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引用】杨家寺乡秦腔发展略史

杨家寺乡秦腔发展略史

整理人——秦州雁

杨家寺乡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南四十余公里处,在长江水系西汉水上游泖水河流域,是一处宜农宜牧的丘陵河谷地区。这里从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各方面考证印证,商周以来是秦人故园西犬丘所在地,是产生《诗经·蒹葭》篇的地方,汉以后又是陇右土著民族氐族杨氏的聚居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至今遍布丰富的秦人民俗遗风。很久以来,带有西部秦声秦韵地方色彩的秦腔戏曲——“乱弹”在杨家寺一带曾相当繁荣,各大村庄社火会多组有秦腔自乐戏班,每逢年节庆典与庙会酬神活动,都会由自乐班演出传统剧目。日常生活中、乡村道路上、田间与地头,随时可以听见人们即兴唱出的秦腔声。

 “秦腔”戏曲在这里俗名“乱弹、大戏”,演唱秦腔叫做“摆乱弹、唱大戏”,指导排练秦剧叫“说戏、踏戏”。由于缺失地方资料,民国以前的秦腔发展史已无法确知。现依据一些出生于民国时期的年长者的回忆与笔者的亲身经历,杨家寺的秦腔大体可整理为四个发展阶段:民国后期—解放前、解放后—“文革”前、“文革”期间、“文革”后—当今。

一、     解放前杨家寺秦腔戏的存在情况

杨家寺早期的秦腔演出多以三五人组成的自乐班形式为主。1930年前,杨家寺村富裕大户“老院”张文学、张勤学、张金学一家三人吹拉弹唱能为村人演出许多秦腔折子戏。后来杨家寺村自乐班逐渐发展成为社火会主持下的秦腔演出团体,配有简易的“衣箱、帽箱”等道具。演出多在农闲的冬春季进行,剧目多选择角色较少的折子戏。除非节庆与酬神,一般不化妆,在文武场面器乐伴奏下演出。1930年,村上的秦腔戏箱由郭文元家负责保管,当年在“跑老回回”躲避马廷贤回军祸害时,戏箱被回军焚毁。后来郭家出卖田产,为村上赔添了戏箱。1936年春节,村社火会利用新戏箱首先表演了秦腔马社火,演出一直延伸到十里外的横河乡。这一时期的秦腔表演总体上以自娱自乐为主,性质类似于“戏迷票友”。

不仅乡人自唱自演,社火会还邀外地专业秦腔剧团来杨家寺演出。19445月,原陕西省秦腔“易俗社”成员刘毓中组建的新秦腔班社“新声社”受邀在杨家寺村中街搭台演出秦腔半月。团长刘毓中带来演员秋云(刘毓中夫人)、徐正国、哈中山、鲁敬明、张新康等近40人。这次演出开阔了人们的艺术眼界,当地秦腔爱好者通过认真观摩学习尤其经刘毓中等人的专业指导使演技大为长进。此后,杨家寺村在社火会的主持下成立了秦腔戏班,添置了戏箱,秦腔演出开始趋向正规化。这一时期的老艺人主要有:张悟学、张文学、张勤学、张金学、马红儒等人。演出的剧目主要有《五福堂》、《二进宫》、《大上吊》、《杀庙》等传统折子戏。

二、     解放后至“文革”前的秦腔发展情况

解放以后,秦腔艺术的发展受到国家和地方文化部门的重视,老艺人的艺术成就受到尊崇。尤其1956年文艺界百花齐放的艺术方针颁布后,杨家寺秦腔艺术出现了好戏连台、异彩纷呈的局面。19575月,在关子区王区长的主持下,杨家寺村在上街房背山山麓新盖戏楼一座,村委会与社火会出头组建了杨家寺村业余秦剧团,邀请了秦腔顾问与演职人员,制作与购置了演出所需的妆服、道具、音响器材,一年演出达五六次。郑宋村、田家庄村、王赵村、松树村、马河湾村、水滩坪村也相继成立了秦剧团,盖起了戏楼,添置了演出设备。这些工作使全乡的秦腔业余演出活动实现了正规化,秦腔戏剧的排练演出进入初步繁荣阶段。排演的曲目主要有神戏类的《五福堂》、《黄河阵》、《天官赐福》;福戏类的《二进宫》、《郭暧拜寿》、《大登殿》、《大升官》;宣扬爱国、孝道、忠义类的《四郎探母》、《出唐邑》、《苏武牧羊》、《大辕门》、《斩秦英》、《芦花荡》、《放饭》、《祭灵》、《下河东》、《司马拜台》等。

在此阶段,参加杨家寺村业余秦剧团演出的演员总体上属于本乡秦腔发展史上的前辈。主要艺人有曹祯祥(花脸净)、张应魁(武须生)、李云海(文须生)、杨登云(文须生)、马尚仁(文须生)、杨克诚(净)、杨克礼(武须生)、杨成林(生、旦)、王作州、杨德义、杨德成、王志仁、曹木生;外村主要有苏育忠、苏育才、凡顺清、宋牛娃、聂定有、凡守信 、宋守堂、马玉良、马兰英、石爱姐、宋登国、邵克仁、宋玉兰、田绒娃、宋春娥 、马保代、苏贵生、郑引双、石彦国、聂新民、田俊兰、马军、马世忠、赵吉荣、杨有生、杨泰、杨进喜等人。他们的艺术成就深刻影响了后两代业余演员的表演水平、方向与风格。这些前辈往往是多面手,“生、丑、净、旦”各类角色均能胜任,文武场面无论吹拉弹打都能自如应付。一部分业余演员的演出水平不亚于天水县专业演员的水平。1958年,天水县关子区组织所辖人力在关子镇修筑水坝时,邀请老前辈曹祯祥参加慰问演出,他的三国折子戏《芦花荡》中的张飞表演赢得县上领导与观众的极高称赞。前辈们的多才多艺为后来“文革”时期样板戏的演出和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秦腔戏的复苏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三、“文革”时期“样板戏”的演出情况。

“文革”期间,秦腔传统剧目被看作“四旧”内容而禁演,于是杨家寺公社各大队的秦腔古戏箱作为公有财产归社火会封存。后来基于 “文革”中的宣传需要,随着“样板戏”的推广,各生产大队又添置了演出“样板戏”的妆服道具。不仅吸纳培养了许多青年演员,还选派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演员如杨家寺大队的杨荣、王克义、郑宋大队的苏育才参加天水县秦剧团对新型演员的培训。杨家寺大队现代秦剧团内的第二代演员主要有张守义、王克义、王志宏、王志云、杨荣、杨霸义、曹玉平、白宝喜、李永胜、曹俭、张元义、曹勤才、赵白的、郭元元、王四梅、邵桂莲、张东魁、姜启荣、白双代、曹世宗、罗奇、杨克孝、张尚学、杨明、侯有明、杨玉前等人。外村的主要演员有郑宋秦剧团的苏育忠、苏育才、凡顺清、宋牛娃、聂定有、凡守信 、宋守堂、马玉良、马兰英、石爱姐田家庄秦剧团的田俊兰、田国才、田冒,松树村秦剧团的马引祥、马宁有、马杏花等。一些能歌善舞的“下乡知青”也被指派参与了样板戏的排演。排演出的现代秦腔样板戏主要有《红灯记》、《杜鹃山》、《智取威虎山》、《龙江颂》、《平原作战》、《沙家浜》、《白毛女》、《三世仇》、《血泪仇》、《穷人恨》、《王贵与李香香》、《洪湖赤卫队》、《奇袭白虎团》,也排演出了一些反映与歌颂新人新事新风尚的秦腔与眉户短剧。老一代的秦剧前辈们既是演员又兼导演顾问,也为当时的学生宣传队进行过艺术指导。杨家寺村的书画艺人张文学、郭效义、曹世忠、马占林与木匠艺人张永贞、张勋娃等参与了杨家寺大队现代秦剧团布景、道具的绘画构制工作。全公社多次调演过革命现代秦剧节目,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繁荣了当地的文化。节目的排演也为文革后秦腔古装戏的复出奠定了一定的人才与艺术基础。

四、“文革”后的秦腔繁荣与现阶段的衰落

“文革”结束后,国家在文艺界恢复了“百花齐放”的艺术政策,杨家寺乡的秦腔演出迎来了再度繁荣。1979年田家庄村率先在春节社火活动中演出秦腔古装戏,此后其它各村秦剧团由村委会与社火会主持先后开始了古装戏的排演。以杨家寺村为例,当时为适应群众日益高涨的观看古装戏需要,邀请天水乡秦腔艺人安正武作指导,先后排演了许多秦剧传统剧目。除前面已交代的曲目外,还有《三滴血》、《铡美案》、《宝莲灯》、《十五贯》、《回荆州》、《牧羊眷》、《八件衣》、《游西湖》、《游龟山》、《玉虎坠》、《大报仇》、《破宁国》、《赵氏孤儿》、《五典坡》、《长坂坡》、《火焰驹》、《闯宫抱斗》、《窦娥冤》、《审潘魂》、《太湖城》、《串龙珠》、《忠保国》、《周仁回府》、《出五关》、《金玉奴》、《麒麟山》、《哭祖庙》、《赵氏孤儿》、《四进士》、《定军山》、《桃李梅》等全本戏;排演了《拾玉镯》、《拆书》、《三娘教子》、《二进宫》、《赶坡》、《五台会兄》、《下河东》、《别窑》、《放饭》、《断桥》、《伍员逃国》、《华亭相会》、《苏三起解》、《取高平》、《香山寺还愿》、《小姑贤》、《拷红娘》、《哑巴告状》、《审坛子》、《安安送米》等传统折子戏。

各村秦剧团又通过自制与购买,添置了戏妆、道具,扩修了戏台,充实了演员队伍。杨家寺村请民间艺人杨生祥、田骏玉为村里的戏箱制作了一些帽冠道具;书画艺人张文学、郭效义、马占林、曹红卫等绘制了布景;郭义、杨玉前、张宝定等人添设了投影、音响等音影效果;杨红星、王明锋、曹俭、李生福、杨玺珍、董志清、赵师贤、石虎生、杨宝成等人负责文场面上的器乐伴奏;李云海、杨克礼、杨克泰、王志仁、王克西等前辈为武场面上的锣鼓师;最年长的前辈曹祯祥、张应魁、曹文学、杨德成等为导演与顾问,负责前后场之间的指导与协调;曹红卫长期负责秦腔脸谱的描绘与舞台的美工布设;先后培养出属于第三代的演员吕玉仓、王玉兰、王惠珍、凡杭菊、杨甜珍、曹引兰、高玉瑞、杨瑞霞、张凤兰、杨小芹、白兰兰、杨艳、张秀琴、曹永久、杨三牛、张胜利、任太平、张蔚兰、张秀琴、高小峰、杨双喜、郑桂兰、田康宁、田玉环、马明霞、凡亚菊、宋小琴、宋小刚、宋小琴、苏定祥、郑双平、马明会;郑定生 、宋瑞香、马明霞、宋小兰、宋小会、邵利春、宋威虎等人。

80年代至1993年以前是杨家寺秦腔演出最活跃繁荣的阶段,各村秦剧团在每年春节、阴历三月二十、四月八、五月五、八月十五等传统节日往往由社火会或村委会组织,积极进行文艺或庙会演出。在乡文化站站长郭力等人的主持下,进行过全乡秦剧文艺汇演。宋村当时就有一团、二团、三团之说。一团以苏有才为首,二团以宋登国为首,三团则多为串演人员。老艺人之间竞争激烈,遂各自有一班演员。演出时抢先扮演有帅印、有官帽的角色,而其他角色则各团串演,当时传言一团演、二团缓、三团急得跘每年临近春节排练一个多月,排出新戏四、五本,在全乡首屈一指。19856月,杨家寺村秦剧团受礼县永坪乡周家庄村委会邀请,前往该村进行过演出。乡政府与民间也多次邀请外地专业秦剧团前来演出,先后有天水县、秦城区、天水市、武山县、陕西新平县、周至县等秦剧团与木偶剧团前来商业演出,吸引方圆几十里群众观戏,盛况空前。曹祯祥、张应魁、李云海、杨登云、马尚仁、杨克诚、杨克礼、杨成林等前辈多次受外村与礼县“上杨家庄”等村聘请去指导“踏戏”。而李云海、杨登云两位前辈因表演技艺高,曾一度收到天水市秦剧团邀请加入其专业剧团的请柬。前辈们还留存下来了一些出版于五十年代的老版秦腔剧本与手绘脸谱。 

这一盛况的出现,既因为群众对古装戏的喜爱期盼、更在于得到了当时各村广大群众、社火会、村委会、乡文化站以及市县文化部门的经济文化支持,天水市秦剧团就曾在服装、道具、剧本等方面大力扶持过杨家寺秦剧团;另外也与那些业余演员们对艺术的执著追求、痴爱分不开。这些业余演员们都是农闲与学业空闲时段自愿参与演出,好多演职员都是一家三代齐上场,不求名利与回报。多年来的老演员也只在农业生产集体统一经营时计入点工分,而在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任何报酬也没有。

90年代以来,由于一些老艺人的先后去世,秦腔表演艺术在杨家寺的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加上电视等许多新型文化媒体对文化的多方位展示,也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古老的秦腔表演艺术在杨家寺日渐衰落下来。90年代中后期,杨家寺昔日相当繁盛的秦腔戏逐渐停演,一直停歇至今。

2012年元月初稿,4月清明后再稿。

整理说明:秦州雁秦州区杨家寺村人,一家三代参与本村秦腔演出;大学本科毕业,在史志界工作,多参与文史研究。2011年开始,经多方调查采访整理出这篇有关杨家寺秦腔的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姜女故里桃花红 秦人村落秦韵浓
秦腔 || 作者 陈璞
图说丨李金山《传承》——宁夏第十届摄影艺术展银奖展示
娄开宇 | 那些年我听过的戏
秦腔全本《斩韩信》杨安民 天水市麦积区秦剧团
过 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