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周易》“六十四卦图”解

 

《周易》“六十四卦图”解----转自尚古玉文章

 

摘要:本文通过论证“龟甲九宫”与“八卦图”组成“九宫八卦图”,进而揭示出“八卦相重(八乘八)成六十四卦”的生成原理,纠正了《易》学界流传至今的宋代邵雍、朱熹所谓“八卦变十六卦变三十二卦变六十四卦”错误理论。

关键词:龟甲;洛书;八卦图;九宫图;九宫八卦图;六十四卦图

 

一 宋儒成卦论质疑

 

关于《周易》中“六十四卦”的形成,宋代大儒朱熹在《周易本义》卷首按语中说:“邵子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若逐爻渐生,则邵子所谓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者,尤见法象自然之妙也。”(1)为形象说明,朱熹在《周易本义》的扉页,用黑白色块画出了“六十四卦生成图”(见图1)。此“六十四卦生成论”及“六十四卦生成图”,自宋至今被易学家们奉为真理,似乎已成定论。但笔者却不以为然。二十年前,笔者写作论著《周易图解》时,已破解“六十四卦”的生成,并扬弃了邵、朱“六十四卦生成论”。因种种原因《周易图解》未得出版,只有其中两章在杂志上单独发表:一为《河图洛书解》(2),二为《太极图、八卦图解》(3)。而其中的另一章《六十四卦图解》,至今未能发表。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易学界依然信奉邵、朱的“六十四卦生成论”之教条,其错误观点仍无人纠正。不得已,还须由笔者来作《六十四卦图解》,通过破解“六十四卦”之生成,以纠正邵、朱的错误理论。

邵雍、朱熹所说的“六十四卦”形成次序,实际是根据《系辞》所言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4)的规律,延伸推演出来的。由“太极”到“八卦”,似乎均属二倍关系:太极1x2=2仪,2仪x2=4象,4象x2=8卦。于是,邵雍与朱熹便想当然地依此类推:8卦x2=16卦,16卦x2=32卦,32卦x2=64卦;而“六十四卦生成图”的画法,也是“一分为二”法,按两倍数率渐多生成。表面看上去,此“六十四卦生成图”颇有规律,似近完美。所以,自古以来无人对大儒邵、朱敢生怀疑。

笔者以为,由“太极”到“八卦”,固然有二倍关系,但由“八卦”到“六十四卦”却未必然。由“八卦”变为“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的“二倍变法”,纯属邵、朱二人主观臆造的错误说法。因为自古至宋,就只有“八卦”和“六十四卦”两种说法,而从未听说过“十六卦”和“三十二卦”;而且,自古以来,不管是《连山易》、《归藏易》,还是《周易》,“八卦”和“六十四卦”均有卦象与卦名,也从未见过“十六卦”和“三十二卦”的卦象与卦名。

《系辞》所言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规律,并非只是数学关系,其中蕴涵着远古先民对宇宙自然运行规律的观测总结,体现出天文、地理、气象、物候、时节等等,而且是随着认识的由浅入深,逐渐细化而来得,绝非象宋儒眼中的数字游戏。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5)《周易?乾凿度》:“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6)

初民根据天地、日月、昼夜、寒热、上下、左右、大小等时空的简单两极,先有了“阴阳”两分法;到商周时已有了“四时”(春夏秋冬)和“四方”(东南西北)的“四分法”;春秋之前也有了“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和“八方”(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的“八分法”;此后,《春秋》中有一年“十二月”的划分,即“十二分法”;《管子?幼官图》和《淮南子?天文训》中又有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名称,可谓“二十四分法”。汉前的《周髀算经》也说:“凡八节二十四气”。赵爽注:“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节三气,三而八之,故为二十四。”(7)可见《史记》之言,是有古史根据的。同时,我们可知,自古有“二分法”、“四分法”、“八分法”,乃至“十二分法”和“二十四分法”,而独独没有“十六分法”和“三十二分法”。

孔颖达《周易正义》引东汉马融说:“易有太极,谓北辰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8)汉《易》中,有用“十天干”配“八卦”,而称“纳甲”的;有用“十二地支”配“六十四卦”,称“十二消息卦”,代表十二月或十二时辰;还有将“八节”三分,“三而八之,为二十四”,称“二十四卦气”。但不管是“十二辟卦”、“十二消息卦”或“二十四节气卦”,都是在“六十四卦”基础上的划分,其卦名也是称呼相应的“六十四卦”卦名。所以,不管是早期的《连山易》、《归藏易》,还是后期的《周易》,从未见过“十六卦”和“三十二卦”的卦象与卦名,所以说,所谓的“十六卦”和“三十二卦”,历史上从未有过。只是到了宋代,邵雍和朱熹为解释“六十四卦”的来历,牵强附会出了“十六卦”和“三十二卦”。

那么,“六十四卦”到底是如何演变出来的呢?《周礼?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9)由此话可知,“六十四卦”为“别卦”,是由“八经卦”演变而来的,即“六十四别卦”是直接由“八经卦”变化而来,其间并未经过“十六卦”和“三十二卦”两个阶段。《汉书?律历志》:“人者,继天顺地,序气成物,统八卦,调八风,理八政,正八节,谐八音,舞八佾,监八方,被八荒,以终天地之功,故八八六十四。其义极天地之变,以天地五位之合终于十者乘之,为六百四十分,以应六十四卦。”(10)可见汉代易学专家也是认为“六十四卦”直接由“八卦”变来。

那么,这“六十四别卦”是如何由“八经卦”变来得呢?这得从“九宫八卦图”谈起,因为“六十四卦”,就是由“九宫八卦”变化而来。而“九宫八卦图”又源于“神龟洛书”,所以,还得先说说“神龟”。

 

二 “神龟”与“洛书”

 

《周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11)《周易集解》:“郑玄曰: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也。”(12)古史传说,“洛书”是由“神龟”自洛水中背负而出的。何以非由“神龟”来“背负洛书”呢?这实际与“洛龟”的“神体”有关。

《拾遗记》云:“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第五层有神龟,长一尺九寸,有四翼,万岁则生木而居,亦能言。”又云:“员峤山……西有星池千里,池中有神龟,八足六眼,背负七星日月八方之图,腹有五岳四渎之象,时出石上,望之煌煌如列星矣。”(13)刘向《说苑?辨物》:“灵龟文五色,似玉似金,背阴向阳。上隆象天,下平法地,磐衍象山,四趾转运应四时,文著象二十八宿。虵头龙脰,左精(睛)象日,右精(睛)象月,千岁之化,下气上通。能知吉凶存亡之变。”(14)

“神龟”的背甲呈圆形,而腹甲呈方形,上圆下方,正合古天文学说“天圆地方”。“龟背甲”象“天”,“龟腹甲”象“地”,两眼如日月,四肢应四时,有翼能飞,长命万岁,并“能知吉凶存亡之变”,如此神灵,所以古人常用龟甲占卜,名曰“龟卜”。《尚书?金縢》:“乃卜三龟。”(15)《周礼?宗伯》:“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则视作龟。大祭祀,则视高命龟。凡小事,涖卜。国大迁,大师,则贞龟。凡旅,陈龟。凡丧事,命龟。……卜师,掌开龟之四兆,……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龟人,掌六龟之属,各有名物,……若有祭事,则奉龟以往。……占人掌占龟,以八筮占八颂,以八卦占筮之八故,以视吉凶。”(16)大龟又叫“鳌”,《淮南子?览冥训》:“断鳌足以立四极。”(17)《列子?汤问》:“龙伯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而数焉。”张湛注:“以高下周围三万里山而一鳌头之所戴,而此六鳌为一钓之所引,龙伯之人能并而负之,又钻其骨以卜计。”(18)

“神龟”不仅“能知吉凶存亡之变”,传说还曾帮助大禹治水。《拾遗记》卷二:“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玄龟,河精之使者也。龟颔下有印,文皆古篆字,作九州山川之字。禹所穿凿之处,皆以青泥封记其所,使玄龟印其上。今人聚土为界,此之遗象也。”(19)“玄龟”又称“玄鱼”,据说为大禹的父亲“鲧”(又作“鮌”,即“玄鱼”合字)所变,“尧命夏鲧治水,九载无绩。鲧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时扬须振鳞,横修波上,见者谓为河精。羽渊与河海通源也。海民于羽山中修立鲧庙,四时以致祭祠。”(《拾遗记》卷二)(20)《尸子》卷下:“禹理洪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还于渊中。”(21)大禹就是根据“玄鱼”授予的“河图”或“玄龟”背负的“洛书”,治理水土,以定“九州”的,看来这“河洛图书”与“神龟”确有渊源,很可能就是取“图象”于龟。

《左传?僖公十五年》载韩简对晋侯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22)所谓“龟象”,便是“龟背甲”圆形以“象天”,“龟腹甲”方形以“象地”,龟眼“象日月”,龟足“象四时”。再具体说,龟甲“纹著象二十八宿”,“背负七星日月八方之图,腹有五岳四渎之象”。因“龟象”体现天地自然之象,所以大禹根据“龟象”治水土,而传说伏羲也是根据“龟象”画“八卦”的。

伏羲、神农均曾建都于宛丘县,《太平寰宇记》卷十:“宛丘县……八卦坛在县西北一里,即伏羲于蔡水得龟,因画八卦之坛。”《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方之气,乃画八卦。”(23)《太平广记》卷二二六“水饰图经”条引《大业拾遗记》云:“有神龟负八卦出河,进于伏牺、禹治水。”(24)

笔者曾于《八卦图解》述及,所谓“八卦”,即指时、空上的“八节”与“八方”。也就是围绕“中央”,环配“八方(面)”,画成平面图,则酷似一副“龟甲”,加上头、尾、四足,便活脱脱一只“乌龟”,(“乌”为玄黑色,“乌龟”即“玄龟”)。龟背上的花纹,呈环形的九部分,天然一幅“九宫图”(见图2)。伏羲老祖大概就是见到如此“龟甲”,受到启发,顺便将代表天、地、水、火、山、泽、雷、风的“八卦”:乾、坤、坎、离、艮、兑、震、巽的卦爻,分别画入“龟背图”外圈“八方”,作成《八卦图》(见图3)。周围“八方”,加上“中央”,即为“九方”,大禹便据此“龟背九方”,治理“九水”、“九土”,而定“九州”。既是地面“九方”,所以也可画成方形的《九方图》(见图4)。其实,这种“九分图”,画法可圆可方,画成圆图,代表“天圆”,画成方图,则代表“地方”。正如《河洛精蕴》所言:“汉孔安国云:‘《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25)

《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26)《河洛精蕴》引邵子云:“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26)根据“天圆地方”,似乎“河图”为“天圆图”,“洛书”为“地方图”。于是,有人便理解“河图”与“洛书”为两个不同的图,如朱熹在《周易本义》中,便将两图分别画成形状不同、数目不同的“五十五数河图”和“四十五数洛书”。(见图5)其实,所谓“五十五数”的“河图”,宋代以前并不见经传,所见者惟有“四十五数”的“洛书”,只是称呼不同而已。有称《洛书》,有称《九畴》、《九章》,还有称《明堂》、《九宫》的。如江慎修所言:“然法《洛书》陈《九畴》,刘歆已言之,而《大戴礼?明堂篇》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文,郑康成注云:‘法龟文也’,则亦以《洛书》为龟文也。”(27)笔者于《河图洛书解》中已论述,“洛书”实为“河图”,即“四十五数图”。其画法可圆可方,画成圆形,可称“天圆图”;画成方形,可称“地方图”。

古籍中常见的是所谓“井田制”的“九分方图”,其名常曰《九宫图》。若将“八卦”纳入周围“八宫”,加上“中宫”,可谓《九宫纳八卦图》(见图3)。若按《洛书图》的数列形式,套入《九宫图》,便成《洛书九宫图》(见图6)。这《洛书九宫图》,就是“神龟”出洛水,“龟甲背负”献给大禹治理洪水的“洪范九畴图”。所以,“龟甲九宫”与“洛书九畴”,实为一图也,其区别仅在于一圆一方而已。怪不得古人描述“洛书”图式,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完全一副“龟形”模样,此乃取“龟”之“象”也(见图7)。如朱熹就说:“《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28)由此也可理解“有神龟负八卦出河,进于伏牺、禹治水。”《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庖牺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天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29)伏羲取“龟甲象天”画成《九宫纳八卦图》;大禹取“龟甲象地”,画成“洪范九畴图”,即《洛书九宫图》,正如孔安国注《系辞》所言:“河图,则八卦也;洛书,则九畴也。”(30)所以,“龟背洛书”实际为“洪范九畴”也。

 

三 “洛书”与“九宫”

 

上文所说的《九宫纳八卦图》和《洛书九宫图》,均为笔者推理画成。两图画得对否?还须做一番考证。

据说,汉代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曾画过“九宫八卦图”,可惜失传不见。但我想大概与阜阳双古堆出土的西汉《太乙九宫占盘》相类(见图8)。此盘形制由《发掘简报》的描述可以见出:“太乙九宫占盘的正面,是按八卦和五行属性(水、火、木、金、土)排列的。九宫的名称和各宫节气的日数与《灵枢经?九宫八风篇》篇首图完全一致。小圆盘的刻划则与《河图洛书》完全符合。”文中还介绍说:“小圆盘过盘心划四条等分线,四条等分线分别由‘一君’对‘九百姓’,‘二’对‘八’,‘三相’对‘七将’,‘四’对‘六’,绕圆心刻‘吏’、‘招’、‘摇’、‘也’四个字,与圆心相加,正好为五,与洛书中间五个白圆圈得分布式样正同。”(31)

文中所说的“小圆盘”即《太乙九宫占盘》中的《天盘》,我们将此《天盘》与《洛书九宫图》两相对比,不难看出《九宫天盘》即是《洛书圆图》,两者的数列阵式完全一致。略有不同之处仅在于《洛书圆图》中用“黑白圆点”表示数目,而《九宫占盘》则用“数字加文字”来表示数目。不知《占盘》与《洛书》谁早于谁?但两者如此相似,可见都是有根有源的。《太乙九宫占盘》为西汉之物,估计《洛书》也不会晚于汉代。

《楚辞?天问》问及禹治洪水:“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32)《汉书?五行志》:“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史记?夏本纪》:“禹乃……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33)所以,史传大禹根据“洛书”,治洪水,定“九土”。“九土”又称“九畴”,《尚书?洪范》:“天乃赐禹洪范九畴”。(34)因此,孔安国注《系辞》曰:“洛书,则九畴也。”于是,后世径称“洪范九畴”为“洛书九畴”。由此可知,“洛书九畴”早至大禹时代便已产生了。同时也可知,“洛书”与“九土”、“九则”、“九畴”相仿佛,按“地方九则”说法,《洛书》也可画成方图:《洛书方图》,此图亦可称之《九畴图》(见图9)。

《太乙九宫占盘》又称《太一九宫式盘》,是古时占星术士用于观天象定吉凶的,“太乙”即“太一”,是古天文星图“天垣”中的“北极星”。《史记?天官书》:“中空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35)《易纬?乾凿度》郑玄注:“太乙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乙,常行于八卦日辰间,曰天一,或曰太一。”(36)“太一”常居于“太空天极”,用易学家言,故又可称“太极”。汉易家虞翻说:“太极,太一;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37)而《易传?系辞》则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38)《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39)“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气象,亦即“四象”。“四象”标志为“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再加上后来细分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是一年的八个节气,也就是所谓“八节”。正如《周髀算经》赵爽注:“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天地气象“八节”,用易学家言,就是“八卦”。

《易》之“八卦”,为抽象概念,不仅表示时间“八节”,而且还可表示空间“八方”,即所谓“四正四维”: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是相对“中央”而言,若加上“中央”,则为“九方”。“九方”于古籍中,又称“九野”、“九天”。《山海经?海外西经》:“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郭璞注:“九域之野”。(40)《吕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川。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41)《楚辞?天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王逸注:“九天,东方曰皞天,东南方曰阳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东北方变天,中央钧天。”(42)有上文可知,所谓“九野”、“九天”、“九域”,均指天上“九方区域”。

古人观念中,天与地相互对应,“圣人仰观俯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43)天上既然有“九天”,地下必然有“分野”,《淮南子?原道训》:“上通九天,下贯九野。”(44)于是,地下则有“九野”、“九土”、“九州”、“九丘”、“九山”等等。《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之臣名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45)《山海经?海内经》:“有九丘,以水络之。”(46)《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47)这“九野”、“九土”、“九丘”、“九山”、“九州”,均在地面,均可称“九畴”。根据“天圆地方”学说,地面“九畴”可画为方图,而天上“九天”可画为圆图。《淮南子?天文训》:“天有九重”。《楚辞?天问》“圜则九重。”王逸注:“言天圜而九重。”(48)“圜”,“圆圜”也。表示天上“九圜”,可画出“九圜图”。我们可将“洛书九数”填入“九圜图”,可称《九天图》(见图10)。《九天圆图》与《九畴方图》,均为“九则”区域不同画法,即围绕“中央”环配“八方”(八个空间),再加上“洛书九数”,明明就是《洛书图》的方、圆变形图。

“洛书”原义,很可能就来自《山海经》载传的“水络九丘”、“地方九则”。此类“洛书九则”画法,其实正是所谓的“九宫图”。“九宫”古籍又称“九室”,围绕“中宫”环配“八宫室”,合称“九宫”。“九宫”在《管子?幼官图》、《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又被称为“玄宫”、“明堂”。古代天文学说,天神“日、月”为“明”,“日月”在“天堂”(明堂)每年周行“九宫”,因此,古籍中说“天子”(天之子)宫殿也称“明堂”。《史记?封禅书》:“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址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据说,黄帝及历代天子均居“明堂”,仿照天神一年在“天堂”周行“九宫”,天子也一年四季轮流居于“明堂九室”。(49)《礼记?月令》曰:“孟春,天子居青阳左个。仲春,居青阳太庙。季春,居青阳右个。孟夏,居明堂左个。仲夏,居明堂太室。季夏,居明堂右个。中央土,居太庙太室。孟秋,居总章左个。仲秋,居总章太庙。季秋,居总章右个。孟冬,居玄堂左个。仲冬,居玄堂太庙。季冬,居玄堂右个。”(50)《易图明辨》中,附有《明堂九室图》(见图11)。与此图相近的图,汉前的《灵枢经?九宫八风篇》中也有一个,称之为《八卦九宫八风图》(见图12)。这两个图,实际上均为《大戴礼》中所说的“明堂九室”。

《大戴礼?明堂》:“明堂者古已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 (51)我们看《洛书方图》中的数字排列,按从右至左、从上至下的次序,正好是“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中宫”为“五”,周围“八宫”分别排成“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组成“洛书九宫”数列。可见“明堂九室”就是“洛书九宫”,画成数字填空图,便是《九宫数图》(见图9)。据说“明堂九室”同于汉初的《九章算术》的纵横图,均源于战国时代的阴阳五行家邹衍。(52)还有传说《九章算经》为伏羲、黄帝所作,如魏刘徽《九章算经序》曰:“包羲氏始画八卦,作九九之数,以合六八之变,黄帝引而伸之。”(53)可见“九宫图”古已有之,源远流长。此“九宫数图”颇为奇妙,“九宫”内的数字,纵、横、斜各宫数字相加之和,均为十五。因此,此“九宫数”又称“纵横数”,是历史上最早的数阵及矩阵。因其数列演变奇妙,《九宫数图》又被后世称之为“三阶幻方”或“魔方”。

 

四 “九宫八卦图”考

 

《后汉书?张衡传》载张衡上疏曰:“臣闻圣人明审律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且律历卦候,九宫风角,数有徵效。”(54)究竟“圣人”如何将“卦候”“杂之以九宫”呢?

春秋战国时的《灵枢经?九宫八风篇》曰:“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日冬至矣。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是故太一入徒,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55)

《易纬?乾凿度》:“《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为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56)看这说法,明显是指“洛书”之数。“洛书九宫”数列,不管是上下左右“四正四维”的哪三宫相加,其和均为十五。郑玄注《易纬?乾凿度》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神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行则周矣。上游息于太一、天一之宫,而返于紫宫,行从坎宫始,终于离宫,数自太一行之。”(57)

郑玄注言,与《灵枢经?九宫八风篇》的说法,均是参照古宇宙模式“天球九宫”而言的。笔者《河图洛书解》中已论证,“天球九宫”同于“洛书九宫”,本源于古天文“紫微垣”星图。中央五星,乃“中宫北辰”星宿:“五帝座”,为“天神太一”之所居。“太一”由“中宫”出行,周游“八卦之宫”,终而返于“紫宫”(“紫微垣”中宫)。据此,我们也可绘出《九宫纳八卦图》,较之前文推理绘出的《九宫纳八卦图》,图式一致。因此也可证《九宫纳八卦图》,并非笔者臆造,文献中,汉前的《灵枢经?九宫八风篇》已有论述,而实物,则可证之以西汉的“太乙九宫占盘”。

胡渭在《易图明辨》中,力辨“洛书”为宋儒抄袭汉代的“太一九宫图”和汉前的“明堂九室图”,也许言之有理。但有一点可得世所公认,“九宫图”乃古已有之,非因后世改名“洛书”而抹杀之。那么,“八卦图”呢?如同“九宫图”一样,也是古已有之,甚至更古于“九宫图”。因为传说伏羲画“八卦”,要早于大禹受“九畴”。当然,也不能因为被孔安国等人称之为“河图”,而将“八卦图”抹杀。实际上,“八卦图”与“九宫图”联系紧密,相辅相成,恰如《汉书?五行志》中刘歆所言:“庖牺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天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我们看,“八卦”的排列方位,正是“九宫”阵式,所以《灵枢经》称为“八卦九宫”。此项结论,还有前几年出土的文物为证。

1989年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龟甲玉版”(见图13),在玉制的“龟背甲”和“龟腹甲”之间,夹放着一块玉版,玉版雕刻的图画,正是“九宫八卦图”。玉版方形,代表“地方”;玉版中心刻一圆图,代表“天圆”。圆图内部分为“九宫”,围绕“中宫”的“八宫”里,各有一“卦爻”,合为“八卦”。更妙的是,此“九宫八卦玉版”置于象征“天圆地方”的“龟背甲”和“龟腹甲”之间,明白无疑地标示“九宫八卦”代表着“九天八方”。此5000年前的“龟甲玉版”之发现,证实了伏羲老祖“观天察地”,并受“龟甲”启发,发明了“九宫八卦”,即后世传说的“河图洛书”。其后,大禹根据“龟甲九宫八卦”治理水土,商周人亦用“龟甲玉版”占卜吉凶祸福。有新石器时代的“龟甲玉版”作证,笔者所画的《九宫纳八卦图》有理有据,真实可信。

此《九宫纳八卦图》虽真实可信,但仍非完全意义的《九宫八卦图》,周围“八宫”中各配一卦,而“中宫”无卦,严格意义上讲,实为“八宫八卦图”。这可能为最初伏羲所画的“八卦图”,史称“伏羲先天八卦”。胡渭说:“京房引孔子之言曰:神农重乎八纯,谓取伏羲八纯卦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史记》亦云:神农始作重卦。”(58)“神农氏”又称“连山氏”、“烈山氏”,传为神农所作的《连山易》,便为较早的“六十四卦”。那么,“神农”又是如何将“八卦”“演之为六十四卦”呢?史书缺载,但我们或可由“神农九井”的传说中找到线索。

《汉唐地理书钞》辑《盛弘之荊州记》:“随县北界有厉乡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云,是神农所生处。村西有两重堑,内周回一顷二十亩,地中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众井皆动。”(59)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漻水》:“(漻水)西经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井今湮塞,遗迹仿佛存焉。”(60)

“神农九井”形制,大概为“九圜”形的“九宫图”,中央一井,周连八井,“中井”与周围“八井”地下水系有机相连,因此,“汲一井则众井皆动”。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是暗寓神农利用“九井连动”原理,将“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

“神农”于古史中,又称“炎帝”。《事物纪原?经籍艺文部》:“《帝王世纪》曰:‘炎帝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史记?周本纪》曰:‘西伯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61)所谓“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与“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意思一样,即“八八”相“重叠”而“益增”,变成“为六十四卦”。炎帝神农的具体做法大概为:将九个“八卦”分别装入“九井”,也就是纳入“九宫”,“中宫”放有一组“八卦”,周围“八宫”各有一组“八卦”,合计共有“九宫八卦”,组成完全意义上的《九宫八卦图》(见图14)。“中宫八卦”可称之为“八经卦”,其它“八宫”之“八卦”,可称之为“八别卦”。如将中宫“八经卦”分别与八宫中的“八别卦”相“重叠”,即将“八经卦”的“三爻”,分别与“八别卦”的“三爻”相叠加,便可组成六十四个“六爻卦”,正如《系辞》所言:“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62)“八经卦”分别与“八别卦”相重叠,生成“六十四别卦”,恰如《周礼?大卜》所言:“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八卦相重”,即“八卦”相乘,8x8=64。所以说,“六十四卦”为“八卦”直接倍变而来,“八八六十四卦”,并不经过什么“十六卦”、“三十二卦”的发展阶段。真相如此,邵、朱之论可以休矣!

 

五 “六十四卦图”解

 

综上所述,伏羲氏根据“龟甲九宫”,画成“伏羲八卦”;神农氏或周文王又将“伏羲八卦”纳入“九宫”之“中宫”,称之为“八经卦”;然后,又将“伏羲八卦”分别纳入周围“八宫”,称之为“八别卦”;然后,又用“中宫八经卦”,分别与周围“八宫”中的“八别卦”,相配重合,八八六十四,最终生成“六十四卦”。此演变模式用图画出,便是《九宫八卦成六十四卦图》(见图15)果真如此吗?为验证对否,我们不妨将此图与马王堆出土的汉帛《六十四卦圆图》比照看看。

刘大钧先生《周易概论》中有汉帛本《六十四卦圆图》,(63)今摹画于下,并顺便套入“九宫八卦”,画成《汉帛六十四卦配九宫八卦图》(见图16),看是否符合“六十四卦”生成规律。

我们逐一观看“八宫别卦”。先看“乾宫八卦”,由“中宫乾卦”分别与“外宫”中的“八别卦”:乾、坤、艮、兑、坎、离、震、巽,一一相配,便生出了乾、否、遯、履、讼、同人、无妄、姤,这“八别卦”就是“六十四别卦”中的“乾宫八卦”。

依此类推,“中宫艮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艮宫八卦”:艮、大畜、剥、损、蒙、贲、颐、蛊。

“中宫坎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坎宫八卦”:坎、需、比、蹇、节、既济、屯、井。

“中宫震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震宫八卦”:震、大壮、豫、小过、归妹、解、丰、恒。

“中宫坤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坤宫八卦”:坤、泰、谦、临、师、明夷、复、升。

“中宫兑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兑宫八卦”:兑、夬、萃、咸、困、革、随、大过。

“中宫离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离宫八卦”:离、大有、晋、旅、睽、未济、噬嗑、鼎。

“中宫巽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巽宫八卦”:巽、小畜、观、渐、中孚、涣、家人、益。

为接近西汉帛书年代,我参照较早的东汉《周易参同契》画法,将此图画为从外圈往内里中心看,即“自外视内”。图中“六十四卦”排序,与汉帛图同。圆圈内的“八经卦”与“八别卦”,为我所补画。此“中宫八卦”方位,是根据“汉帛六十四卦圆图”而定的,与《周易参同契》和《周易本义》中的八卦方位,有所不同。如坎、离两卦和艮、兑两卦的方位,与《参同契》中的方位正好相反。但“汉帛六十四卦圆图”顺序是有所根据的,其“八卦”方位的定位原则,源于《周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现传《周易?说卦》中的这段话,“汉帛书”中也有,不过语在《系辞》:“天地定立(位),[山泽通气],水火相射,雷风相榑(搏)。”《汉帛?系辞》”的残缺,正好由《周易?说卦》补全,两段话的意思基本一致,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天(乾)——地(坤)、山(艮)——泽(兑)、水(坎)——火(离)、雷(震)——风(巽),这四组八卦的关系是相反相对的。按《汉帛?系辞》的说法画成图,便是《汉帛八卦定位图》(见图17)。比较《汉帛六十四卦配九宫八卦图》,便知“汉帛六十四卦圆图”的顺序,是根据《汉帛八卦定位图》的顺序而画出的。而《周易参同契》的“八卦定位”,则有不同,其顺序是:乾—坤、兑—艮、离—坎、震—巽(见图18)。可见,在汉代,八卦方位的画法就不尽一致了。

《汉书?楚元王传》:“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64)《汉书?儒林传》还说蜀人赵宾“持论巧惠,《易》家不能难,皆曰‘非古法也’。……上闻(孟)喜改师法,遂不用喜。……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65)可知,汉初,解《易》者,就有多种流派。所以,“八卦图”的画法,也会有所不同。不仅“八卦方位”,而且看卦的方向也有不同。如看圆图,有“自外视内”看法,也有“自内视外”看法。朱熹《周易本义》中的“六十四卦圆图”,(以下简称“宋书六十四卦圆图”)(见图19),便为“自内视外”看法。

比较“汉帛六十四卦圆图”和“宋书六十四卦圆图”,画法及看法相反,一为“自外视内”,一为“自内视外”。而最主要的差别则是:两图中的“八卦方位”和“六十四卦排序”不同。“六十四卦排序”的不同,是由“八卦方位”不同所造成的。(关于“八卦方位”之考证,详见笔者《太极图八卦图解》,此处不再赘述。)“汉帛六十四卦圆图”可由“九宫八卦图”解之,那么,“宋书六十四卦圆图”呢?也照样可用“九宫八卦图”解之。

现将“九宫八卦图”套入“宋书六十四卦圆图”,其“中宫八经卦”方位和周围“八别卦”顺序,按照邵、朱所说的“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定位原则,此定位原则实际为《周易参同契》的“八卦方位”,只不过将其编成S曲线一至八号的顺序,并改用“自内视外”的画法画成(见图20)。我们依据邵、朱的定位顺序,画成《宋书六十四卦配九宫八卦图》(见图21)。由此也可验证“九宫八卦生成六十四卦”原理。

看《宋书六十四卦配九宫八卦图》,“中宫乾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乾宫八卦”: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

“中宫兑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兑宫八卦”:履、兑、睽、归妹、中孚、节、损、临。

“中宫离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离宫八卦”:同人、革、离、丰、家人、既济、贲、明夷。

“中宫震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离宫八卦”:无妄、随、噬嗑、震、益、屯、颐、复。

“中宫坤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坤宫八卦”:坤、剥、比、观、豫、晋、萃、否。

“中宫艮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艮宫八卦”:谦、艮、蹇、渐、小过、旅、咸、遯。

“中宫坎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坎宫八卦”:师、蒙、坎、涣、解、未济、困、讼。

“中宫巽卦”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生成“六十四别卦”中的“巽宫八卦”:升、蛊、井、巽、恒、鼎、大过、姤。

由此《宋书六十四卦配九宫八卦图》可证,“宋书六十四卦圆图”也是由“九宫八卦图”生成。虽然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声称书中的“六十四卦图”传自邵雍,而邵雍又说传自陈抟,但陈抟由何处传来却不得而知了。因此可以说,“六十四卦”生成法,到北宋时已经失传。现在,我们根据“九宫八卦图”,还原了“宋书六十四卦圆图”生成法,同时也纠正了邵、朱的错误观点。

由《汉帛六十四卦配九宫八卦图》和《宋书六十四卦配九宫八卦图》看出,不管是“汉帛六十四卦”,还是“宋书六十四卦”,均是由“九宫八卦”中的“中宫八经卦”与周围“八宫”中的“八别卦”,分别相配而生成。“中宫八经卦”的“三爻卦”,按一定规律分别与“八别卦”的“三爻卦”相重合,便可生成“六爻象”的“六十四别卦”。所谓“规律”,就是“八卦定位顺序”。如“宋书六十四卦圆图”的“八卦定位顺序”就是邵、朱所谓:“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66)画成图,便是《八卦定位顺序图》(见图20)。“中宫八经卦”依此来定位,而“六十四别卦”的排序,也是由此而来。我们可举例“宋书六十四卦”其中的“乾宫八别卦”具体予以说明。

我们看“宋书六十四卦圆图”的“乾宫八卦”,依《八卦定位顺序图》,可画出“乾宫八卦圆图”(见图22)。“中宫乾卦”按顺序分别与“外宫八卦”相配,便生出“六十四别卦”中的“乾宫八别卦”。为便于观看,我们将此圆图展开,画成长方形的“乾宫八卦方图”(见图23)。看图可知,“乾宫八别卦”是由三爻乾经卦按照“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规则,分别与三爻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相重叠,而组成六爻的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成为“乾宫八别卦”。依此类推,其它各宫的“八别卦”都是这样形成的。

若将所有九宫的“六十四别卦”的“配卦图”画成平面方图,实际就是《周易本义》中的“六十四卦方图”。我们只须略加标注,就不难看出,此图其实就是“纵横八宫图”(见图24)。由下至上的纵向三爻卦,可称“八经卦”,其排序正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而从右至左横向的三爻卦,便是“八别卦”,其排序也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有此“宋书六十四卦方图”也可证明,“六十四卦”正是由“八经卦”与“八别卦”相重叠而生成,八乘八得六十四卦。

我们用“九宫八卦”分别解出《周易本义》中的“六十四卦圆图”和“六十四卦方图”之生成,既验证了“九宫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之原理,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斥了邵、朱“八卦变十六卦变三十二卦变六十四卦”之谬论。最终我们可得出结论:《六十四卦图》源自《九宫八卦图》。

 

注:

(1)引自肖汉明《周易本义导读》第69页 济南 齐鲁书社 2003

(2)发表于山东大学《周易研究》1989年第2期

(3)发表于《青岛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4)、(11)、(28)、(38)、(43)、(62)、(66)《周易本义》第62、63、6、63、64、64、64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5)、(33)、(35)、(49)司马迁《史记》第989、6、400、425页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6)、(8)、(36)、(51)、(52)、(54)、(56)、朱伯崐《易学哲学史》(上册)第168、164、165、166、163、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7)引自江国樑《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第157页 厦门鹭江出版社 1990

(9)、(16)、(39)《周礼、仪礼、礼记》第66、372页 长沙 岳麓书社1989

(10)、(29)、(64)、(65)班固《汉书》第385、484、653、1078页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2)、(30)、(37)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三)第8、7页 北京中国书店1984

(13)、(17)、(19)、(20)、(23)、(24)、(47)、(48)、(59)、(60)引自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第300、126、137、138、9、103、126、10、107、10页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14)刘向《说苑?辨物篇》(卷十八)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34)、《尚书》第178、161页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18)杨伯峻《列子集释》第154页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21)引自李守奎、李轶《尸子译注》167页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2)左丘明《左氏春秋》第128页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25)、(27)清?江慎修《河洛精蕴》第5页 北京 学苑出版社1989

(26)引自韩永贤《周易探源》第2页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

(31)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8期

(32)(42)屈原《楚辞》第50、47页 长春 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3

(40)引自袁珂《山海经校注》第224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1)吕不韦《吕氏春秋》第83页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44)刘安《淮南子》第21页 广州出版社2004

(50)、(53)、(58)引自刘保贞《易图明辨导读》第117、121、235页 济南 齐鲁书社 2004

(55)苏颖《黄帝内经?灵枢》译注 第443页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7)引自冯时《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第231页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1)引自吴康《中华神秘文化辞典》第303页 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3

(63)刘大钧《周易概论》第330页 济南 齐鲁书社 198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经与周易的区别(易经的来龙去脉)(李守力)
河图与洛书
易经学习教程——第二章 五行河图洛书
六十四卦探秘
‘八卦’的基本知识
九宫八卦图及意象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