强,但同时信息量巨大,不可能如读通俗读物那般,轻松惬意的泡杯水,然后那个小本本,坐在阳光下,跟朋友聊会天,扫两眼,就可以把书本中的内容都吃下去。

但他们的好处是,没有2那么难懂,如果愿意花上时间,看个几遍,基本上也就可以将内容收入自己脑中。第一遍找个轻松的状态,开始泛读,确定这书是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如果是,那么休息一两天,消化下,进入第二遍阅读,同时配合做笔记,把自己喜欢的内容保存下来。如果第二遍读完还是意犹未尽,往往会在一两周之后,开始读第三遍,这时候读书不再是灌输式,而开始带入自己的思维,与书本进行对话,这个期间的笔记不再是赏析般的抄写,而变成了自己的阅读心得,或者是现实对照。

4、史论书籍,这就是我2014年准备打攻坚战的一类,书籍如星河浩瀚无边,真不知道何日才能读完。这类别的书,我完全没有任何阅读经验,连个入门级别的都算不上。掐指算算,自己读过的史书,除了《全球通史》,其他几乎没有,读书期间读的那些普及读物,早就忘了一干二净了。从零开始,意味着阅读的每一步都会充满惊喜,但也意味着阅读份量远超任何类别。实际上,从这两个月的阅读体验来看,史论包含的领域是异常宽泛的,历史所影响的领域几乎是全部。我这段时间才明白自己太过于自不量力,想用10年的时间通读历史,但历史本身就需要分很多的领域,10年真的够吗?

5、各类小说,嗯,这类太多太多,每个人的阅读方式不一样,读着舒服就好。至于其他,不一一赘述了。


【读书检索单】

我有个习惯,读书做笔记的时候会预留前三页空白,用作“读书笔记目录”。因为厚的笔记本,往往会记录好几本书的阅读心得,如果在前页做好目录,这样日后查找起来会非常方便。

同样,以此类推,我通常会在电脑中准备三个目录:

1、藏书目录索引,按照年代分类,10年买了多少本,哪些类别,名称是什么。

2、书籍目录索引,这部分会剔除那些消费类的书籍,看了一遍就直呼上当啊,或者没什么过多价值的就扔到书柜的最低部。将有价值的书跳出来,找个什么机会复印留存,当作工具书索引来使用,看上去有点繁琐,但一旦有需要时,非常便利。

3、读书笔记目录索引,这个已经在上面提到了,不重复解释。

【纸质还是电子】

有朋友会问我,读哪种比较好。电子的好处是代价少,电商上很多标价只有纸质版本的几分之一,还有很多事免费的。如果经费少,可以考虑。一次性投入买个平板或者kindle,日后用廉价的电子书补平差价。

我自己更喜欢纸质书籍,因为读书习惯不一样,我无法忍受不能随意的写边注的局限,而且手动打字会影响思路,远不如拿支笔写的舒服和惬意。

当然,电子书也会备着,如果条件允许,很多大头部的著作,我会家里藏书一套,通史电子书下一套(这里又不估计知识产权的嫌疑),这样有时候不想跑到书房去翻,就会就近找平板里的藏书进行搜索。在节约时间方面,平板更快!


OK,做个总结,读书是个人私密的事情,我们都不是在校生,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那些必修课程。当脱离学校后,读书的自由会大大增加,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喜欢的作家,喜欢的写作方式了。所以,每一个人的读书习惯也一定不一样。有人是目的性去读,有人是随意性去读,有人读书为了学术研究并从中获得满足感,有人读书是为了放松心态并从中让自己从压力中解脱,目的的不同,自然选择的角度也不同。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没人读书是为了找抽,而是为了让自己快乐,那么就选择让自己愉悦的方式进行下去吧。快乐多了,会慢慢变成幸福的。

=========================扯皮结束,2014时间手帐=========================

【2014年第8周时间手帐】

(统计时间截至2014年2月23日12点)

周日下午出门办事,没啥学习读书时间了。

1、学习时长:28小时

投资类:N多长贴+《十年一梦》,时常14小时

政治学类:《公正》(第二遍阅读结束),笔记完成到第5章,未来第三遍时继续完善笔记, 时长8小时

时间管理类:《战胜拖延症》(第一遍读完),有收获,但不是特别大,很多针对性问题已经在早些年解决了,时长2.5小时。

娱乐生活:《霍比特人》,时长3.5小时,为了搞清楚来龙去脉,我还把书给读了。这里就不剧透了,估计很多人也知道未来3的结局了吧。说真心话,2还是幸福的,可以不用担心未来他们的人生走向而笑呵呵度过2.5小时,值得啊。

这周工作量开始回归了,至少我自己决定努力工作,避免未来出现能力退化的不幸局面。、


2、码字写帖子:4个小时(写心得好累啊!)

3、社交娱乐:10小时,霍比特人,为了搞懂前世今生,我复习了一遍《霍比特人1》,之后刷IMAX《霍比特人2》刷了两遍,感受上来说,2比1的槽点多太多了,人文情怀不重要,吐槽高潮才是重点。瑟爹美的没天理啊!

4、1W步计划:玩了,又开始偷懒了,这周晚上只完成1W步四天。

【本周惊喜】

霍比特人2算不算,哈哈哈哈哈!

【本周遗憾】



【下周计划】

调整当前的阅读情况,有必要做一些调整,工作可能在未来的一两个月中出现重大变动,心态得调整好,必须要调整好,迎接新的挑战。

下周末还要做一份时间统计表,正好2月也结束了,1月的阅读总结偷懒没做,这次在2月月度总结的时候,一并补上!

【本周评分】

还不错,7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前不爱读书的人,如何一年读完 100 本?| 西柚的朋友们
高中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
“不读二遍”的读书方法
【中学生学习技巧分享】如何读好书,会读书
来,手把手教你写读书笔记
强烈推荐一本如何编修家谱的工具书(含书籍目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