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投射认同模型



 

4 投射-认同模型(4万,20137-930

     导言

 

4.1克莱因和比昂对投射性认同的阐述

4.1.1克莱因

4.1.2比昂

4.2GrosteinOgden对投射性认同的阐述

   4.3.1 Grostein

4.3Scharff:投射认同与内摄认同

4.4KERNBERG 投射性认同与移情焦点疗法

4.5Tansey& Burke三阶段九步骤模型

4.6其他研究

4.6.1 认同理论——投射性认同概念发展的背景

4.6.1.1弗洛伊德的认同理论

4.6.1.2对认同的其他研究

4.6.2投射、移情-反移情理论对投射性认同的影响

4.6.3 粘附认同和中国文化

4.6.4 认同与替代

4.6.5 投射性认同与青少年治疗

4.6.6 投射性认同与家庭治疗

4.6.7 投射性认同的神经心理学机制

4.6.8 认知疗法与投射性认同

4.6.9 创伤治疗与投射性认同

 

4.7结论:投射-认同模型总结和评述

 

 

 

 

 

 

 

 按:博士论文的第4部分,本来只想写4万,结果现在才把以前笔记整理一部分,就已经十万了,最近几年的新资料还没写。出书的时候可以篇幅较长,论文还是会想办法删减到4万左右。

 

 

 

 

4 投射性认同模型

导言

 

投射性认同毫无疑问是当代精神分析被最多人研究的概念,其盛况类似当年对“压抑(repression)”和移情(transference)的研究,有人说,精神分析的头100年是“压抑”的世纪,而新的100年将会是“分裂和投射性认同”的世纪。

对于投射性认同”的这种广泛兴趣,O'Shaughnessy认为,不仅仅在于其概念的临床实用性,而且在于投射性认同是人类互动沟通的一个普遍成分。(Theauthors believe that this unusually widespread interest in aparticular concept and its varied fatehas occurred not only because of beliefs about its clinicalusefulness in the psychoanalytic setting but also because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is a universal aspect of human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OShaughnessy, 2012)  荣格分析家对移情炼金术的观点也是同样的。

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从弗洛伊德开始,精神分析历史上绝大部分分析师都从不同角度论述过“投射性认同”这个术语说描述的现象。

把这些成果统统罗列出来既超出了笔者能力所及,也是不必要的,那样本书势必成为一本精神分析百科全书。

故而,通过元综合的研究方式,作者提出,首先通过1投射性认同资料抽样表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其次,通过2投射性认同模型资料质量评价表”对资料进行评价。

 

 

 

 

 

 

 

 

 

 

 

 

 

 

 

 

 

 

优先级

标准

首选

以投射性认同为题名,论及投射性认同的基本概念及临床处理方式,关键作者的关键文献

次选

以投射性认同为题目或关键词,论及投射性认同理论或实践的某一方面

备选

非临床领域的投射性认同研究,与投射性认同有关的其他文献

1“投射性认同模型”资料抽样表

 

 

 

2“投射性认同模型”资料质量评价表

资料评价标准

需发展之处

1观点来源于何处?(临床困难案例,既往理论总结,其他学科理论)

 

2观点是否得到清楚阐述?(内涵和外延是否清晰?有没明确的适用范围和禁忌情况?用什么论据证明观点?

 

3 论据是否被分析性展开?论据质量如何?

(是否充分引用当前学科论据?是否有临床个案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的结合?各种研究质量如何?)

 

4. 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学习性?

 

5理论是否有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

 

6.  是否论证了其理论的不足和可发展性,如果理论受到质疑和反对,是否有回应或驳斥,或吸收相反观点?

 

 

7理论提出后,是否有根据学科进展的修订和补充。

 

 

 

截止作者写作之时,根据前述各大数据库和图书网站的搜索结果,被列入首选”类别的书籍和论文共129篇。列入次选类别的资料78篇,列入备选类别的资料57篇。当然,随着研究的进行,各类别的数目在不断变化过程中。

在资料评价标准一项,作者并没有沿用元综合常用的评价工具,而是在参考经典工具的基础上,根据本研究的性质自己制定了评价工具。

这是因为,一来根据具体研究制定具体工具,本来就是质性研究包括元综合的研究原则。二来本研究的涉及的资料几乎所有都是叙述性资料,很多叙述性资料的写作风格也和医学案例报告、社会学报告有所不同,而传统元综合的很多工具是针对医学、社会学的质性研究发明的。

虽然这些工具也可以做量化和统计运算,但是作者认为,对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而言,如果有什么研究方式比量化统计更糟糕的话,那就是彻底不做研究了,或者反过来说,在此领域,如果有什么研究形式比量化统计更好一些的话,那就是彻底不做研究,因为这样,我们至少做到了尊重事实和原作者的材料,而没有披上“统计学”的虎皮,扯上“科学”这面大旗,给自己脸上贴金。

当然,表2中列出的7个评价标准,也体现了作者的认识论立场,那就是临床实用主义和部分的实证主义。所以能得到较高评价的研究,必然是明确定义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起源于临床实践,吸取了历史上他人的经验,并且在不断进展过程中。

这些评价的结果会体现在下文中。

根据这样的标准,虽然精神分析历史长河中,众多研究者都进行过投射性认同的研究。但是最终纳入详细讨论的作者只有8位,分别以4.1-4.5这五个章节进行阐述,其他作者的研究结果归类到4.6其他研究”这一节。

7位作者又可以分为三组:

第一组:开创者。包括KleinBion两位,Klein提出了“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而Bion则扩充此概念到正常人类生活。

第二组,概念发展者。包括Grotstein, Odgen Scharff三位,他们共同完成了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的总结,澄清的工作。可以说,他们的研究合并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研究。

第三组,实践发展者。包括 Kernberg Tansey & Burke. Kernberg对此概念的研究以及对此概念在边缘人格结构者的运用,是所有研究中,唯一一个几乎符合表2所有条目的作者。除了在反移情转化为共情这一点上,缺乏可操作性之外。而Tansey& Burke补充了这一缺点,Tansey& Burke的研究也是符合表2提出的大部分标准的,唯一不符合之处的是没有后续的研究修订。

在总结了他们各家的优劣基础上,4.7对此模型和荣格学派的炼金-疗愈模型进行比较。并提出它们可以整合的基础和方向,而此结果就是本书的第五部分,“感应转化”模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情与投射认同(三)︱李孟潮:40岁以后才具有成为分析师的本钱
投射性认同的解释
南希:边缘性人格结构
『家庭治疗』第十章 移情和反移情
朱一峰:高水平人格病例的心理动力学治疗(DPHP)
【录音回放&逐字稿】朱一峰:高水平人格病例的心理动力学治疗(DPHP)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