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的法海真的“高中状元”吗
历史上的法海真的“高中状元”吗(原创

              历史上的法海真的“高中状元”吗

 

                  ——与德生先生的一点商榷

      

                                  作者 孔礼战 李书平 

 

   2009年12月12日《济源日报》发表了德生先生撰写的《历史上,法海真的是反面人物吗》一文。该文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法海研究的资料,并提出了法海“蒙冤”的“三个原因”,实属十分难得的佳作。笔者也是法海研究的爱好者之一,早在1992年就先后在《济源日报》、《焦作日报》等报刊三次发表过有关法海的研究文章,提出“法海并非恶僧,祖籍就在济源”的观点。德生先生的大作让笔者读起来倍感亲切。但该文提出法海“年纪轻轻即高中状元”,恐与史实不符,有必要澄清一下。

历史上的法海是否中过状元?这可能是我们济源人最感兴趣的一点。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在封建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结束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前后长达1300多年。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状元”就是对科举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第一名的称谓。在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视“读书做官”为正途的封建社会,“状元及第”是所有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中国古代人要想通过科举考试夺得“状元”是极其艰难的。隋朝的科举制度尚无殿试,不可能产生“状元”。殿试始于唐代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有关研究表明,自唐迄清,在长达1300多年间,有据可查的殿试有766次,产生状元785人(其中元代的左右榜、明代的南北榜及清代的满汉榜,每次录取两名状元)。由此可见,状元真是凤毛麟角了。因此,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状元都极其重视,凡取得状元者,一般都成为朝廷要员,所以,状元历来为人们所关注。

   笔者认真查阅了《中国历代状元传略》、《唐代状元谱》、《河南历史名人籍里研究》等资料。均不见法海“高中状元”的相关记载。有关研究表明,在785名状元中,有名可考、有籍贯可查的状元为594人。其中河南籍的状元有39人。39名河南籍状元,有两名为我们济源籍状元,均是唐代人。一名叫裴俅,另一名叫裴延鲁。最有意思的是两人同出一家,是叔侄关系。至于与法海的关系,裴俅是法海的叔叔,裴延鲁则是法海的堂弟。

    裴俅(公元796?—856年?),或作裴球、裴求,字冠识(一作冠仪)。裴俅是唐代名相裴休的弟弟,法海的三叔。据《济源县志杂志》记载,裴俅年幼时,与长兄裴俦、次兄裴休在济源别墅一同刻苦攻读,“经年不出,昼讲经籍,夜课赋诗”。裴俦,唐长庆年考中进士,官至江西观察使。裴休,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考中进士,曾为监察御史,宣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后罢为宣武军节度使,封河东县子。裴俅,宝历二年(公元826年)丙午科状元及第,后来官至谏议大夫(正五品上),与次兄裴休俱享盛名。

    裴延鲁(公元831?—891年?),字东礼。其父为裴俦,唐长庆年考中进士,官至江西观察使。裴延鲁于咸通二年(公元861年)辛巳科状元及第。后来,裴延鲁曾任金部郎中、浙西观察使、左散骑常侍(正三品)等职。

   裴俅、裴延鲁叔侄二人双双状元及第,裴俦、裴休、裴俅兄弟三人都考中进士,不能不说是科举史的一个奇迹,也是我们济源历史上的佳话。

    由此看来,可能是年代久远的原因,法海“高中状元”实为误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试题 看看你能考中状元吗?
科举的探花和状元
中国古代十大最出名的状元
谈典故|秀才、举人、进士和状元的由来
济源历史上的状元(修订版)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状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