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谷歌之死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标题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谷歌现在大红大紫,不仅当下的业务蒸蒸日上,同时还折腾着无人车,谷歌眼镜,机器人(此处省略 X 个项目 ... ),都是极度创新,极有前景的项目,怎么可能会死呢?

我也不愿意相信。但是,如果回到十五年前,你问我:微软会不会有一天不存在了?我的反应大概和现在被问到“谷歌会不会死?”这样的问题差不多。想想二十年前的 Kodak ,称霸相机和胶卷产业,想想曾经的 Sun Microsystem 是那样的不可一世,想想引领互联网免费、开放、自由的先驱雅虎,想想 7、8年前的 Nokia ... 这样的名单可以很长,巨人倒下的速度令人震惊 ...

* 首先声明一下,这篇文章的不少观点来自于 浪潮之巅 和其他最近读的书。只是经过自己的消化重新整理写出来,配图基本来自互联网。希望和感兴趣的朋友多交流、讨论有关于高科技公司 / 创业的相关话题,比如很多创业者可能被问到过的话题:

如果腾讯来抄袭你的创意,你该怎么办?

我清晰地记得之前GTE 课上做创业项目展示的时候就被问到过这个问题,说实话,当时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腾讯似乎拥有你创业所需要的一切:用户,资金,技术团队 ...

但我现在可以很自信地对我自己(或同样在路上的创业者)说:

巨人也是有弱点的,并没有那么可怕!


很多人应该看过或者至少听说过 《基业长青》(Built To Last )这本书,多少年来人们都在探索如何才能打造一家能够“基业长青”的公司,就仿佛在寻求长生不老药的秘方。但我愈发觉得至少这句话后面得补上个问号:Built To Last ?

真的存在一家公司能够一直站在风口浪尖,引领某个行业数百年吗?

如果能,如何才能做到?如果不能,你能想象谷歌 破产 / 被收购 的那一天吗?

纯粹地从理论上来讨论可能性,我没这个能力,也没太大的意义。我主要就是想多收集些曾经辉煌企业倒下的案例,在看过一个个案例之后,希望能总结出其中的一些规律。

Sun Microsystem

Sun 公司曾被视为 IT 界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之一,他们发明了 Java ,Solaris ,拥有卖的最好的台式机工作站。然而令人震惊的是, Sun 在 dot-com bubble 过后,从巅峰直落谷底仅仅就是一两年的时间;在 2010 被 Oracle 收购的时候,其市值仅仅是巅峰时期的 3% ...

* 对于接下来谈到的公司,其市值的曲线图虽然不如Sun 的这么夸张,但大体形状也都相似,就不一一贴出了。

Kodak

昔日相机 / 胶卷产业的绝对霸主,几乎垄断了整条产业链。然而 Kodak 却在 2012 年宣布破产,凶手竟是 Kodak 自己最早研发出来的数码相机。具体的一些分析之后会详细讨论。

NOKIA

摔不死的小强!带给我们这一代人多少回忆多少梦! NOKIA 也是以“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并创新”著称的公司,否则他也无法从原有的木材、塑料生意一步步成长为手机行业的巨人。而即便是这样的 NOKIA ,居然在四、五年的时间内从“统治者”到“阶下囚”,手机业务被微软收购,后面的路真不知有多少艰辛、多少坎坷...

Yahoo!

作为第一个能在高科技领域击败微软的公司,雅虎是互联网行业的先驱者。雅虎定义了互联网界的游戏规则:免费,开放,以及“流量就是王道”的理念!因为抢先占领了互联网门户、内容入口的高地,雅虎没有重蹈 Netscape 的覆辙,避免了微软帝国的摧残。但就是这样开创互联网时代的领军人物,如今,其前方的路也是无比崎岖,看不到太多光明。曾占据互联网入口的雅虎竟然没有守住这个重要关口,而微笑地看着谷歌从一棵小树苗长成苍天大树,直到遮蔽了自己头顶的天空 ...

昔日无比辉煌的 Motorola 被谷歌收购,又被卖给联想;HP 伴随着硅谷成长却已不再是高科技公司;聚拢了天下英才的 Xerox 发明了个互联网,个人电脑(有 GUI 和鼠标的哦!),但依旧卖着复印机 ... ...


What do we learn?

高科技公司的失败往往发生在他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去竞争的时候。

在新的环境中竞争容易失败,这点好理解。即便大公司拥有无人能敌的资金、人才储备,但是当环境变化的时候,很多过去的储备在新环境中是不好使的,跌几个跟头在所难免。

 但我的第一反应却是: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公司不牢牢守住自己最擅长的业务,何必总是杀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呢? 微软搞什么互联网,谷歌搞什么社交网络啊?!

 社会需要高度分工,为什么巨头们不好好地各司其职,愉快合作呢?

大公司并不是自己愿意进入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和别人竞争,而是迫不得已!

 这其中有两大原因:

#1   -   Norvig's Law

这简直就是至理名言啊!任何技术一旦超过50% 的占有率,就不可能在翻番了!!!我怎么就没早点儿说出这个道理呢... ...  唉,关键在于说这话的哥们儿可是谷歌研发部的老大。

所有处于统治地位的大公司,已有的业务渐渐就饱和了,很容易陷入所谓的“红海战争”。迫于自身发展和华尔街投资人的压力,巨头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增长点,以求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否则得罪了股东、投资人可没有什么好下场。


#2   -   Strategic Inflection Point

所谓“战略转折点”,在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一书中反复提到,是英特尔用于描述公司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变的时刻。通常,当技术、市场、供应商等等影响公司发展的各个因素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发生巨变(10x Change)就会引起战略转折点。这样的转折点的神奇之处在于虽然它将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但是人们往往难以区分这究竟是泡沫还是真正的巨变。

技术的革新常常给已有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变,大公司不得不拖着沉重的躯体在各个新的战场与不同的对手交战,最后打成一片。嗯,大公司倒下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被迫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里和强劲的对手竞争。尽管他们在自己的领土上能够呼风唤雨,但是在新的战场里却不得不和一群小公司贴身肉搏。这样的战役,巨人们也许有优势,但也不好打。

 

巨人们的弱点

过去,我以为大公司之所以会败是因为他们臃肿官僚,尾大不掉,没有远见,缺乏创新。但仔细想想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大公司的高管也都是人中龙凤,他们难道就看不到工作站到个人电脑的转型,从桌面到互联网,从门户网站到搜索引擎?他们就傻到固守已有阵地而完全忽视移动互联网?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使得大公司在变化来临时总是慢半拍。


权力在传统生意的部门手中

公司也是由人来管理的,人都会追求自己的利益,在遇到矛盾的时候甚至愿意牺牲公司利益。之前提到 Kodak 被自己发明的数码相机所打倒,并不完全因为 Kodak 看不到数码相机未来的潜力,而是胶片部门在公司内部占绝对的话语权。公司内部权力斗争导致“只烧钱不挣钱”的数码相机部门必然遭受打压。更何况早期数码相机的画质确实不如胶卷,Kodak 发明出来之后也不敢贸然启用。Xerox 在研发出个人电脑之后,几乎还没投放市场项目就被撤销了,这也是由于内部管理层的矛盾所致。赚钱的都是传统的复印机部门,超出市场接受能力的“个人电脑”所处部门的领导者往往为了避免失败的风险选择保守,即便出现有勇气的领导也难以有真正的权力贯彻自己的远见。


自相矛盾的抉择

如果 Kodak 大力发展数码相机,那么他们自己的胶片相机究竟还卖不卖呢?有谁愿意在胶片相机还带来滚滚财源的时候就开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即便有魄力做出这样的决定也难免慢人半拍吧?微软一直以来都是通过出售软件盈利,而在互联网时代,一夜间所有的东西似乎都变成免费的。微软在与谷歌的竞争中最大的劣势在于对方的产品都是免费的,微软可很难做到把自己的软件全部免费提供吧 ... ... 

 

商业模式的巨变

在统治胶片相机的时代,Kodak 以很低的价格卖相机,然后通过卖高质量胶卷挣大钱。只要 Kodak 生产的胶卷质量是最好的,洗出来的照片效果最好,他们的生意就兴旺发达。而数码相机时代则根本不存在“胶卷”! 同理,Nokia 已经习惯了卖一台手机挣一台手机的钱,然而随着智能手机出现,软件及其背后的生态系统才是挣钱机器。遇上巴不得把手机免费送人的谷歌和小米,Nokia 如何竞争?Sun Microsystem 依靠出售高性能的工作站机器起家,利润丰厚的硬件生意让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卖操作系统的微软会是他们的竞争对手。

 

巨头在新领域不见得有优势

Kodak 的大量资金、设备已然投入在胶片技术,胶片技术是 Kodak 的强项。在数码相机时代,重要的相机外形设计能力和市场宣传、营销能力都是 Kodak 的弱项(此前,Kodak 是统治者,基本不用做市场,研发好产品就能源源不断地收钱)。雅虎虽然是互联网的开山鼻祖,但从骨子里他并不是一家技术公司,而更像一家媒体公司:通过手工整理高质量的互联网上的内容来成为门户。随着网上内容呈爆炸式增长,不太愿意相信技术的雅虎难以和谷歌的搜索引擎竞争。同理,Motorola 从为军方供应高质量的通讯系统到和 Nokia 竞争大众消费市场也是水土不服,没多久就被挤出手机通讯行业的领袖地位。

 

It's a Circle of Life

市场竞争犹如生物进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一个公司之所以能在自己的领域内成就伟业,正是因为这个公司在被打造出来的时候就是为这个行业量身定制的,从各个方面:公司文化上,商业模式,所沉淀的技术,客户以及供应链等等。就好像一个企业被植入了基因,被种下了种子。伟大的公司必然是特别适应当下市场环境,从而“进化 / 优化”的最好的公司。

但是一旦环境发生巨变,原本是优势的基因可能就转变为劣势。具体的例子之前也已经提到了不少。当然,转型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比如 IBM,Intel 等等。但问题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世界一直在变化。每一次环境的巨变对这些巨头们都是一次严厉的考验:挺过去了,在新的环境中成长生存;否则,新的市场失败,旧的市场饱和,一个巨头可能永无翻身之日。

在无穷无尽的轮回中,只要有一个不小心,一个时代的巨人可能就此倒下。想成就“基业长青”,这个企业必须能经得住每一次的考验,这太难了!


创业者的机会

说实话,创业者在巨头面前几乎毫无优势可言,要资金没资金,要经验没经验 ...  但这也许正是创业者的优势:可以毫无负担地打造一个最适应新的生态环境的物种!

这就是一个大森林,旧的物种灭亡,新的生物成长。

我所推崇的就是把自己当作一张白纸,不断的 Trial and Fail,迭代式地快速发展。这是硅谷教父 Steve Blank 所提出并推广的理论。

今天的谷歌,Facebook,腾讯看似无懈可击,但每一个创业者都不必灰心,机会总是有的。


后记

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唯一确定还挺喜欢的就是:读书,运动,写作

写作可以帮助思考,现在正在执行个小计划,希望培养一些日常的好习惯

这篇文章的素材主要来自于一门课上所要求的阅读。

发现坐飞机读书效果很好,最近飞来飞去比较频繁,于是读了几本好书,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现在准备把校内日志比较篇总结思考型的文章转到 我的新浪博客 上,希望有机会和大伙儿多讨论交流:http://blog.sina.com.cn/lakex2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雅虎欲造互联网巨变 搜索与微软合并战Google
25位互联网最具影响力人物
盘点市面上可购买到胶片之正片反转片篇
柯达:无法舍弃的历史和不能错过的未来
无线互联网的行业巨变
巨变时代,创业者的机会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